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遼寧遼陽市冮官屯遺址出土的金代鐵器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金代 窯址 鐵器
冮官屯遺址位于遼陽市文圣區(qū)小屯鎮(zhèn)冮官村,該遺址為遼至元代的北方重要的窯址群。遺址內(nèi)出土數(shù)量較多的鐵器,主要分為四大類:生產(chǎn)工具、生活用具、兵器、馬具等。出土的鐵器與窯場的生產(chǎn)活動存在密切關(guān)系,特別是與窯址有關(guān)、用途明確的鐵制工具,如粉碎釉料的夯錘、修整瓷器坯胎的刮刀、分離瓷器的鐵撬等。遺址內(nèi)出土的這批鐵器種類較多、鍛造工藝精湛,反映了當(dāng)時發(fā)達(dá)的社會生產(chǎn)力。
冮官屯遺址位于遼陽市文圣區(qū)小屯鎮(zhèn)冮官村北側(cè),遺址地處太子河南岸,與燕州城址隔河相望。遺址南部為起伏平緩的丘陵地帶,西距遼陽市區(qū)30公里,西北距西大窯村約6公里(圖一)。該遺址最初發(fā)現(xiàn)于20世紀(jì)30—40年代,初步確定為一處始于遼并沿用至元的窯址群①。在此后的地表踏查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的瓷片、窯具等遺物。太子河河道不斷南移和沖刷對窯址群造成了較為嚴(yán)重的破壞,臨河窯爐多被河水沖毀,現(xiàn)于臨河的斷崖上仍可見有較厚的瓷片堆積。
2013至2014年,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該遺址連續(xù)進(jìn)行了兩次發(fā)掘,清理多座窯爐、灰坑、房址等諸多遺跡,出土了大量瓷器、陶器和鐵器等。其中鐵器共計103件,均出自窯址周圍附近,應(yīng)與窯址有密切關(guān)系?,F(xiàn)將出土的鐵器進(jìn)行統(tǒng)一的分類整理,略作淺析,簡報如下。
圖一 冮官屯遺址地理位置示意圖
窯址內(nèi)出土的鐵器主要分為四大類:生產(chǎn)工具、生活用具、兵器和馬具等。
生產(chǎn)工具主要有鏟、鏵、夯錘、鑿、鐮、鏨、錐、刮刀、線墜、箍、撬等。
鏟 1件。T9③∶13,鍛制。殘。平面形狀不規(guī)則,一側(cè)外延出條形柄,柄端翻卷呈銎狀,柄上軋出三條平行凹槽。殘長14.4、寬11.3、厚0.6厘米(圖二,1;封二,1)。
鏵 1件。Z3∶12,鑄制。僅存殘片。兩面平,中間有一砂眼。一側(cè)直邊有一道凸棱,尾部內(nèi)弧。殘長15、殘寬14、厚1厘米(圖二,2)。
夯錘 1件。Y11④∶1,鑄制。一端為夯擊面,呈圜底狀,一端截出平面,平面中間有一安置木柄的圓孔。直徑8~9.1、高8.9、孔徑3.5厘米(圖二,3;封二,2)。
鑿 2件。Z3∶18,鍛制。豎銎,銎口近圓形,鑿身扁方體,平刃略寬。系由豎銎和鑿體鍛接而成。長21、刃寬2.7、銎外徑3.4、內(nèi)徑2.2厘米(圖二,4;封二,3)。Y11③∶2,鍛制。豎銎,鑿體略向一側(cè)彎曲,銎口近方形,其上有明顯的擊打痕。長21.4、刃寬1.5、銎口徑3厘米(圖二,5;封二,4)。
圖二 生產(chǎn)工具1.鏟(T9③∶13) 2.鏵(Z3∶12) 3.夯錘(Y11④∶1) 4、5.鑿(Z3∶18、Y11③∶2) 6.鐮(Y11②∶2) 7.鏨(Y11③∶8) 8~13.錐(H37∶37-1、H37∶37-2、H28∶19、T2④∶4、T10③∶4、H49∶3) 14~18.刮刀(T9④∶1、H54∶7、Z3∶16、H28∶22、T8③∶1) 19.線墜(Y11②∶1) 20.箍(H37∶6) 21.撬(H22∶4)
鐮 1件。Y11②∶2,鍛制。前鋒殘斷?;”郴∪?,截面呈楔形,尾部連接管狀銎柄。刀身長10.2、背厚0.4厘米;柄長13.7、直徑2.6厘米(圖二,6;封二,5)。
鏨 1件。Y11③∶8,鍛制。刃殘。條形四棱體,頂端有明顯的擊打痕。殘長17.1、寬2.9厘米(圖二,7)。
錐 6件。鍛制,均作細(xì)條狀,截面為圓形??梢罁?jù)端部形狀分二型。
A型 2件。一端尖狀,另一端為小環(huán)首。T10③∶4,長22.6、直徑0.9厘米(圖二,12)。H49∶3,前端作彎鉤狀,長18.5、直徑0.6厘米(圖二,13)。
B型 4件。兩端均為尖狀,其中一端似作插裝木柄之用。其中1件略粗,T2④∶4,長19.5、截徑0.7厘米(圖二,11)。其余3件略細(xì)長24.7~32.8、截徑0.6~0.8厘米(圖二,8~10)。
刮刀 7件。鍛制,均殘。均呈板條狀。其中4件保存較完整,其平面近“凹”字形,較寬的兩端為刀身,平背,楔形截面;中間為較窄的條狀柄。T9④∶1,柄部彎弧,前端彎折,長19.4、寬4.2、厚0.5厘米(圖二,14)。H54∶7,長20.8、寬3.7、厚0.3~0.6厘米(圖二,15;圖版一,1)。Z3∶16,長19.8、寬4.9、厚0.4~0.6厘米(圖二,16)。H28∶22,長22.7、寬3.5、厚0.4~0.6厘米(圖二,17;圖版一,2)。T8③∶1,刀身殘損,殘長16.7、刃寬2.6~3.2、厚0.3厘米(圖二,18)。
線墜 1件。Y11②∶1,鍛制,稍殘。近四棱錐體,上端臺面居中有一環(huán)紐。長6.5、寬2.5、孔徑0.4厘米(圖二,19;封二,6)。
箍 1件。H37∶6,鍛制。圓角長方形,壁較薄。長7.9、寬2.9厘米(圖二,20)。
撬 1件。H22∶4,鍛制,略殘。條形扁四棱體,側(cè)面呈“~”型,兩端有單面平刃。長20.6、寬1.3~1.8、厚0.8厘米(圖二,21)。
生活用具主要有釘、削、刀、鍋、剪、針、提梁、釕铞、鼻、墊片、鉚件、鋦、權(quán)、鎖、鑰匙等。
釘 18件。均為鍛制,皆有殘損。依據(jù)頂部形狀不同,可分四型。
A型 扇狀釘,8件。其中3件保存較好。頂部鍛扁,呈近扇狀。Z3∶43,長13.4厘米(圖三,1)。Z3∶4,長13.5厘米(圖三,2)。Z3∶34,長15.8厘米(圖三,3)。
B型 圓頂,2件。T10③∶10,頂部成不規(guī)則圓形,略鼓,釘身圓柱狀,近上端有一橫向圓形穿孔,尖端扁薄。長8、頂部直徑1.8、釘身直徑0.7、孔徑0.4厘米(圖三,4)。H37∶7,頂部成圓形,略鼓,釘身圓柱狀,近上端有一橫向圓形穿孔,尖端扁薄。長9.8、頂部直徑1.7、釘身直徑0.9、孔徑0.4厘米(圖三,5)。
C型 平頂,4件。頂部略平,扁四棱體身。Y11②∶5,長5.6、寬1、厚0.6厘米(圖三,6)。Z3∶8,長8.2、寬0.8、厚0.6厘米(圖三,7)。Y11④∶5,長7.1、寬0.9、厚0.6厘米(圖三,8)。T3③∶8,長12.6、寬0.3~1.3、厚0.6厘米(圖三,9)。
D型 環(huán)首,4件。頂部鍛成圓環(huán)狀,釘身圓柱狀。Y11④∶3,長11.7、釘身直徑0.8厘米(圖三,10)。T7③∶8,長16.7、釘身直徑1厘米(圖三,11)。T9③∶7,長16.7、釘身直徑1.1厘米(圖三,12)。T9③∶8,長16、釘身直徑1.2厘米(圖三,13)。
削 2件。鍛制,均殘。平背、弧刃、短柄。Y11③∶3,刀身較長,尖端背部明顯下弧。長29.1、寬1.6~2.7、厚0.3厘米(圖三,15)。Z3∶13-1,長20.8、寬1~1.4、厚0.3~0.4厘米(圖三,14;圖版一,3)。出土?xí)r刀柄和刀身間帶有一鐵箍,應(yīng)為安置刀柄之用。另在刀身上發(fā)現(xiàn)套有四個鐵箍,應(yīng)是用于刀鞘上的。箍分為兩種形制,Z3∶13-2,為扁方形,長3.5、寬1厘米(圖三,17)。Z3∶13-3,為兩個扁方形環(huán)頂部呈“U”字連接,推測為利于挎攜之用。長4.3、寬2.9厘米(圖三,18)。
刀 1件。H73∶1,鍛制,略殘。平背、弧刃、刀身窄而長、短柄,柄與刃連接處尚存一鐵箍。長37.8、寬5.1~8.7、厚0.4~0.6厘米(圖三,16;圖版一,4)。
鍋 僅余1耳1足。鑄造。耳,Z3∶19,呈魚尾形,扁薄,邊緣鋒利。長11.4、寬5.2、厚0.5厘米(圖三,19)。足,H28∶20,仿獸足,橫截面呈三角形,跟部缺失。殘長12.2、厚2.5厘米(圖三,20)。
剪 2件。T6③∶1,殘,鍛制。雙股交叉式,刀身較短。長10.5厘米(圖三,21;圖版一,5)。Z3∶29,殘長13.8、最寬處2.5、厚0.3厘米(圖三,22)。
提梁 1件。Z3∶27,鍛制,殘。半月形,兩端漸細(xì),一端連接一個較小的鐵鼻,另一端殘缺。寬9.3、通高8.3厘米(圖三,23)。
鼻 2件。鍛制、均殘。圓環(huán)狀鼻,后接釘身。T5②∶3,長13.1、寬2.7厘米(圖三,24)。T6⑤∶81,長9.7、寬3.3厘米(圖三,25)。
釕铞 1件。H4∶6,鍛制、殘。梯形、片狀,一端有一穿孔,套接一鐵鼻,鐵鼻上有一墊片。另一端蜷曲呈筒狀。長11.7、寬2.9、厚0.35厘米(圖三,26)。
鉚件 2件。鍛制,均殘。H22∶13,鉚釘鉚合一個較小的方形墊片上,鉚釘兩端有明顯的鉚打的臺面。釘長3.5、帽直徑0.7、片長2、厚0.2厘米(圖三,27)。Z3∶35,方形鐵片其中一端兩個角上各有一個鉚釘,鉚釘已殘斷,鐵片另一端居中位置有一穿孔。釘長6.3、寬3.4、厚0.3厘米(圖三,28)。
鋦 3件。鍛制,均殘。Z3∶58,扁方身,兩端釘腳殘斷。殘長8.2、寬0.5~0.8、厚0.5厘米(圖三,29)。T9②∶1,扁方身,兩端釘角側(cè)視呈倒三角形。通長6.6、釘長3.1厘米(圖三,31)。Z3:3,折尺形,方身,釘腳較長。通長10.6、寬0.3厘米(圖三,30)。
圖三 生活用具1~13.釘(Z3∶43、Z3∶4、Z3∶34、T10③∶10、H37∶7、Y11②∶5、Z3∶8、Y11④∶5、T3③∶8、Y11④∶3、T7③∶8、T9③∶7、T9③∶8) 14、15.削(Z3∶13-1、Y11③∶3) 16.刀(H73∶1) 17、18.箍(Z3∶13-2、Z3∶13-3) 19.鍋耳(Z3∶19) 20.鍋耳(H28∶20) 21、22.剪(T6③∶1、Z3∶29) 23.提梁(Z3∶27) 24、25.鼻(T5②∶3、T6⑤∶81) 26.釕铞(H4∶6) 27、28.鉚件(H22∶13、Z3∶35) 29~31.鋦(Z3∶58、Z3∶3、T9②∶1) 32.墊片(T2⑥∶1) 33.針(Z3∶32)
墊片 1件。T2⑥∶1,鍛制。平面呈六邊形、片狀,中有一方形穿孔。長5.6、孔長1.1、厚0.3厘米(圖三,32;圖版一,6)。
針 11件。Z3∶32,鍛制。尾部均殘缺,余尖端,截面圓形,全部銹蝕在一起。殘長5.5厘米(圖三,33)。
權(quán) 3件。鑄造,均殘。Z3∶33,梯形紐,身呈略扁的六面體、束腰、臺狀座亦為六面體。高7.4、寬3.4、厚2.7厘米(圖四,1;圖版二,1)。H75∶1,方形紐,廣肩、圓身、束腰、小臺狀座,底部有明顯合范鑄痕。高11.6、最大直徑6厘米(圖四,2;圖版二,2)。H27∶1,環(huán)紐缺失,圓球狀身,束腰,底座殘缺。高6.3、直徑5厘米(圖四,3)。
鎖 9件。皆殘,鍛制,扁環(huán)形,均為撐片式橫鎖。依據(jù)鎖鍵形制不同分為三型。
A型 4件。僅余鎖鍵,鎖鍵呈曲尺形,一端嵌有簧片,另一端片狀曲折,端頭鍛制成一穿孔,能使外殼的連桿穿過后閉鎖。T9③∶6,長11.3、寬2.1厘米(圖四,4)。Y11②∶3,長11.4、寬2.5厘米(圖四,5)。Z3∶10,長22.9、寬2.5厘米(圖四,6)。H18∶7,長17、寬3.5厘米(圖四,7)。
圖四 生活用具1~3.權(quán)(Z3∶33、H75∶1、H27∶1) 4~12.鎖(T9③∶6、Y11②∶3、Z3∶10、H18∶7、J1∶3、Z3∶24、T7①∶3、T7③∶10、Z3∶14) 13~15.鑰匙(Z3∶25、Z3∶28、T10③∶7)
B型 2件。僅余鎖鍵,鎖鍵呈曲尺形,一端嵌有簧片,另一端曲折、扁寬。端頭鍛制成圓筒狀,能使外殼的連桿閉合。J1∶3,殘長18、寬4.3厘米(圖四,8)。Z3∶24,長17.6、寬4.4厘米(圖四,9)。
C型 3件。其中2件保存較好。鎖鍵呈“U”形,鎖殼的連桿端頭為一細(xì)圓筒,與鎖鍵的一端形成類于圓形的“榫卯”結(jié)構(gòu)。T7①∶3,僅余鎖鍵。長16.3厘米(圖四,10)。T7③∶10,長22.4厘米(圖四,11;圖版二,3)。Z3∶14,長23.5厘米(圖四,12)。
鑰匙 3件。鍛制,均殘。直身,頂端有兩個回折的齒。曲柄,柄端為環(huán)首。Z3∶25,長11.9、寬2.1、厚0.8厘米(圖四,13)。Z3∶28,長16.3、寬0.8~2、厚0.2~0.6厘米(圖四,14)。T10③∶7,長20.5、寬2、厚0.6厘米(圖四,15)
兵器主要有鏃、矛等。
鏃 11件。鍛制,均殘。依據(jù)鏃身的形制可分四型。
A型 鑿形。5件。Y11③∶1,鏃身扭成鐵鼻狀,似為二次利用,圓鋌。寬0.8厘米(圖五,1)。T9③∶1,鏃尖殘斷,圓鋌。殘長7、寬0.8厘米(圖五,2)。Z3∶60,圓鋌。長7.5、寬1.1厘米(圖五,3)。H48∶3,方鋌。長9、刃寬1厘米(圖五,4)。T10③∶6,扁方鋌。長9.6、寬1厘米(圖五,5)。
B型 錐形。2件。鏃身呈四棱錐形。H28∶18,鏃身稍扁,關(guān)部不顯,漸細(xì),鋌近四棱狀。長10.2、寬0.8厘米(圖五,6)。T2①∶2,鏃身較短,細(xì)圓鋌。長12.8、寬0.8厘米(圖五,7;圖版二,4)。
C型 葉形。3件。鏃身扁薄。T10③∶11,細(xì)方鋌。長13.2、寬1.7、厚0.3厘米(圖五,8;圖版二,5)。T3③∶1,關(guān)部急收,細(xì)圓鋌。長9.4、寬1.3、厚0.3厘米(圖五,9)。T3③∶14,鋌部殘缺。長6.5、寬1.8、厚0.3厘米(圖五,10)。
D型 蛇頭形。1件。Y11②門∶6,鏃鋒較短、長身、鋌殘。長11.6、寬1、厚0.4厘米(圖五,11)。
根據(jù)驗收結(jié)果,需進(jìn)一步采取降噪措施防止噪聲擾民,應(yīng)定期對在線儀器進(jìn)行維護(hù)和校核,加強生產(chǎn)及環(huán)保設(shè)備的日常維護(hù)和管理,確保各項污染物長期穩(wěn)定達(dá)標(biāo)排放。
矛 1件。T7③∶9,鍛制,略殘。矛葉作削狀,直背,弧刃,楔形截面。骹部較短,骹口近圓形。長22.1、寬3.2、厚0.3、銎徑2.6厘米(圖五,12;圖版二,6)。
圖五 兵器、馬具1~11.鏃(Y11③∶1、T9③∶1、Z3∶60、H48∶3、T10③∶6、H28∶18、T2①∶2、T10③∶11、T3③∶1、T3③∶14、Y11②門∶6) 12.矛(T7③∶9) 13~15.環(huán)(Z3∶31、Z3∶36、Z3∶30) 16、17.帶扣(T9④∶3、T3②∶2) 18.鏈(H37∶36) 19、20.馬鐙(J1∶1、J1∶2)
馬具主要有馬鐙、帶扣、環(huán)、鏈等。
環(huán) 3件。鍛制,均殘。平面呈不規(guī)則圓形,依據(jù)形制不同分為兩型。
A型 2件。游環(huán),環(huán)身有一處加寬稍扁的的部位有一圓形穿孔,應(yīng)連接一個轉(zhuǎn)子,轉(zhuǎn)子皆不存。Z3∶31,長徑6.6、短徑5.8、孔徑0.5厘米(圖五,13)。Z3∶36,長徑5.4、短徑4.3、厚0.6厘米(圖五,14)。
B型 1件。Z3∶30,圓環(huán),環(huán)接口搭接在一起,未鍛合。長徑4.3、短徑3.9厘米(圖五,15)。
帶扣 2件。鍛制,均殘。依據(jù)扣環(huán)不同分為兩型。
A型 1件。T3②∶2,長方形扣環(huán),一字型扣針,扣針尾端彎成環(huán)狀套在橫軸中部。長5.9、寬5.6厘米(圖五,17)。
鏈 1件。H37∶36,鍛制,銹蝕。由14節(jié)“8”字形扁環(huán)組合而成,其中一端的一件鐵環(huán)稍長,余者長度相若。長環(huán)長9.8、短環(huán)長5.4、寬均2.3、厚1厘米;鏈總屈長約23厘米(圖五,18)。
鐙 2件。鍛制,銹蝕。兩件形制相同,出土于一個遺跡內(nèi),應(yīng)為1副。平面呈梯形,足踏處扁寬,略顯凸起,頂梁中部具長方形橫穿。J1∶1,寬16.4、高16.7厘米(圖五,19)。J1∶2,寬16.8、高17.8厘米(圖五,20)。
1.年代推斷
冮官屯遺址出土的這批鐵器,特征較為明顯。數(shù)量眾多的扇狀頂鐵釘、鑿形鏃,在周邊金代遺存中多有發(fā)現(xiàn)。該處出土的馬鐙(J1∶1、2)與桓仁五女山山城②五期文化(金代)中的馬鐙和河北豐寧遼墓③中的馬鐙形制相同;帶扣(T9④∶3)也在五女山山城中大量出土。鐵鎖(T7③∶10)與五??h金代窖藏④出土鐵器形制相同。此外,與這批鐵器伴出者,還有大批北宋銅錢及金代鑄造的“大定通寶”1枚,出土較早時期的銅錢是宋太宗年代鑄造的“太平通寶”、“淳化元寶”、“至道元寶”等,而出土最晚的“大定通寶”是在金世宗完顏雍時期鑄造的。金朝在海陵王正隆三年前則是“初用遼宋舊錢”⑤。綜上分析這批鐵器的年代應(yīng)為金代。
金代的冶鐵業(yè)比較發(fā)達(dá),鍛鑄鐵器技術(shù)較高。漢唐時期散入東北的匠人也對女真人的鐵器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金朝建立以后,鐵有了更大幅度的發(fā)展,據(jù)《大金國志》記載,遼代時期的契丹市場“唯鐵禁甚嚴(yán),禁不得夾帶交易。至大金時則不然,唯利是視,鐵禁遂弛”⑥。在四世獻(xiàn)祖時,已“教人燒炭煉鐵”⑦。到了世祖時,除了完顏部外,溫都部出現(xiàn)了“以鍛鐵為業(yè)”的手工業(yè)者,加古部還有制售鎧甲的“鐵工”⑧。由于金代鐵器的廣泛使用,迅速提高了社會生產(chǎn)力,有了強大的物質(zhì)基礎(chǔ),推動了社會經(jīng)濟(jì)的發(fā)展進(jìn)程,加速了其向封建制的轉(zhuǎn)化。
2.器類工藝
上述各類鐵器,反映出當(dāng)時鐵器使用的一個側(cè)面,具體說來,有如下特點:一是種類較多,涵蓋生產(chǎn)生活的諸多方面。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共有30余種。二是發(fā)現(xiàn)較多與燒窯有關(guān)的工具。如夯錘(Y11④∶1)應(yīng)該是釉料等堅硬顆粒的粉碎工具。發(fā)現(xiàn)的5件刮刀,應(yīng)該是修制陶坯的工具;撬(H22∶4)則應(yīng)是用來撬動匣缽或支釘,使其與燒制的瓷器成品相分離的工具。三是機(jī)械加工技術(shù)較高。多種樣式的鐵鎖結(jié)構(gòu)較復(fù)雜,鎖鑰組合亦較完備。閉合的筒狀鎖殼薄厚均勻,鎖鍵與鎖身契合嚴(yán)密,達(dá)到了一定的精度要求;而鎖鍵上簧片則需以不同材質(zhì)的低碳鋼制成才能具有并保持一定的彈性。所有這些,都離不開對諸如制鎖部件的鍛制、裁切、鉚合、焊接等技術(shù)的掌握,顯示出當(dāng)時的制鎖工藝已達(dá)到較高的水平。
執(zhí)筆:肖新琦
注 釋:
① 李文信:《遼瓷簡述》,《文物參考資料》1958年第2期。
② 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五女山城》,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246頁,圖二五〇,14。
③ 張漢英等:《河北豐寧小皮匠溝發(fā)現(xiàn)遼墓》,《考古》1993年第10期。
④ 姚騫等:《五??h發(fā)現(xiàn)金代窖藏鐵器》,《黑龍江文物叢刊》1982年第3期。
⑤ 《金史·食貨三》,中華書局1975年,下同。
⑥ 〔金〕字文懋昭撰,李西寧校:《二十五史》之《大金國志》卷13,齊魯書社,第103頁。
⑦ 〔宋〕徐夢萃:《三朝北盟會編》卷18,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127頁。
⑧ 《金史》卷67《列傳第五·烏春傳》,第1578頁。
〔責(zé)任編輯、校對 孫 琳〕
The Gangguantun site, located in Xiaotunzhen, Liaoyang ,is one of the very important kiln sites dated from the Liao Dynasty to Yuan Dynasty. Four kinds irons such as production tool ,day life utensil, weapon and harness were found here. The irons were connected with the producing activity in the kiln. Some irons with clear use such as the crushing glaze rammer , dressing porcelain embryo scraper ,separating porcelain crowbar were found in the kiln site. The irons mentioned above with so many different kinds were fine forged,it reflected the developed social production.
The Irons of Jin Dynasty in Gangguantun Site ,Liaoyang, Liaoning
Archaeological Institute of Liaoning Province
肖新琦,男,1982年生,遼寧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館員,郵編110000。
K871.44
A
1001-0483(2017)01-0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