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泉敏
“不公平”的語文
□ 柳泉敏
我總有一種直覺:就語文學科而言,對學生未必要用同一個評價標準。
這個觀點,或許會遭到眾人的質(zhì)疑:一碗水,要端平。我自然不至于糊涂到要違背教育公平。對于嚴肅的考試、選拔、評優(yōu)等,這碗“水”,當然要“端平”。我所指的“不公平”,主要針對語文作業(yè)。
面對一個班級四五十個性格、思想、能力各不相同的孩子,用同一個標準,或許能分出個三六九等,但對他們的健康成長,未必有利。
我曾經(jīng)教過一個六年級班,班里有個女孩子,寫作水平停留在一年級狀態(tài),甚至連標點符號都不會用,這曾讓我萬分苦惱。這么低弱的語文能力,是如何從一年級“熬”到六年級的。既然她是我的學生,我就要對她負責。按照傳統(tǒng)的評價標準,每次作文她都該得“不及格”,即便再努力,恐怕也達不到六年級的作文要求。始終這樣的等第,對一名高年級孩子而言,簡直是“虐心”。于是,每次我都會從她的作文中找出“閃光點”,哪怕是一小句通順的話、一個準確的詞,我都會大加欣賞,不吝表揚,付之以溫暖的等第和評語,讓她樹立自尊自信,學會自我認可。我尤其關注她看到等第時那一瞬間的反應——微微一笑。此時此刻,我清楚,眼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
對于數(shù)學作業(yè),答案一般是唯一的,評價自然也是唯一的。但語文作業(yè)未必如此,答案往往是豐富多彩的,允許與眾不同,允許特立獨行,沒有必要將標準定死。特別是對個別學習有困難的孩子,如果他們付出了努力,但始終沒能走出困境,這時,為了讓他們看到希望,我們未必要用同一標準去作出評價。
上個星期,在批閱學生作文時,我驚訝地發(fā)現(xiàn),有一個孩子,前三次作文等第都是“良好”。而這一次,仍應該是“良好”!批好后我停下筆,一時不知該如何是好,我重又翻開作文,認認真真地讀了一遍,確實找不到稱奇叫好的地方。我突然意識到,當作文本發(fā)到他手上,當看到第四次“良好”時,他對自己的寫作還會有信心嗎?或許,他的寫作狀態(tài)正處于迷茫期、困頓期,他需要一個更好的等第,也許只是一個“優(yōu)秀”就可能讓他欣喜起來,振作起來。我毫不猶豫地把“良好”改成了“優(yōu)秀”,并附上幾句鼓勵的評語。作文反饋時,這個孩子找到了我,表示看出了等第是老師涂改過的。他問我是不是有意為之,我告訴他:每個孩子都是不同的,老師對你,既有要求,更有期待。他笑了。
所謂因材施教,就是用五十種不同的方法,去教育五十個不同的孩子。這樣對待語文,對待作業(yè),似乎“不太公平”,卻能打開學生亮堂堂的心靈。我樂意為之。
(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星海小學 215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