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小丹
(西藏民族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陜西咸陽 712082)
孔子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于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孔子生在「禮樂崩壞」的春秋戰(zhàn)國時代,百家爭鳴。孔子繼承周公之「禮」,創(chuàng)造性地補充之以「仁」,正是對于這個時代精神的回應。他也是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鬃邮讋?chuàng)私人講學,是儒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在孔子去世后,孔子的弟子和孔子弟子的再傳弟子把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并整理,形成了儒家經(jīng)典文本——《論語》。
《論語》中講“仁”比較出名的語句有:“人而不仁,如禮何?”(3.3)“仁者先難后獲,可謂仁。 ”(6.22)“克己復禮為仁。 ”(12.1)“能行五者(恭、寬、信、敏、慧)于天下為仁。 ”(17.6)“人而不仁,如禮何”(3.3)仁,是心之德,敬而將之以儀文,叫做禮。孔子說“仁之在人,乃本心之全德,人能全此心德,使心里常是恭敬,則行出來的儀文便都是禮?!笔嵌Y不虛行,必仁人而后可行也。人而不仁,則其心放逸而不能敬,禮之本先失了。
“仁者先難后獲,可謂仁。”(6.22)孔子“所謂仁者,存心之公而已。蓋為人之道,本是難盡,若為之而有所得,雖功效相因,禮之自然,然不可有心以欲期之也。有心以期之,則涉于私矣。今惟先其事之所難,凡身心之所切,性分之所關(guān)者,只管上緊去做。至于后來的效驗,則惟俟其自至而已,卻不去計較,而有意義以期必之也。這是他心有定守,故能純乎正誼明德之公,而絕無計功謀利之念,豈不可謂之仁乎”按夫子此言,雖是分言仁智,其實只是一理,蓋媚神之念,即是望效之心。先難之功,既是務民之義,人能用力于人道之所難,而禍福得失,皆置之于不計,則仁智之道,兼體而不遺矣。此又學者之所當知。
“克己復禮為仁。 ”(12.1)張居正認為:仁,是本心之全德。昔孔門之學,以求仁為要,故顏淵問:“如何可以為仁?”孔子教之曰:“仁,心德也。心德在人,本無不具,就中件件都有個天理當然之則。所謂禮也,人惟累于己私,不能自克,把這禮喪失了,故流于不仁耳。為仁者,必須從心上做功夫,但有一些己私,便都著力克去,務使一私不存,而念念事事,依舊復還乎天理當然之則,則本心之德全,而仁不外是矣?!鄙w所謂人心惟危,即是己也;所謂道心惟微,既是禮也;所謂精一執(zhí)中,既是克復為仁之功,初無二理也。然則欲純?nèi)鯃蛩粗收撸刹环哂诳鬃又栐眨?/p>
“能行五者(恭、寬、信、敏、慧)于天下為仁。”(17.6)孔子教之:“仁道雖大,不外于心。心德之要,凡有五件。若能于此五者,體驗擴充于身心之間,推行運用于天下之大,則其心公平,其理周遍,天德全而仁在是矣。”
在孔子的《論語》中“仁”有時候指的是全德,全德則是恭敬、寬容、信實、勤敏、惠愛;有時候也包含了忠、孝、慈、直,也可以說孔子的“仁”是以孝悌為基礎,忠孝并重,在外事君,在內(nèi)事父的雙向緯度中力圖忠孝兩全,“仁”的最高境界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后世中所說的“三綱五?!币彩菍Α叭省钡慕忉?。這些也都是孔子對于個人修養(yǎng)、自身修養(yǎng)方面的要求或者說是君子的做法。孔子也利用“德,全德,仁”對人進行了劃分,和當時依據(jù)個人出身、階級劃分君子有所不同。孔子的“君子”是可以通過自己對與學問的探究、自己對自己的克制最終達到“君子”的要求。也說明了“修德”是“成仁”的關(guān)鍵,最后這全德也成為后世人的行為準則和行動綱領。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按:車,古文;輿,今字。車又音居,是故,子輿、子車、子居,皆孟子之字也)。漢族,戰(zhàn)國時期鄒國人,魯國慶父后裔。孟子生活在戰(zhàn)國時期,這是中國歷史上最動蕩、最混亂的時期之一,也是思想最解放最活躍的時期之一。孟子繼承和發(fā)揚了春秋末年的孔子所創(chuàng)立的儒家學說,使其在理論上更加完善和系統(tǒng),成為繼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宗師,他的學說影響了中國后世的文化思想,后人稱他為“亞圣”,與孔子并稱為“孔孟”。他也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zhàn)國時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孟子和他的門人著有《孟子》一書。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政”,“仁政”是在孔子“仁”思想的基礎上結(jié)合當時的社會狀況提出來的,“仁政”思想給與了“仁”思想更加豐富的內(nèi)涵,從而使得儒家“仁”思想更加的豐富,加強了以“仁”為核心的儒家思想,對于現(xiàn)實的影響加大。孟子的思想從“仁”出發(fā),將“仁”的思想擴充到社會的方方面面,不論是在思想上、政治上、還是經(jīng)濟、文化等領域都有著“仁”的體現(xiàn)。孟子將“仁”的思想延伸到了社會的各個方面、各個階層,為“仁”思想在社會中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孟子依據(jù)“性善論”提出了“仁政”思想。孟子繼承了孔子的“性相近也,習相遠也”(17.2)人的善惡出于習而不是出于性。在此基礎之上,孟子提出了 “性善論”。每個人一出生,他就有向善的思想?!懊献釉唬核艧o分于東西。無分子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天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保ā睹献印じ孀印罚┲械摹靶陨普摗辈皇菑娬{(diào)人的先天的善,而是在于強調(diào)人向善的本能,就像是水向下流一樣,這是一種向善、向下的本能。提出了人在后天的自我修養(yǎng)中分辨善惡。通過“人性向善”的論述,進而提出了“仁政”這一思想,也就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將“仁政”作為“性善論”的一個最終目的,也體現(xiàn)了儒家思想:社會與人的和諧相處。
在政治上孟子提出了 “以人為本”、“民貴君輕”等思想。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孟子“民貴君輕”這一思想的提出,在當時社會是非常大膽的,從人民群眾出發(fā),強調(diào)了人民群眾在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皹访裰畼氛?,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保ā睹献印ち夯萃酢罚┚鳛槿嗣竦臍g樂而歡樂,為人民百姓的擔憂而擔憂,那么人民群眾也會為君主的快樂而快樂、為君主的擔憂而擔憂。從孟子提出“以民為本”“民貴君輕”等思想之后,在后世中大多數(shù)的君主和改革者都會根據(jù)孟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以民為本”的思想,確立自己朝代的政治條例。孟子認為通過教化人民、讓人民知道、學習了解“仁政”思想。如“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于禽獸也。”(《孟子》)就好像人民在乎的無外乎飽暖、穿衣、住宿等生活的基本需求能夠得到滿足。通過教導人民,用正確的思想或思維方式去思考問題、解決問題,這樣就能夠促進社會和諧和穩(wěn)定。
孟子通過這三點來實施“仁政”:首先要效法先王的王道統(tǒng)治,像禹、湯、文、武、成王、周公這樣的君主是如何治理天下的,學習他們通過“仁”來治理社會的方法,這樣就能把“仁政”的思想在天下社會實施;其次在有“仁”心后,施行“仁政”?!叭擞胁蝗讨摹敝?,才有了“不忍人之政”,君王通過施行“仁政”來治理天下?!叭收本褪侵竿ㄟ^頒行的政策使國家能夠安居、使人民百姓能夠安樂,這也可以稱為王道,而要實行王道,就要尊重賢能;使有德者、有才者能夠有施展才華的平臺。最后應該培養(yǎng)君主的德行,主張“有德者執(zhí)政”,這是施行“仁政”的前提條件之一。君主應該“以人為主”,施行對人民群眾有利的政策,同情人民群眾的困難,以解決人民群眾的困難,使人民過上安樂的日子為施政的目的。
孔子與孟子的“仁”中也有相同的地方:第一都是追求仁義道德而淡漠物質(zhì)利益,“仁”是儒家學者終身追求的目的,通過人的愛心和善心肯定了人自身價值;第二對“仁”的解釋都是仁愛、愛人,用愛處理人際關(guān)系。強調(diào)了人處在人與社會的關(guān)系中,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第三都主張推行仁政反對霸權(quán)。通過禮樂制度約束人民行為,提高人民自身修養(yǎng)。
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代表了先秦時期的儒家思想??鬃诱撌隽恕叭省钡乃枷?,強調(diào)的是個人的修養(yǎng),孟子在孔子“仁”思想的前提下提出了“仁政”,將“仁”擴充到了政治上;孔子重注個人如果做到“仁”,而孟子則是在個人做到“仁”之后,如何將“仁”運用到社會實踐中,特別是君王通過“仁政”的實施,可以達到社會“大同”。孟子完善了孔子“仁”的思想,將“仁”思想發(fā)展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孟子的“仁”不僅僅涉及到政治方面,還包括了人文、自然和社會等方方面面。孟子“仁政”思想和孟子的學說在整個儒學史上可以說是承前啟后的作用,孟子繼承孔子的學說,完成自己的思想;后世將孟子與孔子的學說結(jié)合之后,最終形成了中國儒學思想發(fā)展的基礎。
孔子的“仁”,是自覺的道德;孟子的“仁”,在自覺的基礎上還有了教化的功能。孟子的“性善說”,就體現(xiàn)了孔子的“仁”??鬃拥摹叭省睕]有理論基礎,也沒有解釋“道德價值根源”這一問題。所以,孟子在這個基礎上建立了“道德價值根源之自覺心”,孟子認為善是人的基本自覺,而這種自覺性這表現(xiàn)在“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以及“是非之心”這“四端之心”。“四端之心”更是說明了“道德價值的自覺”是生來就有的。這也補充了孔子“仁”思想的不足。孟子更是把堯、舜、禹、禺、文王、武王、周公、孔子等人,看作是儒家的“道統(tǒng)”(一脈相承的知識系統(tǒng))。從此之后,儒家的道統(tǒng)觀念和儒家思想成為了不可分割的整體。
孔子更加重視“仁”在自身修養(yǎng)的重要作用,以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孟子則強調(diào)的是“仁”在政治、社會中能起到的重要作用;以及“仁”的等級和家庭倫理方面:“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正如《禮緯·含文嘉》云:三綱,謂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矣。
在現(xiàn)今社會中,人更加重視自我價值。如果現(xiàn)代人能夠理解孔子“仁”思想和孟子“人性本善”,注意個人的道德修行,發(fā)揮個人在社會中的作用的,那么人就能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的關(guān)系就能處理得很好,達到和諧。每個人都能理解“仁”,并將“仁”付諸于實踐,社會上也就不會有那么多的社會問題,像“老人倒地不敢扶”“社會詐騙”“孤寡老人乞討”等等一些問題,都會得到改善。每個人做到“仁”,家庭會更加的和睦,人際關(guān)系會得到改善,社會風氣也會變得更好,社會也會變得更加的和諧。這是一個層層遞進的關(guān)系。讓我們共同努力吧。
不論是孔子講“仁”的全德還是“仁”忠孝又或是“仁”的忠、孝、慈、直等品質(zhì),只要我們能做到每日自省,堅持與人為善,達到“仁”的品質(zhì)。又或者是孟子講“仁政”之前的“性善”,都是說做人做事都要有“仁”。將“仁”貫穿于我們的生活中,那么世界也就充滿了愛,愛人、愛己。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4.
[2]楊伯峻.孟子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4.
[3]朱熹.四書章句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2015.
[4]陳生璽.張居正講評《論語》[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7.
[5]任俊華,趙清文.大學·中庸·孟子正宗[M].北京:華夏出版社,2014.
[6]魏義霞.仁——在孔子與孟子之間[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5(2):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