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言遷移研究是一個頗受爭議和關注的話題。因此,語言遷移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的作用也在不斷被重新認識。本文采用文獻法,搜集中國知網數據庫相關論文,梳理出語言遷移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過程中的發(fā)展脈絡,從而概括出當下這領域的研究現狀,并對目前已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做出評述。
【關鍵詞】語言遷移;漢語;第二語言習得;研究綜述
筆者在CNKI上“主題”窗口輸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中的語言遷移”詞條檢索1980年—2016年發(fā)文情況,共檢索出1316篇。但是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中的語言遷移”有關的論文只有14篇。其余文章主要包括兩塊主要內容,分別是:一從分析語言遷移與二語習得的關系,為外語教學提供幫助;二是單就二語習得中的語言遷移展開研究,分析了語言遷移的三種方式:正遷移、負遷移和零遷移以及分析了語言遷移在二語習得中的影響層面等相關問題。為了保證綜述資料的全面性,筆者又通過在CNKI上“全文、關鍵詞”輸入“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中的語言遷移”,在“主題”窗口輸入“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語言遷移”以及在“全文、主題、關鍵詞”輸入“漢語教學、母語遷移”等方式共獲得34篇文獻。筆者從中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論文,在分析研究內容、理論基礎、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后發(fā)現國內二語習得中的語言遷移研究可以分為兩個時期。
一、21世紀以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的語言遷移研究幾乎處于空白期
二語習得研究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是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的,傳入中國則要到20世紀80年代中期。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二語習得研究傳入中國以來,語言遷移作為二語習得研究的重要分支,一直是國內相關研究者的研究熱點。為了更好地推動語言遷移研究的發(fā)展,研究者對語言遷移研究進行了詳實的梳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論著有:王文宇《語言遷移現象研究的回顧與思考》(1999)、戴煒棟、王棟《語言遷移研究:問題與思考》(2002)、俞理明《語言遷移與二語習得:回顧、反思和研究》(2004)等等。這些著作中大多數將語言遷移研究分為三個時期:20世紀50至60年代的發(fā)展初期,20世紀60年代末至90年代和20世紀90年代。其中在第三個時期形成的概念遷移假說,成為語言遷移假說研究的最新發(fā)展方向,并且此時遷移研究已經跳出了僅僅將遷移作為影響語言學習的某一要素(包括語音、形態(tài)、句法)的小小視域,更多地轉向了去解釋遷移現象本身并且向其產生機制以及概念遷移這一深層結構靠近。除了將語言遷移研究分為三個時期來梳理外,也有學者根據不同理論領域中的語言遷移現象的不同表現將1950s—1990s年間關于語言遷移的研究分為三類。其中王文宇(1999)將語言遷移研究分為對比分析假說和與語言遷移現象研究、標記理論和語言遷移現象研究以及認知理論與語言遷移現象研究這三類,之后唐立波《語言遷移研究綜述》(2015)一文也表達了相似的觀點。
這些研究內容可謂是深刻而豐富,但是它們有一個共同特點——并不是專門研究漢語作為第二語言教學的習得過程中的語言遷移。在此期間,只有(美)周明朗(1997)《語言遷移、句型結構重復現象與對外漢語教學》一文是與對外漢語教學相關的。這篇文章從外語課堂中的語言遷移現象聯(lián)想到了句型結構重復現象與對外漢語教學中常見的語言遷移現象,在論證它們彼此關系的同時,為如何在對外漢語教學中既避免語言遷移現象,又合理地利用句型結構重復現象提出了自己的設想。
二、21世紀以來——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的逐步發(fā)展期
在這段時間里,隨著對外漢語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人們對漢語習得內在過程的研究逐步增多,對于語言遷移的關注度也在不斷提升。這個時期內的論文研究熱點主要分為三個方面:一是語言遷移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的發(fā)生層面研究;二是語言遷移各形式在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的表現及其影響;三是分析了二語習得中影響語言遷移的各種因素,從而為減少對外漢語教學的母語負遷移現象提供幫助。
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的語言遷移發(fā)生層面,可以包括語音、詞匯、語法、漢字和文化五方面。為什么這么分?其一是因為現代漢語把語音、詞匯、語法和漢字稱為語言四要素;其二學習語言又離不開文化因素的影響。語言遷移又是一個復雜而受諸多因素影響和制約的認知過程,它必然會受到這些因素的影響。
首先是語音遷移,這也是第二語言學習者在學習漢語時較突出的遷移現象??v觀已有的研究,我們也可以發(fā)現這一點。李孝敏《語言遷移對成人外語學習的影響》(2009)總結出英語與漢語的語音特點,并在對比音素、音位及音節(jié)中,幫助學生克服負遷移對語音學習的影響。張述娟《關于對外漢語教學理論相關問題的綜述——語言遷移、中介語、二語習得》(2009)指出,在對外漢語學習中存在語音和音位遷移。班煒《二語習得中的語言遷移研究》(2010)指出,語音方面應著重從發(fā)音、規(guī)則和形式上對語言遷移進行辨析。劉若男《語言遷移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影響》(2011)肯定了語音學習是第二語言學習的基礎這一事實,分析了第二語言學習中的音位遷移,并指出從音位的角度來講,語言遷移可以在超音段音位對比的基礎上發(fā)生。于波《從認知心理學角度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母語遷移問題》(2013)指出,留學生在學習漢語語音時會不同程度地出現問題。周行《漢語學習中常見的母語遷移現象解析及應對策略——以母語為阿拉伯語的漢語初學者為例》(2015)結合教學實際,從阿拉伯語的漢語初學者常見的母語遷移現象入手,指出了語音遷移是第二語言習得中的主導因素。上述論文的另一個共同點就是在語音學與音系學理論基礎上,分析了語音遷移現象。這也啟示我們在確定對外漢語語音教學重點與難點時,也應該借助語音學和音系學的理論知識,充分對比語言間的語音系統(tǒng)。
其次是詞匯遷移問題,張述娟(2009)從兩種語言的詞匯和語義角度肯定了詞匯遷移問題。郭云飛《二語習得中語言遷移現象的初探》(2011)從近義詞的混用,動詞與介詞搭配上的錯誤,動詞構型上的誤用角度分析詞匯的負遷移。于波(2013)認為留學生在學習詞匯時會將母語與漢語對比著來學習。在一些基礎的詞匯學習中這種方法起到了正遷移的作用,但有時也會造成負遷移。
接著是語法遷移方面,從已有的研究成果來看,除了張述娟(2009)指出,句法(語法)遷移這一現象的存在是有爭議之外,大家都肯定了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是存在語法方面的語言遷移現象的,并且大家在這一方面的觀點大體一致,大都是從語序方面入手去分析,如劉若男(2011)、班煒(2010)、于波(2013)、周行(2015)等文。漢語表示語法意義的手段主要是語序和虛詞,因此從語序方面研究二語學習者產生語法遷移現象確實是一個辦法,尤其是班煒(2010)一篇,該文從語序角度,結合自己的實際教學,分析了四個產生語法負遷移的現象,是已有的研究成果中的亮點。
另外還有漢字方面的語言遷移現象。有從文字的書寫規(guī)則角度展開研究的,如劉若男(2011)指出與漢字相似程度低的母語文字系統(tǒng)背景學習者較難發(fā)生語際正遷移。也有從母語與目的語這兩種不同語言的文字書寫形式對比出發(fā)分析語言遷移現象的,比如周行(2015)通過阿拉伯語與漢語的比較,分析了阿拉伯語學習者的母語負遷移現象。
最后是文化層面的語言遷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語言必然離不開這種語言背后的文化。在二語習得過程中,學習者卻總是傾向于用自己的文化標準去衡量目的語,于是就出現了文化交際的負遷移現象。李孝敏(2009)一文集中從漢英顏色的定義和對同一事物的理解這兩個方面來分析產生的遷移現象。
了解了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的語言遷移發(fā)生層面,我們來分析下語言遷移各形式的表現及其影響。我們根據語言遷移的方向和語言遷移的發(fā)生范圍大致將語言遷移分為三類,即語言交際遷移和語言學習遷移;正遷移和負遷移;語際遷移和語內遷移。劉若男《語言遷移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影響》(2011)一文就支持了上述分類方法。在這些種種語言遷移形式中,母語的負遷移是最多的。其中施云《談英語及對外漢語教學中的負遷移現象》(2001)就針對第一語言對第二語言的負面影響展開了詳細的分析;王永德《目的語在第二語言習得中的遷移》(2008)不但將遷移在第二語言習得中的表現形式分為正遷移、負遷移和零遷移,而且指出它們的遷移表現分別為促進、誤用和回避。還分析了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在這三類遷移中表現和發(fā)生的條件。也有談到語內遷移和語際遷移的,比如:石蘊珍、王穎《從認知角度談語言遷移與對外漢語教學》(2009)從語言遷移產生的范圍將語言遷移分為語內遷移和語間遷移。也有結合作者自己的教學經歷,從某一國家的漢語學習者的學習偏誤分析角度展開的,比如:姚金玲《探析泰國學生漢語寫作中的語言遷移現象》(2008)一文運用對比分析法、錯誤分析法研究了泰國學生漢語寫作課中的語言遷移中的母語正遷移、負遷移、語際遷移、語內遷移的種種表現。謝簡《泰國學生語序偏誤及母語遷移研究》(2012)一文,作者結合自身的教學經歷,分析了母語遷移對泰語學習者漢語習得的影響。
最后我們來分析下二語習得中影響語言遷移各種因素的研究成果。根據已有的研究成果,我們發(fā)現影響語言遷移的因素可以有很多種,比如唐鵬舉《概述第二語言習得中母語遷移的研究》(2006)率先提出將遷移的限制因素分成五類:語言學層面、社會學層面,標記程度、語距與心理類型以及發(fā)展因素。之后許多論文都圍繞影響因素展開了研究,主要分為語言因素和非語言因素兩大類。
關于語言因素的研究,成果不少,比如于巧麗《第二語言遷移中的語言遷移現象分析》(2006),向文靜、方慶華《淺談二語習得中的語言遷移》(2010)都總結了影響語言遷移的三個主要因素,分別是學習者是如何組織自己母語的;學習者是如何看待母語與二語的異同的;學習者的第二語言學習水平和對第二語言的了解程度。還有鄭惠敏《剖析論二語習得中影響語言遷移的各種因素》(2007)和武勵俊《論二語習得中的影響語言遷移的各種因素》(2008)從四個方面總結二語學習者發(fā)生遷移的四種語言因素:制造不足、過度制造、制造錯誤和誤譯。另外還有陳淑芬《語言遷移及其對第二語言的啟示》(2010)從語言的共性和差異分析了影響遷移的語言因素,并指出二語學習者的負遷移大多是由不了解語言間的差異導致的。
雖然上述論文的分析角度存在差異,但它們的研究對象一樣,都是圍繞語言因素展開的。它們的研究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相似性,都是從學生二語習得的過程中抓取實例進行實證分析,從而得出了結論。
關于遷移中的非語言因素的研究也有很多,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個人因素和社會環(huán)境因素兩部分。具體的研究成果有:于巧麗(2006)認為在二語學習過程中要重視社會文化環(huán)境。通過一定的社會文化環(huán)境來彌補孤立的語言知識不足,幫助學習者實現向目標語的遷移。武勵俊(2008)和鄭惠敏(2007)兩者的研究都是從個人因素和社會因素角度探討了影響二語遷移發(fā)生的原因,并對此提出了相關的教學對策。夏洋《淺析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的語言遷移及其制約因素》(2008)指出制約語言遷移的非語言因素包括語言意識、社會語言、標記性、社會距離與心理類型學等因素。
上述研究無論是從語言因素,還是從非語言因素角度,都對完善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過程的語言遷移研究起到了一定幫助,對漢語教學也有很大的幫助。
總得來說,我們可以看到,這些年來這一領域的研究成果浙豐,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
首先是理論指導單一。本文所檢索的文章都是在語言學理論、二語習得與教學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研究的,這些理論雖有很強的解釋性,但是理論來源總體涵蓋面比較單調,今后這方面的研究也可以從其他的理論入手,如心理學、跨文化交際學等。
其次語言遷移理論沒有很好地結合漢語教學實例。因為漢語作為第二語言習得中的語言遷移問題的發(fā)現和提出都應該從學習者和教學中來,這樣研究才更加具有實證性。
最后是關于語言遷移研究不夠深入而且研究角度單一,今后的研究不要局限于語言遷移發(fā)生的某一層面,或是僅僅考慮個別因素,而可以從社會語言學因素對遷移發(fā)生及其范圍的影響,或是遷移與語言發(fā)展策略的關系,亦或是從如何量化遷移,如何確定遷移在二語習得中的重要性等角度展開。
以上這些都是從目前已有的成果中發(fā)現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也是今后研究的重點。
【參考文獻】
[1] 戴煒棟, 王 棟. 語言遷移研究:問題與思考[J]. 上海: 外國語, 2002(6).
[2] 俞理明. 語言遷移與二語習得:回顧、反思和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4.
[3] ﹝美﹞周明朗. 語言遷移、句型結構重復現象與對外漢語教學[J]. 語言教學與研究, 1997(4).
[4] 張述娟. 關于對外漢語教學理論相關問題的綜述——語言遷移、中介語、二語習得[J]. 教育研究, 2009(12).
[5] 劉若男. 語言遷移對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影響[J]. 齊齊哈爾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 2011(3).
[6] 于 波. 從認知心理學角度談對外漢語教學中的母語遷移問題[J]. 理論研究, 2013(07).
[7] 周 行. 漢語學習中常見的母語遷移現象及應對策略——以母語為阿拉伯語的漢語初學者為例[J]. 白城師范學院, 2015(09).
[8] 石蘊珍, 王 穎. 從認知角度談語言遷移與對外漢語教學[J]. 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 2009(10).
[9] 謝 簡. 泰國學生語序偏誤及母語遷移研究[D]. 廣州: 暨南大學碩士論文, 2012.
[10] 向文靜, 方慶華. 淺談二語習得中的語言遷移[J]. 語言研究, 2010(09).
【作者簡介】
吳宇宏(1992—),女,漢族,浙江嘉興人,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2015級漢語國際教育碩士,主要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