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琴
[摘 要]選擇用哪種長度單位測量或者估算物體的長度是“分米和毫米”的教學難點。通過建立長度表象,讓學生充分了解分米與毫米的概念,熟悉分米、毫米與米、厘米之間的轉化,體現(xiàn)了“生本教學”的理念。
[關鍵詞]分米;毫米;轉化;生本教學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02-072
【教學內容】蘇教版二年級(下冊)第52~54頁。
【教學過程】
師(出示一本書:長20厘米,寬10厘米,高6毫米)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我們都要愛護它。老師想為這本書制作包書皮,需要知道哪些數(shù)據(jù)呢?請你測量一下。
師:看來這本書的厚度不到1厘米,利用手中的“厘米尺”無法精確量出其厚度。有沒有比這刻度還小的尺子呢?用一個比厘米還小的單位,對嗎?
師:利用以前學習的平均分的知識,你能將1厘米再平均分一分嗎?
師:雖然分出的份數(shù)大小不一樣,但是你們都知道要用比厘米還小的單位進行測量。其實數(shù)學家也和你們一樣,把厘米單位平均一分,就得出了毫米。
【設計意圖:創(chuàng)設讓學生用“厘米尺”測量教科書厚度的情境,使學生獲得一種體驗:知道用“厘米尺”測量書不合適,需要用更小的毫米尺去測量。讓學生動手把厘米尺平分,用小份作為新的測量單位,為后面的 “毫米尺”的教學做好鋪墊?!?/p>
二、實踐操作,認識毫米
師:關于毫米,你已經(jīng)知道了哪些知識呢?對于毫米,所有人都不陌生,把1厘米平分為10份,就可得到更小的長度單位——毫米。如果把厘米平分為毫米,應該要畫幾道豎線呢?
生1:畫10道!
生2:畫9道!
師: 請在紙上畫上一條1厘米的線,動手分一分,要把這條線分為10段,要畫幾條線呢?
【設計意圖:學生很容易錯誤地認為平均分成10份,就是在1厘米的線段中畫10條豎線,而動手操作,一來能夠糾正學生的錯誤認知,為進一步“數(shù)一數(shù)”的教學做好鋪墊,二來也能體現(xiàn)課程標準提倡的“在動手操作中探究新知”的理念?!?/p>
師:這些小的刻度線將1厘米平均分成10份,產(chǎn)生了更小的單位——毫米。這其中1小格的長度就是1毫米。你能在自己的直尺上找到1毫米嗎?誰愿意指給大家看看?
師:指的是小豎線嗎?
生3:不對,是兩條線中間的那段。
師(結合課件演示):在1厘米中間任意1小格的長度都是1毫米,任意一段都是如此。
師:通過數(shù)一數(shù),我們再次驗證了1厘米就是10毫米,10毫米就是1厘米。
【設計意圖:很多學生不會數(shù),原因就在于分不清是“數(shù)格子”還是“數(shù)豎線”。通過強調“數(shù)”出度量單位的格子數(shù),讓學生逐步感受1毫米線段的長度,同時也為“植樹問題”做鋪墊?!?/p>
師:想一想,有沒有什么東西的長度或者厚度和1毫米差不多?
(學生匯報,教師出示物品引導學生感受1毫米的大?。?/p>
師:現(xiàn)在你們的眼睛就是“毫米尺”了,能大概估出這本書的厚度大概有幾毫米嗎?
(教師提醒學生測量產(chǎn)生誤差的原因及要注意的事項)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jīng)有了對1毫米的感知,讓學生估算教科書的大概厚度,一是可鞏固學生對1毫米的認識,二是能讓學生懂得估算,培養(yǎng)學生的數(shù)感。在實際測量中,通過引發(fā)學生的認識沖突,促使學生思考測量的要點,培養(yǎng)學生科學嚴謹?shù)膶W習態(tài)度?!?/p>
三、自主探究,認識分米
師:剛才我們將1厘米平均分成10份,使它不斷變小,從而認識了一位新朋友“毫米”,順利解決了這本書的厚度問題。如果將1厘米不斷疊加,這本書的寬10厘米還有一個新的名字呢。
生1:1分米。
師:對,這個問題就留給大家自己去研究!請四人小組合作,利用學習單進行研究,在遇到不懂的問題時,可以自己想辦法解決,也可以問老師或家長。
“分米和毫米”研究學習單
找一找:在直尺上找一找,1分米有多長?再用手比畫比畫。
數(shù)一數(shù):1分米=( )厘米 1米=( )分米
說一說: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大約是1分米?
畫一畫:畫一條1分米長的線段,并用字母表示其長度。
【設計意圖:改變教材呈現(xiàn)的順序,先讓學生對毫米有一個大概的認識,在過程中積累經(jīng)驗,然后再去認識分米,給學生創(chuàng)造想象和認識空間。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僅有知識的收獲,更有活動經(jīng)驗的積累,體現(xiàn)了“生本教學”的理念?!?/p>
(責編 金 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