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勇,向 征
(重慶醫(y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yī)院,重慶 400010)
結腸癌作為一種極易復發(fā)、常見的惡性腫瘤,由于其發(fā)病原因比較復雜,而且對于患者的日常生活有著較大的影響,所以其具體的治療過程比較困難,通常術后效果也不甚理想。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日常生活節(jié)奏越來越快,加之食物不健康、不衛(wèi)生等客觀因素的影響,使得結腸癌的患病率和致死率居高不下,但是隨著我國醫(yī)療技術的迅猛發(fā)展以及醫(yī)療創(chuàng)新腳步越來越快,新輔助化療已經成為了一種新型的治療結腸癌的方法。由于其治療效果較為理想,而在臨床醫(yī)學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推廣以及使用。本篇論文就對新輔助化療方法進行了具體的分析以及研究,主要探究其對于結腸癌患者的手術治療以及預后效果,為日后結腸癌的治療提供更為扎實的理論依據(jù)。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在治療結腸癌的醫(yī)學手段的選擇上,新輔助化療就已經占據(jù)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它和手術治療相互配合,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效果。在治療結腸癌的過程中,伴有肝轉移的病人是最難處理的,由于結腸癌自身的腫瘤生物學特性,比較容易發(fā)生肝轉移,大約有將近半數(shù)以上的病人會發(fā)生肝轉移現(xiàn)象,對于這些病人而言,如果不進行手術治療,五年以上的生存幾率不到50%,后來經過實踐數(shù)據(jù)證明,通過手術切除病灶,結腸癌肝轉移病人五年以上的生存幾率可達到50%以上。所以,為結腸癌病人進行治療,采用心輔助化療手段至關重要,尤其是對于那些結腸癌伴有肝轉移的病人而言,可以直接提高他們的生存壽命。
通常采用的新輔助化療方法,主要是根據(jù)患者不同的病情,為其定時定量注射以下藥劑:
在化療第一天注射奧沙利鉑130 mg/m2三小時,在化療的第1~14 d,患者在餐后兩小時用溫開水口服卡倍他濱1000 mg/m2,每日兩次。21天是一個化療周期,連續(xù)兩個化療周期以后再根據(jù)其身體狀況實行手術治療。
有研究證明患者的癌細胞指數(shù)明顯下降,身體素質相應提高,而且極少有患者出現(xiàn)惡心、嘔吐、食欲不振、免疫力低下的現(xiàn)象,甚至有部分患者其自身恢復能力遠遠超過醫(yī)護人員的預期。由此可見,新輔助化療對于癌癥這種惡性腫瘤的治療具有非常重要的輔助作用,尤其是在臨床療效上,改善作用非常明顯,大部分的結腸癌都是腺癌,對于化療是非常敏感的,所以在手術之前加以新輔助化療,其可以縮小腫瘤的面積,降低病灶的體積,不僅不會耽誤手術的時間,而且還可以提高手術的成功幾率,促進患者在術后的恢復。
除去在院內的治療手段,在結腸癌患者出院之后,相關醫(yī)護人員還會對其恢復情況進行定期的回訪。主要是了解患者的預后身體免疫力、飲食狀況、痛感以及心理健康等情況,從而判斷新輔助化療方法對于結腸癌患者術后效果的影響。
在當今的臨床醫(yī)學界,結腸癌是一種復發(fā)率高、而且較為常見的癌癥種類,又由于人們在飲食上不夠健康、生活節(jié)奏過快等客觀因素的影響,使得結腸癌的發(fā)病率在近年來呈現(xiàn)了上升趨勢,其患者年齡也有年輕化的趨向。歸根結底,我們普遍認為引發(fā)結腸癌的原因首先是患者自身的免疫力下降,加之客觀原因促使其體內的癌細胞被激活。但是由于結腸癌發(fā)病的原因較為復雜,治療效果一直不甚理想,是我國醫(yī)學界面臨的非常棘手的一大難題。對結腸癌進行分析治療,我們主要是檢測分析患者的癌細胞相關指標和身體素質,通過本次的研究證明了常規(guī)的治療對于結腸癌患者而言,其效果并不顯著,而新輔助化療方式可以使得患者的病情得到明顯的改善,預后情況也恢復良好。
新輔助化療是1989年第一次被提出的,通過這些年在臨床上廣泛研究和應用,新輔助化療已經可以成功的降低腫瘤細胞的數(shù)量,在術前就能夠幫助患者減輕病灶的負荷,通過一系列的輔助手段提高手術的切除率,延長患者的生存壽命!尤其是對于結腸癌伴肝轉移的病人而言,采用新輔助化療手段是非常有必要的,總之,新輔助化療方法具有較為理想的康復效果,值得在臨床醫(yī)學上大力的推廣和使用。
[1] 張曉玲,邢榮格,苗志剛,郭忠健,韓國達.西黃膠囊輔助化療治療結腸癌術后肝轉移療效及對患者外周血IL-17和IL-6的影響[J].中草藥,2015,(06).
[2] 馬景訓,白玉潔,丁向飛,霍貴通.新輔助化療治療結腸癌肝轉移對患者血清VEGF、CEA、CA199、CYFRA21-1水平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