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嫚
(廣西大學 文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
陳謙小說對人類心靈創(chuàng)傷的探索
陳 嫚
(廣西大學 文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4)
傳統(tǒng)的北美華文文學大多在思鄉(xiāng)、離散和孤獨的筆調中表現外在世界異質文化的沖突與對抗,而美國華人作家陳謙卻將筆觸轉向人的內心世界。她的小說通過描寫一批身在硅谷的中國人婚姻與事業(yè)以及理想與現實的矛盾掙扎,進而探索人類在個體情感、生存困境和歷史創(chuàng)痛等方面遭遇的精神困厄。
北美華文創(chuàng)作;陳謙;心靈創(chuàng)傷
20世紀80年代以來,從中國移居美國和加拿大的華人以獨特的跨文化視野和個體遷徙經歷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記錄移民華人的生活閱歷和心靈軌跡,構成了新北美華文文學創(chuàng)作群體。陳謙正是這一創(chuàng)作群體的后起之秀,其作品也受到國內讀者的歡迎和關注。
陳謙出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廣西南寧,1989年赴美深造,后成為硅谷的集成電路芯片設計師,20世紀90年代開始寫作,成為自由寫作者。她根據自身的成長經歷,以細膩的筆觸對一批高科技領域移民女性的心靈進行剖析,進而考究她們面臨的精神困境,先后創(chuàng)作了《愛在無愛的硅谷》《覆水》《特蕾莎的流氓犯》《望斷南飛雁》《下樓》《繁枝》《蓮露》《我是歐文太太》及《無窮鏡》等優(yōu)秀作品。相較于早期北美華文作家作品對中西文化差異和離散情懷等外部世界的現實性書寫,陳謙創(chuàng)作的系列“靈魂小說”則著重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尤其是他們在不同時期的心靈創(chuàng)傷與情感困境。旅美學者陳瑞林認為,“陳謙真正要表達的并非是曾經的歷史或是當下的現實,而是生存在這個世界的一個個苦痛的靈魂”[1]。她對人類心靈世界的挖掘和反省,也體現了北美華文文學由表現外在世界轉向內部書寫的發(fā)展趨勢。
陳謙的小說通過硅谷白領女性在情感和婚姻上的波折來洞悉人性幽微,以感性形式對兩性關系進行理性思考?!八膶懽魇冀K盤桓在一個鮮明的主題上,就是華人移民女性的精神苦悶、內心掙扎和現實逃離?!盵2]所以,她筆下的女性在個體情感上都遭遇了不同形式的困厄。蘇菊和南雁是走出家庭的現代娜拉,她們的出走則是物質(家庭生活)與精神(情感需求)激烈對抗的結果?!稅墼跓o愛的硅谷》中,蘇菊為了過上“有靈性的生活”而放棄一切走出家庭,但之后才發(fā)現,在所謂的藝術性生活面紗下還是不堪的世俗,靈性與世俗的生活之間卻很難找到一個平衡點?!锻麛嗄巷w雁》中,南雁不甘于庸常的生活而放棄自己的理想,瑣碎的家庭和漫長的歲月也無法抹平她對理想的沖動。由此可見,她們都是情感的缺憾體。
《愛在無愛的硅谷》發(fā)表于2001年,是陳謙的第一部作品。小說中,蘇菊是事業(yè)有成的硅谷白領,男友利飛是位腳踏實地且溫文爾雅的商人,對蘇菊更是愛護有加。蘇菊擁有常人看來近乎完美的生活,但她卻不甘于這種平淡安逸,而是渴望“有動感、有靈性、有激情的生活”[3],追求詩化和戲劇化的人生。因此,在邂逅畫家王夏后,蘇菊毅然放棄一切,從這種“平庸乏味”中逃離出來。與“貧賤夫妻百事哀”式的傳統(tǒng)婚戀問題不同,陳謙思考的是獲得“面包”之后的愛情,即當物質條件滿足后,婚姻中的兩性在精神和心理層面所遭遇的危機。因此,陳謙小說中的婚姻只是她思考這一問題的話語場,而在這些復雜的情感糾葛下,她真正探討的是個體在精神層面的困境。很顯然,陳謙塑造蘇菊這個人物形象是為了進一步探尋當物質豐盈之后,人類如何去填補精神世界的空虛,進而獲得個體情感的滿足。無疑,探尋的過程充滿痛苦和掙扎,這也構成了以蘇菊為代表的女性群體的情感困局:理想與現實、情感與責任以及倫理與道德互相膠著,相互牽制。
《望斷南飛雁》是陳謙的另一部力作,獲得2010年度人民文學獎。主人公南雁以“陪讀太太”的身份到美國。幾經努力,丈夫沛寧在事業(yè)上步入新臺階,她自己也擁有一份體面的工作,生活漸漸走上正軌。但看上去幸福美滿的生活并非波瀾不驚,情感上的缺憾帶來的創(chuàng)痛瞬間全面爆發(fā)。愛情在忙碌的生活中消磨殆盡,婚姻在多方妥協之下難以為繼,南雁與丈夫之間愈加貌合神離,而沛寧也始終無法了解南雁內心真實的渴望。體面的工作對她而言不過是“化驗室里的那點破事兒”[4]19,無法給她帶來事業(yè)上的成就感;繁瑣的家庭生活以及母親的期待讓她偏離了自己向往的人生,這也是南雁內心痛苦的根本所在。南雁從小就喜歡畫畫,到美國后多年的家庭主婦生活也沒有磨蝕她對理想的渴望?,F實生活中情感的失落更加堅定了她追逐理想的決心,最后他拋夫別子到另一個完全陌生的城市學習平面設計。和蘇菊理想化的憧憬不同,南雁的出走更像是痛定思痛后的抉擇。但是,無論她作出怎樣的選擇,在個人情感上都無法實現圓滿,或是理想破滅及婚姻慘淡,或是忍受與親人的離別并背負家庭的指責。
在蘇菊和南雁身上,陳謙指出,無論追逐理想還是回歸現實,個體心靈都不免受傷。在掙扎與妥協中,逃離眼下的桎梏也許意味著進入另一個圍城,而這層層疊疊的精神困頓以及主體在掙扎與妥協中靈魂所經受的痛苦正是陳謙在小說中所呈現的。
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文化大革命”(以下簡稱“文革”)給那個時代的人和整個民族造成了持久的精神傷害。因此,對“文革”的敘述和反思成為近代華人文學的重要題材。作為“文革”的親歷者,陳謙在作品中對這段歷史也有所涉及。但她對“文革”的反思有另一種自覺,即所關注的不是歷史事件本身,而是這一歷史記憶給人的心靈帶來的創(chuàng)傷以及在這一非常時期中人性所爆發(fā)出的丑惡。她對“文革”的反思沒有停留在控訴個人或時代上,而是追索這一時代下的人性和復雜的社會文化心理。可以講,陳謙的寫作“在眾聲喧嘩的歷史敘事中,當得起另一種‘文革’的故事”[5]?!断聵恰泛汀短乩偕牧髅シ浮分v述了“文革”那段特殊經歷給人心靈造成的巨大傷害。與其講她在反思“文革”,不如說她在反思被特殊歷史所遮蔽的人性。
《下樓》以對話的形式描寫了敘述者丹桂以及她在交談中提到的康妮的遭遇。她們都是“文革”的親歷者,“文革”的記憶給她們造成了持續(xù)性的傷害。“文革”期間,丹桂的父親自殺,那時她只有3歲,從此便經常夢見父親被堵在黑暗的深巷中沖不出來。而康妮的丈夫唐先生在“文革”期間遭到迫害跳樓身亡,受此打擊的她再也不肯下樓。丹桂難以擺脫的夢境以及康妮拒絕下樓的怪異行為都是“文革”在她們心靈留下的創(chuàng)口,而時間并不能抹平這些創(chuàng)傷。歷史所造成的陰影一直纏繞著她們的生活。長大后,丹桂試圖順著現代醫(yī)學的藤蔓尋找一條通向心靈的渠道——創(chuàng)傷心理學。她嘗試治愈心靈創(chuàng)傷的行為實則也是其心靈創(chuàng)傷的表現,正如戴比教授所說,“如果你想了解什么是心理創(chuàng)傷,那就是最典型的心理創(chuàng)傷的表現”[6]。
陳謙在丹桂與康妮這些心靈受創(chuàng)個體身上,將“個人創(chuàng)傷的治療與對歷史的反思融為一體”[7]。面對“文革”的創(chuàng)傷,丹桂和康妮采用了兩種截然相反的態(tài)度:康妮選擇以極端的方式來逃避遺忘,而創(chuàng)痛在時間流里卻愈加深了;丹桂則直面內心的隱秘與恐懼,親自觸碰心中不可訴說的疼痛。通過兩位主人公對待心靈創(chuàng)傷的不同方式,陳謙進行了深刻的反思:面對歷史的過失,回避不僅解不開當下的精神困境,還會帶來更深的傷害,只有直面過去才能發(fā)現問題的癥結,避免重蹈歷史的覆轍,這樣未來才有可為。這種回望的態(tài)度,正是陳謙在小說中竭力想表達的。在談到這一問題時,陳謙曾說:“在很多人選擇忘記的時候,我開始回望。當我有限的目力停留到‘文革’這只龐然大物時,《特蕾莎的流氓犯》記寫下的是我的嘆息。我們如果肯于自省,又足夠誠實,亦有可為?!盵5]陳謙以直面歷史的坦誠,將被時代遮蔽的一切置于陽光之下,不懼過去,不惑未來,不迷于表象,不執(zhí)于問責。
《特蕾莎的流氓犯》獲得了首屆郁達夫文學獎,其頒獎詞是:“陳謙的這篇小說從一種特有的個體生命史進入‘文革’,在追述歷史對個人成長傷害的同時,又將個人對歷史劫難的責任擺在一個重要的位置上。青春記憶,懺悔意識,心理和精神的自我救贖,都被作者結構進歷史和現實、國內和北美的框架里?!盵7]少女時期的特蕾莎(原名勁梅)舉報了一個“猥褻”她的男孩王旭東,以致王旭東被定為流氓犯,受到嚴厲的懲罰。勁梅內心深處其實是喜歡這個男孩的。然而,他和另一個女孩在一起的場景引發(fā)了勁梅心中的妒忌和憤恨,“她為了她13歲的嫉妒,利用了那個時代”[8],使得原本懵懂美好的青春悸動變得猙獰可怖。幾十年來,這個件事猶如怪獸般纏繞在特蕾莎的心頭,使她無法釋懷。疼痛的記憶給特蕾莎造成了嚴重的精神創(chuàng)傷,但陳謙并沒有將這些過錯推給“時代”以求得個人的自我諒解。特蕾莎多年來內心的“不安寧”正是人性中善與惡之間的激烈博弈,而陳謙說自己寫《特蕾莎的流氓犯》“就是要從人的內心,對自己的過失拷問。因為“文革”是每個人的“文革”,這是我意識到的問題。當那種邪惡的風氣盛行時,每個人內心里邪惡的東西就可能被喚醒的”[9]。特蕾莎和王旭東的行為在那個特殊時代下是人性陰暗面的一次爆發(fā),而不是集體犯罪或者是社會風氣使然。因此,解蔽了歷史作為一個集體的過失,是否還能將一切歸罪于“時代”而回避個人良知的問責?答案是否定的。
由此,陳謙對“文革”造成的歷史創(chuàng)傷的反思進入到這樣一個階段,正如漢娜·阿倫特在《反抗“平庸之惡”》中所提到的,“集體無法為個人的行為承擔責任,如果將非常時期的個人的行為歸咎于集體,那么就相當于說我們都獲得了免責,誰也不需要為歷史錯誤承擔責任”[10]。如果集體成為“作惡”的借口,那么人性中的丑惡就可以打著時代的幌子如洪水猛獸般涌出,人性的“惡”被遮蔽,類似的悲劇只會被不斷重復。所以,陳謙在這里發(fā)出了一個聲音:是時候來拷問人的良知與靈魂了。
從人物內心切入進行靈魂思考是陳謙文學創(chuàng)作的一貫風格,“靈魂才是一種最真實的存在,這個存在只有它的主人知道,那就是無法遺忘的‘疼痛’和‘嘆息’,它像蛇一樣一直盤踞在每個人的心里,咬蝕著靈魂里的血肉,而所有的歷史或現實的故事只是這些靈魂的陪襯而已”[1]。在前期的創(chuàng)作中,陳謙比較關注個體情感的滿足、人物的心理動態(tài)及靈魂的痛苦,創(chuàng)作成熟后,她開始嘗試通過人物內心的掙扎來探索人類的生存困境。在談自己創(chuàng)作時說:“我寫小說會關注人物的內心,就覺得關注人類生存的困境,永遠是很有意思的一個話題?!盵1]在《望斷南飛雁》中,她通過南雁堅決地走出家庭探討了人類存在的意義。人活著不僅是肉體的存活,更重要的是有鮮活的靈魂和飽滿的精神世界。就像南雁始終堅信,“每個人來到這世上,都有自己的使命,你要去發(fā)現它,完成它”[4]12,“人不是隨機地給掛在基因鏈上的一環(huán),活著更不只是傳遞基因!而是要聽從自己內心的呼喚”[4]45。曹文軒曾指出,人存在著,面對社會與人生都不可避免地陷入無法克服的困境,而文學的使命之一就是在哲學或社會學層面表現人永無止境的痛苦?!锻麛嗄巷w雁》是陳謙對當下遭遇和南雁相同生存困境的人群的精神空間和人生意義的思考;2015年發(fā)表的小說《無窮鏡》則是對人生意義和人類生存狀態(tài)等問題的進一步探索。
陳謙曾用“我們的人生道路是外部世界無數鏡像的疊加”[11]來概括“無窮鏡”的寓意。換言之,“我”的存在本是虛無的,通過外在的鏡像折射而來。在空間上與“我”相對立的諸多他者是“我”可能的諸多“像”之一,也是對“我”影像的某種折射。正是這些“非我”的他者的存在,“我”的存在才得以顯現,才有意義。因此,在“我”的無數鏡像面前,“我”才能獲得其本質認識,進而顯示“我”的存在?!稛o窮鏡》中的珊映抱定“要做夜里綻放的煙火”的人生信仰,通過奮斗從上海交大到斯坦福,并在硅谷成立自己的公司,成為3D影像技術領域的領軍性人物。而當“成功”的珊映在遭遇婚姻事業(yè)的雙重危機時,無意間結識了鄰家的神秘女子安吉拉,兩人驚人的相似卻又截然不同的人生選擇讓珊映開始反思自己的人生。安吉拉就是珊映的一個鏡像,也是珊映的另一種可能。同樣,郭妍、尼克和康豐都是珊映周圍的鏡像,也是珊映人生中無法重合的岔口,個體的存在正是在這些多面鏡像下才得以顯現。由此也衍發(fā)出陳謙對于存在的思辨:“我”何以存在?“我”的人生應該是哪種形式?這就是陳謙所探索的人類存在困境,即在人與人的互相關系中,如何成為我們之所是[12]。具體到珊映身上,就是追尋像“煙花”還是像“一炷香”的人生;所追求的是什么樣的“自我實現”;走尼克式的道路還是追求安吉拉式的人生?陳謙在追問時并沒有給珊映一個明確的答案,但她筆下的康豐通過攀巖不斷追求“自我實現”的人生正是作家所要昭示的。人生就是在這種“痛并快樂著”的不斷追問中進行,正如西西弗斯一般,向著高處掙扎本身足以填滿一個人的靈魂。
陳謙認為,“世界五彩繽紛就是因為人的心理千差萬別,因為這,就導致很多事情”[1],而外部的所有沖突都是由人的內心生發(fā)。所以,她將關于生命與存在的思索投之于人的內心世界,通過書寫海外華人的心靈創(chuàng)傷,對歷史和現實進行多維度思考。值得注意的是,從這種內向性視角里,陳謙所關注的并不局限于海外華人這一群體,她筆下的人物也是整體人類的“鏡像”。情感困境、歷史創(chuàng)傷與主體存在并不是蘇菊、南雁、特蕾莎和珊映這樣的個體現象,而是人類普遍存在的精神困局。對整體人類精神世界的觀照是陳謙小說對新北美華文文學的超越之處,同時她的“靈魂小說”也為新北美華文文學創(chuàng)作開辟了另一種可能。
[1] 陳瑞林.向內看的靈魂:陳謙小說新論[J].華文文學,2013(2):90.
[2] 豐云.論華人移民中產階級女性的精神困境:以陳謙作品為例[J].小說評論,2002(3):79.
[3] 陳謙.硅谷麗人[J].小說界,2001(6):62.
[4] 陳謙.望斷南飛雁[J].人民文學,2009(12):19.
[5] 陳謙.另一種文革的故事:《特蕾莎的流氓犯》創(chuàng)作談[J].北京文學,2008(5):21.
[6] 陳謙.下樓[J].上海文學,2011(4):11.
[7] 宋炳輝.陳謙小說的敘事特點與想象力量[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2(8):163.
[8] 陳謙.特蕾莎的流氓犯[J].小說月報,2008(6):87.
[9] 黃偉林.關注人的生存困境:海外廣西籍華人女作家陳謙訪談錄[J].賀州學院學報,2014,30(2):7.
[10] 阿倫特 H.反抗平庸之惡[M].陳聯營,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16:153-161.
[11] 陳謙,王雪瑛.選擇:轉動命運的魔方:關于長篇小說《無窮鏡》的對話[J].南方文壇,2016(3):86.
[12] 何可人.鏡像的牢籠:評陳謙長篇小說《無窮鏡》[J].南方文壇,2016(3):85.
TheExplorationofMentalPainsinChenQian’sNovels
CHEN Man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Guangxi 530004,China)
Traditional North American Chinese literature mostly expresses the external world of heterogeneous cultural conflict and confrontation in the depiction of homesickness,separation and loneliness,while Chen Qian,an American Chinese writer,focuses on the pains of people’s inner world.Chen Qian’s novels explore the spiritual distress in three areas:individual emotions,historical pains and human survival difficulties by describing the contradictions and struggles of a group of Chinese in Silicon Valley between marriage and career,ideal and reality.
North American Chinese literary creation; Chen Qian; mental pain
2017-04-21
陳嫚(1991-),女,湖北鄂州人,廣西大學文學院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專業(yè)在讀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外國文學作家作品和中外文學文化關系。
I 207.4
A
2095-462X(2017)05-0007-04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3.1415.C.20170915.1624.006.html
網絡出版時間:2017-09-15 16:24
(責任編輯張盛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