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民
洪承疇、吳三桂相繼降清后,明末大臣、東林黨領(lǐng)袖錢謙益,多次在公開場合怒斥其“賣國投敵”行徑,慷慨激昂,義正辭嚴。并聲稱,只要清兵打進南京,自己就殉國而死,更是博來陣陣喝彩,名聲大振,儼然道德高地上一偉岸丈夫。時人稱其為當代屈原、文天祥再生、方孝孺第二。
后邊一幕就頗具戲劇性了。清兵說話間已逼近南京,此時此刻,尚留在南京城的明朝大臣們,大體可有三種選擇:一是抵抗而死,二是逃命而生,三是出降而榮。錢謙益殉國的豪言既然天下皆知,便率家人故舊載酒常熟尚湖,聲言欲效法屈原,投水自盡??墒菑娜丈先鸵恢蹦ゲ涞较﹃栁飨?,錢謙益凝視著西山風景,探手摸了摸湖水,說:“水太涼了,怎么辦呢?”終究沒有投湖。清兵一到南京,他便乖乖地舉起了雙手。
可見,站在道德高地上罵罵別人,是容易的,要自己言行一致,做個道德完人,則難之又難。錢謙益痛罵洪承疇、吳三桂時,是個道德君子,可他降清之后,也成了言行不一的小人,與洪、吳并列《明史·貳臣傳》,連乾隆帝都瞧不起他,挖苦他是:“平生談節(jié)義,兩姓事君王,進退都無據(jù),文章那有光。真堪覆酒甕,屢見詠香囊。末路逃禪去,原是孟八郎。”
“平生談節(jié)義”,是站在道德高地上說三道四,斥東罵西;“兩姓事君王”,則是說的一套做的一套,口是心非,這樣的偽君子,歷代都有,其齷齪行為與錢謙益相比不分上下。
朱熹是一代大儒,學問沒的說,令人欽佩不已。但他最著名的一句話 “存天理,滅人欲”卻爭議頗多,謬種流傳。從字面上來看,這句話是典型的“高大上”,可謂道德高地上的最強音,他及后世門徒就用這句話作為道德大棍,上下翻飛,左右揮舞,不知造成多少人間悲劇,毀了多少世俗幸福。而朱先生自己呢,卻沒有言出行隨,恰好相反,天理扔到一邊,棄如敝屣,人欲享用到極致,無所忌憚。慶元二年十二月,監(jiān)察御史沈繼祖彈劾朱熹,除了說朱不忠于朝廷、貪污腐敗外,另加了一個是“誘引尼姑二人以為寵妾”,一個是“家婦不夫而孕”。朱先生一下子就從道德高地跌落下來。
老外里也不乏這樣站在道德高地的偽君子,最典型的一個就是培根。英國詩人蒲柏曾如是描述培根:“培根曾是多么才華照人啊,他是人類中最有智慧、最光輝、最卑鄙的一個?!钡拇_,培根一方面是個學識淵博、追求真理、鼓吹道德的學者,另一面卻又是一個冷酷、吝嗇和自私的政治家。他學問深邃,但人品不佳;智慧過人,但道德低下,被稱為“才高而德薄的散文家”。
道德高地的門檻很低,誰都能輕易站上去,但能不能站住腳,站長久,經(jīng)得起歷史檢驗,受得起公眾挑剔,卻是極不容易的。在道德高地說幾句大話,來個精彩亮相,然后揮舞“道德大棒”去打人,對他人進行道德綁架,是古今中外那些“道德衛(wèi)士”的常用伎倆。能不能這么干呢?有兩條標準,一是要言行一致,你自己能達到的道德高度再去要求別人,自己都做不到就請閉嘴;二是你奉行的道德標準不能脫離現(xiàn)實,要有可行性,那些海市蜃樓式的標準等于空話。如果做不到這兩點,你還是乖乖從道德高地滾下來吧。
與朱熹齊名的王陽明,也是道德高地名宿,高舉道德大旗,但人家是心口如一,說到做到,一生嚴以律己,光明磊落。清代散文家魏禧說:“陽明先生以道德之事功,為三百年一人。”清代文學家王士禎評價說:“王文成公為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絕頂?!睂ψ约旱牡赖滤疁?,陽明先生也向來自信,臨終留下遺言:“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想在道德高地發(fā)聲者,當學王陽明,勿效錢謙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