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宇軒
序言
在去宜昌的火車上,竟如此迅速地讀完《南柯記》。
次日,三峽,乘船雨游,頭腦里有意無意地來回飄忽南柯一夢,說白了硬是牽強附會,總想讓這片文人騷客的漫游之地與自己攀上點瓜葛,借機沾染臨川先生的文氣兒。罷了,水行終了,舟向岸靠,不料腦海中卻出現(xiàn)了毫無關(guān)聯(lián)的幻想場景:一身戎甲,俊駕天鵝,優(yōu)雅的騎士只身登陸安特衛(wèi)普——羅恩格林。
我不知道這般“不知好歹”的怪異聯(lián)想從何而來,許是周遭這般丘壑圍峽的西陵山水與記憶中路德維希二世私家“天鵝湖”的幾曾相似?或者是在煙雨朦朧中刻意附和的雙重想象?又或是音樂與戲劇之間的融合與錯覺?我屬實搞不清、卻又鬧脾氣總想弄懂。兩出戲,兩套曲,早日觀“騎士”,今日讀“太守”,竟幾次感到似曾相識,于是兩部未有干涉的作品就莫名相互纏繞,雙雙在腦袋里“孔雀東南飛了”。
為何相識?為何相似?南柯自為一夢,“羅恩”終是傳說,兩者相差太多,也相距太遠(yuǎn)。我為自己的想象生搬硬靠,堆砌話語,開啟了這篇“冗長無知”的文字。但話到嘴邊,字在眼前,又深覺有點兒意思,有點兒緣由,就算胡扯也可能有點兒潛意識里的“味覺”??赡苁巧系人囆g(shù)的境界悠遠(yuǎn),作品到了一定高度,你怎么玩兒它它也原諒你。畢竟人家早已涵蓋萬物,你又何必暗自擔(dān)憂?這么想,一切釋然,帶著游戲的心態(tài)玩味這兩部杰作的異同“萬縷”。沒對不起藝術(shù),倒是對得起自己的幾番“千思”了。
前世
作為一介生活于今世之“良民”,我們有機會通識瓦格納一生的軌跡,因而深知這位狂妄天才此時面對的不是一部尋常之作,他的藝術(shù)在幻想天鵝騎士俊朗樣子的時刻轉(zhuǎn)折了?!读_恩格林》之后,“歌劇”搖身變成“樂劇”,音樂越來越有“戲味”了。而作為“戲”或者故事,瓦格納的選題始終圍繞著歐洲騎士時代的諸多傳說與神話,對虛幻“奇人異事”的追求持續(xù)一生?!读_恩格林》的故事框架取自十三世紀(jì)德國騎士詩人沃爾夫馮·艾申巴赫(Wolfram von Eschenbach)的敘事詩《帕西法爾》,詩文喟然稱奇,童話、傳說、寓言渾然于其中,仿佛德國森林深處的一股仙氣兒,虛無縹緲,韻味猶存。詩的作者沃爾夫事跡斑駁,未見古籍詳細(xì)記載,換言之,其人如其作,亦是飄飄然傳奇之人。據(jù)傳說,沃爾夫本人就是中世紀(jì)的騎士,馬蹄江湖,游吟彈唱,一邊行走,一邊幻想,滿腔熱血,無畏險惡。這不正是浪漫主義藝術(shù)家的最高理想和追求嗎?瓦格納徘徊于政治與流亡、信徒與流氓之間,徒命運使然,又似乎可以解讀為沃爾夫那種流浪者般的夢游和自我放縱。瓦格納借由天鵝騎士的寓言,與沃爾夫隔空連結(jié),上百年的宿命終成契機,《羅恩格林》擲地出生。
再說湯顯祖的“夢”。臨川的夢把唐朝的夢做到了明代,一夢“嗚呼”,命通三祖。李公佐的唐傳奇《南柯太守傳》點著了湯顯祖的癡想,更看透了文人失意的內(nèi)心,只怕臨川先生風(fēng)流瀟灑,一口氣兒就生生地把夢做到了舞臺上。哪知湯顯祖早年鏖戰(zhàn)官場,后棄官隱居,未有流浪者般的游走,卻有滿腦子的胡思亂想,于是讀書,于是做夢,《南柯記》便跑了出來。
四鄰青水碧山,我妄自將瓦格納和湯顯祖的幻覺想象在思維里“牽線搭橋”,怎料到他們兩位的奇思本身也是從“前世”先人的妙想中得來的呢?沃爾夫和李公佐或許也是絕對想不到自己的一腔漫談竟落到了如此二人的手里改造變異,更無法設(shè)想這兩老小子的膽大包天竟動輒勾起幾代人不著邊際的幻想:人們在無知的錯位和隨意的聯(lián)想中居然學(xué)會了漫天胡扯,居然學(xué)會了在規(guī)矩和軌道之外的生命,居然學(xué)會了做夢!只是,在不經(jīng)意間體驗著藝術(shù)引發(fā)“高等自由”的同時,我們完全迷失了邏輯,忘記了也更不知道應(yīng)該感謝誰:湯顯祖還是李公佐?瓦格納還是沃爾夫?民間傳說,還是人們的白日夢?
奇遇
十三四歲,對藝術(shù)無知,卻過度評估,總覺高深叵測,不是我等凡童俗人涉足的了的。念學(xué),我整天抱著在書店買來的—本西洋小畫冊,視如珍寶,連外層包裝都始終不開,心里還可笑地想著:在老死之前再翻開這本,隨后一閉眼,修煉成仙。但年紀(jì)青蔥,周遭“頑童”皆是,誰管你的“一廂情愿”,畫冊在手里還沒把玩幾天,就一不小心露頭見光了。這群劣性小子怕是搶來就看,從頭翻個底兒朝天。不巧,書還沒過幾頁,一幅異性深夜恩愛場景正好映入眼簾,男欲意湊前,女似是不愿,滿臉疑慮之相。我看到瞬時臉紅,滿面大汗。一幫同學(xué)懵懵懂懂,未出所料地開起不知輕重的玩笑來。吾一叮咚男兒怎經(jīng)得起這般嘲笑,回家把小冊子隨手一扔,心想著定是一輩子與它絕緣了。幾年未看,小本子也找不到了,哪想后來喜歡上瓦格納,跑去聽《羅恩格林》又幾次見到曾令我尷尬至極的里克(FerdinandLeeke)這張場景畫,每見一次依然心跳加速,只是不再大汗淋漓,僅想弄懂這簡單場景的萬般奧秘。
話說《羅恩格林》的故事緣起也是一次奇遇:艾爾莎公主因被定罪謀殺親弟而遭盡嘲諷,樂池“無罪的動機”暗暗隱音,公主在鋪陳中做夢.竟預(yù)見高貴的騎士應(yīng)上蒼派遣,在金色的光輝下前來拯救無辜的女子。聽其講述“美夢”,動人的旋律伴隨美好的傾訴緩緩發(fā)聲,國王心生憐憫,下令若有人甘為艾爾莎決斗,勝利之刻便是艾爾莎脫罪之時。命從口出,當(dāng)然無人來戰(zhàn)。國王自是私度:夢就是夢,做完即醒,何必當(dāng)真?不料,遠(yuǎn)處號角震天,天庭審判,羅恩格林衣著華貴,駕鵝前來。那華發(fā)英姿之樣貌,足以讓我等凡夫俗子做幾回化身神話騎士的黃梁美夢了。
天鵝騎士,仙氣逼人,既如從天而降,又像打幽遠(yuǎn)的森林深處乾坤而出。此刻君子偏偏,躬身向國王示敬后問公主是否愿以身相許,任命自己為騎士,但需終生不得詢問其姓名、身份和來歷。艾爾莎自認(rèn)此番奇遇正是夢境托付之命,又面對如此英俊勇敢的高貴驕子,當(dāng)然感動應(yīng)許。于是羅恩格林拔劍決斗,一舉戰(zhàn)勝特拉蒙德,成功托天命證公主清白。又因騎士圣潔善意,故放過特拉蒙德一條小命。謙謙君子'裊裊仙人,颯颯勇夫,這樣的騎士,這樣的奇遇,是艾爾莎在夢中也未曾相識的。所以奇遇瞬時轉(zhuǎn)化為情愫,一幅理智與情感的畫卷鋪陳開來。
在《南柯記》中,淳于棼的奇遇不也是如此這般玄妙幻意么?艾女遭陷害,淳者被免職,兩人境遇相異,憂心倒是太相似,許是唯有此番肝腸寸斷的失意才能有驚世駭俗的奇遇吧。
淳于棼終日借酒消愁,然后做夢,又知孝感寺大會,故前去聽經(jīng),解心中苦悶。
【江而水】淳于弟子.愁情一片,銷愁無處去聽閑經(jīng)卷。
哪想竟遇見三蟻國奇女子,淳人立刻迷戀起瑤芳公主,一片癡心于這位仙氣飄飄的螻蟻。巧的是,公主也正是為選婿而來,兩人遂“情著”。再觀這變化迅速的心路歷程,與《羅恩格林》多么相似:淳由失意而生夢,因此才有奇遇,又緣這般奇遇而產(chǎn)生愛慕情愫,情節(jié)與心理變化的方式都與艾爾莎無異。
兩出“樂劇”都由奇遇引發(fā),因緣也極其類似。說白了是看透人心變幻莫測,卻也同自一源,工作從業(yè)百千,也都如出一轍。講著一人之事亦揭萬人心路,這兩部戲的種種“巧合”并非生硬靠合,誰讓人性、社會本就大小雷同呢?
王庭
《羅恩格林》與《南柯記》的另一層相似在于,兩出情節(jié)的主要發(fā)展地都在王庭之內(nèi),婚禮、陷害、情變、政奪、分離都在這將相圍城之中苦纏脈絡(luò)。南柯“樹國”一出,先是借帝王之口,闡述蟻國繁榮眾生相??此普f書蕓蕓眾民,其實喻的是皇室的一腔孤傲。蟻王這邊大呼自己麾下國土井然有序,浩闊無邊,那邊右相竟如此唱和:
[前腔]嘆生靈日逐,貧忙一粒。何必,平中堪取巧,節(jié)外更生枝。
足見國家生靈涂炭,早不是王口中的那番欣欣向榮了。而王又偏偏自負(fù),驕縱滿語。
再如,國王與公主“決婿”之后,淳于棼前來槐國“尚主”,王朝婚禮場面浩浩蕩蕩,奢華盡顯。淳者提親時允只見“王家錦繡,妝成一曲桃源。啻窕幽微,樂奏洞天深遠(yuǎn)?!狈从^《羅恩格林》的婚禮場景,不也是這般闊氣鋪張么:著名的《婚禮進行曲》響起,眾人吟唱,盛大典慶,場面恢宏。兩人雙雙面對著的這個巨大的婚房,也只有歌劇院這樣金碧輝煌的場所能表現(xiàn)得了。也是在這兒,與令我面紅耳赤的那張里克的畫面遙相呼應(yīng)(我才知這張畫的描繪如此精準(zhǔn),甚至“一筆”帶透整部歌?。?,羅恩格林君子坦蕩,一廂情愿地傾訴情感,艾爾莎卻經(jīng)人哄騙,滿心疑慮。月光搖曳下幽深的宮廷暗處與燈火通明的婚禮時分產(chǎn)生強烈的比對。同一座庭堂,兩種截然不同的環(huán)境狀態(tài),聞?wù)?、觀者—下子便知其藝術(shù)意圖。
此外,兩出戲的男主人公羅恩格林和淳于棼,不僅與宮廷聯(lián)系緊密,也都是經(jīng)歷與這方深院的分離方才引領(lǐng)全劇走向尾聲的。第三幕,艾爾莎終于經(jīng)不住誘惑,開口問故。羅恩格林滿心失望,又遭遇特拉蒙德的襲擊,隨即一招將其斃命。之后,羅恩格林就在宮廷之上面對滿朝文武與國王告別。這寓意也是不言自明:看似袒露真相,揭開天鵝騎士高貴而神圣的身世,其實正反襯著一座王庭之中的爾虞我詐??此聘鎰e國王,其實也是在告別這幽深似海的庭院,這座建筑之內(nèi)的黑暗和幽深人事根本不是羅恩格林在冒險路上所經(jīng)歷的那些變故比得了的。瓦格納深知德國的傳說和騎士傳統(tǒng),又看透了自己生活時代的政治本質(zhì),于是“一幕”道破了國家危難存亡的因緣,而這暗諷的方式,借的確是幾個世紀(jì)以來來自日耳曼土地上的生活與文化印記。
“南柯”尾部,公主死后,淳于棼被遷置左丞,在朝廷之內(nèi)受盡行賄,加之經(jīng)不住誘惑,成天與瓊英郡主、靈芝夫人和上真仙姑風(fēng)流淫歡。國王聽盡小人段功讒言,罷免淳于棼官職,命其還鄉(xiāng)。淳人在蟻國的一切建設(shè)功勞和光榮事跡通通被忘在腦后,如今僅剩嫌隙、怨恨和陷害在官院之中暗潮涌動。淳細(xì)思,歸鄉(xiāng)也好,遠(yuǎn)離這是非之地。“酒盡難留客,葉落自歸山?!贝髩趔@醒,一座宮廷一方深院原來只是醉夢之景。暗意,若非一睡而去誰愿走進這人性淪落的是非之地?這邏輯、這情理,怎么看都與《羅恩格林》的末幕告別場面有著不言自明的共通之處。
湯顯祖以鬼神傳奇的文學(xué)傳統(tǒng),套用唐宋詞文的意象隱喻,干凈純粹的土語念白似乎又連結(jié)著漢朝樂府詩的通俗氣力。一句話,臨川先生這是腳踏土地上寫戲、幻想,通的是中原千年文明的歷史巢穴。湯顯祖明佛義,懂佛理,用輪回的哲學(xué)邏輯暗示人類命運的關(guān)回路轉(zhuǎn)。往小了看,是戲劇情節(jié)的事故循環(huán)。往大了說,是通古諷今,先讀懂弄透幾堂宗祖的文藝傳統(tǒng),也就自然明白了今天的人事、今天的政治、今天的王庭。無獨有偶,瓦格納借由尼采的“永恒輪回”思辨,闡釋與之相似的“cycle(循環(huán))”概念,《羅恩格林》的傳奇來自古代德國的騎士傳統(tǒng)。就像羅恩格林的到來與離去的環(huán)形軌跡一樣,先人之事與今人之事也是一個圓圈。讀懂古意,才能看明白今昔的自己。
今天,我們提倡“發(fā)揚民族傳統(tǒng)”的口號理念,尋找根源、弘揚傳統(tǒng)幾乎成了當(dāng)今文藝的首要目標(biāo)。不往遠(yuǎn)想,近說,這種文藝發(fā)展邏輯是可以推到“五四運動”那去的。胡適最早提出“整理國故”的概念,但一直強調(diào)大多數(shù)想要保存國粹的人根本不懂國粹,而這些人卻口口聲聲稱自己為國粹黨。這描述,似乎又好像是在說今天。我說,這就是與今日的文化生態(tài)現(xiàn)狀的一次小的“輪回”。再往遠(yuǎn)追,追尋本土民族文藝源頭的早期論述理應(yīng)來自德國,是席勒歌德“狂飆運動”的鼎沸產(chǎn)物,隨后一直延續(xù)到瓦格納時代的浪漫主義大爆發(fā)。浪漫主義這種放縱的觀念,其實就是來自古老日耳曼的民族藝術(shù)和民族傳統(tǒng)——戰(zhàn)斗和冒險。換句話說,我們今天興富民族傳統(tǒng)文藝的理論淵源其實在德國。
但在通讀完臨川先生的夢臨川先生的格調(diào)和臨川先生的“瘋言瘋語”之后,我又想大膽地強加一句:這傳統(tǒng)也在中國自身,在湯顯祖。湯顯祖的一部部昆劇,貫穿始終的藝術(shù)根基不正是向中華文化的歷史回溯嗎?只是我們忘了,也從未用心記起。這橫穿古今的歷史輪回,就被一腔熱血追隨科技進步的時代軌道給瞬間遺失了。
醉夢
我向來對飛機恐懼,卻總要坐。每次腳下剛剛離地,腦袋就開始暈暈乎乎。眼看窗外的機翼直入云霄,我的耳邊總回蕩著凱爾伯特或者肯佩版《羅恩格林》中天鵝騎士告別的唱段。文加森聲音好似英雄,杰西·托馬斯的音色更像是圣潔的守衛(wèi)者。但無論羅恩格林的嗓音如何,甚妙者是,凱爾伯特和肯佩指揮下的管弦樂鋪陳每每讓我與云朵和飛翔聯(lián)想起來。那是一種醉意的塑造,除了雄厚的傳統(tǒng)聲音,更像是朦朧的神仙氣質(zhì),飄飄忽忽,迷人耳垂。好似德國深沉音響中的一絲煙縷,一次虛華的體驗。是一場夢。
“南柯”不必多說,是諸人皆知的一場“黃粱美夢”,只不過夢快到尾聲,美意散盡,憂愁更濃。以此思索,細(xì)想《羅恩格林》的故事,又何嘗不是一次悲喜交加的夢境呢?戲始,艾爾莎先是做夢,羅恩格林才由圣潔的天鵝駛船而出。戲終,天鵝化人,羅恩格林悄然離去,王庭的生活依然繼續(xù)。來去一遭,好像就是虛幻一場。大夢初醒,恍然隔世,一個關(guān)于謊言和圣潔的浪漫醉夢在記憶間走過,卻蹤跡難尋。生活未變,戰(zhàn)爭未停。這樣生命中的一次輪回,難道不是一場夢境么?
再談兩出戲中的人?!赌峡掠洝泛汀读_恩格林》中都有非常明顯的壞人形象,前者是右相段功,后者是特拉蒙德和奧特路德。段功是典型的王庭中小人形象,為謀自身利益不擇手段,又正好占據(jù)高位,就向君主進盡讒言,陷害他人,最終蟻王聽信其言,罷免淳于棼,令其還鄉(xiāng),淳這才從夢中驚醒。有過之而無不及,特拉蒙德也是靠誣陷他人來獲得自我利益的,不同的是,他不僅向國王進讒,還與奧特路德雙人配合,誘導(dǎo)艾爾莎,成功地讓—對戀人失去彼此信任,迫使羅恩格林最終離去。
但換個角度看,如果沒有淳于棼在愛人死后的郁郁寡歡和放蕩淫亂,段功的“一派胡言”又怎能使國君隨意信服?如果沒有艾爾莎本人內(nèi)心深處的不信任和種種疑慮,奧特路德的一番誘言又何能瞬間成效?看穿了,說穿了,這都是在借明顯的壞_人形象寫“好人”的心理,以此揭露世間皆通的人性。若兩文典故都像前書說的那樣,假設(shè)為主人公的醉夢,那么,壞人的作用不正是點醒夢境嗎?夢醒了,他們才能更清楚地看清殘忍的現(xiàn)實。
此刻西陵雨舟,迷霧中放意游幻南柯醉景,拾起耳機隨手翻出巴倫博伊姆版的《羅恩格林》,播放騎士吐露身份的唱段。這版的表現(xiàn)沒有露出整體的實力,卻在這個部分有著突兀般的美妙。難不成在唱片的錄制時分,肯佩和凱爾伯特的幽靈悄然操控指揮雙手?弦樂絲妙間隙,好像生存在半夢半醒之間的人。一段聽畢,恍然大悟,原來真正做夢的其實是樂劇的聽眾,其實是我們?!皦娜恕辈⒎怯幸?,卻一語驚醒了夢中人,也驚醒了我們。我們從戲臺、劇院的舞臺夢幻中遁出,起身伸懶腰,緩緩出場,環(huán)顧四周,也憶起周遭人事。在不知不覺中,思索自己與戲劇和音樂的幻覺產(chǎn)生了多少相似與巧合。
醉夢點醒了人生。
話到這里,我突然想起拜羅伊特音樂節(jié)的幾代興衰。奇遇、王庭、壞人、醉夢,這些所謂戲事、唱段又何曾不是這座音樂“宮殿”中的風(fēng)云變幻呢。因與路德維西二世的“奇遇”,瓦格納的音樂之城方才修建起來。又經(jīng)塑造,大權(quán)總攬,拜羅伊特的歌劇院又何不像是一座“王庭”呢?后大戰(zhàn)侵襲,壞人遍野,音樂節(jié)于1944年停辦,瓦者建立的一夕宮殿毀譽參半。戰(zhàn)后,歌劇院再見光日,百廢待興。今天看來不也像是是佛法或尼采式的一次輪回嗎?走入劇院,我們放下常事,進入“醉夢”。走出劇院,看著節(jié)日劇院那斑駁的石柱墻壁,我們又繼續(xù)做著另外一場夢:瓦格納的夢,家族的夢,樂迷的夢,人生的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