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 暢,趙明遠
(渤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遼寧 錦州 121000)
淺談如何加強高校愛國主義教育
喻 暢,趙明遠
(渤海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遼寧 錦州 121000)
愛國主義是亙古不變的時代話題,它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內容之一,對大學生思想價值觀念的形成起著重要作用。愛國主義教育是長期的過程,高校作為培養(yǎng)社會主義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陣地,應擔任激發(fā)大學生愛國情懷、堅定大學生愛國信念的重要責任,同時,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施對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重要意義和時代價值。
高校; 愛國主義教育; 路徑
黨的十八大指出要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愛國、敬業(yè)、誠信、友善”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愛國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內容之一,應當成為高校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高校作為培育社會主義可靠接班人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堅力量的重要陣地,必須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把愛國主義作為教育的核心內容,應充分認識愛國主義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意義,不斷探尋實施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策略。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精神支柱,是推動我國社會歷史向前發(fā)展的強大精神動力。愛國主義體現了人們群眾對祖國的濃厚的情感,反應了個人對祖國的依存關系,是人民群眾對自己祖國、民族和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與自豪感的統(tǒng)一。在當代中國,愛國主義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永恒且不斷更新的課題,對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培養(yǎng)他們的民族自信心與自豪感,不僅具有一定的時代價值,同時也具有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胡錦濤曾指出:“愛國主義是我們國家?guī)浊臧l(fā)展進步的重要力量源泉,是我們民族生生不息的強大精神支柱[2]”。中華民族千百年來不斷經受著歷史的考驗,比如汶川大地震,自然災害無情地摧毀了很多家庭,汶川人民承受著家破人亡的巨大痛苦,此時,人民軍隊第一時間趕到現場進行搜救工作,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包括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廣大人民群眾在內的中華同胞緊緊的團結在一起,體現了強大的愛國主義精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得益于黨的領導和中華兒女幾十年的艱苦奮斗,正是因為有愛國主義精神做我們的精神支撐,我們才能一次次克服困難,走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不會一帆風順,未來我們還會經受更大的考驗,在復雜多變的國際環(huán)境下,我們要不忘初心,繼續(xù)堅持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保持中華民族東方之巔的地位并努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正如毛澤東所說“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
大學生作為民族的脊梁和社會主義未來的接班人,肩負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責任。因此,是否擁有強烈的民族責任心、民族責任感與自豪感對于大學生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高校把愛國主義教育融入思想政治理論課,旨在加強大學生對祖國的熱愛,對民族的熱忱,培養(yǎng)心懷愛國主義之情的新時代青年群體,化愛國之情為愛國之行。一個人只有對自己的祖國有濃厚的情感,才能產生為祖國繁榮富強而奮斗的使命感。在愛國主義教育的引導下,大學生還需刻苦學習,不斷豐富自己的理論與實踐知識,努力成為報效國家和人民的棟梁之才,只有擁有了報效祖國的本領,才能在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中貢獻力量。
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在面對無數的困難和挑戰(zhàn)時,形成了偉大的民族精神并一直傳承至今,其核心就是愛國主義精神。愛國主義精神主要體現在強烈的民族歸屬感、自豪感以及對祖國濃濃的愛意。大學生作為祖國未來的希望,肩負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大任務,需要他們擁有一顆愛國、愛黨之心,擁有把個人理想同人民幸福和國家富強相結合的家國情懷,鄧小平同志的一句“我是中國人民的兒子,我深情地愛著我的祖國和人民[3]”,更加形象的詮釋了家國情懷。
在全球化時代的今天,隨著外來思潮的不斷涌入,大學生群體中存在著愛國主義精神淡化的現象,一部分大學生缺乏對中國歷史的了解,沒有切身體會到愛國主義精神的巨大作用,也就不會真正理解到愛國主義精神的科學內涵。這將不利于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更不利于我國未來的社會主義建設。因此,高校實施愛國主義教育有利于增進大學生對愛國主義精神的科學內涵和我國悠久歷史的了解,更有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家國情懷與政治信仰,增強他們的民族認同感,使他們積極投身于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的建設中,把實現祖國偉大復興的愿望落實在行動上。在愛國主義教育的引領下,大學生應自覺的將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聯系起來,將個人理想與國家、民族的發(fā)展聯系起來,這才是愛國主義精神的正確體現,更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所在。
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的重點是加強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高校實施愛國主義教育是為了提高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從而達到提高其綜合素質的目的。大學生具備良好的綜合素質是成長發(fā)展的先決條件,綜合素質包括思想政治素質、科學文化素質、身心健康素質等,思想政治素質要求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做一個有理想有信念、有家國情懷的人;科學文化素質要求大學生掌握一定的科學文化水平,有進步的思想和聰明的才智;身心健康素質則要求大學生保持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這些素質的重要性都不能被忽視,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質,它作為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靈魂,具有統(tǒng)領作用。
高校開設愛國主義教育課程,把愛國主義精神所具有的高度凝聚力和民族尊嚴感,傳遞和感染每一位大學生,旨在提高青年群體的思想政治素質。大學生只有具備了較高的思想政治素質,才能樹立個人命運與祖國命運相聯系的意識,樹立祖國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從而實現個人與祖國的共同發(fā)展。高校堅持不懈的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是為了培育大學生的愛國主義覺悟,使其成為報效祖國的棟梁之才,不斷在祖國的富強和發(fā)展中實現個人的成長與發(fā)展。
愛國主義精神的巨大作用決定了愛國主義教育并不是短期教育,而應該是長期的,隱性的教育。僅僅依靠單一課程難以完成教育任務,高校應樹立合力意識,使高校課程以合力的形式共同承擔愛國主義教育,不斷豐富課堂教學中愛國主義教育的內容,使大學生全面系統(tǒng)的接受愛國主義教育,為其營造一個良好的愛國環(huán)境,有利于高校大學生今后積極投入到社會主義建設當中來。
首先,愛國主義教育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應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在課堂中注重愛國主義精神的理論教育,使大學生正確理解愛國主義精神的科學內涵,認識到愛國主義精神的巨大作用。其次,在歷史相關專業(yè)的課程中。加強學生對我國悠久歷史的了解,通過一些歷史史實的介紹,以前人偉大的愛國事跡來感染學生,使大學生通過歷史來認識到愛國主義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后,在體育相關專業(yè)的課程中,在一些專業(yè)知識的教授之外,可以以滲透的形式講述一些奧運健兒的愛國故事,以他們?yōu)閲鵂幑獾恼鎸嵤论E說明了在新時期什么才是真正的愛國主義精神,讓學生切身體會到愛國主義精神的偉大,從而以堅定的信心熱愛祖國,報效祖國。
“校園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設體現社會主義特點、時代特征和學校特色的校園文化,形成優(yōu)良的校風、教風和學風。”[4]高校作為培育民族的脊梁和未來接班人的主要陣地,應注重校園文化的構建,增添愛國主義元素,重視和推廣愛國主義教育,把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想及言行作為主要任務。
首先,在校園基礎設施中注入愛國主義元素,把基礎設施作為愛國主義宣傳的載體,圖書館、教學樓、學校的大屏幕、宣傳欄等應傳遞愛國主義信息,在重大節(jié)日時應加大宣傳力度,例如七一建黨節(jié),設立中國共產黨的成立及發(fā)展史的展板,提高大學生群體對黨的認識度,增強對黨的擁護和熱愛之情;十一國慶節(jié)期間,在大屏幕通過宣傳片的方式展示從建國到如今幾十年來的變化與進步,經濟實力的增強還有文化的繁榮昌盛,增強大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其次,健全校園條例、完善規(guī)章制度,制定制度時可突出愛國主義要求,體現愛國主義精神,大學生都以此制度規(guī)范自己,把愛國主義作為指導自己行為的準則,使愛國主義融入大學生的日常生活。
最后,應多舉辦愛國主義教育實踐活動,是愛國主義由理論到實踐的轉化。如舉辦以愛國為主題的演講比賽,詩詞大賽,參觀烈士陵園,革命英雄紀念館等等。革命英雄人物不能忘記,高校應通過活動培養(yǎng)大學生的愛國情懷,提升他們的愛國熱情。愛國主義精神在我國歷史從始至終都發(fā)揮著巨大作用,在新時期我們更應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使其注入時代特性,不斷豐富愛國主義的內涵。
環(huán)境影響和制約著人的思想品德的發(fā)展,人的活動在不斷地改變環(huán)境,使其有利于人的發(fā)展,這是基于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環(huán)境關系基本觀點所得出的一個結論[5]。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離不開實際的客觀環(huán)境,創(chuàng)設大學生愛國主義良性日常生活環(huán)境,主要從家庭環(huán)境、學校環(huán)境、社會環(huán)境這三方面入手,發(fā)揮隱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從而引導大學生主動的學習愛國主義理論,主動發(fā)揮愛國主義情感,積極投身于愛國主義的社會實踐中。
央視一則公益廣告中曾提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師”,媽媽端著熱水為奶奶洗腳,孩子也同樣端了洗腳水給媽媽,這就是好的家庭環(huán)境給予孩子的積極影響,所以為人父母要發(fā)揮自己的榜樣示范作用,以身作則,提高家長的思想品德,積極主動的與高校保持聯系和溝通,優(yōu)化家庭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雖不是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的主要場所,卻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補充,家庭環(huán)境的隱性愛國主義教育功能是不可忽視的。學校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是大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理論與實踐的主陣地,學校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的效果的好壞,所以要優(yōu)化校園環(huán)境與社會環(huán)境,加強愛國主義制度建設,無論是社會制度還是學校管理制度,都應凸顯愛國主義的重要地位。社會上,要深入加強公民的思想道德教育,提高整個中華民族的素質與文化內涵,校園里,加強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尤其是愛國主義教育,在新時期我們更應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使其注入時代特性,不斷豐富愛國主義的內涵。在高校愛國主義教育的培育下,使大學生擁有一顆赤子之心。
網絡媒體是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應占領的新領域,利用網絡新媒體,增強與提高大學生愛國主義網絡教育,這種網絡教育為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提供了新方法、拓寬了新領域、增強了新效果。隨著大眾傳媒載體融入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之時,大學生對網絡媒體的依賴感增加,電腦、手機、微信、微博已成為大學生不可或缺的生活元素,將愛國主義教育融入網絡媒體,改變直接式的課堂傳授教學,通過愛國主義網絡教育,大學生群體有了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轉變,在此學習課程中,突出了愛國主義教育主客體間相交互的特點,教育客體也具有主動性和積極性。然而,在打造愛國主義網絡教育空間時,也應注意消除大眾傳媒的消極影響,加強輿論監(jiān)督,抵御文化侵略,進行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以正確的視角分析歷史與現實的關系,突出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以及加強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教育,給大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網絡教育與學習環(huán)境。
愛國主義作為強大的民族支柱,在任何時期都具有其重要的作用。愛國主義精神不能忘記,愛國主義教育不可停止,高校肩負著培育祖國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的重要責任,要把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的徹底且持續(xù),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祖國的繁榮昌盛,高校應不斷開拓創(chuàng)新愛國主義教育的新路徑,以身作則、守好這份責任田。
[1] 胡錦濤.堅定不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 求是,2012(22):3-25.
[2] 胡錦濤.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譜寫更加壯麗的青春之歌[N].中國教育報,2000-07-12(001)
[3] 本書編委會.鄧小平文集[M].倫敦:英國培格曼出版公司,1984.
[4] 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N].人民日報,2004-10-15(002).
[5] 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4):96.
G641
A
1671-4733(2017)06-0033-03
2017-05-02
2016年遼寧省社會科學規(guī)劃基金項目“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提升問題研究”(項目編號:L16DSZ002)
喻暢(1994-),女,遼寧遼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電話:15004205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