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金科
(中山市國學(xué)促進會,廣東 中山 528400)
【藝文尋珠】
《論語》中“說”字本義論析
——以《左傳》中“說”的用法倒推
時金科
(中山市國學(xué)促進會,廣東 中山 528400)
“說”字在《左傳》中出現(xiàn)了約95次,根據(jù)其所在的上下文,可以分析歸納出其本義是“敬服”。把這個本義套用到《論語》中出現(xiàn)“說”字的全部18處句子都能貫通解釋?!蹲髠鳌泛汀墩撜Z》中“說”字的使用有細(xì)微的差別?!墩撜Z》第一句“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的深刻意義是:學(xué)而行之才是真正的學(xué)習(xí)。
《左傳》;《論語》;學(xué)而時習(xí)之;說;本義
《論語》[1]中多處使用了“說”字,但是其字義不那么確定。特別是,傳統(tǒng)上把《論語》首篇的“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中的“說”字毫無依據(jù)地通假為“悅”字,文義不夠連貫,修辭上也顯得重復(fù),說明這一釋義存在很大問題。為此,作者認(rèn)真研究了《左傳》[2],驚奇地發(fā)現(xiàn)《左傳》中也大量使用了“說”字,其字義不是“喜悅”義,而明顯是“敬服”之義。本文選用《左傳》作為《論語》的對比研究對象,是因為《左傳》總共有19.6萬字,在十三經(jīng)中篇幅最大,記錄歷史事件很詳細(xì),有始有終,具備了從文義倒推字義的條件,而其他先秦經(jīng)典如《易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等則文字簡略,對其文句的釋義也有很多分歧,難以用來推導(dǎo)字義。
“說”字在《左傳》中出現(xiàn)了約95次,主要作動詞,也有用作名詞的。作名詞時指“學(xué)說”,作動詞過去一般都注釋為“喜歡”。但是,仔細(xì)研究就會發(fā)現(xiàn),這個所謂的“喜歡”一般都是在別人勸說之后,或者別人發(fā)表意見之后,所以,實際上是接受了別人的勸說,信服了別人的意見,釋為“敬服”更合適?!罢f”還有一種常見的用法,是“表示敬服”,這種用法時,并沒有勸說情景,而是得罪了大國,或者得罪了國民,自己的政權(quán)搖搖欲墜,所以就找出個替罪羊處理掉,來取悅大國或者國民,化解國家危難。另外,“說”字也有脫離的意思。以下就列出“說”的幾個大致釋義和具體句子。
1.用于人名。這種用法出現(xiàn)了8次。其中,公子御說3次,秦右大夫說1次,夏陽說2次,江說1次,孟僖子的兒子說1次*原文在《左傳·昭公七年)》:“我若獲沒,必屬說與何忌于夫子?!?。
2.表“接受勸說”。這種用法很多,約36次,用法有:人名+說,人名+說之。如“晉侯說”(《左傳·昭公六年》)、“宣子說之”(《左傳·文公七年》),意思是晉侯、宣子接受了勸說?!蹲髠鳌分小罢f”的主體很多,除了晉侯、宣子,還有王、齊侯、秦伯、公、吳子、懿子、臧孫、襄仲、子展、穆子、萇弘、大宰嚭、眾、大夫等等。這里用一個例子來說明?!蹲髠鳌は骞辍分杏羞@樣一段:“冬十月,楚子伐鄭。鄭人將御之,子產(chǎn)曰:‘晉、楚將平,諸侯將和,楚王是故昧于一來。不如使逞而歸,乃易成也。夫小人之性,釁于勇,嗇于禍,以足其性而求名焉者,非國家之利也。若何從之?’子展說,不御寇?!贝硕蔚囊馑季褪?,面對楚國的侵略,大夫子產(chǎn)進言,說楚國的侵略只是求名,不會深入境內(nèi),無須抵抗,結(jié)果,大夫子展接受了,就取消了防御計劃。
3.做出某件事情以表示馴服。這種用法也很多,約21次,往往是小國與大國發(fā)生矛盾,小國為了取悅大國,就找個替罪羊去應(yīng)付大國,在國內(nèi)面對民怨時,也會找替罪羊以平民憤。如:
(1)孔達(dá)曰:“茍利社稷,請以我說。罪我之由。我則為政而亢大國之討,將以誰任?我則死之。”(《左傳·宣公十三年》)
(2)孔達(dá)縊而死。衛(wèi)人以說于晉而免。(《左傳·宣公十四年》)
當(dāng)時的情況是,宋國替盟主晉國討伐陳國,衛(wèi)國派其大夫孔達(dá)出兵幫助陳國抵抗宋國,得罪了晉國這個盟主,盟主問罪,孔達(dá)只好自殺了,晉國的氣消了,衛(wèi)國也因此保全了。其他例子還有很多,如“衛(wèi)侯欲與楚,國人不欲,故出其君以說于晉”(《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公懼于晉,殺子叢以說焉”(《左傳·僖公二十八年》)等等。再如:
(3)其明月,子產(chǎn)立公孫泄及良止以撫之,乃止。子大叔問其故,子產(chǎn)曰:“鬼有所歸,乃不為厲,吾為之歸也。”大叔曰:“公孫泄何為?”子產(chǎn)曰:“說也。為身無義而圖說,從政有所反之,以取媚也。不媚,不信。不信,民不從也?!薄蹲髠鳌ふ压吣辍?/p>
當(dāng)時的情況是,鄭國人心惶惶,傳言死去的大臣鬧鬼,所以子產(chǎn)特別給兩個死去大臣的后代安排了官職以迎合民意,這里的“說”指服從民意。
4.表“脫離、脫去”。一般指脫去盔甲或者佩劍,去除自己的攻擊力和防衛(wèi)能力,也指失去動力或失去威力。具體有以下7處:
(1)車說其輹,火焚其旗,不利行師。(《左傳·僖公十五年》)
此句中“說”指車廂脫離了輪輻,失去動力了。
(2)楚子為乘廣三十乘,分為左右。右廣雞鳴而駕,日中而說,左則受之,日入而說。(《左傳·宣公十二年》)
此段中“說”指解甲而返回休整。
(3)不說弁而死于崔氏。(《左傳·襄公二十五年》)
此句指沒有脫去禮帽。禮帽配禮服,能顯示出威嚴(yán)有力的氣質(zhì),估計脫去禮帽才能表示臣服,不脫帽則意味著不愿意臣服。
(4)既戰(zhàn),說甲于公而歸。(《左傳·昭公二十一年》)
(5)豈其伐人而說甲執(zhí)冰以游。(《左傳·昭公二十七年》)
(6)陽虎說甲如公宮。(《左傳·定公八年》)
以上3句指“脫去盔甲”。
(7)使其從者說劍而入,涉賓不可。(《左傳·定公十三年》)
此句指“脫去佩劍”。
5.指“說法”。這里指一種學(xué)說,或者一種策略,這種學(xué)說或策略往往很有道理,別人一般都能聽信,所以可以理解為“能讓人敬服的說法”,這跟上文的“接受勸說”義項是一致的。這種用法有以下幾處。
(1)羽頡因之,與之比,而事趙文子,言伐鄭之說焉。以宋之盟故,不可。(《左傳·襄公三十年》)
此段中“說”指討伐鄭國這個謀略。
(2)曹鄙人公孫強好弋,獲白雁,獻(xiàn)之,且言田弋之說,說之。因訪政事,大說之。有寵,使為司城以聽政。夢者之子乃行。強言霸說于曹伯,曹伯從之,乃背晉而奸宋。(《左傳·哀公七年》)
此段中的“田弋之說”指打獵的學(xué)問,“霸說”指稱霸的謀略。
(3)閔子馬曰:“周其亂乎?夫必多有是說,而后及其大人。大人患失而惑,又曰:“可以無學(xué),無學(xué)不害。”(《左傳·昭公十八年》)
此段中“說”指那種讀書無用論。
(4)以啟貪人,薦為弊邑不利,以重君之憂。幸而不亡,猶可說也。不幸而亡,君雖憂之,亦無及也。(《左傳·昭公十八年》)
此段的“說”指可作為一種說法,也可理解為交代、謝罪。
(5)三戰(zhàn),子常知不可,欲奔。史皇曰:“安求其事,難而逃之,將何所入?子必死之,初罪必盡說?!?(《左傳·定公四年》)
此段的“說”指原來的罪過都有個說法了,也可以理解為脫離。
6.意為“自信”。
(1)楚王汰侈而自說其事,必合諸侯。吾往無日矣。(《左傳·昭公元年》)
此段中,“說”指自信,但實際上這是“自說”這個詞的詞義,而不是“說”的字義,自信就是不聽別人的勸說,而只相信自己,自以為是,所以,“說”的字義還是上文的“接受勸說”。
7.意為“喜歡”。以下的句子,傳統(tǒng)上把“說”釋為“喜歡”,而其實際字義比一般的“喜歡”更加深入,能夠“心悅誠服”,進而作到信任之、踐行之。
(1)羊舌職說是賞也。(《左傳·宣公十五年》)
此句指羊舌職很佩服晉候這次賞賜。原文中有交代,這次賞賜不一般。晉候在賞賜功臣的同時,又賞賜了舉薦的大臣,所以羊舌職深深地被晉候的英明折服。如果把“說”僅僅注釋為“喜歡”就不合適了,那就只能表示出羊舌職的高興,而無法表示出他對晉候的佩服。
(2)巫臣請使于吳,晉侯許之。吳子壽夢說之。(《左傳·成公七年》)
此句指吳王喜歡并信任巫臣。
(3)往者見周原伯魯焉,與之語,不說學(xué)。(《左傳·昭公十八年》)
此句的意思不是不好學(xué),而是不認(rèn)可學(xué)習(xí),認(rèn)為學(xué)習(xí)無用。
(4)王子朝、賓起有寵于景王,王與賓孟說之,欲立之。(《左傳·昭公二十二年》)
此句指景王信任他們,要啟用他們,而不僅僅是喜歡他們。
(5)郤宛直而和,國人說之(《左傳·昭公二十七年》)。
此句指國人拜服,而不只是喜歡。
(6)公謂樂祁曰:“唯寡人說子之言,子必往?!?(《左傳·定公六年》)
此句指君主信任樂祁的能力,而不是喜歡聽他說話。
(7)衛(wèi)侯歸,效夷言。子之尚幼,曰:“君必不免,其死于夷乎!執(zhí)焉,而又說其言,從之固矣?!?《左傳·哀公十二年》)
此段中衛(wèi)侯開始使用蠻夷方言了,而不僅限于喜歡。
(8)他日,與之言政,說,遂有寵。(《左傳·哀公十四年》)
此句指認(rèn)可其觀點,而不只是喜歡。
(9)叔孫穆子食慶封,慶封汜祭。穆子不說,使工為之誦《茅鴟》,亦不知。(《左傳·襄公二十八年》)
此段中指穆子不認(rèn)可慶封這個人的人品了,而不是感情上不喜歡慶封這個人,或者一時不高興了。
(10)乃從白公而見之,與之言,說。告之故,辭。(《左傳·哀公十六年》)
此段中指白公認(rèn)可對方的見識和氣概,想請對方出山幫忙,以成就自己的大業(yè),而決不只是喜歡。
(11)吳公子札來聘,見叔孫穆子,說之。謂穆子曰:“子其不得死乎?好善而不能擇人。吾聞“君子務(wù)在擇人”。吾子為魯宗卿,而任其大政,不慎舉,何以堪之?禍必及子!”(《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此段指吳公子札認(rèn)可叔孫穆子是君子,所以跟他講真心話。
(12)故遂聘于齊,說晏平仲,謂之曰:“子速納邑與政!無邑?zé)o政,乃免于難。齊國之政,將有所歸,未獲所歸,難未歇也?!惫赎套右蜿惢缸右约{政與邑,是以免于欒、高之難。(《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此段指認(rèn)可齊國的晏平仲是君子,所以真心勸告晏平仲,晏平仲也接受勸告而避開了災(zāi)禍。
(13)適晉,說趙文子、韓宣子、魏獻(xiàn)子,曰:“晉國其萃于三族乎!”說叔向,將行,謂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將在家。吾子好直,必思自免于難。”(《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此段指很認(rèn)可晉國的幾個君子,感嘆晉國君子之強,并對其認(rèn)可的大臣叔向給予了真誠勸告。
根據(jù)以上“說”字的7個義項,我們建議把“敬服”作為其文字本義。當(dāng)然,這個“敬服”有主動的“信服”,也有被動的“屈服”?!罢f”字的引申義可以表示讓人信服的學(xué)說,也可表示“脫離”。這個“脫離”義不是簡單地脫掉,而是變得馴服了,所以放棄自己兵器和盔甲,放棄自己的抵抗和力量。其實,“敬服”別人就要打破自己的固有看法,去掉自我防衛(wèi)的本能反應(yīng),從而去接受、去聽從別人,這就相當(dāng)于“脫離”自我。因此,把“脫離”視作“說”字“敬服”本義的引申義是能說得通的。
傳統(tǒng)上把“說”通假為“悅”,在字義上無法涵蓋“說”字的7個義項,甚至連“喜歡”這個義項也只能勉強包含其表面意義。而這個通假的依據(jù)和源頭也無從考證?!蹲髠鳌啡绱舜蟮钠纪ㄆ獩]有用到“悅”字,也從側(cè)面說明了“悅”的喜悅之義完全可以由其他字表示,無須“說”字去通假。
《論語》中“說”字出現(xiàn)了18次。這里,改變傳統(tǒng)上把“說”字通假為“悅”的做法,而采用上文從《左傳》推出的“說”字的“敬服”本義以及其引申義,來重新詮釋這些句子。具體如下:
1.“說”的本義:敬服,接受勸說。
(1)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學(xué)而》)
此段中,“說”指敬畏地接受學(xué)問。學(xué)習(xí)的過程就是接受別人的勸說,不管是口頭的,還是書面的。
(2)子使漆彤開仕。對曰:“吾斯之未能信?!弊诱f。(《論語·公冶長》)
這里“說”指孔子很認(rèn)同漆彤開修行完滿前不去做官這個做法,而不是說孔子很高興。
(3)冉求曰:“非不說子之道,力不足也?!弊釉唬骸傲Σ蛔阏撸械蓝鴱U。今女畫?!?《論語·雍也》)
這里“說”指奉行孔子之道。冉求作為孔門弟子,對孔子之道不存在是否喜歡的問題。
(4)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於吾言,無所不說?!?《論語·先進》)
這里“說”指奉行,而不是聽聽而已。
(5)葉公問政。子曰:“近者說,遠(yuǎn)者來。”(《論語·子路》)
此段指身邊的人都能心服。
(6)子見南子,子路不說。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厭之!天厭之!”(《論語·雍也》)
這里,子路很不認(rèn)可孔子的做法,心中不服,而不僅僅是心中不快。
(7)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民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論語·陽貨》)
這里,孔子想去叛賊公山弗擾處做官,子路很不認(rèn)可,提出了質(zhì)疑。
(8)子曰:“法語之言,能無從乎?改之為貴!巽與之言,能無說乎?繹之為貴!說而不繹,從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論語·子罕》)
這里指對于奉承話,要不接受、不聽信,而不是高興不高興的問題。
(9)寬則得眾,信則民任焉。敏則有功,公則說。(《論語·堯曰》)
這里的意思是公平才能讓人民心服。
2.“說”的引申義:說法。
(1)或問禘之說。子曰:“不知也,知其說者之於天下也,其如示諸斯乎!”指其掌。(《論語·八佾》)
這里“說”指“禘”的道理。
3.“說”的疑難用法。
(1)棘子成曰:“君子質(zhì)而已矣,何以文為?”子貢曰:“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文猶質(zhì)也,質(zhì)猶文也;虎豹之鞟,猶犬羊之鞟?!?《論語·顏淵》)
此句中,子貢批評棘子成關(guān)于君子的說法太不慎重了。這里“說”義仍是“說法”,不過用作動詞,意為“評論”。
(2)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論語·子路》)
此段中,“說”指勸說,也就是用一種道理、一個說法讓別人信服,而不是威逼?!安徽f也”指不信服,也就是勸說失敗,這是因為君子只服從道理,其他的都不會理睬,而普通人則不一樣,容易被感情左右。
(3)子曰:“道聽而涂說,德之棄也!”(《論語·陽貨》)
此句的“涂說”指聽信路邊消息,而不指傳播八卦消息,也不指勸說,因為并沒有勸說的對象。
(4)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論語·八佾》)
此句的“說”是“勸說”義,指對已經(jīng)完成的事情不要再去勸說,而要接受現(xiàn)實。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左傳》和《論語》中,“說”字的用法是一致的,都指“敬服”“表示敬服”或者“使之敬服”的意思,只不過《論語》中更多地使用了“使之敬服”之義,也就是“勸說”的意思,而《左傳》中則沒有這個用法。
傳統(tǒng)上對于無法把“說”釋為“說服”的地方,一般都通假為“悅”,解釋為“喜悅”,但是,其依據(jù)是什么,是誰提出的卻無從考證,所以很難讓人信服,而且用這個通假去理解經(jīng)典,總是覺得不夠通貫,不夠貼切。可以反思一下,經(jīng)典是古人智慧的結(jié)晶,能流傳幾千年,內(nèi)容一定是精華,行文也應(yīng)該非??b密,而在我們覺得意思不通貫的地方,一般應(yīng)該是我們理解得不夠透徹,而不是經(jīng)典有瑕疵。這個時候,懷疑一下我們的認(rèn)知,懷疑一下字典中編纂出的字義,我們會愈加堅信經(jīng)典、深入經(jīng)典,從經(jīng)典的上下文去倒推文字的本義,也許是一種比通假更可取的方法。
《說文解字》注釋說:“說,釋也,一曰談?wù)f?!薄搬尅敝浮敖忾_”。而開放自己,放下身段,也就意味著“馴服”,跟本文推導(dǎo)的“敬服”義相合,也與“勸說”“說法”等引申義相合,而與“喜悅”則沒有絲毫關(guān)系?!墩f文解字》的作者許慎是東漢人,這也就意味著,東漢之前是沒有“說”通假為“悅”的說法的,就算是東漢之后這個通假出現(xiàn)了,那也不能應(yīng)用于更早的先秦經(jīng)典。
根據(jù)認(rèn)知語言學(xué)理論,多義詞主要由本義經(jīng)過隱喻和轉(zhuǎn)喻生成引申義,所以文字的本義必須能概括引申義。對“說”字來講,通假為“悅”字無法涵蓋其多個義項,釋為“敬服”則沒有問題。
《論語》第一章是:“子曰:‘學(xué)而時習(xí)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yuǎn)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作為論語的開篇,此三句話非常重要,而且其意旨也是通貫的。第一要有徹底的學(xué)習(xí)的態(tài)度,努力去修行,打破自我的固執(zhí),也就是要修道。第二是要檢查修道的結(jié)果,是不是有人認(rèn)可你了,如果別人都躲開你,那么一定是你沒有做好。第三是要正確對待生活中的逆境,恒順眾生,心中平和。第一句指的是“努力去學(xué)習(xí)而在不同的時機實踐,不是真正的受教嗎?”這里把“說”釋為“受教”,用的是“接受勸說”這個引申義。老師的教導(dǎo)本來是勸說,而書本上的知識也是古代先賢間接的勸說??鬃訌娬{(diào)“真正的受教”,就是要區(qū)別于那種學(xué)而不用的情況。很多時候,雖然去學(xué)習(xí)了,好像還很認(rèn)真,甚至能說得頭頭是道,但總落實不到行動上,那實際上就是沒有真正受教,沒有真正心服。自古至今,這都是普遍情況,所以孔子甚是擔(dān)憂,作為《論語》的開篇第一句就提出來了。相反,如果按照傳統(tǒng)的說法,把“說”字解釋為“喜悅”,就沒有太多深意,還有點說不通:練習(xí)一項技能的過程都很辛苦、枯燥,談何快樂?而且在修辭上也與后文的“樂”義重復(fù)。
本文質(zhì)疑了傳統(tǒng)上把“說”通假為“悅”的做法,轉(zhuǎn)而利用《左傳》明晰的文義來倒推文字的本義,推出了“說”字的“敬服”本義,完美地應(yīng)用到了《論語》的注釋中,并進一步挖掘出了經(jīng)典的深意和大義。本文作者在完成《論語》全文注釋和《道解莊子》[3]的過程中都大量使用了這個辦法,也取得了明顯的效果,希望各位專家對研究結(jié)論和這個研究方法給予批評指正。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2.
[2]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1.
[3]時金科:道解莊子[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5.
TheCoreMeaningof“shuo” (說)inTheAnalectsofConfucius— Based on the Usage of “shuo” (說) inZuoZhuan
SHI Jin-ke
(ZhongshanSinologyPromotionAssociation,Zhongshan528400,China)
By the analyzing of all the 95 sentences where “說” appears inZuoZhuan, the core meaning of “說” is derived as “obedience”,and this new meaning is completely suitable for all the 18 sentences with “說” inTheAnalectsofConfucius. In this paper, the slice differences of “說” are also compared carefully in bothZuoZhuanandTheAnalectsofConfucius. Finally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ain the meaning of “說” in the first sentence ofTheAnalectsofConfuciusin a new way. According to this paper, the profound meaning of the first sentence inTheAnalectsofConfuciusis that the real learning should be to study and practice what you have learned.
ZuoZhuan;TheAnalectsofConfucius; to learn with a constant perseverance and application; shuo(說); core meaning
10.15926/j.cnki.hkdsk.2017.06.007
H109.2
A
1672-3910(2017)06-0048-05
2017-01-22
時金科(1965— ),男,河南滎陽人,研究員,碩士,主要從事先秦經(jīng)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