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利平 劉翠萍
《伯牙斷琴》是鄂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第六單元“良朋益友”中的第一篇課文。文章根據(jù)史書上記載的相關故事改編而成,講述的是發(fā)生在武漢市漢陽古琴臺的一段千古佳話。假期里靜讀《伯牙斷琴》,窮究“知音”意旨,遇疑惑之處就查閱典籍,頗有收獲。
一、“知音”者,“知志”也
無論伯牙彈奏什么樂曲,鐘子期很快便能道出曲子表達的思想和感情。有一次,伯牙彈奏了一首表現(xiàn)高山的曲子,鐘子期立刻興奮地說:“好一座巍峨的高山哪!我好像登上了泰山,親身感受到了那雄偉的氣魄呢!”伯牙彈奏一首形容流水的曲子,鐘子期不住地贊賞道:“好一條滾滾大江?。∧墙咸?,洶涌澎湃,多么壯觀哪!”
——選自《伯牙斷琴》
“知音”一詞,最早見于《禮記·樂記》,“審聲以知音,審音以知樂”??梢?,“知音”首指“知樂”,即通曉音律,乃至“不知音者,不可與言樂”。《伯牙斷琴》文段中就非常生動地描述了彈奏者和傾聽者之間彼此音頻和諧共振,心中意象共通的美妙境界。在這里,演奏者的音樂傳達與接受者的音樂欣賞,達到了審美意象的高度統(tǒng)一。這種美好的境界在《呂氏春秋·本味篇》《列子·湯問》《荀子·勸學篇》《警世通言》等書中都被反復傳誦。
伯牙鼓琴,鐘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鐘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鄙龠x之間,而志在流水,鐘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湯湯乎若流水?!?/p>
——選自《呂氏春秋·本味篇》
對比課本中的《伯牙斷琴》,古籍中的記載更加簡練,字字珠璣。細讀之下,竟發(fā)現(xiàn)其中暗藏的“玄機”——“志”。不僅在《呂氏春秋》中,縱覽多個版本的故事,都出現(xiàn)了“志”。何謂“志”?“志者,從心之聲,心之所之也”,心之所向即為“志”?!爸驹谔┥健保爸驹诹魉?,伯牙孜孜以求的“志”,是渴望自己擁有立千仞高的高遠情操和納百川般的宏大胸懷??上У氖?,“曲高者,和寡”,當伯牙把自己滿腔的情懷交付給琴聲,在宮廷中彈奏這首《高山流水》時,喝得酩酊大醉的達官貴族連連搖手。這種情況直到伯牙于山野之中偶遇鐘子期才得以改變?!安浪睿娮悠诒氐弥?,伯牙心中念念所向的“志”,鐘子期必得。此刻,鐘子期透過琴聲聽到的,不僅是樂曲之中巍峨的高山和浩瀚的流水的音樂意象,更是伯牙借琴聲所要表達的人生志向。原來,“知音”并不僅僅只是一種類似于“我彈你猜”的飄浮于樂曲淺層的音樂鑒賞游戲,而是交融于伯牙和鐘子期之間的心志相投和心靈共鳴。正所謂“知音”者,“知志”也。我想,這可能是“知音”的第二層所指。
二、“知音”者,“知心”也
一天,伯牙和鐘子期出去游玩,突然下起大雨。伯牙觸景生情,便彈奏樂曲,抒發(fā)胸中的感慨。樂曲聲時而表現(xiàn)大雨滂沱,時而表現(xiàn)狂風怒吼,時而表現(xiàn)山崩地裂。鐘子期聽了,一一說出了琴聲的含義。伯牙放下琴,感動地說:“子期,你真是我的知音!我在琴聲中要表達的感情,你全都能領會。”
——選自《伯牙斷琴》
“高山流水遇知音”是多個版本故事中共有的情節(jié)。但是,在《伯牙斷琴》中,緊接這一情節(jié)之后,又為什么出現(xiàn)了伯牙和鐘子期雨天彈琴聽琴的場景描寫呢?如果說,“高山流水”曲中蘊含的是伯牙的“志”,那么,此番琴聲中的“大雨滂沱”“狂風怒吼”“山崩地裂”,寄托的就是伯牙的“情”!此處,作者用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詞語,“觸景生情”。伯牙到底“觸”了什么“景”,又“生”了什么“情”?
在這里,我們不妨稍微放松思維的節(jié)奏,想象伯牙和鐘子期于青山碧水間云游,艷陽高照,和風曉暢,彈琴話樂,幸甚至哉!孰料頃刻間狂風襲來,暴雨將至,這真正是應了那句“風雨難測”??!
難測的豈止是這自然界的“風雨”?
他(伯牙)曾向有名的琴師成連學藝。三年來勤學苦練,可是琴藝總不夠精妙,于是他向老師求教。
——選自《伯牙斷琴》
可以說,伯牙學藝的過程并不順利?!叭陙砬趯W苦練”,這三年中不分晝夜之“勤”和身心俱痛之“苦”,只有伯牙自知。盡管這樣,琴藝還是不夠精妙,沒有達到自己理想的境界??梢哉f,勤學苦練無長進,此乃“風雨”之一。
伯牙陶醉在美景之中,渾然忘掉了自己。風聲,浪聲,鳥語,蟲鳴,大自然奏起的交響樂,深深地打動了伯牙,他情不自禁地彈起琴來。從此,他的琴藝大有長進。
——選自《伯牙斷琴》
伯牙獨自一人,置身茫茫海濱,自然之聲讓伯牙頓悟琴藝之道,人琴合一,人心與琴音完美融合,琴藝大成?!安拦那?,而六馬仰秣”,連馬都仰首而秣,忘記了吃草料,只為聽琴聲??墒?,樂師伯牙一直是身在深宮無人識,王宮貴族們聽琴只為消遣歡娛,附庸風雅。當伯牙以或悠揚或鏗鏘的琴聲傾訴自己內心的情感時,從來都是隨風飄零,伴月消逝。以琴表心無知音,此乃“風雨”之二。
自然界的風雨,勾起了伯牙對自己學琴路上苦學而不得和琴藝精進之后彈奏而無人知等內心風雨的回憶。伯牙正是感觸了自然界的狂風暴雨之景,才生發(fā)了內心的風起云涌之情?!读凶印珕枴分杏蓄愃朴浭觥?/p>
伯牙游于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于巖下;心悲,用援琴而鼓之。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鐘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吾于何逃聲哉?”
——選自《列子·湯問》
伯牙心中郁結已久的人生況味,此刻在這琴聲中醞釀,發(fā)酵,傾訴,升騰,碰撞,直抵鐘子期內心深處。鐘子期真真切切聽到的,不僅是這琴聲中的風雨如磐,山崩地裂,更是伯牙人生之路上一路走來的坎坷不平。正因如此,伯牙舍琴而嘆,“子之聽夫,志想象猶吾心也”,鐘子期聽琴而想到的,和伯牙心里想的一樣啊。伯牙那顆多年來欲覓知音而不得的苦悶與寂寞的心,此刻都在鐘子期的“輒窮其趣”中得到安撫與慰藉。知音且知心,“知音”者,“知心”也,心心相印,相知相惜,這應是“知音”的第三層所指吧。
三、破琴斷弦,源起“知音”
后來,鐘子期去世了,伯牙悲痛萬分,他扯斷琴弦,把琴摔在地上,說:“知音已去,我彈琴還有什么意思呢?”從此,伯牙不再彈琴。
——選自《伯牙斷琴》
和“高山流水”一起流傳下來的,還有伯牙“破琴絕弦”這樣一個令人感傷的故事結局。此處頗存爭議,伯牙的琴究竟該不該破,弦該不該斷?用今天的價值標準,似乎很難理解伯牙當年這種悲憤得近乎過激的行為。其實,破琴斷弦,源起“知音”。
其一,尋覓“知音”之切。春秋戰(zhàn)國,士族在各國之間頻繁流動,讓每一個長期旅居、身無定所的人,都希望遇到一位能夠理解和賞識自己的諸侯王公,都深切地期盼著心靈上的歸宿和精神上的皈依,從而展現(xiàn)智慧和才能,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價值。對于琴藝精湛,卻一直只能寄情于山水自然的伯牙來說,更是如此。
其二,得遇“知音”之幸。伯牙鐘子期相逢于歌樂盛行的楚風之地,這片音樂熱土孕生了這兩位曠世音樂奇才。正所謂“操千曲而后曉聲”,鐘子期無疑是亂世中高潔的隱者而非純粹的山野樵夫。當鐘子期透過琴聲,聽到伯牙內心虔誠的心志,熱切的向往和癡迷的情感時,那一刻,鐘子期和伯牙都感到了獨而不孤,終于互相尋求到了精神上的依托和人生價值上的認同,生命從此有了意義。
其三,痛失“知音”之傷。鐘子期逝去,支撐伯牙整個精神世界的支柱轟然倒塌。沒有了“知音”,彈琴還有什么意思呢!“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琴怎能不為“知音”者絕?或許,古籍上的記述,才是伯牙此刻心境最好的注解。
鐘子期死,伯牙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選自《呂氏春秋·本味篇》
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選自《警世通言》
知音難覓,“世無足復為鼓琴者”。于是,“破琴絕弦”,成了伯牙唯一的選擇。
雖然筆者身居武漢,漢陽琴臺并非遙不可及,多次欲前往但終究未能成行。往事杳渺,琴非琴,臺非臺,幸憑典籍,探尋諸多文本的相通、補遺之處,沿波討源,遙念伯牙子期的生死不渝之情,揣度千古流傳的“知音”美意,特撰以小文,聊表仰慕之思。
(作者單位:劉利平,武漢市光谷第八小學;劉翠萍,鄂州市碧石鎮(zhèn)李邊小學)
責任編輯 嚴 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