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靈麗
(河南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
【法壇論衡】
職務犯罪及其預防對策
高靈麗
(河南科技大學 外國語學院,河南 洛陽 471023)
伴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fā)展,職務犯罪數(shù)量呈現(xiàn)上升趨勢。這些職務犯罪不僅嚴重損害了黨政機關形象,也給國家和人民造成巨額的經濟損失。近年來職務犯罪主要有以下特點:犯罪主體的行政級別越來越高,涉案金額越來越大,手段不斷翻新,隱蔽性、智能性增強,涉案領域大都與工程發(fā)包、人事任免、資源開發(fā)利用有關,當事人實施犯罪時往往多種犯罪行為交織在一起等。職務犯罪產生的原因主要有經濟體制存在缺陷、權力過分集中、犯罪主體道德觀念淡薄、監(jiān)督機制不完善等。為了有效預防職務犯罪,應從強化權力制衡機制建設、高壓打擊職務犯罪、打造職務犯罪大預防的格局以及加強公職人員自身修養(yǎng)等方面著手。
職務犯罪;權力監(jiān)督;監(jiān)督制約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fā)展。但是,在改革發(fā)展過程中,職務犯罪也大量出現(xiàn)。職務犯罪是一種權力腐敗和濫用的現(xiàn)象,是具備一定職務身份的人故意或過失地實施與其職務之間具有必然聯(lián)系的、觸犯刑律應受刑罰懲罰的各種行為的總稱[1]。這些職務犯罪不僅嚴重損害了國家機關的形象,也給國家和人民造成了巨額的經濟損失。
近年來發(fā)生的職務犯罪案件,犯罪主體行政級別越來越高,從科級、處級到廳級,再到省級,直到中央政治局委員都有,社會影響非常惡劣。據(jù)統(tǒng)計,2011年,全國紀檢監(jiān)察機關共處分縣處級以上干部4 843人,其中移送司法機關的有777人[2]。2013年,中央紀委對涉嫌違紀違法的中管干部已經結案和正在立案檢查的31人,其中涉嫌犯罪被移送司法機關的8人[3]。1998年至2012年共立案偵查各類職務犯罪案件165 787件218 639人,其中縣處級以上國家工作人員13 173人(含廳局級950人,省部級以上30人)[4]。2016年最高人民檢察院立案查處縣處級干部2 882人,廳局級干部446人。以上職務犯罪級別較高的有全國政協(xié)原副主席蘇榮,中央政治局原委員、重慶市委原書記孫政才等。
近年來,隨著改革的深入,開放的擴大,在深度開放的過程中職務犯罪又有新發(fā)展,且犯罪數(shù)額向大數(shù)額、超大數(shù)額的趨勢發(fā)展,給國家和人民財產帶來巨大損失。
近年以來職務犯罪涉案金額越來越大,動輒數(shù)十萬元,上百萬、上千萬,有的甚至超億元。2013年共立案偵查貪污賄賂、瀆職侵權等職務犯罪案件37 551件,51 306人,同比上升9.4%和8.4%。突出查辦大案要案,共立案偵查貪污、賄賂、挪用公款100萬元以上的案件2 581件,涉嫌犯罪的縣處級以上國家工作人員2 871人,其中廳局級253人,省部級8人[4]。如原食品藥品監(jiān)督局局長鄭曉萸等受賄649萬元,中石化原董事長陳同海收受他人財物共計折合人民幣1.975 3億元。
近年來,除了傳統(tǒng)的職務犯罪外,又出現(xiàn)了一些新型的職務犯罪,如利用影響力受賄罪、操縱市場洗錢犯罪等。
職務犯罪人員往往具有較高的學歷、較高的智商、較豐富的社會閱歷,同時,又掌握現(xiàn)代經濟、法律、金融、證券等專業(yè)的運行規(guī)律,作案手段隱蔽、智能。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作案手段的期權化現(xiàn)象日益突出,新興市場領域案件和利用高科技手段作案呈上升趨勢,跨地區(qū)、跨境犯罪案件增多,給及時發(fā)現(xiàn)、懲治增加了不少困難[2]。
職務犯罪分子,在案發(fā)前大都是黨政一把手,或國企、金融機構的一把手,手握大權。人事任免、資金撥付、工程發(fā)包等均由他們說了算。“權力導致腐敗,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5]。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為擺脫金融危機,中央政府拿出4萬億元刺激經濟。大規(guī)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職務犯罪涉案人員在工程發(fā)包過程中利用職務便利發(fā)生了很多收受賄賂、貪污瀆職等犯罪情況。一把手的職務犯罪尤其嚴重。
職務犯罪人所犯之罪不只是單一犯罪,經常是貪污、受賄、濫用職權、徇私枉法、挪用公款等多種犯罪交織在一起。這些職務犯罪人往往擁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和權勢,社會關系復雜,手中擁有較大的權力,掌握著行政審批、人事任免、財物使用、資金撥付的權力,當他們犯罪的時候,往往涉及多種職務犯罪,其社會危害性極大。如原遼寧省委書記王珉案件。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體制由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體制過渡。在過渡過程中,新舊兩種體制之間的碰撞不可避免,轉型中國有經濟、非公有制經濟等多元經濟成分的并存,造成了利益關系的復雜性,客觀上為職務犯罪提供了多發(fā)土壤。
近年來,為規(guī)范市場經濟行為,打擊違法犯罪活動,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guī)。到2011年,我國已經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可否認的是,在經濟的轉軌期,舊的經濟運行機制仍在起作用,新的市場經濟體制也在運行,與市場體制相配套的法律制度還遠沒有制定完成,正在實行的許多法律制度還需要不斷修改。這就為職務犯罪分子實施犯罪留下了缺口。如在分配改革過程中,我們的真正目的是讓一部分人通過合法經營和誠實勞動先富起來,先富帶后富,最后實現(xiàn)共同富裕,但是,貧富差距急劇加大也導致人們心理極端不平衡,引發(fā)了大量的貪污、受賄等職務犯罪。
領導者權力過分集中是產生職務犯罪的最重要原因。權力過分集中的現(xiàn)象,就是在加強黨的一元化領導下,把一切權力集中于黨委,黨委的權力又往往集中于書記,特別是集中于第一書記,什么事都要第一書記掛帥、拍板。黨的一元化領導,往往因此而變成個人領導[6]。在市場沒有完全配置資源的情況下,一些國家工作人員手握金錢、資源、人事安排等重權,沒有依法辦事的意識,凌駕于法律之上,不按市場規(guī)律辦事,非法干預和插手經濟事務,以個人的興趣愛好獨斷決定行政機關政策;行政權力集中,分權制衡機制又沒有完全建立,或者雖有監(jiān)督機制,但監(jiān)督機制失靈。我國不是沒有法律可供執(zhí)行,而是執(zhí)法機關有法不依、執(zhí)法隨意和違法不處罰等問題不同程度的存在,使法律的公信力下降,給權錢交易留下了空間。
觀察患者的心絞痛發(fā)作情況(發(fā)病次數(shù)及時間),記錄治療前、后24 h動態(tài)心電圖情況,結合冠心病心絞痛療效標準進行治療效果評價[3],統(tǒng)計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
在社會轉型時期,一些國家公職人員把自己手中掌握的權力作為謀取個人利益的工具,造成各種職務犯罪大量發(fā)生。各種權力包括行政權、司法權,各級權力、各個領域包括土地、交通、金融等都一定程度存在尋租的空間,一旦出現(xiàn)職務犯罪,就會使政府公信力受損。
當前社會轉型期,一些職務犯罪分子價值觀出了問題,一切向錢看,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缺失,道德失范。這種失范反映在政治生活方面就是權力腐敗,就是權錢交易、貪污受賄、失職瀆職、以權謀私、徇私枉法等現(xiàn)象在一定程度的發(fā)生。
道德不具有強制力,它對職務犯罪的約束力、限制力不強。職務犯罪分子的道德觀念淡薄是其走向腐化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些職務犯罪分子信念缺失、道德低下,沒有筑起堅固的思想道德防線。大多數(shù)職務犯罪分子在法庭供述時都認為放松世界觀的改造是自己落馬的內在原因。
“一切有權力的人都易濫用權力,這是萬古不易的一條經驗。有權力的人們行使權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盵7]權力腐敗的實質是濫用權力,職務犯罪反映了國家公權力的失控、失監(jiān)。伴隨著人類社會公權力的產生,公權力的控制問題一直是人們關注的一個重要問題。至于公權力為什么需要控制,西方有些學者從人性出發(fā),認為公權力是一種必要的“惡”,源于人的私欲。我國學者認為:“權力既有造福社會的傾向,也隱含著被腐敗的可能性?!灰接兄坪退接杏^念沒有消失,就會有私有觀念的產生,就會使權力腐敗的可能性成為現(xiàn)實性?!盵8]改革開放以來,職務犯罪之所以難以遏制,就是因為監(jiān)督制約機制失靈,分權制衡機制沒有真正建立。
權力異化是指權力在運行過程中背離了權力為人民服務的目的,而變成了謀取私利的工具。權力的起點是人民,我國的一切權力來自于人民,權力運行的終點是為人民服務。職務犯罪嫌疑人在犯罪前都是握有權力的人,他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只能用人民賦予的權力為人民辦事。權力主體按照法律規(guī)定的權限、程序依法、科學、合理運行,就能夠到達權力的終點,不發(fā)生異化。權力的終點不是為人民而是為個人,權力異化就形成了。如果權力主體在行使權力的過程中超越權力的范圍,濫用手中的權力或者該行使權力時不行使權力,權力就會發(fā)生異化,表現(xiàn)為以權謀私、貪污受賄、失職瀆職等。按照馬克思的國家理論,公共權力本質上是社會公眾的權力,應該為社會公眾服務。
在權力所有者與權力行使者分離的相對狀態(tài)下,權力行使者受到腐蝕,受金錢誘惑或者情感糾纏時容易腐敗。它有兩種表現(xiàn):一是權力行使者把個人的利益滲透到權力行使過程中發(fā)生權力異化;二是把個人的好惡滲透到權力運行過程中,發(fā)生權力異化。
權力不制衡是權力制衡的相反方面。權力制衡理論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一條重要規(guī)律。分權制衡思想,是指政府的各種功能應當予以分離,以便建立一個各自獨立相互制約,權力平衡的政治制度的學說[9]。
在民主法治國家,分權是必須的。權力分立并不能遏制權力腐敗,最主要的是形成權力制衡。所謂制衡就是通過職能分工、機構分設以及人員分工,實現(xiàn)對權力的授予與權力制約的賦予相對應,以便當一種權力偏離正常軌道時,與它相對應的權力能夠自行牽制。制衡才能阻止權力腐敗。對權力的制約只有來自同一層次的其他權力才是最有效的。如果權力運行過程中沒有建立科學的制衡機制,那么公權力轉化為私權就不足為奇。從權力腐敗發(fā)生的規(guī)律來看,我國現(xiàn)行的政治制度缺少權力制約機制,不是制衡在前,而是制約在后,事后制衡乏力是導致權力腐敗的體制根源[10]。
權力的運行過程包括權力的決策過程、執(zhí)行過程及監(jiān)督過程。監(jiān)督又分為事前監(jiān)督、事中監(jiān)督和事后監(jiān)督。要對權力的決策、執(zhí)行進行有效監(jiān)督。加大對人事任免、資金撥付、項目管理的事前、事中監(jiān)督,變一個人說了算為集體表決的多人決策。職務犯罪與事前監(jiān)督、事中監(jiān)督沒有真正發(fā)揮作用有密切聯(lián)系,為了遏制職務犯罪必須在事前監(jiān)督、事中監(jiān)督上下功夫。
我們要強化監(jiān)督制約,就是建構以權力制約權力的機制。以權力制約權力的基本思路,就是對國家權力進行橫向的分解,使統(tǒng)一的國家權力有不同的分支機構來行使,并在國家權力的不同分支機構之間,建立起相互牽制的關系[11]。加強對權力的監(jiān)督制衡,最重要的是讓干部權力不要太集中、太大。堅決不能把彼此相互制約的權力集中于一個部門或一個人,權力必須進行分解和對權力進行制約,徹底改變一個人說了算的權力結構。如十八屆四中全會規(guī)定:對財政資金分配使用、國有資產監(jiān)管等權力集中的部門和崗位實行分事行權、分管設權、分級授權、定期輪崗,強化內部流程控制,防止權力濫用。
職務犯罪人在位時,掌管著人、財、物,因此,要對掌管人、財、物等的重要崗位、環(huán)節(jié)和部位,定期進行交流,建立不同部門的干部定期交流制度,不讓干部在一個崗位長期任職;還要加強崗位內部的分權制約機制,強化分工制約,設計必要的權力運行程序,建立巡視組,使巡視制度化、暗訪制度化等,形成有效的權力格局;建立權力的決策、執(zhí)行、監(jiān)督、追責由不同的人分工行使的機制。權力制約實際上就是要以權力制約權力,通過在個人、群體和不同機構中合理配置權力,達到權力的相互制衡。通過完善制度,加強對權力運行的制約和監(jiān)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形成人人不敢腐、不能腐、不易腐的體制機制[12]。
任何一個國家的執(zhí)政黨,如果不堅決地懲治腐敗、懲罰職務犯罪分子,就有喪失執(zhí)政地位的危險。我們要嚴厲打擊職務犯罪,使領導干部不想、不敢、不能貪污受賄。始終保持懲治腐敗的高壓態(tài)勢,堅決查處大案、要案,著力解決發(fā)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不管涉及什么人,不論權力大小、職位高低,只要觸犯黨紀國法,都要嚴懲不貸[13]。2017年7月25日,中共中央決定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對孫政才立案審查,表明了我們黨嚴肅查處高級干部嚴重違紀問題的決心和態(tài)度,向全社會顯示,我們所說的不論什么人,不論其職務多高,只要觸犯了黨紀、國法,都要受到嚴肅追究和嚴厲懲處,決不是一句空話。從嚴治黨,懲治犯罪這一手決不能放松。要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既要查處領導干部違紀違法案件,又要切實解決發(fā)生在群眾身邊的腐敗問題。
當前,嚴厲打擊職務犯罪,各級紀律檢查委員會和各級檢察機關要發(fā)揮主力軍作用。第一,紀律檢查委員會要利用負責檢查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執(zhí)行情況,協(xié)助黨的委員會加強黨風廉政建設和組織協(xié)調反腐敗的權力,堅持利用“雙規(guī)”措施查處職務犯罪。紀律檢查委員會的“雙規(guī)”措施在查處職務犯罪過程中發(fā)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為了保障人權、依法依紀懲罰違紀違法人員,中央決定以“留置權”取代“雙規(guī)”,以利于更好懲處腐敗。第二,在各級監(jiān)察委成立前,全國各級檢察機關要承擔起憲法和法律賦予檢察機關查處職務犯罪的職權。面對腐敗的高發(fā)態(tài)勢,檢察機關要依法獨立行使檢察權,充分利用刑訴法修訂時增加的查處職務犯罪的技術偵查權,加大對職務犯罪的查處力度,尤其對于縣處級領導干部犯罪要采用異地管轄的原則,對于已經立案偵查的犯罪嫌疑人,要嚴格按照法定程序偵查、起訴,審判機關要依法審判,在法定的量刑幅度內,少判緩刑,從重量刑。如刑法第383條第一款規(guī)定,個人貪污數(shù)額巨大,可處死刑,并處沒收財產。當犯罪分子具備從寬情節(jié)時,當然應當對其依法從寬處理,這種依法從寬,是為罪行均衡原則和刑罰目的所允許、所要求的,但如果超越了依法從寬的界限而寬大無邊,那就既違背罪行均衡的原則,又有悖于刑罰的目的要求,從而削弱刑罰的社會效果[14]。量刑的不科學、不規(guī)范,使得罪犯沒有受到應有的處罰。第三,在打擊賄賂犯罪時,改變以往重查處受賄,輕打擊行賄的觀念。檢察機關反貪部門在打擊受賄犯罪的同時,也要把重點查處行賄犯罪、加大懲處行賄犯罪作為當前的一項重要任務。既要防止只查行賄,不查受賄,也要防止只查受賄,不查行賄的做法,只有行賄受賄都查處,才能有效遏制賄賂的發(fā)生。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上講,要行賄受賄一起查。各級監(jiān)察委、檢察院要嚴格執(zhí)行中央的決定查辦案件。第四,加大罰金的適用范圍和執(zhí)行力度。對于貪污受賄等的量刑,改變現(xiàn)在的“可以”并處罰金,而是“應當”并處罰金,罰金的數(shù)額要大于實施犯罪非法所得的數(shù)額,同時,判刑后,要加大對罰金的執(zhí)法力度。從法經濟學的角度看,職務犯罪后,得不償失,誰還會犯罪。第五,加大對職務犯罪嫌疑人潛逃境外的打擊力度。目前,“中國已與68個國家和地區(qū)簽訂了106項各類司法協(xié)助條約并加入了《聯(lián)合國反腐敗公約》,這就使得中國在外逃貪官引渡、資產返還合作、聯(lián)合偵查等方面得到國際行動者的合作與配合”[15]。對于犯罪嫌疑人利用職權實施貪污賄賂犯罪后潛逃境外的,檢察機關要加強與中央和地方反腐敗協(xié)調小組的溝通,同時加強與公安、外事、人民銀行等職能部門的溝通、協(xié)調,形成合力,不管職務犯罪分子逃到哪里,確保把他們抓獲歸案。
職務犯罪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預防職務犯罪必須多方聯(lián)動,形成合力。紀檢監(jiān)察、政法部門、行政執(zhí)法機關、行業(yè)主管部門等要建立聯(lián)席會議等制度,及時交流信息,加強溝通和協(xié)調。加大預防犯罪的力度,徹底改變注重打擊、輕視預防犯罪的做法,實現(xiàn)打擊和預防并重。
預防職務犯罪工作,還應該從以下五個方面著手:第一,建立預防警示基地。把警示教育基地建設作為預防職務犯罪的重要載體全面加以推進。組織黨政機關 、國有企事業(yè)單位等干部參觀教育基地,讓實例警示教育他們。第二,建立送法 “五進”活動。通過開庭進學校、進工廠、進機關、進社區(qū)、進農村,通過網絡、電視、手機等,定期發(fā)布職務犯罪信息,播放公益廣告,發(fā)揮法的一般預防作用。第三,完善權力運行制度建設。必須把近年來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制度形式固定下來,形成工作常態(tài)。建立健全反腐倡廉教育機制、權力運行監(jiān)控機制、改革推進機制、糾風匡正機制、懲治警戒機制、工作保障機制,逐步形成內容科學、程序嚴密、配套完備、有效管用的反腐倡廉法規(guī)制度體系。第四,轉變職務犯罪預防觀念。各級人民檢察院每年要在廣泛收集職務犯罪信息,深入開展預防犯罪,深刻剖析典型案件,加強預防對策研究的基礎上形成年度報告。通過年度報告對轄區(qū)內職務犯罪的總體情況、發(fā)案規(guī)律特點、演變趨勢等作深度分析,針對職務犯罪易發(fā)多發(fā)領域和重點部位提出預警和預防對策建議,提交黨委、人大、政府和有關部門作為決策參考,以有效增強預防職務工作的綜合效應[16]。第五,堅持并完善巡視制度。十八大以來的實踐證明,巡視是發(fā)現(xiàn)高級職務犯罪的利劍。我們面臨的反腐敗形勢依然嚴峻,為了國家的長治久安,為了長期執(zhí)政,要堅持巡視制度,提高巡視組人員的政治、法律、紀律等水平,提升發(fā)現(xiàn)腐敗分子的能力。
政府官員必須堅決抵制各種誘惑,抵制各種錯誤思潮的沖擊,否則將成為濫用權力的犧牲品。因此,我們要以道德制約權力。作為權力制約的倫理學范式“以道德制約權力”的主要特點有:首先,它關注的特點不再是權力與權力之間的關系,而是人與權力之間的關系,是掌權者的道德修養(yǎng)與權力之間的關系。其次,它認為能夠有效地制約權力的不是另一種權力,而是掌權者的道德修養(yǎng)。最后,倫理學取向的權力制約,不僅要制約權力,而且要造就理想的人格[11]。
物必自腐而后蟲生。任何政權要取得穩(wěn)定的基礎,要贏得民眾的信任,都必須堅定不移地與危害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和人民利益的各種腐敗現(xiàn)象作斗爭[17],保持高壓態(tài)勢不放松。查處腐敗問題,必須堅持零容忍的態(tài)度。發(fā)現(xiàn)一起,查處一起,發(fā)現(xiàn)多少,查處多少,把反腐利劍高舉起來,形成強大威懾[18]。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新形勢下,我們要針對新時期職務犯罪出現(xiàn)的特點,窮究其成因,阻斷其路徑,防范先于打擊,全方位遏止職務犯罪的發(fā)生,從而為改革開放的深入發(fā)展以及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營造一個廉潔、公正的法治環(huán)境。
[1]張穹.職務犯罪研究[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1993:15.
[2]中共中央宣傳部理論局.辯證看務實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20.
[3]王岐山.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N].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14-01-13(1).
[4]曹建明.最高人民檢察院工作報告[N].檢察日報,2013-03-10(1).
[5]阿克頓.自由與權力[M].侯健,范亞峰,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342.
[6]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9.
[7]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上冊[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154.
[8]劉金國.權力腐敗的法律規(guī)制[J].中國法學,2000(1):40-47.
[9]朱孝清.檢察學[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10:184.
[10]劉俊杰.當代中國權力制衡結構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12:123.
[11]徐軍.檢察監(jiān)督與公訴職能關系論[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13.
[12]習近平.在中國共產黨第18屆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講話[N].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13-01-21(1).
[13]胡錦濤.在中國共產黨第18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的講話[N].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12-11-08(1).
[14]陳興良.刑法適用總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73.
[15]何增科.建構現(xiàn)代國家廉政制度建設:中國的反腐敗與權力監(jiān)督[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5-15.
[16]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機關執(zhí)法規(guī)范培訓教程[M].北京:中國檢察出版社,2013:302.
[17]王滬寧.反腐敗——中國的實驗[M].海口:三環(huán)出版社,1990:53.
[18]習近平.在在第十八屆中央紀委第五次全會上的講話[N].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15-01-14(1).
AnalysisofCausesandPreventiveMeasuresofDutyCrime
GAO Ling-li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Hen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Luoyang471023,China)
Duty crime is increasing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today. Those crimes committed serious damage to the good image of the government agency and caused huge economic losses. In recent years, it has new characteristics. The rank of the subject of crime is getting higher and the amount of money involved is getting bigger. The criminal means become more subtle and more intelligent involved in project contracting, personnel arrangement,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and so on. Four reasons underlying the duty crime are found: defects in the economic system, over-concentration of power, lack of morality and imperfect supervision mechanism. To prevent the crime by taking advantage of duty, four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strengthening the check-and-balance mechanism of power restriction, taking strong measures against duty crime, creating a pattern of great prevention and strengthening self-cultivation.
duty crime; power supervision; supervision and restriction
10.15926/j.cnki.hkdsk.2017.06.017
D914
A
1672-3910(2017)06-0107-06
2017-10-26
2014年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理論研究課題(GJ2014C48);2015年河南省人民檢察院重大課題(YJ008);2016年洛陽市社科聯(lián)項目(2016B076)
高靈麗(1973— ),女,河南洛陽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法律英語和英美國家法律、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