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燕
摘 要:在粵方言區(qū)從事語文教學,如何做到化“語言障礙”為更有效教學?在研究粵方言的基本特征的基礎上,擬從古詩文教學、作文教學及普通話語音教學三個方面,去探究粵方言的巧用及其在教學中所發(fā)揮的積極作用。
關鍵詞:粵方言;古詩文教學;作文教學;普通話語音教學
在粵方言區(qū)教語文的確是件難事:一定程度上,學生長期養(yǎng)成的語言表達習慣束縛了他們的思維,影響了他們的現(xiàn)代漢語詞匯量。表現(xiàn)在語文學習中,姑且不論課堂發(fā)言的口語表達有欠規(guī)范,僅就書面表達而言,對于拼音辨析題型相當部分的學生永遠懵懵懂懂,同時在寫作或者閱讀表述題中,普遍存在表達不規(guī)范、方言詞匯屢見不鮮的現(xiàn)象。然而凡事都有兩面性,如果我們深入去研究一種方言,就會發(fā)現(xiàn)方言在語文教學中若能善加利用,揚長避短,能對我們的語文教學發(fā)揮有益的影響。
粵語方言用字指的是在粵語地區(qū)通行的記錄粵語方言詞的方塊漢字?;浾Z方言用字可以分為五大類:古本字、訓讀字、方言俗字、借用字以及方言同音字或近音字。
從粵語方言用字的使用情況看來,雖然其中的古本字和訓讀字相對穩(wěn)定,但方言俗字、借用字和方言同音字、近音字的使用卻帶有明顯的隨意性和不穩(wěn)定性,這無疑給漢字的規(guī)范工作帶來諸多不便。隨著普通話的普及,粵語方言用字一定程度上出現(xiàn)了障礙。但在粵語方言區(qū)內(nèi),我們發(fā)現(xiàn),粵語方言用字不僅使用非常廣泛,并且,盡管有一些方言字和方言詞由于時代環(huán)境的迥異而逐漸退出了歷史的舞臺,但隨著社會新事物、新思想、新觀念的出現(xiàn),一些緊扣時代脈搏的新詞語也不斷地涌現(xiàn)出來,甚至有些方言詞由于使用廣泛、生動形象,為大多數(shù)社會成員所接受而逐漸轉化成為普通話詞匯,而使普通話詞匯日益豐富和發(fā)展。由此看來,對待粵語方言用字,我們應該采取一分為二的態(tài)度,尤其在粵方言區(qū)從事語文教學工作的我們,更應該多去了解方言用字的發(fā)展演變,進而在教學中適當揚棄、因勢利導,借助方言用字更好地實現(xiàn)我們的教育教學目標。具體說來,教學工作中,我們可以留意以下幾點:
一、借助古本字等方言用字保留古漢語語音語義的優(yōu)勢,夯實文言文及古詩詞教學的基礎
粵方言保留了一些現(xiàn)代漢語普通話中已經(jīng)消失的古語詞,這些堪稱古語詞化石的詞匯依然活躍在方言區(qū)人民群眾的口語中,教學中若能加以利用,無疑能使教學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學習《木蘭詩》時,有這樣一句:“脫我戰(zhàn)時袍,著我舊時裳”,其中“著”怎么理解?結合方言中“著衫”的詞義,讓學生自己推測,學生不難回答出“著”就是穿的意思。學習李白《秋浦歌》有“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一句,這句詩不難理解,惟獨“個”字難解,學生可能答不出。這時我們可以結合方言詞“個邊”“個度”講解,“個”在隋唐時代已常用作指示代詞,既可近指如“這,此”,也可遠指如“那”,今天廣州話以“個”為那(個邊即那邊),而湛江等地的方言則以“個”為這。因此詩句中“似個長”就可理解為“像這樣長”。同樣,在《觀刈麥》一詩中有“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一句,“歲晏”如何解,尤其是其中的“晏”字。這時候只要老師拋出“要晏啲先送到過去”的生活例句,相信學生的難題會迎刃而解:此處的“晏”正是“晚”的意思。又如講“銷聲匿跡”“匿名信”“匿”是何意呢?結合方言詞“匿埋”,學生就能很快掌握它的含義了。凡此種種,不一而足。古詩文教學中往往能遇到今天粵方言中依然見到的古本字或古語詞,教學過程中,如果我們能慧眼拾取,并配合生活實例講授,相信以生活為外延的語文課堂更讓學生喜聞樂見,而且談笑間又令學生掌握了本晦澀難懂的文言詞匯的意義。
此外,詩歌教學中,除了古語詞的理解識記外,我們還可以利用粵方言較多保留古音的優(yōu)勢去解釋押韻、平仄等語言現(xiàn)象。為什么有些韻腳字的韻母和其他韻腳字相差甚遠?為什么有些字聲調(diào)明明一聲、二聲(陰平、陽平)卻屬于“仄聲”,這些現(xiàn)象都可以結合粵方言中古音的轉變、“入聲字”(入派四聲)等知識加以解釋。例如,學習杜甫的《春望》,按照律詩“偶數(shù)句尾字要押韻,首句尾字可押可不押”的規(guī)則,學生可能會提出這樣的疑問:“深”(shen)“心”(xin)“金”(jin)“簪”(zan),這四個字有三個不同的韻en、in、an,這是為什么呢?如果我們只是生硬地解釋這是由于漢語從古到今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其中就包括語音的演變,那不如讓粵方言區(qū)的學生直接用粵方言讀一讀這首詩——“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粵:sam)。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粵:sam)。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粵:gam)。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粵:zam)?!边@樣一來,學生更直觀地了解到,“深”“心”“金”“簪”這四個字用保留較多古音的粵方言讀起來的確是同韻的,實在是“古之人不余欺也”!同樣道理,在古詩文教學中,我們可以鼓勵學生使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或普通話或粵方言)去朗讀背誦,一些使用普通話不能朗朗上口的古詩詞使用粵方言去吟誦或許更有詩意韻味。所以,在古詩文教學中,注入粵方言語音的要素,或許能讓學生更容易掌握一些規(guī)律性、常識性的知識,同時,鮮活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學生也更樂于識記背誦這些古詩文。
另外,在講解對聯(lián)常識時,我們會告訴學生如下規(guī)則:上聯(lián)的末一字必須是仄聲,下一聯(lián)的末一字必須是平聲。依據(jù)這個規(guī)則,學生基本能應付考場上有關對聯(lián)上下句辨析配對的題型。然而也有意外,比如“海枯石爛同心永結(jié)”“地闊天高比翼齊飛(fēi)”這副婚聯(lián),究竟哪句是上聯(lián),哪句是下聯(lián)呢?這就涉及到古音入聲字的問題,大家知道,古代漢語有平上去入四個聲調(diào),大致說來,現(xiàn)代漢語的第一、二聲,相當于平聲,第三、四聲,相當于仄聲。但其實,第一、二聲中,仍有不少的入聲字,作詩的時候,仍舊要歸到仄聲里去的。古入聲字,在包括粵方言在內(nèi)的一些方言中仍讀入聲。在上面這副婚聯(lián)中,“結”字就屬于古入聲字,所以即便在普通話里讀第二聲,但它依然應歸入仄聲,那么這副對聯(lián)的正確順序就應該是:海枯石爛同心永結,地闊天高比翼齊飛。了解了這樣的規(guī)律,粵方言區(qū)的學生在遇到對聯(lián)或者詩句配對、排序的題型時,自然能觸類旁通地解決了。
總之,古詩文教學中,借助方言字語音語義進行教學,使課堂更有生活氣息、更接地氣,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學習古詩文的興趣,也減少了許多詞義的記憶負擔,由此而來的成就感又可以推動他們對語文學習的興趣,這就成為一種良性循環(huán),可以說是無往而不利的。
二、作文教學中借助粵方言用字的知識,規(guī)范作文、創(chuàng)新作文
粵方言區(qū)的學生習慣用方言來寫信息,寫日記,寫作文,尤其是大量使用方言俗字、借用字、方言同音近音字,這樣不利于提高自己的語文素養(yǎng),以至于在中考高考語文試卷上也常用到粵方言詞匯甚至語法,讓考官哭笑不得。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我們首先要鼓勵并提醒學生用規(guī)范的普通話語言文字來表達自己的真實感受。尤其對于起始年級的作文教學,我們應下大工夫進行語言規(guī)范。對學生的作文中方言用字、用詞、語法,我們在批改的過程中,應不厭其煩地指出,并且重視作文評講課,將學生作文中常見的誤用現(xiàn)象分門別類地講解、強化。例如,提醒學生對于古語字詞盡量找相對應的普通話詞匯進行替代,如方言詞“說話”(即“話”,名詞)、“話”(即“說”,動詞)、“勤力”(即“勤奮”)、“孤寒”(即“吝嗇”)、“火燭”(即“火災”)、“起屋”(即“蓋房”)、“好彩”(即“幸運”)、“頂不順”(即“受不了”)等;注意異序詞的普通話表達,如“人客”(應為“客人”)、“緊要”(應為“要緊”)、“鬧熱”(應為“熱鬧”)、“擠擁”(應為“擁擠”)等;注意單音節(jié)古語詞的替換,如用“便宜”替換“平”,用“享受”替換“嘆”,用“憎恨”替換“憎”,用“襯衫”替換“衫”,用“監(jiān)牢”替換“監(jiān)”等;作文中盡量不出現(xiàn)方言俗字、借字、同音近音字,否則視為錯別字,如“睇”“孭”“佢”“咁”“嘅”“嘢”“叻”“快趣”“嫲嫲”“枱凳”等;注意不要把粵語句子直接翻譯成普通話語句以避免語法錯誤,如“這本書我有睇過”(應為“這本書我看過”)、“你走先,我跟著來”(應為“你先走,我跟著來”)、“行行下,見到一個乞兒”(應為“走著走著,見到一個乞丐”)、“俾本書我”(應為“給我一本書”)、“我肥過你好多”(應為“我比你胖很多”)等。
反過來說,對于粵方言中廣泛使用的已轉化為通用語的詞匯,尤其是一些隨著新事物、新概念而產(chǎn)生的使用頻率高且有增長之勢的新詞語,我們應鼓勵學生大膽運用于作文中,使作文語言更活潑生動,更能表現(xiàn)出地域特色與情調(diào),從而達到創(chuàng)新作文語言的目的,如“打的”“樓盤”“T恤”“靚麗”“搞定”“炒更”“凌厲”“接駁”“爆棚”“生猛”“炒魷魚”“擺烏龍”“有形有款”“一頭霧水”等。這些詞匯往往簡潔、經(jīng)濟、短促上口,既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意趣,又符合現(xiàn)代漢語詞匯發(fā)展方向,既準確又不影響表達效果,帶有較強的生命力。當然,學生在文字表達中使用方言新詞語時,一定要把握一個度,既要符合語言的規(guī)范,又要考慮社會的認可度。
三、借助粵方言與普通話的不同字音的對應關系,有針對性地提升普通話語音教學的效果
粵方言區(qū)的學生往往把粵方言的字音誤讀成普通話的字音,出現(xiàn)各種各樣的偏誤,如聲調(diào)偏誤(如將“饅”的聲調(diào)誤讀為陰平或去聲)、聲母偏誤(如“突”誤讀為“tè”,“無奈”誤讀為“無賴lài”,“嫵”誤讀為“fǔ”,“斧頭”誤讀為“虎頭”,“僧人”誤讀為“增人”)、韻母偏誤(如“樓”誤讀為“l(fā)iú”,“船”誤讀為“chuáng”,“驢”誤讀為“l(fā)ú”,“侄”誤讀為“zhé”)等等,尤其是普通話中已經(jīng)不存在的粵方言入聲字(如“酷”誤讀為“hào”,“秩”誤讀為“dié”),這些往往是普通話語音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作為教師,我們只有較明晰地了解粵方言字音與普通話字音的對應關系和格局,才能在教學中更有針對性地糾正學生帶有普遍性的偏誤,也才能真正提高語音教學的質量。
總之,在粵方言區(qū)進行語言、文字的教學,是件苦事,更是件幸事。在語文教學中,巧妙地借助粵方言,不僅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粵方言知識本身的善用,也能更有效地助力我們的語文教學!作為智慧型的教師,對于方言我們應持正確的態(tài)度。語文教學中,對于方言,我們應該善于就地取材,活躍課堂;因勢利導,揚長避短,化語言障礙為更有效的教學!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