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秀金
[摘 要]語文課教出語文味是手段,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學出語文味,最終具有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才是目的。教學中,教師應做到回歸本然,品詞析句;揣摩品味,言意兼得;返璞歸真,落實語用。
[關鍵詞]語文能力;語文素養(yǎng);語文味;語用點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01-056
語文味是語文素養(yǎng)的客觀要求,既包括語言能力,也包括語文學習習慣和方法等。但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常出現非語文課的現象,有的語文課只是“人文思想”的灌輸,缺少必要的語用訓練;有的則是大量的題目訓練,缺少必要的人文熏陶;有的只是機械單調的內容分析,缺少必要的個性感悟……這樣的語文課,都不同程度地缺失了語文味,失去了語文教育的本色。
一、對當前語文教學中缺乏語文味的思考
(一)霧里看花,脫離文本
不少語文課,特別是公開課,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更多關注的是新穎的“花樣”、出彩的環(huán)節(jié),而忽視了對文本語言的體味。教師沒有立足于學生字、詞、句、段、篇的學習和聽、說、讀、寫能力的提升,更沒有充分挖掘文本中蘊含著豐富情感的詞句進行教學。
(二)蜻蜓點水,游離文本
不少教師已經注意到語言品味的重要性,但語文課的語文味仍然不夠濃。這主要是因為教師對語言品味的引導不夠科學。如,有位教師教學人教版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一課時,先是讓學生自讀課文,畫出描寫母親外貌和語言的語句,并想一想從中體會到了什么。這位教師在教學中已關注到了語文課要體現語言品味,落實言語訓練。遺憾的是,課堂上,教師任由學生自由發(fā)言,以鼓勵為主,不做任何指點。這樣組織學生品味語言,缺乏引導,課堂看似熱鬧非凡,其實雜亂無章。
(三)追求時髦,顧此失彼
新課程實施以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在語文課堂中隨處可見,但有一些語文課卻出現了顧此失彼的現象——語文味嚴重欠缺。如,為了鼓勵學生自主感悟,教師不敢評價;為了倡導個性化閱讀,教師不敢講;為了課堂氣氛的活躍,教師不想讓學生寫;為了突出自主探究,教師不停地盲目追問;為了小組合作學習,教師把座位變成四人一小組;為了加強語用訓練,教師則是機械地進行枯燥的訓練……
二、讓語文味回歸課堂的策略
語文味是語文教學的靈魂。語文味源于文本,發(fā)于課堂。崔巒老師說過:“在閱讀教學中,要把語文課上得更有味兒,提高教學的實效性?!?/p>
(一)回歸本然,品詞析句
語文教師無論是在備課、研讀文本、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還是在組織課堂教學過程中,都必須清楚語文課姓“語”,應該以語言為基礎。如,我在教學《威尼斯的小艇》一課時,先是讓學生欣賞威尼斯船夫駕駛小艇的視頻,然后讓學生用平時積累的詞語形容船夫的駕駛技術。這一下子點燃了學生表現的欲望,他們說出了“美妙絕倫、人船合一、如魚得水……”等詞語。但此時學生的體驗還只是停留在視頻的欣賞上,必須讓學生走進文本。于是,我讓學生閱讀課文,從文中找出描寫船夫駕駛技術高超的句子。很快,學生就找到了,并感受到了船夫高超的駕駛技術。這樣的教學就充滿了濃濃的語文味。
(二)揣摩品味,言意兼得
語文教學,特別是閱讀教學要充分利用文本,培養(yǎng)學生感受語言、理解語言、積累語言、賞析語言、運用語言的能力。如,《慈母情深》一課中有很多描寫母親外貌和語言的句子。在教學時,我先讓學生畫出令自己感動的句子,并想一想從中感受到了什么。交流匯報時,有的學生就從“七八十臺縫紉機發(fā)出的噪聲震耳欲聾”這句話中感受到了母親工作的艱辛。但我還不滿足于此,讓他們說出“震耳欲聾”是什么意思,在“震耳欲聾”的環(huán)境下會有什么感受。這時,學生再帶著自己的感受讀句子,他們對句子的理解就更深了,接著,我又設計了這樣練筆:“回想一下,你們的母親是怎樣愛你們的?抓住其中的一個細節(jié),通過對母親的動作、神態(tài)或者語言,甚至環(huán)境描寫,表達慈母之愛?!敝灰卫伟盐照Z文課程的特點,遵循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做到言意兼得,語文味就一定是動態(tài)的。
(三)返璞歸真,落實語用
語文學習強調積累、感悟、運用,而不是追求形式上的新、奇、雜。真正地在課堂上落實語用訓練,語文味便會自然而然地生發(fā)出來。
語文課教出語文味是手段,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學出語文味,最終具有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yǎng)才是目的。我們要讓語文味回歸課堂,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獲得思想的啟迪,迸發(fā)出情感的共鳴,使語文課成為學生求知的樂園。
(責編 劉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