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郜建華 樓宇烈
?
《呂氏春秋》中的“精氣說”
○郜建華 樓宇烈
戰(zhàn)國時期,“精氣說”逐步形成、完善,并蔚然流行,這應當是與當時“養(yǎng)生”與“治國”這兩大現(xiàn)實需求密切相關。其中影響最大的當數(shù)稷下學宮的“精氣說”,稷下有一個較為突出的學派,那就是漢人所說的黃老之學?!秴问洗呵铩分械摹熬珰庹f”與之不無關系。從先秦氣論出發(fā),結合黃老之學與“精氣說”,深入分析了《呂氏春秋》中“精氣”的定義、特征及規(guī)律,探討了“精氣”與“天道”、“精氣”與“形氣”的關系,總結了“精氣說”在養(yǎng)生、全性、致用等方面的應用與影響。
呂氏春秋;精氣說;感應;黃老之學;養(yǎng)生
莊子曰:“通天下一氣耳?!痹诂F(xiàn)實生活中,氣是隨處可見的自然現(xiàn)象,也是可切身感受的日常體驗。《說文解字》說:“氣,云氣也,象形?!惫湃苏峭ㄟ^云的聚散流通來認識氣,也從人的氣血流通中體察到氣的存在。于是常識層面的“氣”,逐漸發(fā)展而為抽象概念的“氣”。陳麗桂認為,氣本指一種自然的生機流行,或生理生命力,也常被轉化提升為精神或道德生命力,也被解釋為構成形、神及一切身、心現(xiàn)象的根源。*陳麗桂:《先秦儒道的氣論與黃老之學》,臺北:《哲學與文化》,第三十二卷第八期,第6頁?!皻狻痹谌f物之中,與天地萬物的生成發(fā)展密切相關,與人的健康和修養(yǎng)密不可分?!皻狻笔侵袊軐W史上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它介于形上與形下之間,不但具有物質性,而且也具有精神性。
(一)先秦氣論概說
《易》《詩》《書》中,原皆不見“氣”字,“氣”的最早記載*陳麗桂:《先秦儒道的氣論與黃老之學》,臺北:《哲學與文化》,第三十二卷第八期,第6頁。,應該是《國語》“周語上”中的“天地之氣”與《左傳》昭公元年及二十五年中的“六氣”。
《國語·周語上》曰:“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陽父曰:周將亡矣。夫天地之氣,不失其序。若過其序,民亂之也。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烝,于是有地震?!?左丘明:《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18頁。
周太史伯陽父認為幽王二年三川(涇水、渭水、洛水)地震的原因是“天地之氣”失序:由于陰氣的壓、鎮(zhèn),本該上升的陽氣不能蒸騰而出。因此可見,《國語》中的“天地之氣”指的是陰陽二氣;自然的秩序取決于陰陽二氣之變化與活動。
《國語·周語下》記載說靈王二十二年鬧水患,太子晉反對周王壅塞河川的想法,認為應當疏導山川,他說:
川,氣之導也……疏川導滯……故天無伏陰,地無散陽,水無沈氣,火無災焊,神無間行,民無淫心,時無逆數(shù),物無害生。*左丘明:《國語》,第68頁。
可見,山川引導氣的運行,只有疏導山川,讓陰氣不沉滯、陽氣不散逸,如此陰陽二氣才能運轉流暢,讓天地秩序才能回歸正常。
除了《國語》中的“天地之氣”“陰陽二氣”,《左傳》中也有“六氣”之說,據(jù)《左傳》昭公元年記載:“晉侯求醫(yī)于秦,秦伯使醫(yī)和視之?!贬t(yī)和對晉侯說:
天有六氣,降生五味,發(fā)為五色,征為五聲,淫為六疾。六氣曰陰、陽、風、雨、晦、明,分為四時,序為五節(jié),過則為災。*王守謙等 譯注:《左傳全譯》,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第1106頁。
氣的運動變化可以表現(xiàn)為陰、陽、風、雨、晦、明等自然現(xiàn)象,也就是“六氣”?!傲鶜狻钡牧餍?、活動,孕育五色、五味、五聲,從而又可分為四季、五節(jié)?!傲鶜狻笔蚧蜻^度,就會引來疾病、帶來災難。
另外,“六氣”還能影響到人的情志,《左傳》昭公二十五年云:“民有好、惡、喜、怒、哀、樂,生于六氣。是故審則宜類,以制六志?!?/p>
上文認為,所謂好、惡、喜、怒、哀、樂等“六志”,也是生于“六氣”。“氣”是天人相應的關鍵,天人之間的和合在于“氣”的動態(tài)平衡。關于“六氣”,黃俊杰也認為:“古代中國的‘六氣’說蘊涵兩個重要的命題:一是自然秩序與人間秩序有其互動關系;二是‘氣’在天人之間的流行必需保持動態(tài)的平衡?!?黃俊杰:《孟子思想史論》,臺北:東大圖書公司,1991年10月,頁36。
(二)黃老之學與“精氣說”
盡管原始道家精妙、高深,極富思想性,但是缺乏具體可行的實施方案,因此不太容易運用到現(xiàn)實世界中去。在戰(zhàn)國末期,黃老道家較為盛行,黃老之學本于道家,與陰陽家出現(xiàn)一定程度的整合,又援儒、名、法諸家入道,以“治身”(養(yǎng)生)與“治國”為宗旨對道家的內在結構進行調整,使道家哲學成為一種極具操作性的哲學思想,使道家思想獲得更進一步的提升、發(fā)展與綜合,某種程度上將原始道家思想實用化,并將其導向了入世的領域。
“精氣”是處于平衡狀況下的至精、至和之氣?!兜赖陆?jīng)》第四十二章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晉)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北京:中華書局,2008年版,第117頁。
天地萬物雖然形態(tài)各異,但都居陰而抱陽,一氣貫通,當氣處于陰陽平衡、動態(tài)調整的狀態(tài),叫做“和”,也叫做“精”。因而,可以說精氣便是陰陽沖和之氣。老子認為嬰兒便是處于這樣一種至精、至和的狀態(tài),因而他說:“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終日號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晉)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第145頁。處于這樣一種狀態(tài),不但益于身心,而且能夠智慧清明。因此人應該效仿嬰兒:“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晉)王弼注,樓宇烈校釋:《老子道德經(jīng)注校釋》,第22頁。這些可以說是黃老之學關于“精氣說”的先聲。
《莊子》認為天地萬物皆是一氣貫通,氣聚則物生,氣散則物死?!肚f子·知北游》曰:“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故萬物一也……臭腐復化為神竒,神竒復化為臭腐。故曰:通天下一氣耳。”*(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733頁?!肚f子》以為有形之物以無形精微的精氣為本,他說:“夫昭昭生于冥冥,有倫生于無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萬物以形相生。”*(清)郭慶藩撰,王孝魚點校:《莊子集釋》,第741頁?!读凶印分赋鎏斓靥N含精氣,是以萬物可以生生不息,清輕之氣化為天,重濁之氣化為地,而人得中和之氣以生,他說:“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沖和氣者為人;故天地含精,萬物化生?!?楊伯峻:《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版,第8頁。
黃老道家以“治身”(養(yǎng)生)、“治國”為目的與宗旨*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499頁。,貫穿、聯(lián)系兩者的正是“精氣”。馮友蘭先生指出,《管子》中的《白心》《內業(yè)》《心術上》《心術下》四篇及《水地》篇是稷下黃老之學的代表作,因為這幾篇文章論述了黃老之學的要點:修身與治國、內修與治外的同一性。*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500頁。
如《管子·內業(yè)》篇說:
精存自生,其外安榮。內藏以為泉原,浩然和平,以為氣淵。淵之不涸,四體乃固。泉之不竭,九竅遂通。乃能窮天地,被四海。中無惑意,外無邪災。心全于中,形全于外。不逢天災,不遇人害,謂之圣人。*[清]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內業(y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939頁。
這里所說的圣人,有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他們的養(yǎng)生,另一個方面將其養(yǎng)生之道應用于治國。這里所說的“窮天地,被四?!?,說的便是治國。*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第517-518頁。另外,《管子·白心》篇也說:“內固之一,可為長久。論而用之,可以為天下王?!鼻罢哒f的是攝生,后者說的是治國。
在稷下黃老之學中,“精氣”和“精”幾乎同義?!豆茏印葮I(yè)》認為精是一種精微之氣,其曰:“精也者,氣之精者也?!庇凇熬迸c“精氣”的異同問題,劉智妙在《<管子四篇>“精氣論”研究》一文中,詳細討論了“精”與“精氣”的關系,也指出了這一點。*劉智妙:《<管子四篇>“精氣論”研究》,新北市:淡江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9年。此外,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也指出精是清凈之氣,其曰:“氣之清者為精?!?董仲舒:《春秋繁露》,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版,第182頁。
《管子》在闡述修身、治國等主題的時候,提出了“精氣”對實踐的指導作用;《管子》四篇尤為明顯?!豆茏印芬詾椤熬笔且环N精純、精微之“氣”;“精氣”足夠充沛,才會與道相通,他說:
精也者,氣之精也者;氣,道乃生。*清·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內業(y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版,第937頁。
《管子》認為,萬物得“精氣”而生,“精氣”可化生為地上的五谷,天上的群星,“精氣”流行在天地之間,就叫做鬼神;“精氣”保養(yǎng)于胸中,才可以成為圣賢。《管子·內業(yè)》說:
凡物之精,此則為生。下生五谷,上為列星。流于天地之間,謂之鬼神。藏于胸中,謂之圣人。*清·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內業(yè)》,第931頁。
“精氣”的作用無處不在:它參與道的生化作用,內在于萬物之中,并對萬物起著主導作用。人作為萬物一員,也離不開“精氣”的主宰:
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和乃生,不和不生。*清·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第945頁。
人由兩氣和合以生成,一為“精氣”,其出自天,一為“形氣”*《管子》云:“天出其精,地出其形”。房玄齡注曰:“合天地精氣以成人”;又曰:“兩氣和乃成其生也”。因此,可以說:出于天者為“精氣”,出于地者為“形氣”。參見清·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第945頁。,其源于地。
《管子》以為,鬼神不是人的主宰,而是宇宙中流行的精氣。人如果保養(yǎng)精氣,就具有高度的智慧,用不著依賴鬼神:
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將通之,非鬼神之力也,精氣之極也。*清·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第943頁。
上文的“極”字是極致之意,可見“精氣”也有程度之差別。當精氣充足到達極致時,可以思路通達,有如鬼神來助。故而《管子》認為世人應當養(yǎng)精:欲去則暢達,暢達則寧靜,寧靜則專精,專精則獨立,獨立則清明,清明則若神,《心術》曰:
世人之所職者,精也,去欲則宣,宣則靜矣;靜則精,精則獨矣;獨則明,明則神矣。*清·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第967頁。
《呂氏春秋》吸收了稷下道家的精氣說,在其基礎上結合五行學說,從而貫通了養(yǎng)生與治國這兩大主題,認為保全天性,集聚精氣,不但可以身心健康,而且可以更加清楚地認識宇宙的變化,甚至可以與天地萬物相感通。
(三)《呂氏春秋》中的精氣說
“精氣”的觀念,至戰(zhàn)國末期而大為流行,“精氣”可以與天地萬物相感通,也可以與天下之人相感通,此一觀念在《呂氏春秋》上得到了極大地發(fā)揚。《呂氏春秋》是在繼承原始道家思想及稷下黃老之學的“精氣說”的基礎上,系統(tǒng)地構建起了一個科學而完整的“精氣”學說。對漢代董仲舒及《淮南子》也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稷下黃老之學認為治身和治國,是同一個道理的兩方面應用,《呂氏春秋》也依然保持了“治身”與“治國”這兩個主題。
《呂氏春秋》融匯并發(fā)展了陰陽五行及“天圓地方”諸說,認為萬物經(jīng)由“精氣”相互感通,“精氣”行于四時,“天氣”與“地氣”的上下運動,形成了天地萬物循環(huán)往復的過程。精氣運行的特點是生長收藏、循環(huán)往復。
“精氣”是精純、精微之“氣”,而“神”是“精氣”至極的狀況?!豆茏印氛J為:“精氣”遍在萬物之中,無論是鬼神還是圣人,都離不開“精氣”。上文說“精氣”如登于天、如入于淵、如在于海,也是言其遍布天下、無處不在。而如在于己,則是言“精氣”現(xiàn)實切身、內在于人:
是故此*“此”原為“民”字,丁士涵曰:“民”乃“此”字之誤。參見清·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第932頁。氣,杲乎如登于天,杳乎如入于淵,淖乎如在于海,卒乎如在于己。是故此氣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聲,而可迎以意。敬守勿失,是謂成德。德成而智出,萬物果得。*清·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四時》,第931頁。
這里談到的“氣”就可以理解為精氣。張舜徽注曰:“此言氣之運行天地,無所不在。高若不可際,深若不可測,遠若距海洋,近若在己身。氣之所在,即道之所在耳?!?張舜徽:《周秦道論發(fā)微》,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279頁。最后那句“氣之所在,即道之所在”,說明“道”和“精氣”是相即不離的。
精氣是天道的載體,經(jīng)由精氣的上下流行,可以通曉天道的圜復周行。然而,也不能說“精氣”就是“道”。
(一)周復
天地萬物都是來源于“太一”,經(jīng)由陰陽之氣的運動而產(chǎn)生變化。“太一”是無形無狀的“至精”之“氣”,也就是“精氣”。由于“精氣”所孕育的萬物在不停地運動,萬物的變化是沒有窮盡的,宇宙間一切事物的運動,都是循環(huán)往復的?!秴问洗呵铩ぶ傧募o·大樂》說:“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108-109頁。在天地生成、萬物由來的問題上,牟鐘鑒先生也指出:《呂氏春秋》中沒有造物主,而是把“太一”作為天地萬物的源頭。*牟鐘鑒:《〈呂氏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究》,濟南:齊魯書社,1987年,第34-37頁。牟先生還指出,“太一”指的是天地形成前的初始狀態(tài),萬物皆源于“太一”;由于陰陽的運動變化,萬物得以生生不息。*牟鐘鑒:《〈呂氏春秋〉與〈淮南子〉思想研究》,第34-37頁。洪家義則明確提出,呂書中的“太一”不是“道”,而是“氣”,是最初的混沌之氣。*洪家義:《呂不韋評傳》,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382頁。
《呂氏春秋·有始覽》也說天成于精微之氣:“天地有始。天微以成,地塞以形。天地合和,生之大經(jīng)也?!?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第276頁。
這段話主要概括了萬物是怎樣生成的。“天微以成,地塞以形”,陳奇猷注云:“‘天微以成’猶言天以微細之物而成,‘地塞以形’猶言地以凝滯充塞于一處而成其形?!?陳奇猷:《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665頁。
既然天地成于“精氣”,那“精氣”或者“元氣”便是最為原始的東西嗎?本文認為“太一”與“道”并不是萬物之先、天地形成前的宇宙原始狀態(tài),道和“太一”都是形容萬物處在一種至精、至和的狀態(tài)。這種狀況被打破就會分化出陰陽。
道是無形無象,是無法看見,也無法聽見的?!秴问洗呵铩氛J為道是一種至精之氣,可稱之為太一,《仲夏紀·大樂》:
道也者,視之不見,聽之不聞,不可為狀。有知不見之見,不聞之聞,無狀之狀者,則幾于知之矣。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強為之,謂之太一。*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第111頁。
這段話對于“道”的描述,十分類似于《道德經(jīng)》。“道”是無形無象、恍兮惚兮的。并且,“道”是至為精微之物,勉強可稱之為“太一”。《呂氏春秋·君守》也以“至精”指稱化生化生萬物的道:“天無形而萬物以成;至精無象,而萬物以化?!?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第439頁。天道無形,卻能生成萬物;精氣無為,但能化育萬物。《呂氏春秋》正是在老莊及稷下黃老道學的基礎上以“精氣”來外化不可言說的“道”。
對“道”“氣”之間關系的研究,向來是學術界關注的重點。精氣是天道的載體,通過精氣上下流行,可以知曉天道的圜復周行?!多鞯馈菲f:
精行四時,一上一下各與遇,圜道也。*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第79頁。
何以知天道之圜也?精氣一上一下,圜周復雜,無所稽留,故曰天道圜。*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第78-79頁。
從上文可知,“精氣”流行四時,并能夠上下流通,循環(huán)往復,毫不停留,這就是圜道。這里所說的精氣一上一下、上下流行是什么意思呢?
《孟春紀》曰:“是月也,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繁動?!?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第10頁?!睹隙o》曰:“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天地不通,閉而成冬?!?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第217頁。又:“凡人物者,陰陽之化也。陰陽者,造乎天而成者也?!?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第554頁。
春天和夏天的時候天氣下降、地氣上騰,故而萬物生長,草木茂盛;秋天和冬天的時候天氣上騰,地氣下降,故而萬物閉藏。因此,精氣的上下流通,應當就是指精氣循環(huán)往復的上騰與下降運動。
《呂氏春秋·仲夏紀·大樂》也說到:
陰陽變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渾渾沌沌,離則復合,合則復離,是謂天常。天地車輪,終則復始,極則復反,莫不咸當。日月星辰,或疾或徐,日月不同,以盡其行。四時代興,或暑或寒,或短或長,或柔或剛。萬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陰陽。*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第108-109頁。
無論在時間上,還是在空間上,精氣都是在永無休止地上下流行。因為精氣上下、周復的運動,形成了天道的斗轉星移、寒來暑往;又由于精氣上下、周復的運動,形成了萬物的生長收藏、聚散離合的更替。這樣,《呂氏春秋》就用精氣的運動解釋了老子的“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這與老子說的“反者道之動”道理也是相通的。
(二)流行
虛無、無形,能夠遍流萬物是精氣非常重要的特點。因為是無形的,所以精氣不會與任何有形的事物相抵牾,能夠貫通于天地萬物之中。
有形有象的事物無法通行于萬物之中,難免發(fā)生沖突,比如水與火相抵牾;木與金相抵牾。而精氣是無形無象的,所以它不會窮盡,也不會與萬物發(fā)生抵牾,因此能夠通行于萬物之中而沒有阻礙?!秴问洗呵铩氛J為:“天無形而萬物以成;至精無象而萬物以化;大圣無事而千官盡能。”*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第439頁。
精氣雖然無形無象卻能夠化生萬物,因為精氣是無形的,所以不占一定的位置,不同別的東西沖突,因此能遍于一切事物之中,為一切事物的根本。這便是所謂的“遍流萬物而不變”。馮友蘭先生在《稷下黃老之學的精氣說》也指出,氣是無形的東西,所以能成為水也可以成為火,能成為木也可以成為金。它可以成為任何的東西而其本身還是氣。*馮友蘭:《中國哲學史新編》,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508-509頁。
凝聚于人與萬物里面的“精氣”也可稱之為“德”,萬物稟“精氣”而生?!暗隆迸c“道”,是部分與總體的關系,都是精氣。用徐復觀的話說就是:“似乎可以這樣的說,天分化自己之精氣于各生命之內,以成為各生命之精之神?!?徐復觀:《兩漢思想史》(第二卷),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
道與“精氣”生成萬物是適應萬物的德性?!暗抡?,道之舍”就是說,“德”是“精氣”在某一點上停留下來的,“精氣”是生命之主,萬物得“精氣”凝聚其中,才能生成(“物得以生”),才可以成為它所呈現(xiàn)的那個樣子(“得也者,謂其所得以然也”)。這也正是房玄齡所說的:“得其生者,主由稟道之精也;得道之精而然?!?清·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四時》,第770頁。
萬物之中皆有精氣,精氣集聚萬物之中,是因順事物的本性、特質而增益之,萬物的稟賦和特性也正是由于精氣的集聚與流行。精氣集于輕盈之物上,能使之飛揚;精氣集于美好之物,能使之精美;精氣集于生長之物,能使之養(yǎng)成;精氣集于智者,能使之睿智。《季春紀·盡數(shù)》說:
精氣之來也,因輕而揚之,因走而行之,因美而良之,因長而養(yǎng)之,因智而明之。*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第66頁。
因此,精氣集于飛鳥,使其可在天空飛翔;精氣集于走獸,使其能在大地行走。精氣集于珠玉,使其玉潤珠圓;精氣集于草木,使其茂盛豐美;精氣集于圣賢,使其聰明智慧?!都敬杭o·盡數(shù)》說:
精氣之集也,必有入也。集于羽鳥,與為飛揚;集于走獸,與為流行;集于珠玉,與為精朗;集于樹木,與為茂長;集于圣人,與為敻明。*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第66頁。
因為“精氣”是“類同相召,氣同則合”,又由于精氣因順萬物之稟性而增益之。故萬物獲得的“精氣”越多,便越能接受外來的“精氣”;外來的“精氣”,也有在萬物保全自身天性的前提下才會集聚、停留。
所以《內業(yè)》篇說:“是故此氣也,不可止以力,而可安以德;不可呼以聲,而可迎以意。敬守勿失,是謂成德,德成而智出,萬物果得?!?清·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四時》,第931頁。
(三)感應
天地萬物,看似呈現(xiàn)為一個個獨立的個體,彼此并無關聯(lián),其實個體與個體之間總是處在彼此影響、相互關聯(lián)的互動狀態(tài)。天地萬物皆是由氣組成,氣聚則生,氣散則死。
《呂氏春秋》認為天地萬物彼此之間存在著連系與關聯(lián),《有始覽》曰:天地萬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謂大同。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物事相感,乃自然之道,缺乏此一“感”,萬物便割離開來,呈現(xiàn)出“原子化”的勢態(tài)。
萬物之間的作用、交流,除了語言、動作,還有精氣之間的感應,“精氣”無形無象、周流遍行,感通萬物。
上文已論述了“精氣”之流行,現(xiàn)在繼續(xù)討論“精氣”之相通?!段淖印氛J為天與人是相感應的,其橋梁便是“精氣”,《文子》說:
天之與人,有以相通……,故國之沮亡也,天文變,世或亂,虹蜺見,萬物有以相連,精氣有以相薄。*王利器撰:《文子疏義》,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版,第63頁。故神明之事,不可以智巧為也,不可以強力致也。*王利器撰:《文子疏義》,第63頁。故大人與天地合德,與日月合明,與鬼神合靈,與四時合信,懷天心,抱地氣,執(zhí)沖含和,不下堂而行四海,變易習俗,民化遷善,若生諸己,能以神化者也。*王利器撰:《文子疏義》,第63頁。
《淮南子》也有類似的話:
天之與人有以相通也……萬物有以相連,精祲有以相蕩也。*劉文典:《淮南鴻烈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版,第664頁。
因為精氣無形無象、上下不停地感通流行,可以攜帶和傳達某些信息,從而形成一些超自然的感應與交流。無知覺的事物,彼此可以相互感應?!秴问洗呵铩ふ兕悺吩疲骸邦愅嗾?,氣同則合,聲比則應?!?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第664頁。高誘注曰:召,致也;合,會也;應,和也。*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第558頁?!邦愅?《墨子·經(jīng)說上》:“同:二名一實,重同也;不外于兼,體同也;俱處于室,合同也;有以同,類同也。”參見:吳毓江撰,孫啟治點校,《墨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1993年版,第480頁。出自《墨子》,意為有共同的地方,也可理解為同類。意思是物類相同則相互招引,氣稟相同則相互感合,聲音相似則相互應和。
陳平坤認為,《呂氏春秋》是以“類同”為基本標準,進一步說明萬物彼此“感應”之的規(guī)律性與穩(wěn)定性。*陳平坤:《<呂氏春秋>與<淮南子>的感應思維》,臺北:《臺灣大學哲學評論》,第三十二期(民國九十五年),第180頁。因此可以說,萬物之間的感應是“類同相感”。
《易系傳》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說的也是這個意思?!盾髯印げ黄埰罚骸爸^君子絜其辯而同焉者合矣。善其言,而類焉者應矣。故馬鳴而馬應之……”*王先謙:《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2010年,第45頁。雖然荀子主張?zhí)烊酥?,但由上文可見荀子也認同萬物的“同類相感”。
《呂氏春秋·應同》:
鼓宮而宮動,鼓角而角動。平地注水,水流濕。均薪施火,火就燥。山云草莽,水云魚麗,旱云熛火,雨云水波,無不皆類其所生以示人……物之從同,不可為記。*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第285-286頁。
敲擊宮聲,宮聲就會感應,敲擊角音,角音則會也相和。在平地上倒水,水會流向低洼的濕地。在平地上壘柴,火會燒向干燥的方向。山上的云很像草澤,湖澤上的云似魚鱗。干旱的時節(jié),云朵像炊煙。多雨的時節(jié),云氣似波紋。這些都說明物類相感的道理。
這段話,在《召類》又敘述了一次。全書這類的話很多?!秴问洗呵铩分械倪@種觀念,也和《荀子》一樣,重在說明萬物之間存在著相互關聯(lián)、彼此影響的關系。
“類同相感”的原因是“精氣”的相連。滿月的時候,蚌蛤等就會飽滿、肥實;月虧的日子,蚌蛤等就空虛、瘦弱。月亮的盈虧呈現(xiàn)在天上,而蚌蛤的虛實卻變化于深淵之中。蚌蛤與月亮相感通也是由于精氣之往來。故《呂氏春秋·精通》說:“月望則蚌蛤實,群陰盈,月晦則蚌蛤虛,群陰虧。夫月形乎天,而群陰化乎淵?!?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第212-213頁。
“精氣”流通于天地萬物之中,人得精氣之全,故可通達于萬物;而萬物只得精氣之一端,故只能“類同相感”。人的精氣可感通于萬物,故可不言而萬物皆化。
“精神”是可以超越時空而相互感通?!秴问洗呵铩分杏涊d了這樣一個故事:周地有一個叫申喜的人,與母親失散多年,有一天他偶然間聽到一個乞者唱歌,心中莫名悲傷,于是找來乞丐,與之相見后發(fā)現(xiàn),乞者正是他的母親。因此《呂氏春秋》說,父母與子女氣息雖異而“精氣”相同,雖身處異地卻彼此感通。由此可見,“精氣”相通是不言而喻、顯而易見的事情了?!秴问洗呵铩ぞā吩唬骸肮矢改钢谧右?,子之于父母也,一體而兩分,同氣而異息……兩精相得,豈待言哉?”*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第214頁。
君王與百姓之間“精氣”也是相通的,《呂氏春秋》說圣王南面而立,有愛民利民之心,所以他的號令還沒有發(fā)出,天下人民就都在伸頸抬踵地期待,這就是圣王與人民“精氣”相通的緣故?!秴问洗呵铩ぞā吩唬骸笆ト四厦娑?,以愛利民為心,號令未出而天下皆延頸舉踵矣,則精通乎民也。”*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第212頁。徐復觀指出,以類相感的觀念,既應用于君主臣民之間,亦用于天人之際。而兩漢的災異思想,主要以同類相感,作解釋的根據(jù)。這對人自身而言,可以說是不自覺地天人感通。*徐復觀:《兩漢思想史》(第二卷),2001年。
甚至,人與鬼神之間也可通過“精氣”來感通。一個人身在秦國,他所親愛的人在齊國,如果齊國那位親人不幸去世了,他也會感到精神不安,這也是因為“精氣”相通的緣故。《呂氏春秋·精通》曰:“身在乎秦,所親愛在于齊,死而志氣不安,精或往來也。”*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第212頁。
圣王保養(yǎng)精神,提升品德,志意與道相合,精氣與鬼神相通,能讓天下萬物都恢復自己的本性?!秴问洗呵铩の鸸吩唬骸吧窈虾跆唬鸁o所屈,而意不可障,精通乎鬼神,深微玄妙,而莫見其形。”*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第214頁。
人與動物之間也可通過“精氣”來感通?!耳t鷺忘機》眾所周知,《審應覽·精諭》中也有一個類似的故事。海上有個人喜好蜻蜓,每當他到海上,就會有過百的蜻蜓飛來與其游嬉,他的前后左右都是蜻蜓,整日玩賞蜻蜓也不離去。他的父親知道后說:“蜻蜓整日跟隨你玩,你也捉一些回來,我也想玩一玩。”第二天,他到了海上,可蜻蜓再也沒飛來。《精諭》曰:“海上之人有好蜻者,每居海上,從蜻游,蜻之至者百數(shù)而不止,前后左右盡蜻也,終日玩之而不去。其父告之曰:聞蜻皆從汝居,取而來,吾將玩之。明日之海上,而蜻無至者矣?!?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第482頁。
(一)養(yǎng)生
保養(yǎng)精氣首先能夠讓人身體健康,年壽得長。馮友蘭先生也指出“精氣說”的主旨是攝生。因為人的生命是由天所生,精為天所賦予,而為人所得。*徐復觀:《兩漢思想史》(第二卷),2001年。因此,養(yǎng)生就是需要保養(yǎng)精氣,其關鍵在于避免精氣之淤滯,讓精氣保持流行,日新其精氣。由養(yǎng)生而保全天所賦予于生命中之精,此即《呂氏春秋》中之所謂“全其生”。由于《呂氏春秋》中“性”“生”“天”基本同義,“全其生”也就是“全其天”,“全其德”。
《呂氏春秋》認為保全天性、保養(yǎng)精氣可以讓身體健康,而“年壽得長”?!秴问洗呵铩け旧氛f:“天全則神和矣,目明矣,耳聰矣,鼻臭矣,口敏矣,三百六十節(jié)皆通利矣?!?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第16頁。
人為天地精氣之所生,養(yǎng)生首先要順應精氣之四時流轉,起居有常,食飲有節(jié)。圣人明察陰陽變化之宜,辨析萬物利生之處,以利于生,從而精氣內存,壽命得長?!秴问洗呵铩けM數(shù)》說:“圣人察陰陽之宜,辨萬物之利,以便生;故精神安乎形,而年壽得長矣?!?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第66頁。
要“養(yǎng)生”,就必須認識宇宙的變化規(guī)律,考察萬物的特質秉性,并將它們與人的身心狀況結合起來。因此,《管子·白心》說:“欲愛吾身,先知吾情。周視(本作君親,依俞樾校改)六合,以考內身。以此知象,乃知行情。既知行情,乃知養(yǎng)生?!?清·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第810頁。
“精氣”圍繞在我們的左右前后,周而復始,永不停息。我們要順應時節(jié)與“精氣”的運行規(guī)律,恭敬地迎接“精氣”?!熬珰狻钡倪\行往返,是有其規(guī)律的。只有不違背“精氣”運行之理,人的生命才能長久。
萬物都有“精氣”和“形氣”這兩個方面。*《管子》云:“天出其精,地出其形”。房玄齡注曰:“合天地精氣以成人”;又曰:“兩氣和乃成其生也”。因此,可以說:出于天者為“精氣”,出于地者為“形氣”。參見清·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945頁?!熬珰狻笔蔷ⅰo形、流通之氣,“形氣”是有形、有象之氣?!靶螝狻背休d“精氣”,“精氣”為萬物之根本及主宰?!靶螝狻蹦軌蛟杏珰?,是“精氣”的棲止之地;“精氣”主宰“形氣”,也會耗散為“形氣”。精氣和形氣相互適應,相互調和,但是不能分離。
只有使得精氣和形氣相互適應,相互調和,精神和身體才能相養(yǎng)相葆,不相分離。一心一意地守著這個規(guī)律,這就叫知道。
四時之氣的衰旺有一定的規(guī)律: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精氣順應自然而集聚于萬物,故季節(jié)不同,精氣的集聚也有所不同?!秴问洗呵铩っ洗杭o》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8頁。春天的時候“盛德在木”,也就是“木氣”王,“木氣”主生發(fā),故而草木生發(fā)、綠意盎然,萬物萌動、蔟地而出?!睹洗杭o·去私》曰:“四時無私行也,行其德而萬物得遂長焉?!?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29頁。精氣是太和之氣,而萬物之性皆有所偏,春天“木氣”王,故而“精氣”集聚于“木”,與“木”同者得“精氣”為多。
《呂氏春秋》說:孟春之月,皇帝居住在東向明堂的左側室,乘坐鸞鳥鈴的大車,駕御青色大馬,車上插著帶鈴鐺的青色龍旗,身上穿著青色美服,佩戴著青色美玉,食用小麥與羊,使用的器物刻鏤空疏且通達實用。*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6-7頁。東向明堂的左側室、青色大馬、青色龍旗、青色美服、青色美玉在五行中都屬于“木”??帐?、通達也與“木”的生發(fā)功能相對應。這些都是為了順應精氣之流行,順應木氣之生發(fā)。
春氣生發(fā),萬物欣榮,不可殺戮、奪褫、懲罰,以免傷害春天之生氣,應該養(yǎng)生、予賜、獎賞以養(yǎng)生生不息之氣。因此,《呂氏春秋》認為不能違反天道時令,不能抗拒物候地理,不能擾亂人倫事理。順自然也;不順自然,則春不生發(fā)。《孟春紀》曰:“無變天之道、無絕地之理、無亂人之紀?!?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12頁。
《呂氏春秋》認為:孟春之月,不能興兵征伐,舉兵則有天災。若有戰(zhàn)爭,也不可主動發(fā)起爭端。如果在孟春推行應夏天的政令,就會風雨失時,草木提早枯萎,從而造成國人的恐慌;要是在孟春執(zhí)行秋季的政令,就會有大的瘟疫,風雨不斷,野草滋長興榮。如果在孟春時節(jié)推行冬紀的政令,就會發(fā)生大水,霜雪兇猛,凍傷莊稼,破壞收成。《季春紀》曰:
是月也,不可以稱兵,稱兵,必有天殃。兵戎不起,不可以從我始……孟春行夏令,則風雨不時,草木早槁,國乃有恐;行秋令,則民大疫,疾風暴雨數(shù)至,藜莠蓬蒿并興。行冬令,則水潦為敗,霜雪大摯,首種不入。*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12頁。
以上的說法,雖然不完全有道理,但其用意是十分明確的,那就是必須順應“木氣”,行護生、予賜、獎賞等春令以養(yǎng)護春天的生發(fā)之氣,而不能行殺戮、奪褫和懲罰等夏令、秋令及冬令,以免傷害春天之生氣。
而夏天則是“火氣”王,故而“精氣”集聚于“火”,與“火”同者得“精氣”為多;秋天、冬天也是如此?!睹舷募o》《孟秋紀》《孟冬紀》曰:“某日立夏,盛德在火”*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第8頁。;“某日立秋,盛德在金”*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第156頁。;“某日立冬,盛德在水”*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第216頁。。
春天不生發(fā),則夏天不能生長;夏天不生長,則秋天不能收獲;秋天不收獲,則冬天不能閉藏;冬天不閉藏,則春天不能生發(fā)……精氣上下流行,如環(huán)無端,終而復始,由此產(chǎn)生了萬物的生長收藏、聚散離合。萬物只有順應天地氣機的轉變,才能獲得精氣的凝聚,從而保持自身的天然本性;否則就會產(chǎn)生疾病或是遇到災異。
養(yǎng)生不但要順應天地自然之氣機流轉,也要順應并保全萬物自身的本性。人性本長壽的,只因外物來攪,故不能長壽。外物是用來養(yǎng)人之性的,不能違背人的天性,去追逐外物,以免擾亂自身的“精氣”?!秴问洗呵铩け旧吩唬?/p>
人之性壽,物者汨之,故不得壽。物也者,所以養(yǎng)性也,非所以性養(yǎng)也。*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第15頁。
然而人生而有欲,人自然的欲望,有其合理的一面,不能完全禁止人的欲望?!秴问洗呵铩で橛氛f:“天生人而使有貪有欲。欲有情,情有節(jié)。圣人修節(jié)以止欲,故不過行其情也。”*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第42頁。高誘在注中以“適”釋“節(jié)”,是很確切的。上文意思說,人天生便有貪心、有欲望。有欲望就有沖動的情感,有沖動的情感就需要合理地節(jié)制。圣賢節(jié)制過度的欲望,不過分放縱自己的情感。
一方面,養(yǎng)生需要節(jié)制嗜欲、保養(yǎng)精氣,另一方面,養(yǎng)生也需要順應自然、養(yǎng)性全天。某種程度上,這兩方面存在著一定的沖突,所以需要把握合適的度。
天地萬物,品類繁多,如果用萬物來傷害人的天性,那么任何人的天性都會被傷害;如果運用萬物來保全人的天性,那么人的天性就會得到一個比較好的保全。所以圣人在應對天地萬物時,是用萬物來保全自身的天性。《本生》曰:
萬物章章,以害一生,生無不傷;以便一生,生無不長。故圣人之制萬物也,以全其天也。*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第13頁。
所以圣賢對于聲色滋味等外物,能夠保全天性則取用,傷害天性則舍棄之,這就是保全自然稟性的方法。《本生篇》說:
是故圣人之于聲色滋味也,利于性,則取之。害于性,則舍之。此全性之道也。*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第15頁。
《呂氏春秋》認為要聲色適度,節(jié)制嗜欲,舍棄智謀,去除機巧,游心天地,順應自然。這樣,才不會傷害人的天性?!秴问洗呵铩ふ撊恕吩唬?/p>
適耳目,節(jié)嗜欲,釋智謀,去巧故,而游意乎無窮之次,事心乎自然之途。若此,則無以害其天矣。*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北第74頁。
以飲食為例,過飽過饑都會傷害形體、筋骨、血氣,只有饑飽適度,身心才能和暢通達。如此,精氣才能在身體里凝聚,從而產(chǎn)生智慧?!豆茏印葮I(yè)》也說:“凡食之道,大充,傷而形不臧。大攝,骨枯而血冱。充攝之間,此謂和成。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清·黎翔鳳撰;梁運華整理,《管子校注》,第947頁。
通曉天地之道的人,一方面能夠很長壽,另一方面又能長久地享受聲色滋味。原因就在于他們早早愛惜生命,能夠把握節(jié)制嗜欲、保養(yǎng)精氣與順應自然、養(yǎng)性全天兩方面的度?!秴问洗呵铩で橛吩唬骸肮湃说玫勒撸詨坶L,聲色滋味能久樂之。奚故?論早定也。論早定則知早嗇,知早嗇則精不竭。”*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第45頁。
精氣始終在永無休止地流行,上文已經(jīng)提到,精氣永無休止、循環(huán)往復地運動。在自然中,流動、變化的事物總是更加具有生命力,《呂氏春秋》也認為精氣是流動不居的,一旦郁塞,就會產(chǎn)生疾病或災患。
《呂氏春秋》認為只要血脈暢達,筋骨堅固,心氣平和,精氣流通,人就不會生病。久病不愈,疾病惡化,都是由于精氣的淤滯。《恃君覽·達郁》:
血脈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氣欲其行也,若此,則病無所居,而惡無由生矣。病之留、惡之生也,精氣郁也。*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第562-563頁。
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這是因為運動不息的緣故。身體不運動,精氣就不流通。精氣若不流通,就會產(chǎn)生郁結,郁塞在哪里,哪里就會生病。精氣郁堵在頭部,就會腫脹、中風;精氣郁結在耳部,就會耳聾、耳痛;精氣郁結在眼部,就會眼盲、眼花;精氣郁結在鼻部,就會鼻痛、鼻塞;精氣郁堵在腹部,就會脹痛;精氣郁結在腳部,就會腳痛、萎弱?!都敬杭o·盡數(shù)》說:
流水不腐,戶樞不螻,動也。形氣亦然。形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氣郁。郁處頭則為腫、為風,處耳則為挶、為聾,處目則為目蔑、為盲,處鼻則為鼽、為窒,處腹則為張、為疛,處足則為痿、為蹶。*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第66-67頁。
避免精氣之淤滯,關鍵在于吐故納新,日新其精氣,如此則邪氣盡去,安享自然之壽數(shù),這樣的人就叫保全自性的人,《先己》篇說:
用其新,棄其陳,腠理遂通。精氣日新,邪氣盡去,及其天年。此之謂真人。*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第70頁。
五味太重,就會傷害人的形體;喜怒太過,則會傷害人的精神;“六氣”太過,則會傷害人的精氣;這就是安形養(yǎng)性的根本,知道這一點,疾病就無從而至了?!都敬杭o·盡數(shù)》:
大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五者充形,則生害矣。大喜、大怒、大憂、大恐、大哀,五者接神,則生害矣。大寒、大熱、大燥、大濕、大風、大霖、大霧,七者動精,則生害矣。故凡養(yǎng)生,莫若知本,知本則疾無由至矣。*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第66頁。
因此,要保全自己的天性,就必須要節(jié)欲,節(jié)欲不是禁欲,也不是縱欲。
(二)致用
《呂氏春秋》認為“人之與天地也同,萬物之形雖異,其情一體也?!?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第45頁。又認為“天地萬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謂大同”*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第283頁。。也就是說,萬物雖然形態(tài)各異、氣象萬千,但都如同一人之身體,是一氣貫通的。徐復觀也說,天分化自己之精氣于各生命之內,以成為各生命之精之神。*徐復觀:《兩漢思想史》(第二卷),2001年?!熬珰狻鄙舷铝餍?,萬物通過“精氣”相互感通,“類同相召,氣同則合”。因此,《呂氏春秋》認為,通過保養(yǎng)精氣不但能夠養(yǎng)生、全性,而且可與天地萬物相感通。
1.知神
《道德經(jīng)》中有“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以及“不為而成,不見而明”等語。但是老子沒有講如何才能見天道?!肚f子》不是很贊同“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jīng)鳥申”等養(yǎng)生之徒;莊子外篇雖多養(yǎng)生之說,似也未嘗提及通由養(yǎng)生以至于知道。《呂氏春秋》將養(yǎng)生與知道聯(lián)系起來,通過保養(yǎng)精氣,做到精氣如神,與天地萬物感通,從而把握到最高的真理——道。用《呂氏春秋》的話:“若此人者,不言而信、不謀而當、不慮而得、精通乎天地,神覆乎宇宙。”*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第16頁。
《呂氏春秋》中“性”的意思與“生”“天”密切相關,人是由天所生,人之性不離天之性。徐復觀也說:《呂氏春秋》所用的“性”字,實與生命之生,同一意義,大概他們因生命由天而來,故亦稱生為性,有時亦可稱之為天。*徐復觀:《兩漢思想史》(第二卷),2001年。比如《呂氏春秋·知分》中也說:“生,性也;死,命也。”因而,養(yǎng)生,就是“養(yǎng)性”,也就是全其天德。故《呂氏春秋·重己》曰:“五者(飲食聲色等)圣王之所以養(yǎng)性也?!本珰鉃樘焖x予,而為人所獲得。因為“精氣”上下流行,萬物通過“精氣”相互感通,《呂氏春秋》說:“類同相召,氣同則合”。因此,由養(yǎng)生致精而可與天地及萬物相感通。由養(yǎng)生而保全天所賦予于人的精氣,此即《呂氏春秋》中之所謂“全其生”,“全其天”,“全其德”。*徐復觀:《兩漢思想史》(第二卷),2001年。
《呂氏春秋》認為人應當養(yǎng)護精氣,保全自己的天性,這樣才能做到知精,知精就能知道事理的神妙,知道事理的神妙就叫做得道?!都敬杭o·論人》:“無以害其天則知精,知精則知神,知神之謂得一?!?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第74頁。
可見,最高的智慧不是來自于知識或鬼神,而是“精氣”到達極致。換言之,“精氣之極”則若神?!秴问洗呵铩罚骸熬芯送ㄓ谔?。乃通于天,水木石之性,皆可動也,又況于有血氣者乎?”*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第508頁。《管子·內業(yè)》也說:“思之而不通,鬼神將通之,非鬼神之力也,其精氣之極也?!倍藗兺ǔKf的“精神”,也可以理解為精極則神。
《呂氏春秋》認為這樣的人才是保全天性之人:“其于物,無不受也,無不裹也,若天地然。上為天子而不驕,下為匹夫而不惛。此謂全德之人?!?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第16頁。
2.感通
天地萬物本來就是一氣貫通的(天地萬物,一人之身也,此之謂大同)*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第283頁。,《呂氏春秋》認為人通過保養(yǎng)精氣、養(yǎng)生全性,可以到達一種與天地萬物相通的境界,不但能夠洞察萬物之情實,提升自我的德性修養(yǎng)與人格境界,而且能夠妥善應對人世間的種種事務。這種思想,與老子“致虛極,守靜篤”為道之學有一定的相通之處,而有別于儒家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的為學體系。
因此,不傷害天性,就能知事物的精微,知道事物的精微就能知道事理的神妙,知道事理的神妙就叫做得道。凡萬物萬形,得道后就能生成。因此,知道了道,就能適應萬物的變化,闊大淵深得不可度測。故《呂氏春秋》說:“無以害其天則知精,知精則知神,知神之謂得一。凡彼萬形,得一后成。故知一,則應物變化,闊大淵深,不可測也。”*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第74頁。
既可與天地相感通,則在人世間的事物自然能夠“無形而萬物以成”,“萬物以化”。
《呂氏春秋》認為,得道之人精氣充盈天地而永不衰竭,精神遍及宇宙而永無終極,能夠與萬物一同變化而沒有窮盡,保全天性的知道者是天下至貴之人?!秴问洗呵铩ど鞔笥[》說:“與物變化,而無所終窮,精充天地而不竭,神覆宇宙而無望……此之謂至貴?!?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370頁。
3.精誠
精氣相感通是有條件的,這個條件就是“誠”。故《呂氏春秋》說:“故誠有誠,乃合于情,精有精,乃通于天。乃通于天,水木石之性,皆可動也,又況于有血氣者乎?故凡說與治之務,莫若誠?!?許維遹撰,梁運華整理:《呂氏春秋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版,第508頁。
在上引材料中,強調了“誠”的規(guī)念。它所說的誠,指的是真實至誠的精神狀態(tài)。因誠故精。故后來常將“精誠”連為一詞。可見,除了通過養(yǎng)生保養(yǎng)精氣,“誠”也是能達到“精”的一種主觀功夫?!罢\”符合人的天性,人在“至誠”的狀態(tài)下可以與萬物相感通,也就自然可以影響萬物。人之氣可以引起天之氣的變化,而天之氣反過來也能影響人之氣。
《呂氏春秋》中所提出的“誠”的觀念,一方面與道家思想中的“抱一”、“守一”的思想頗相通,另一方面又接近《中庸》與《易傳》中“誠”的思想??梢姡撤N程度上可以說《呂氏春秋》以道家思想為主,又融合了許多儒家的思想。從這個角度,也可以看出黃老道家與《呂氏春秋》融通儒道的顯著特色。
不論由養(yǎng)生,或由誠,以達到與天地相感通,都是出于人在主觀上的努力;也可便宜地稱為“自覺地天人感通”*徐復觀:《兩漢思想史》(第二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氣論”是“天人合一論”及其“天人感應論”的承擔者,“氣”范疇也可展開為“天人感應論”。*胡義成:《“氣論”是“天人合一論”及其“天人感應論”的承擔者》,《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4期,第14頁。自戰(zhàn)國中期以來,發(fā)展出并非出于自覺地天人感通,即是“以類相感”的“精氣說”,為《呂氏春秋》所演繹,給兩漢及后世思想以莫大的影響,如董仲舒結合儒家《公羊春秋》大義與陰陽學說,吸收《呂氏春秋》中的精氣說,構建了一個以流行于天地、宇宙、人事之間的元氣為本,能夠解釋各種天文自然與人事現(xiàn)象的宇宙圖式。
【責任編輯 龔桂明】
The Jing Qi Theory in Lüshi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GAO Jian-hua,LOU Yu-lie
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the Jing Qi theory had gradually formed and became popular,which might be closely related to life nourishing and governance,the two biggest real needs at that time.The Jing Qi theory of Jixia Xuegong was the most influential thought,and there was a prominent school so called the Huang-Lao studies,which was related to The Jing Qi theory inLüshiSpringandAutumnAnnals.This article started from the Pre-Qin Qi theory,combined with the Huang-Lao studies and the Jing Qi theory,thoroughly analyzed the definition,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laws of the Jing Qi inLüshiSpringandAutumnAnnals,discu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ing Qi (the spirit vital force) and Tiandao(the natural laws),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ing Qi(the spirit vital force) and Xing Qi(physical vital force),and summarized the application and impact of Jing Qi theory on health,governance,practical use and the other aspects.
LüshiSpringandAutumnAnnals;Jing Qi theory;reaction;Huang-Lao studies;health
2017-04-20
郜建華,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秦漢之際的天道觀。樓宇烈,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中國傳統(tǒng)文化(北京 100871)。
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研究(ALA120002)
B229.2
A
1006-1398(2017)03-004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