卞瑄
摘 要:本文大致介紹了王國維《紅樓夢評論》中的觀點,總結并延伸感想。欲望來源于生活,苦痛來自欲望。求得解脫的方法是出世而非自殺,生命寶貴而不可重來,要珍惜生命。美術即藝術,是人思想上的一種寄托,代表著精神層面上純粹無功利的理想化理念。意志來源于事物內部本身,能在悲劇中展現(xiàn)高尚人格,決定事情的發(fā)展。
關鍵詞:欲望 美術 意志 解脫
《紅樓夢評論》是標志中國學術從古典轉向近代的一部重要作品,是中國文學史上中西文學比較研究的首部作品。王國維第一次用西方的美學理論研究中國古典名著《紅樓夢》,用叔本華的悲劇理論闡釋了《紅樓夢》,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一、關于欲望和靈魂
欲望是種本能,缺乏理性,不能讓欲望支配人,而要讓靈魂支配身體,讓理性理念支配欲望。王國維《紅樓夢評論》中說:“生活之本質何?‘欲而已矣。欲之為性無厭,而其原生于不足。不足之狀態(tài),苦痛是也?!庇麃碓从谏睿畹谋举|在于欲,欲原生于不足,不足即是苦痛。只有當欲望得到滿足時,這個欲望才能終了。但是能夠滿足欲望的人畢竟是少數(shù),即使這個欲望得到了滿足,其他欲望也會隨之而生,這樣往復下去,欲望終究還是不可得也。假設人的欲望每每得以實現(xiàn),最后已無其他想要實現(xiàn)的欲望,達到類似獨孤求敗的境界,那么人就會感到倦?yún)挕O喾?,假使人的欲望不得實現(xiàn),人又會感到痛苦。而且隨著閱歷和知識的增加,人為滿足生活會存在更多欲望。一味想著去實現(xiàn)這些欲望,人會更加痛苦。
正如弗洛伊德的潛意識理論,“意識效果只是潛意識的一個遙遠的精神產(chǎn)物,而后者不單單是以此種方式呈現(xiàn)在意識界,而它的出現(xiàn)與運作常常為意識所不知”?譺。潛意識包含了人類的原始沖動和各種本能以及由本能衍生的各種欲望,這種欲望往往非理性,且不容于道德。柏拉圖認為,欲望支配著肉體趨樂避苦的傾向,直接關系著人的身體。欲望是一種本能,與理智無關。這種思想可以歸納成柏拉圖的靈魂說,靈魂說最主要的是靈魂的三重區(qū)分。柏拉圖把靈魂分為理性、激情和欲望三個部分。欲望一般專指肉體的欲望。人和動物區(qū)分開來的最大標準就是人具有理性,理性和理念相通。理性控制著人的思想,激情控制著合乎理性的情感,欲望則支配著肉體趨樂避苦的傾向。其中理性和欲望的關系直接關系到靈魂和身體的關系,如果理性支配靈魂,那么身體就由靈魂統(tǒng)籌正常健康的活動;如果欲望支配靈魂,那么身體就會破壞靈魂?!叭狈碇堑撵`魂必須被設定為丑陋的和不合比例的?!膘`魂始終高于身體,從某種意義上說和理念一致,理性的靈魂支配著身體,激情和欲望必須服從理性,不可背離。
欲望本身是一種本能的反應,需要靠理性和智慧去支配它。如果人們?yōu)榱藵M足私欲,采用了違法或者違背道德的方法,那么生活之苦痛便會一直纏繞著人。這種私欲一旦開始滿足便會不斷得寸進尺,就像一個謊言需要無數(shù)個謊言去圓它,終究形成欲望的黑洞。例如現(xiàn)在提倡的反腐倡廉,就是用法律和道德壓抑了人貪婪的私欲。很多當權者在辦事時面臨金錢和權勢的誘惑,但是是否能夠壓抑貪婪的本性,拒絕腐敗,就要看個人的理性控制能力了。
二、關于美術和理念
美術是人思想上的一種寄托,代表著精神層面上純粹無功利的理想化理念。人活在世,只要有接觸有交流就必然會產(chǎn)生利害關系,有利害關系,欲望和苦痛便會伴隨而來,反復不止。然而,美術卻能使人超然于利害之外,忘物與我之關系。自然界的事物總是和人存在著各種利害關系,即便不是直接的,也是有著間接的關系。美術之美優(yōu)于自然之美,在于美術非實物,是一種更高層次的精神上的東西,是一種主觀思想感情上的理想狀態(tài)。這樣的美術不存在利害關系,能夠讓人樂而觀之,達到忘利害的作用。美術在這里被抽象化和理想化了,美術成了人創(chuàng)造的烏托邦。柏拉圖思想中有兩個非常重要的部分,除了先前提到的靈魂說外,另一個就是接下來闡釋的理念論。柏拉圖把理智的對象稱為理念。個別事物與型相之間存在著一種隸屬關系,而這種關系又通過模仿表現(xiàn)出來,人們所能直接感受到的就是模仿表現(xiàn)出的一種關聯(lián)性。每一類事物都具有所在型相的一部分特征,例如之所以說一個事物美,是因為這個事物具備了“美”這種理念的型相。人的意見是對理念型相的模仿,人類的產(chǎn)品是根據(jù)意見制作出來的,即模仿的模仿。在《蒂邁歐篇》中,可感世界被說成是造物主模仿理念世界的原型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類似老子說世界的本源是道,柏拉圖認為世界的本源是理念。存在一個絕對的事物是一切的根本,而這個事物就是理念。美術從某種意義上說和理念也是相通的,都是一種高級精神層面上的,純概念的無功利的東西。因為審美無功利,所以才能超然利害之外,使人忘卻復雜的社會關系,精神愉悅。
而美又分為優(yōu)美和壯美。當人觀一物時,單純地只看待事物本身而不視其復雜的利害關系,心情保持寧靜的狀態(tài),這就是優(yōu)美之情。當人經(jīng)歷過悲傷和絕望后,生活中的信念遭破壞,只能深觀其物,由此而生的感情就叫壯美。但是悲傷的只是生活中的事情,于美術中壯美之情又讓人忘物與我之關系,所以壯美也和優(yōu)美相一致。不論優(yōu)美與壯美,都是讓人遠離生活之欲,達到精神層面上的一種純粹和無功利。眩惑,則是與二者相反,要把人們拉回到感官世界和生活欲望中。欲以?;笾鞓罚t(yī)人世之苦痛。如果文學作品中關于情欲、肉欲、物欲等描寫得太過的話,往往會起到只會刺激感官者的欲望,不能帶來美感,反而失去了藝術凈化的作用。
三、關于意志
意志來源于事物內部本身,在悲劇中得到明顯關注,對事物的行動發(fā)展起決定性作用。哪怕遭到命運的阻撓,人也可以通過堅定意志改變天命。王國維在評論《紅樓夢》時,強調了此書是一個徹頭徹尾的悲劇。魯迅說過,悲劇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毀滅給人看。悲劇展現(xiàn)給觀眾的不僅僅是遺憾和悲傷,它更大的作用體現(xiàn)在突顯意志上。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告訴我們命運的不可抗性是導致悲劇的原因之一。在悲劇人物每每遭遇到命運的刁難,生活受到毀滅性打擊時所表現(xiàn)出來的強大的求生欲望和那種旺盛的生命力,還有在最后關頭迸發(fā)出的那種自我保護能力,都不禁令讀者為之震撼。人在這種悲劇中顯示出的非同一般的抗爭意識和堅毅的行動意志是悲劇最值得關注的。意志和表象是一對對立詞,意志是表象世界的本質,是一種事物自身的特性。在悲劇中,人的身體直接表現(xiàn)出了“生命意志”,這種意志被叔本華稱為“物自身”,從內部保護人類,在人面對死亡、苦難和外界環(huán)境的壓力時不自覺地流露出抗爭的本質。
人本能擁有強烈的自我保護意識和維護獨立人格的欲望,在對現(xiàn)狀感到不滿時就會按照自己的精神意志行動。命運的悲劇會使人陷入無奈和難以擺脫的境地,但是人敢于表現(xiàn)堅韌不屈、拼搏抗爭的精神,敢于反抗命運和天命斗爭到底。這是對人高貴品質的贊美,對獨立人格的維護。這樣的意志精神深刻在不朽的靈魂中,時刻支配著人們的行動。古人有話,人定勝天,亦有詩云:“白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逼渚杈驮谟谌说囊庵臼瞧鹬鲗宰饔玫?。辦事最好是天時、地利、人和,其中人和起關鍵作用,但即使情況環(huán)境不如意,人也可以靠自己的意志和精神扭轉乾坤。有的時候主觀的理性行為可以改變整個狀況,畢竟人的行為具有能動性和主體意識,優(yōu)于只能被動接受改造的客體。
四、關于死亡和解脫
死亡不代表解脫,肉體的死亡并不能解決問題擺脫痛苦,解脫的正確途徑是出世。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愛別離、怨長久、求不得、放不下。世間有這么多痛苦的事,例如各種病痛,例如喜歡一個人努力不斷地追求卻得不到想要的完美結果,想要放下這個人心里又不斷地想念,想起自己之前喜歡的心情和所付出的一切又做不到放棄。既然人生這么痛苦,當然有人忍受不住,需要解脫。王國維認為解脫之道,存于出世,而不存于自殺。自殺并不是解脫,反而是一種逃避的行為。以自我為主角,自我存在于世界中,自我感受世界,一旦自我死亡,那么相對于這個自我來說世界也不存在了。通常,想通過自殺來尋求解脫的人往往就抱著這樣的心理,一旦自我死亡了,自己感受不到這個世界了,就以為痛苦解決了。但其實世界依然存在,人們的生活也在繼續(xù),痛苦并沒有解決,依舊存在。這種眼不見為凈的行為好比掩耳盜鈴,自欺欺人。痛苦還在,只是想要尋求解脫的人不在了而已。
另外,每一個生命都是寶貴而神圣的,不能輕易丟棄。石縫里的小草尚且為了呼吸一絲空氣破石而生,更何況擁有高等智慧和情商的人呢。戰(zhàn)爭時期,人們生活艱苦,吃不飽穿不暖,每日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每個人的生命都時時受到戰(zhàn)亂的威脅??删褪窃谶@種連基本溫飽都無法保證的年代,人們對生的渴望愈是強烈。如果死亡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解脫,那么在戰(zhàn)火紛飛的年代,人們每天面臨溫飽、顛沛流離等比現(xiàn)在社會嚴重百倍的痛苦,他們該更愿意自殺??墒聦嵅⒉皇沁@樣,他們比任何一個時期的人們更向往活著。因為活著就還有希望,就還有解決苦痛源頭的可能。根據(jù)柏拉圖“死亡是靈魂從身體的開釋”,人有肉體和靈魂,身體死亡并不代表靈魂也死亡了,靈魂是不朽的。身體的死亡僅僅是承載靈魂的容器消失了,而靈魂仍然存在,也就是說之前所苦惱的人世間的痛苦還在。由此可見,自殺尋死不是解決苦痛的正確方法。死亡是人類的最終歸宿,對每個人來說都是公平的,一旦時候到了,每個人都會面臨死亡且不會因自我意志而有所轉移。人只能加速或延緩死亡卻不能規(guī)避死亡,所以,不要急于死亡。
正確的解脫之道是出世。出世者,拒絕一切生活之欲者也。這樣的人知道生活當中免不了痛苦,所以索性斷絕生活之欲。就像道家提倡的順應自然,萬物皆不在眼中,放空一切。王國維認為,苦痛有兩種之別,一是存于觀他人之苦痛,二是存于覺自己之苦痛。人都是覺自己之苦痛易,察他人之苦痛難。人往往是利己主義為先,先覺察到自己的悲傷和痛苦。自私的人更是如此,甚至他們只在乎自己的痛苦。高層次的人能夠利他,察覺別人的苦痛。這樣的人擁有非常的洞察力,能洞觀宇宙人生之本質??赐噶巳松?,了無牽掛才能獲得解脫。出世是一種心態(tài),是一種態(tài)度。經(jīng)歷過大風大浪的人通常更容易看淡名利,各種燈紅酒綠的事都看過了,然后逐漸領悟到虛名其實沒什么。例如陶潛,出過仕,做過官,但最終他選擇了出世,選擇了隱居田園,和自然相伴。他的田園詩語言淳樸自然、意境高遠拔俗,我們可以從中看出,他每天與山林風雨為伴,自給自足,自娛自樂,也可以感受到他悠然自得的心情。人生達到這個境界,表明他對自然和對生活的欣賞意境遠遠高出生活之欲的層次,不單單只是尋求感官上的滿足,更是追求精神上的審美、靈魂上的愉悅。這樣的隱逸不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消極逃避,而是在對社會人事有著清晰認識的基礎上選擇的淡化生活之欲,從物質上解脫出來,對現(xiàn)實生活有著積極意義。
王國維、蔡元培:《紅樓夢評論·石頭記索引》,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11年版,第2頁。
② [奧地利]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夢的解析》,周艷紅、胡惠君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8年版,第304頁。
趙敦華:《西方哲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61頁。
[古希臘]柏拉圖:《智者》,詹文杰譯,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第24頁。
[德]費迪南·費爾曼:《生命哲學》,李健鳴譯,華夏出版社2000年版,第29頁。
段德智:《西方死亡哲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頁。
作 者:卞 ,江蘇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學。
編 輯:水 涓 E-mail:shuijuan3936@163.com
名作欣賞·下旬刊2017年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