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我國高校黨史教育的演變及啟示

2017-03-14 16:35:32孫玉凡
關鍵詞:革命史中共黨史黨史

孫玉凡

(1.中國社會科學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2.曲阜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日照 276826)

我國高校黨史教育的演變及啟示

孫玉凡1,2

(1.中國社會科學院 研究生院,北京 102488;2.曲阜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山東日照 276826)

重視黨史教育教學是中國共產(chǎn)黨思想政治工作的一大特色和優(yōu)良傳統(tǒng)。新中國成立以后,高校黨史教學經(jīng)歷四個發(fā)展時期、五度易名,折射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緊隨時代變化和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而不斷調整、改革的歷史進程,見證了高校黨史教育從無到有,從不完善走向成熟的歷程。結合歷史與現(xiàn)實,加大高校黨史教學比重、正確處理黨史教學的政治性與學術性、更新教學方式方法、改善黨史人才結構已成為當前加強高校黨史教學工作亟待解決的問題。

高校;黨史教育;啟示

2010年6月19日,中共中央印發(fā)中共歷史上的第一個關于黨史工作的文件——《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史工作的意見》(中發(fā)[2010]10號),強調高校應重視開設黨史專業(yè),加強黨史學科建設,要求“把黨史作為各級各類學校思想政治課的重要內容”[1]790。目前高校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黨史教育主要依托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為行文方便,以下簡稱思政課)中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與“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等相關課程。涵蓋黨史內容最多的“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內容跨度從1840年—2012年,跨越170余年的歷史,授課時數(shù)僅為36個學時。在如此短的授課時間內能夠厘清中國近現(xiàn)代史的基本線索和重大事件就已經(jīng)很不容易了,難以顧及對黨史進行系統(tǒng)講解。高校黨史教育的現(xiàn)狀距離黨中央的要求相距不小,這種狀況已經(jīng)引起業(yè)內一些學者的關注。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政府就把高校思政課作為黨史教育與宣傳的重要渠道,期間經(jīng)歷了幾次重大的調整。梳理建國以來高校思政課程中的黨史教育的演變歷程,總結其中的經(jīng)驗教訓,對于加強當前高校黨史教育有著直接的指導意義。

一、高校思想政治課程與黨史教育的關系

新中國成立伊始,教育部就明確規(guī)定了高校開設馬列主義必修課,作為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黨史教育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融入其中。60余年的高校黨史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相伴相隨,相輔相成,相得益彰。

其一,高校思政課程的性質和功能與黨史課程的性質和功能具有內在的一致性。1949年10月8日,華北人民政府率先在華北高校中開設三門公共必修課,從此開啟了新中國高校開設思政課的先河。爾后數(shù)十年間,該類課程的稱呼幾經(jīng)變化,由最初的“公共必修課”“政治課”,到改革開放以后的“馬列主義課”“馬克思主義理論課和思想品德課”(簡稱“兩課”)等,直至2005年2月中宣部、教育部聯(lián)合發(fā)布的文件中正式將該類課程統(tǒng)一稱為“思想政治理論課”。盡管課程名稱幾經(jīng)更易,課程體系數(shù)度調整,其性質和功能始終未變。高校作為培養(yǎng)新中國急需的建設人才的基地,黨和政府格外重視思政課程的設置和對大學生“革命的人生觀”的培育。1949年12月,教育部副部長錢俊瑞在全國教育工作會議上就明確要求,新解放區(qū)的學校要逐步開展對全部師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幫助他們“逐步地建立革命的人生觀”[2]4。進入21世紀之后,中共中央依舊高度重視高校思政課,再次重申它的重要功能是通過系統(tǒng)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幫助大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2]204。由此可見,培育大學生養(yǎng)成正確的“三觀”一直是高校思政課肩負的歷史使命。古語云“欲知大道,必先為史”。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社會主義事業(yè)的繼承者和建設者。如果他們不熟悉中國的近現(xiàn)代史和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就不可能深刻把握我國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也就不能勝任領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盵3]224-225一部中共黨史不僅是黨自身的建設史,也是黨把馬克思主義應用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史,也是黨領導中國人民追求并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史,更是一部內容豐富、題材多樣、精彩紛呈的人生教科書。正如江澤民同志所言:“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歷史,是一部蘊含和體現(xiàn)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活生生的教科書。”[4]2黨史上涌現(xiàn)出的眾多杰出領袖、英雄模范人物身上所體現(xiàn)出的崇高道德精神境界、偉大的人格魅力和無私的奉獻精神,都是對大學生進行“三觀”教育的優(yōu)良素材。對大學生進行系統(tǒng)的黨史教育有利于他們形成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接班人。黨史教育在培養(yǎng)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上與高校思政課程有著內在的一致性。

其二,黨史課程是構成高校思政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僅僅通過系統(tǒng)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使大學生們形成正確的“三觀”是遠遠不夠的。馬克思主義畢竟誕生在歐洲,有著鮮明的西方文化的印記,對于生長于東方社會中的年青人而言學習其理論、領會其精髓會有相對的難度。一部中共黨史就是一部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應用于中國社會具體實踐的生動的教科書,其中蘊含著大量的、豐富而鮮活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付諸實踐的素材,其理論的解釋力、說服力和感召力遠遠勝過于單純的理論說教。就理論聯(lián)系實際而言,中共黨史具有其他任何一門課程所無法比擬的資源優(yōu)勢。在高校中率先開設“中共黨史”課程的中國人民大學根據(jù)他們多年黨史教學的經(jīng)驗得出的結論是,結合革命斗爭歷史學習馬克思主義的方法“是生動活潑地學習馬列主義的良好辦法。”[5]72換句話說,沒有黨史作支撐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會成為干癟的說教,缺乏生機和活力,其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會大打折扣。

其三,開展黨史教育一直是中國共產(chǎn)黨進行思想政治理論教育的傳統(tǒng)途徑。早在土地革命時期,黨中央就在各類干部學校中結合中國革命的歷史開設政治理論課,以提高黨內干部的理論素養(yǎng)。延安時期,黨史教育的條件更加成熟,逐步形成了以中共中央黨校為代表的中共黨校系統(tǒng)和以陜北公學、華北大學為代表的根據(jù)地革命大學兩大黨史教育系統(tǒng),從中成長和積累了黨史學科最早的一批人才隊伍,如何干之、胡華、胡繩等著名學者。1948年8月成立的華北大學(人民大學的前身)和中原大學(中南財經(jīng)大學的前身)都在思想政治理論教育體系中專門開設中共黨史課程。以華北大學為例,胡華回憶當年在該校講授“新民主主義論”時,由于學生大部分來自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對中國革命的歷史不甚了解,“因此講授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的時候,常常要結合著歷史來講,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焙髞磉@門課程被改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理論和歷史”[6]77。這門課程一直延續(xù)到中國人民大學成立以后,逐步演變?yōu)椤爸泄颤h史”課程,該校也成為全國高校中最早設立黨史專業(yè)的高校。

其四,從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對高校思政課的沖擊來看,加強黨史教育勢在必行。當今中國改革進入深度調整時期,社會利益分配的多樣化和生活、生產(chǎn)方式的多樣化導致人們思想觀念的多元化,加之境內外各種敵對勢力的蓄意攻擊和破壞,社會意識形態(tài)領域暗流涌動,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等社會思潮嚴重擾亂了人們的思想,直接沖擊著高校思政課的教學效果。歷史虛無主義者打著“學術研究”的幌子,以“歷史再評價”“反思歷史”等所謂借口,竭盡“吸引眼球”之手段,歪曲歷史事實、貶損黨的領袖和英雄人物、夸大共和國歷史上的失誤,以達到顛覆中國共產(chǎn)黨的領導地位和社會主義制度的目的。歷史虛無主義已經(jīng)對我國傳統(tǒng)的歷史教育構成嚴重的破壞,有學生戲稱為“聽君一席話,顛覆歷史觀”。大學生們對黨的認識主要來自歷史和現(xiàn)實兩個方面?,F(xiàn)實生活中少數(shù)黨內腐敗分子嚴重地敗壞了黨的形象,降低了黨的公信力,如果再放任歷史虛無主義在黨史上的肆意橫行,顛覆黨執(zhí)政的合法性,勢必導致黨和政府陷入“塔西佗陷阱”之中,到那時再想重塑黨的形象,重樹黨的公信力幾乎已無可能。居安思危,防微杜漸,批判“歷史虛無主義”思潮對于黨史、國史的歪曲,引導學生們實事求是地認識中共歷史,正確地看待歷史上的曲折和失誤,科學地評價黨史事件和黨史人物,已經(jīng)成為擺在高校思政課教學面前的緊迫任務。

二、高校思政課程中黨史教育的演變

現(xiàn)在與過去、歷史與現(xiàn)實永遠有著不可割斷的聯(lián)系,回顧過去,更重要的是為了更好地把握現(xiàn)在和未來。高校黨史教育經(jīng)歷了60多年的曲折發(fā)展,陪伴了一代又一代年青學子的成長歷程,見證過輝煌,也經(jīng)歷過灰暗,成功與失誤都是一筆寶貴的財富,值得后來人認真總結提煉。

(一)1949—1959年,高校黨史教育的初創(chuàng)時期

新中國成立之初,在教育主管部門大力推動下,全國高校逐步形成由“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論”“新民主主義論”“政治經(jīng)濟學”三門課程組成的思政課程體系。教育部文件中規(guī)定“新民主主義論”課程的教學內容重點是“中國革命的歷史特點,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新民主主義經(jīng)濟,新民主主義的文化,中國革命的前途?!盵2]6不難看出“新民主主義論”重點講授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歷史和理論,與“中國革命史”已經(jīng)十分接近了。1953年隨著過渡時期總路線的宣傳與落實,新民主主義理論已經(jīng)不適應新形勢的需要,同年6月17日高教部通知改“新民主主義論”為“中國革命史”。較之“新民主主義論”,“中國革命史”的教學目標更為明確,通過五四以來的基本史實,闡明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指導中國革命并取得勝利的歷史必然性,“樹立和鞏固革命的人生觀”[2]16。教育部還指定了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何干之編著《中國革命史》為全國高校開設“中國革命史”的教材。這部《中國革命史》教材就是以黨的歷史活動為主體,對其他階級活動很少涉及,實際與簡明中共黨史差別不大。由于中國共產(chǎn)黨在當時全國人民心目中享有極高的政治威望,加之大多數(shù)學生對中國革命史知之不多,所以“這門課程開設后一般來說是受歡迎的?!钡豢煞裾J,初創(chuàng)時期的黨史教育也有著明顯的局限性。

1.教材、師資相對匱乏,教學方法單一。這一時期的黨史教學因為受到黨史資料匱乏、師資質量不高、教學經(jīng)驗不足等主客觀因素的限制,能夠編寫全國高校教材的單位和個人都非常有限,高校黨史教材十分缺乏。中國人民大學因其獨特的優(yōu)勢在建國初期承擔了全國高校思政課程教材的編寫和師資力量的培訓。這兩項工作都需要一定的時間去完成。所以很長一段時期絕大部分高校的教學基本是按照教育主管部門制定的教學大綱,結合非常有限的教輔資料,逐章逐節(jié)地照本宣科,教條主義傾向比較嚴重。

2.不穩(wěn)定性。1957年受全國反右擴大化的影響,黨史教育一度中斷。當時中宣部的一位副部長指出,“中國革命史教師中有很多國民黨員敵對分子,隊伍嚴重不純”,故而“中央決定停開中國革命史課,整頓隊伍?!盵7]91中國革命史連同其他三門思政課都被停開,只開“社會主義教育”一門課程,以毛澤東剛剛發(fā)表的《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為中心教材。為期一年多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嚴重擾亂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秩序,強化了師生們的階級斗爭意識,標志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開始偏離正常的發(fā)展軌道。

3.師資隊伍資質欠佳。高校開設思政課是新中國大學與舊中國高校本質的區(qū)別。在高校中開設此類課最缺乏的莫過于教師。最初的高校思政課教師除極少數(shù)是解放前的政治、文史教員,絕大多數(shù)教師由短期培訓的黨員干部擔任,文化理論基礎相對較弱。“解放后我們派去的政治課教員中有的文化知識太少,極不稱職,講課中笑話百出。如南京大學馬列主義教研室副主任,原系警衛(wèi)員出身,在講話中將‘可歌可泣’說成‘可歌可拉’,‘莎士比亞’說成‘莎土比亞’等等?!盵8]524這雖然是少數(shù)的情況,但總體上水平確實不高。據(jù)1958年教育部政治教育司對全國227所高等學校的現(xiàn)有教師情況的統(tǒng)計顯示,現(xiàn)有政治課教師中,“馬列主義基礎”教師和“中國革命史”教師無一人是從大學本專畢業(yè)的[2]34。

必須指出的是,盡管這一時期主要由客觀原因造成的教材、教師、教法等方面存在著明顯的短板,但是黨史教育的效果還是非常不錯的。這一方面與剛剛建國的特殊政治氛圍有關,當時的年青人普遍對黨充滿崇敬之情;另一方面與大學生直接參加社會活動有關,如組織學生直接參加“三反”運動、抗美援朝運動等,親身感受社會實踐帶來的震撼。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相結合,有力增強了學生們對黨的認知和理解,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二)1959—1976年,高校黨史教育的曲折發(fā)展時期

1959年教育大革命的高潮過去,正常的教學秩序逐步恢復,高校的政治理論課也結束了只開一門“社會主義教育”的局面。1959年4月至7月,馬列主義課程教師學習會在北京召開,在此期間教育部重新調整高校思政課程為“中共黨史”“哲學”“政治經(jīng)濟學”“社會主義”四門?!爸泄颤h史”課程名稱第一次正式出現(xiàn)在高校思政課程體系之中。此后全國高校陸續(xù)開設“中共黨史”課程。1961年教育部組織成立中共黨史教材編寫小組,要求在1962年3月以前定稿,并推薦給各學校采用[2]45。在此之前各校采用胡喬木的“中國共產(chǎn)黨三十年”為提綱,講解毛澤東同志的主要著作。同時教育部明確“中共黨史”的教學目標要突出黨內兩條路線斗爭,使學生領會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偉大與正確,“使學生更加熱愛黨、熱愛毛主席?!盵2]51這一時期高校思政課程體系有了名正言順的“中共黨史”課程,但是從上述的黨史教學內容上不難看出這門課程要凸顯黨內的路線斗爭,強化年青學子對毛澤東的熱愛,這無疑加劇當時國內日益高漲的對毛澤東個人崇拜的現(xiàn)象。隨著國內國際形勢的發(fā)展,黨史教育受“左”與極“左”的思想影響日漸加深。

1.日益突出階級斗爭和毛澤東思想的宣傳。隨著中蘇關系的分裂,美國推行霸權主義,毛澤東更加重視“反修防修”,過分估計階級斗爭的嚴重性,使黨的“左”傾思想發(fā)展到一個新的階段。這一時期雖然“中共黨史”正式進入高校思政課程體系中來,但是其肩負的職能僅僅是宣傳毛澤東思想,“把毛主席著作作為最基本的教材?!盵9]1321黨史成為宣傳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的工具,黨史的基礎知識和基礎理論被人為削弱。例如1961年由北京市高校聯(lián)合編寫的《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講義》教材中重點突出毛澤東的活動,其中提到毛澤東的名字就有1 000 多處,介紹毛澤東著作的篇幅達150余頁,占全書的1/3[10]10,而且只講成績,不提失誤。該書作為黨史教材被大部分高校所采用,高校的黨史教育由此可見一斑。在“文革”十年中,黨史教育更是徹底失去了本來的教育目標和體系,成為政治運動和政治斗爭的工具。

2.強調為現(xiàn)實政治斗爭服務而導致科學性的不足。這一時期黨史教育存在的一個普遍現(xiàn)象就是臉譜化歷史人物,黑就是黑,白就是白,涇渭分明,黨的領袖和英雄人物永遠是英明、偉大、正確,沒有任何瑕疵,而敵對分子則是一無是處;例如對毛澤東的宣傳,就是一種神化宣傳,造成極為嚴重的政治后果;對黨內其他犯過錯誤的領導人基本是一概否定,甚至抹掉其曾經(jīng)存在過的證據(jù),最典型的莫過于巨幅油畫《開國大典》的幾度修改。對歷史事件闡述過于簡單化和絕對化,沒有客觀辯證地分析。這樣的黨史教育極大地損害了該課程的科學性,使其成為任意裁剪的政治斗爭的道具,科學性和公信力都被大大降低。黨史教育給人們留下的刻板教條、權術斗爭等壞印象一直殘留到今天?;仡欉@段曲折發(fā)展的歷程,有學者認為“1979年是黨史研究學術化進程的起步之年”[11]94。

3.正常的教學秩序難以保障,教學質量嚴重下降。1962年黨的八屆十中全會重提階級斗爭,國內的政治形勢日益緊張,中共中央要求“在學校中進行興無滅資的斗爭”,以此為重點來改造學生的思想,并指出這種思想改造“單靠政治理論課是不行的,必須同勞動鍛煉、下鄉(xiāng)下廠,同各項政治運動……結合起來進行”[2]50。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全國高校師生紛紛結合起來進行到農村和工廠中參加勞動,進行社會主義教育。學校原有的教學計劃按照通知的精神進行必要的精簡。“文革”開始后,高等學校一度停止招生,思政課被迫停開。1970年高等學校開始復課。在“政治掛帥”的歲月中,工農兵學員要認真讀馬、列的書,讀毛主席的書,堅持以階級斗爭為主課。文化基礎理論教育受到極大損害,黨史教育也被搞得面目全非。以至于恢復高考后的大學生在黨史課的一次測驗時,“173人中有14人不及格。有6人將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的時間答成1927年,有3人答中國革命的道路是‘城市包圍農村’”。教育主管部門都驚呼“這也是二十多年來沒有見過的情況?!盵2]75

(三)1978—1985年,高校黨史教育的恢復與重建時期

由于“文革”的流毒和影響還沒有肅清以及其他原因,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包括黨史教育還存在不少問題,教師難教,學生不愿學。當時一位同學就曾描述了“文革”結束以后人們不愿意談論政治,“甚至有點厭惡政治”,“對毛澤東思想產(chǎn)生懷疑,對黨的信任開始動搖”[12]160。這樣的背景下,高校思政課教學艱難地恢復和發(fā)展。教育部辦公廳于1978年4月下發(fā)《關于加強高等學校馬列主義理論教育的意見》,重申了思政課在高校中的地位、目的和主要任務,進一步明確中共黨史教學目標是幫助大學生們完整地準確地學習和把握毛澤東思想,“提高對偉大、光榮、正確的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認識;高舉毛主席的偉大旗幟,不斷提高階級斗爭、路線斗爭和無產(chǎn)階級專政下繼續(xù)革命的覺悟?!盵2]71這一時期高校黨史教育仍然是以階級斗爭、路線斗爭為主要內容,在宣講方式上仍舊存在黨永遠是光榮、偉大、正確的等刻板教條的傾向,明顯殘留有“左”的痕跡。當然也不能抹殺這一時期黨史教育對于消解大學生們對“文革”的困惑,消除對毛澤東的個人崇拜,恢復對執(zhí)政黨的信任所起到的積極作用??傮w而言,這一時期的黨史教育未能跟上改革開放的步伐,教學內容與方法等諸多方面少有更新和突破,教學效果差強人意,部分大學生對黨的認知出現(xiàn)了偏差,加之當時的一些社會問題也引起學生們的不滿,20世紀80年代中后期學潮開始出現(xiàn)。

(四)1985年至今,高校黨史教育的調整和改革時期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高校思政課也進入了一個調整和改革的新時期,先后完成了85、98和05三個課程方案的改革。在“85方案”中,“中共黨史”被“中國革命史”所取代;在“98方案”中,“中國革命史”被“毛澤東思想概論”取代;“05方案”中增加了“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高校思政課程體系中的黨史教育在三輪改革中分別蘊含在新的三門課程及其他相關的理論課程之中。

1.“85方案”中高校黨史課程再度回歸并超越50年代的“中國革命史”。取消了“中共黨史”課程并不代表著黨史教育地位的降低和削弱,而是為了更好地進行黨史教育。教育對象和教育環(huán)境的變化是課程調整的最主要依據(jù)之一。20世紀80年代的大學生多出生于“文革”時期,沒有經(jīng)歷過舊中國時代和中國革命時期,對中國革命艱難歷程和中國革命的規(guī)律性缺乏足夠的認識,“中國革命史”比“中共黨史”在彌補這方面的不足上更為合適,加之以往“中共黨史”教學給人們留下的刻板和權術斗爭的負面印象,此番調整也是勢在必行。如上文所述,20世紀50年代的“中國革命史”實際上就是一部簡化版的中共革命斗爭史,85版的“中國革命史”視野更開闊,史料更詳實。盡管它的內容仍是以中國革命斗爭的歷史為中心線索,但已經(jīng)不僅闡述中國共產(chǎn)黨的活動,還闡述其他各革命階級及其他民主黨派、政治力量的主張和活動,從而全面揭示中國革命的發(fā)生、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性,闡明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中國革命勝利的歷史必然性。

2.“98方案”中黨史教育傾向于理論教育,尤其是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教育?!?5方案”貫徹執(zhí)行十多年之后,其局限性明顯地表現(xiàn)出來。最明顯的莫過于“中國革命史”的課程無法延伸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部分,尤其不能容納改革開放以來所形成的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進行探索和取得的成就。為解決這一困境,1987年,國家教委決定在全國高校中加開“中國社會主義建設”課程,但也由此導致思政課程過多,課時過多,學生公共課負擔過重的狀況。教育主管部門經(jīng)過反復的調研協(xié)商,于1998年6月10日下發(fā)課程改革的文件,即“98方案”。該方案最大的變化是用“鄧小平理論”取代“社會主義建設”,“毛澤東思想概論”取代“中國革命史”。這樣的課程設計既突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鄧小平理論的重要性,也保證了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連貫性,很好地把中國革命部分和建設部分有機地銜接起來。雖然史實部分有所削減,但從課程設計的目標上來看,“毛澤東思想概論”課程仍然起到了黨史教育的目的。即通過學習毛澤東思想,把握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發(fā)展和中國革命運動的規(guī)律,“認清只有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下,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才能救中國和發(fā)展中國”的客觀真理[2]184。

3.“05方案”在歷史教育回歸的基礎上有所拓展。中共十六大以后,中央多次強調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學習的重要性,以此加強對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傳統(tǒng)教育。2005年初,中宣部、教育部聯(lián)合下發(fā)文件,決定重新調整了高校思政課課程體系,形成“05方案”。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社會現(xiàn)實和中國歷史這三個方面結合為一體”是“05方案”的教育理念[13]8。因此,在開設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課程的同時開設“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課程,以“幫助學生了解國史、國情,深刻領會歷史和人民是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chǎn)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迸c“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相比,“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立足點更高,視野更開闊,涵蓋的范圍更寬廣,意識形態(tài)的色彩更淡化,更易于被90后的大學生們所接受。將中共黨史教育的內容蘊含在“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之中,不僅可以使當代大學生了解一百多年來我國落后挨打的恥辱歷史和中國共產(chǎn)黨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進行的艱苦卓絕的斗爭和付出的巨大犧牲,在基礎上明晰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演進的歷史規(guī)律,增強知史愛國、知史愛黨的自覺性和自信心。

三、經(jīng)驗和啟示

綜上所述,我國黨史教育經(jīng)歷了“新民主主義論”——“中國革命史”——“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毛澤東思想概論”——“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的五度名稱更易,折射出高校思政課緊隨時代變化和黨的理論創(chuàng)新而不斷調整的歷史進程,也見證了高校黨史教育教學從無到有,從不完善走向成熟的歷程??偨Y其中經(jīng)驗教訓對于新時期加強高校黨史教育大有裨益。

首先,切實加強高校思政課程體系中的黨史教育的比重。結合歷史經(jīng)驗和從當前國家意識形態(tài)安全出發(fā),黨史教育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如上文所述,高校黨史教育課程的調整主要在歷史范圍上擴展,“中共黨史”“中國革命史”“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三者實際上構成一個三層的同心圓。其中“中共黨史”處于核心的位置。然而歷次調整下來的結果是在課時安排上呈現(xiàn)遞減的趨勢,這無疑會削弱黨史教學的內容。目前,高校大學生的黨史學習教育主要通過兩種途徑:一是通過思政課程體系中的相關課程;二是在具體的社會實踐中增進黨史的認知。高校有關黨史學習教育的社會實踐相對較少,學生參與率較低,而且有些實踐活動存在著走“過場”、走“形式”的情況,很難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所以,課堂教育的主渠道地位不但不能減弱,而是要進一步增強,或者如有些學者提議的那樣重開“中共黨史”課程,或者增加“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的教學課時,并在教學大綱中進一步明確和強化黨史教育所占比重。

其次,黨史教育必須堅持科學性與政治性的統(tǒng)一,打破黨史給外界留下的刻板教條、權術斗爭的負面印象。黨史教育要起到育人的作用,首先黨史本身必須是一部信史,能使人信服。黨史書寫與宣傳一定要本著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對歷史事實的描述要盡可能全面、客觀,不能因為某種政治需要只講黨和黨的領導人物光輝正確的一面,對于缺點和錯誤或選擇性地忽略或一筆帶過,這樣只會使黨史失去信史的地位,降低其教育效果。在建國以后,尤其是“文革”時期,歪曲和篡改歷史的情況十分嚴重,極大敗壞了黨史的聲譽和它的科學性?!拔母铩苯Y束以后,鄧小平曾就歷史人物評價問題發(fā)表多次談話,反復強調“評價人物和歷史,都要提倡全面的科學的觀點”,一定要避免片面性和感情用事,認為這樣才“符合馬克思主義”[14]244。也只有全面、客觀、實事求是地分析和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才符合科學性的要求。毋庸置疑,黨史學科是為現(xiàn)實政治服務的,是一門政治性極強的學科,但絕不能因為這一點而降低了它的科學性要求。必須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已經(jīng)成為黨史學界普遍的共識。毛澤東指出:“沒有科學的態(tài)度,即沒有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實踐統(tǒng)一的態(tài)度,就叫做沒有黨性,或叫做黨性不完全?!盵15]800科學性與政治性的統(tǒng)一關鍵就是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揚善的同時不刻意隱惡,不為尊者諱、賢者諱,準確把握黨的歷史發(fā)展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才能將二者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第三,高校黨史教育需要不斷更新手段和方法。黨史教育教學不是簡單的一門專業(yè)知識和技能的傳授,它是要大學生通過對黨史知識的學習而達到對黨的歷史認同、思想認同和政治認同。這是一項復雜的轉化過程,包括知—黨史基本知識、情—對黨的歷史認同、意—對黨的思想認同、行—對黨的政治認同。簡單的灌輸手段只能達到掌握黨史基本知識的目的,其他三個階梯的提升則需要教育工作者自身情感的投入和教育手段、方法拓展與更新。實踐證明,影像教學、案例教學、參與式教學等教學方法比較易于大學生們接受和歡迎,應積極提倡與推廣。提倡授課方式的多樣化,同時要積極開發(fā)地方黨史教育資源,使學生們能夠走出課堂,在現(xiàn)實生活中直接感觸歷史,感受歷史的真實,切實發(fā)揮第二課堂的魅力。

第四,提高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中黨史專業(yè)的人才比例。提高教學質量,教師是關鍵。據(jù)筆者了解,目前《近現(xiàn)代史綱要》的教師隊伍中黨史專業(yè)出身的教師寥寥無幾,歷史專業(yè)出身的教師占的比重較大。這種師資結構不利于黨史的教育教學,一般的歷史問題尚能應付自如,但沒有經(jīng)過系統(tǒng)黨史專業(yè)訓練的教師遇到涉及黨史中的重大疑難問題時就很難解釋清楚,比如對“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等問題的講解,往往把握不準或者干脆一帶而過。這些疑難問題恰恰是學生們最感興趣的問題,也是最想弄明白的事情。作為教師本身都沒搞清楚,又怎么能做到“以己之昏昏,使人之昭昭”呢!目前中共黨史學科在人才培養(yǎng)結構上表現(xiàn)為“兩頭小,中間大”,人才培養(yǎng)結構不均衡。在全國高校中開設有中共黨史本科專業(yè)的只有中國人民大學、廣西民族大學、湘潭大學、井岡山大學和延安大學五所大學,碩士點較多有86個,博士點相對少些有19個。黨史專業(yè)的本科生十分有限,勢必影響上一級學科點的招生,導致現(xiàn)有的黨史專業(yè)碩士生、博士生科班出身的比例極少。盡管跨學科有跨學科的優(yōu)勢,但就學科功底而言,顯然是不利的。歷史學科講究厚積薄發(fā),沒有一定時間的學術積累,很難出成果出人才。當前全國大部分高校都提高了各自高校的準入門檻,幾乎到了“非博莫入”的程度,黨史專業(yè)的博士的培養(yǎng)數(shù)量顯然還不能滿足高校黨史教育對人才的需求。只有逐步改善黨史人才的培養(yǎng)結構,提升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中黨史專業(yè)教師的比例,才能切實增強黨史教育教學效果。

總之,針對高校大學生們的思想政治狀況和黨史教育的現(xiàn)狀,思政課程中如何強化黨史教育必將成為思政課教學進一步改革的重點之一。積極探索黨史教育的有效途徑,對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素質有著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1]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十七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2] 教育部社會科學司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文獻選編(1949—2008)[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8.

[3] 江澤民.論黨的建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

[4] 江澤民同志給中央黨史研究室的重要指示[J].黨史文匯,1999(1).

[5] 耿化敏.中國人民大學與高校中國革命史課程的創(chuàng)設與停開(1950—1957)[J].黨史研究與教學,2012(6).

[6] 戴逸.胡華與《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史》[J].百年潮,2009(5).

[7] 劉煉.風雨伴君行 我與何干之的二十年[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8.

[8]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主編.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0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4.

[9] 人民共和國重要教育文獻(1949—1975)[M].??冢汉D铣霭嫔?,1998.

[10] 《聯(lián)共(布)黨史簡明教程》對中共黨史教學和研究的影響(座談會發(fā)言摘登)[J].中共黨史研究,1989(1).

[11] 吳志軍.一九七九年:中共黨史研究學術化進程的起步[J].中共黨史研究,2010(4).

[12] 嫣朝敏.《中共黨史》課的回顧與《中國革命史》課的展望[J].昆明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4).

[13] 顧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程體系的演化及其基本特點[J].教學與研究,2007(2).

[14]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5] 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責任編輯:哲 文]

The Evolut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Party History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China

SUN Yu-fan1,2

(1.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2488,China;2.Maxism School,Qufu Normal University,Rizhao 276826,China)

Attach importance to Party History education is a major featur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nd traditions of CCP.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the Party History teaching had gone four historical periods and been renamed five times,which reflect continuous adjustment of the theor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following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and theoretical innovation of CCP,witness the development of Party History teaching from scratch,from imperfect to mature.According to history and reality,increasing the proportion of Party History teaching in universities,handling correctly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political and academic of Party History teaching,updating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and improving talent structure of Party History have become issues to be solved quickly in the current Party History teaching.

University;Party History Education;Enlightenment

10.16164/j.cnki.22-1062/c.2017.02.029

2016-08-22

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4BDJ047);山東省教育廳高校教師國內訪學項目資助。

孫玉凡(1971-),女,吉林長嶺人,曲阜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博士生。

G41

A

1001-6201(2017)02-0166-07

猜你喜歡
革命史中共黨史黨史
第一次學黨史
黨史告訴我們什么?
當代陜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22
百年黨史的重要啟示
黨史上的今天
海峽姐妹(2021年12期)2021-01-01 03:58:58
閩浙贛邊區(qū)革命史研究會召開換屆大會
紅土地(2018年12期)2018-04-29 09:16:30
第二屆“新革命史工作坊”會議綜述
近代史學刊(2017年2期)2017-06-06 02:26:04
二○一二年國外中共黨史研究述評
中共黨史學個案研究的若干思考
熱誠歡迎訂閱2013年《中共黨史研究》雜志
二○一○年中共黨史研究述評
翁牛特旗| 通许县| 盐山县| 靖州| 临武县| 龙游县| 丰都县| 佛教| 萝北县| 苍梧县| 合阳县| 收藏| 长宁区| 徐汇区| 孙吴县| 兴安盟| 内黄县| 乌审旗| 和硕县| 乐东| 镇雄县| 南岸区| 商城县| 河津市| 青川县| 太湖县| 阿克陶县| 北流市| 抚顺县| 宜君县| 九江市| 贵州省| 河曲县| 桐柏县| 石河子市| 南京市| 祥云县| 寻甸| 子洲县| 防城港市| 盐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