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洪花
(惠民縣人民醫(yī)院,山東 濱州 251700)
異位妊娠(EP)實質上就是指孕卵沒有在子宮體腔內部著床并正常生長發(fā)育,作為一種急腹癥在婦科臨床治療中是常見的。有關統(tǒng)計資料顯示,異位妊娠在妊娠中所占比率約為0.7%[1]。異位妊娠出現(xiàn)的早期,孕婦并沒有表現(xiàn)出與正常妊娠產婦有別的臨床表征,這就加大了誤診與漏診的可能性,病情延誤就加大了異位妊娠破裂的概率,甚至對孕婦生命構成威脅,故此對異位妊娠做出早診斷是極其重要的。本文探究陰道超聲與腹部超聲在異位妊娠臨床診斷中聯(lián)合應用的價值,現(xiàn)做出如下報道。
選取2 0 1 5年9月~2 0 1 7年4月我院收治經陰道超聲與腹部超聲聯(lián)合方法確診為異位妊娠患者6 0例的臨床資料為研究對象,均為女性,年齡24~48(27.5±11.21)歲;停經7~12(8.95±2.12)周;有顯著停經史患者28例,月經紊亂、無規(guī)律出血患者19例,停經史不祥患者13例;初產婦14例,經產婦46例。
采用西門子S2000、GE730與百勝Twice超聲診斷儀,腹部凸陣探頭,頻率設置為MHz,經陰道探頭頻率設置為8MHz,對患者腹部進行常規(guī)B超檢查以后,實施陰道超聲檢查手段
先在患者適度充盈膀胱的前提下進行經腹超聲檢查,患者保持平臥位,探頭做縱切及橫切連續(xù)平移及扇掃進行掃查。繼而囑患者排尿后實施陰道超聲技術,調整患者體位使其處于平臥后雙手抱雙膝體位。將一定量的耦合劑涂抹在超聲探頭上以后套上避孕套,繼而把探頭插進陰道穹窿位置做縱橫斜切等全方位檢查。對子宮腔體積、厚度以及宮中狀態(tài)進行觀察;對附件區(qū)域進行掃查以觀察是否有包塊與孕囊存在、盆腔內是否有積液滯留并對其量進行檢測。
采用SPSS 17.0軟件包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并納入進Exclx表格中,(±s)表示計量資料,t對其進行檢驗;百分率(%)表示計數(shù)資料。當P<0.05時,證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60例患者中經手術與病理檢查不同時段的病例數(shù)目具體如下:單純盆腔積液5例(8.3%),超聲圖像表現(xiàn)為子宮體積正?;蚱螅瑢m腔內沒有檢測到孕囊回音、附件區(qū)域也沒有孕囊和包塊回音存在,但是觀察到有以小部分輸卵管色澤紅腫直徑變大或一端附件區(qū)域有輕度嘈雜的回音,盆腔內有微量積液滯留;單純孕囊型15例(25.0%),超聲圖像表現(xiàn)為子宮體積正常或偏大,宮腔中沒有觀察到孕囊回聲、附件區(qū)有孕囊與包塊回聲,有6例患者(10.0%)孕囊中可以觀察到胎芽回聲。包塊型43例(71.7%),超聲圖像表現(xiàn)為子宮體積正?;蚱螅?6例(37.2%)包塊中可觀察到孕囊樣回聲,38例(88.4%)合并盆腔積液。在本次研究中,60例經陰道超聲聯(lián)合腹部超聲診斷異位妊娠的患者中,經手術證實有55例為異位妊娠,陰道超聲聯(lián)合腹部超聲診斷符合率為91.7%,其中5例誤診,誤診率為8.3%。單一腹部超聲診斷50例,診斷符合率為83.3%,和陰道超聲聯(lián)合腹部超聲診斷符合率比較,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受精卵在子宮體腔內生長并發(fā)育就叫做正常妊娠,反之就被叫做異位妊娠,異位妊娠可以發(fā)生在卵巢、腹腔以及輸卵管中等,其中存在輸卵管中的概率相對較高,約為95%~98%[2]。造成輸卵管異位妊娠的成因并不唯一,可能是因為慢性盆腔炎致使的輸卵管炎;輸卵管先天缺陷或者等,致使孕卵在輸卵管中運行受到阻礙,就會在輸卵管內及宮外其他某一位置著床。
腹痛、停經史、陰道流血是異位妊娠患者常見的臨床癥狀,部分患者早期癥狀不明顯,部分患者沒有典型的停經史,故此在檢查過程中需要有一些輔助手段的參與,超聲檢查為異位妊娠常用的檢查方法。在陰道超聲檢查方法使用范疇不斷拓展的時代中,異位妊娠診斷的準確率不斷提升。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60例經陰道超聲聯(lián)合腹部超聲診斷異位妊娠的患者中,經手術證實有55例為異位妊娠,陰道超聲聯(lián)合腹部超聲診斷符合率為91.7%,其中5例誤診,誤診率為8.3%。單一腹部超聲診斷50例,診斷符合率為83.3%,與陰道超聲聯(lián)合腹部超聲診斷匹配性做對比,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偠灾?,陰道超聲聯(lián)合腹部超聲方法在異位妊娠中的應用,診斷符合率相對較高,為臨床診治工作提供更有價值的指導,具有推廣與應用價值。
[1]胡 丹.經陰道超聲與腹部超聲及兩者聯(lián)合診斷異位妊娠的結果觀察[J].解放軍預防醫(yī)學雜志,2016,34(S2):247-248.
[2]周 靜,劉 丹,彭莉晴.異位妊娠超聲圖像特點及陰道聯(lián)合腹部超聲診斷異位妊娠的價值[J].海南醫(yī)學院學報,2015,21(07):1002-1004+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