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 莉
別為孩子想得太周到
文|王 莉
我為什么倡導父母親要陪伴在孩子身邊,親自對孩子進行家庭教育,反對隔代教育?除了父母親獨特的親密感和安全感是祖輩無法給予的這一因素之外,很大一個因素就是隔代教育的主導者——爺爺奶奶姥爺姥姥等祖輩們,大部分都缺乏“邊界感”。
他們?yōu)楹⒆酉氲锰艿?,做得太多,剝奪了孩子自己思考問題、自己動手做事、自己做出選擇、自己照顧自己、自己承擔后果、自己對自己負責的機會和可能性。所以,隔代教育的孩子,大多數(shù)會有過于依賴、自理能力差、做事猶豫不決、不知道感恩等問題。
吃飯,明明給大家每人分好了一碗菜,奶奶還是要問問孩子:“寶寶你還要這個嗎?這個是你最愛吃的,多吃一點啊,我的分一點給你?”孩子很不耐煩:“不要了,夠了!”本來是最愛吃的菜,一下子沒了胃口。
穿衣,孩子自己選好了喜歡的衣服,爺爺卻說這個不好看,換一件吧。奶奶又說今天冷哦,多穿點。其實孩子昨晚已經(jīng)看過天氣預報了,已經(jīng)根據(jù)預報信息做出了判斷和選擇,老人卻非要插手。孩子不理會,穿著自己選好的衣服去上學。
郊游,孩子自己準備了一個背包,把各種食物、用品都分類分區(qū)放好了。姥姥非要說這個放在里面一層好,那個放在旁邊兜里好。孩子不高興了:“我自己放的我自己才清楚什么東西在哪里,我要找的時候才能找得到!”本來自己放好了井井有條的,孩子不喜歡被大人干預了。
看書,孩子自己選的書,看得津津有味,奶奶一會過來問,寶寶看什么書啊;一會又問,作業(yè)寫完了嗎;一會還問,這書對學習有沒有用啊?孩子煩了:“不要吵我啦!作業(yè)寫完了!讓我安靜看書!”好好的閱讀氣氛被不時地打擾。
運動,孩子穿好了自己喜歡的運動鞋,姥姥說哎呀這個鞋子還很新,留著去學校穿吧。孩子不樂意,對他來說跑步是最重要的事情之一,穿什么鞋子影響他的速度呢!
孩子吃飯時筷子掉地上了,奶奶會第一時間搶過來幫孩子撿,換了是父母在場,才不理他,讓孩子自己撿;孩子摔倒了,姥姥會心急火燎上去扶他起來,換了是父母在場,才不理他,讓孩子自己爬起來;孩子放學,爺爺會無比主動地接過孩子的書包,換了是父母在場,才不理他,讓孩子自己背……
其實都是小事,老人卻管得很多,手伸得很長,讓孩子不自由、不自在。我們一邊在說哎呀孩子自理能力差,這不會那不會,一邊又一直在干預孩子的各種小事——給孩子學習留下機會了嗎?
老人還口口聲聲說這是對孩子好啊,對孩子周到些有錯嗎?沒錯,可是太周到了剝奪了孩子嘗試的權(quán)力、動手的權(quán)力、思考的權(quán)力,那就是越俎代庖,適得其反了。
所以,請別對孩子太周到,請給他機會自己去嘗試。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真正成長。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