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玉燕
2011年版《語文課程標準》的前言部分開頭兩段中就有4處提到“語言文字運用”,可見其重要性?,F(xiàn)實中很多教師也意識到了這一點,在閱讀教學中正努力探索語言文字運用的有效途徑。遺憾的是很多教師在強調(diào)語言表達形式的同時,忽略了其內(nèi)容,孤立地進行講解,這種做法是本末倒置的。筆者以人教版六年級教材為例,淺析在閱讀教學中如何實現(xiàn)言意兼得。
對于閱讀教學來說,其實也是一個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但是現(xiàn)實中很多教師卻往往關注理解,忽略運用。這對于閱讀教學來說,僅僅完成了一半。畢竟教材僅僅是個例子,學生能夠在教材中實踐言語才是關鍵。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設計一些言語實踐活動,以便在學生理解文本內(nèi)容的同時,能夠?qū)崿F(xiàn)言意兼得。
小學教材中的多數(shù)課文都是寫人敘事的,其中的教學重點大多是感悟人物形象。為了讓文中的人物在學生心中變得更加鮮活,除了通過抓課文關鍵字詞進行品析外,還可以通過隨文練筆的形式還原人物形象,以便從另一個側(cè)面幫助學生理解課文主題。如《詹天佑》一文,為了讓學生理解詹天佑不怕困難、精益求精的工作態(tài)度,筆者先讓學生通讀課文,說說自己對詹天佑的初步認識,接著通過練筆的形式引導學生品析文本,通過出示小練筆“白天,詹天佑________;晚上,詹天佑________;野外,詹天佑……”,讓學生先結合文本內(nèi)容回答,再引導學生進行拓展想象,比如下雨天怎樣,下雪天怎樣,等等。這樣,學生就能結合想象全面感知詹天佑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從而理解詹天佑這樣做的原因,除了是對工作的敬業(yè)外,更多的是對祖國無比熱愛的心。這種言語實踐活動,不僅讓學生學習了通過細節(jié)描寫來表現(xiàn)人物的方法,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全面認識了文中詹天佑的愛國形象,真正實現(xiàn)了言意兼得。
由于篇幅限制,人教版教材中的課文有些地方寫得比較簡略,或者含蓄,給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這種方式借鑒國畫的術語,屬于“留白”。在文本解讀中,教師要讓學生與作者對話,引導他們通過想象對“留白”進行填補。這樣既能讓學生加深對文本主題的理解,同樣也能拓展他們的想象思維,培養(yǎng)其創(chuàng)新能力。如《窮人》中有這樣的一句:“屋外寒風呼嘯,洶涌澎湃的海浪拍擊著海岸,濺起一陣陣浪花?!惫P者就曾引導學生進行練筆:“海浪洶涌澎湃,你們想一想這會是一種怎樣的畫面?!睂W生進行想象練筆后,筆者又接著引導學生:“試想,對于一個窮人家庭來說,他們的漁船有多大?”當學生三言兩句說出漁船肯定很小時,筆者再次引導學生進行想象練筆:“這么洶涌的海浪,這么小的漁船,試想一下,你又會看到什么樣的畫面?再想象一下,漁夫為什么要在這樣的天氣里打魚?”這樣的一連幾個問題,讓學生的思維層層推進,進而深度把握文本主題。這種填補留白的方式,不僅讓學生習得了言語,同樣也豐富了他們的情感,為學生終身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小學教材中的課文也許不是最優(yōu)美的,但卻是最適合學生閱讀的,最適合學生借鑒的。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發(fā)揮例子的作用,借助課文語言引導學生捕捉文本的精妙之處,以便讓他們通過品析、積累,在提升語感的同時進行言語實踐。
提到創(chuàng)編,很多人會想到改寫課文,或者編排課本劇,等等,這固然屬于創(chuàng)編,但是對于閱讀教學來說,卻不太適用。畢竟課堂時間有限,因而這里的創(chuàng)編更多是指詞語、句子乃至段落的創(chuàng)編。如《索溪峪的“野”》中有這樣的一句:“這種美,是一種隨心所欲、不拘一格的美:或直插云天,或橫攔綠水?!惫P者就此引導學生進行想象:索溪峪山的“野”還體現(xiàn)在哪些地方?還有哪些形狀也可以體現(xiàn)出“野”呢?在你眼里,這又是一種什么樣的美?筆者還通過播放視頻、畫面的形式讓學生感知其“野”。在學生有了一定認知的基礎上,筆者再出示空白句子,引導學生進行創(chuàng)編。其內(nèi)容為:這種美,是____的美:或____,或_____。這樣把學生的想象與言語表達結合起來,不僅有助于學生形象感知索溪峪的“野”,同樣也有效培養(yǎng)了學生的言語表達能力。
相比創(chuàng)編而言,移用更多的是對文本優(yōu)美語句的綜合運用。其形式可以是造句,或者讓學生直接說一段話,等等。移用不是傾向于文本內(nèi)容理解,而是強化語言的語用,強化學生對詞語的理解能力,屬于一種技能訓練。如《這片土地是神圣的》中有“滋潤我們的心田”這樣一句話,“滋潤”這一詞語對于學生來說有點抽象,他們雖能理解,但是理解得不夠深刻。對此筆者先讓學生想象感知水流動的感覺,既而品析“滋潤”一詞的精妙。接著筆者通過創(chuàng)設一定的語言情境,引導學生用“滋潤”進行說話練習。學生寫出了這樣的句子:“春雨滋潤著小草?!薄袄蠋煹慕陶d像無聲的春雨滋潤了我們的心田?!薄@樣就能將品析詞語與理解文本結合起來,為推促課堂生成精彩奠定基礎。
教材只是學生學習語文的載體,并不是學習語文的全部。教師應該把教材教“厚”,通過挖掘其中精彩語段,引導學生反復咀嚼,品析其中結構,以便讓學生在品析文本言語的同時,能夠真正實現(xiàn)模仿遷移,習得其中的表達技巧。
對于小學教材來說,一些典型結構的課文,比如“總分總”“總分”等,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實際,在課堂上開展隨文練筆,讓學生多借鑒,多模仿。這樣,學生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段落結構,而且在習作中能夠靈活運用,提高習作表達水平。同樣還是以《索溪峪的“野”》為例,課文的結構是“總分”,先總寫,然后具體描寫山的野、水的野、動物的野、游人的野。第2~4自然段也是“總分”結構,作者運用大量的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寫出了索溪峪“野”的特點。對此,筆者引導學生借鑒文本結構,寫一寫春天的花園、美麗的家鄉(xiāng)等。如果教學時間不夠,教師也可以精心選擇一個自然段,引導學生仿寫,讓學生熟悉其結構。這種方式,不僅有助于學生領悟課文、段落的結構技巧,同樣還能讓他們從中體會感悟語言的魅力,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不過教師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是篇,建議放到課后進行;如果是段,則可以在課堂上進行。教師也可以寫個開頭,讓學生接著進行分寫練筆,這樣效果更好。
提高學生的習作表達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最好的方法是通過閱讀來積累。對于課文中的經(jīng)典段落,或者一些富有特色的開頭,或者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描寫,還有對話、動作,等等,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在積累中模仿,在模仿中積累。如《北京的春節(jié)》中的第3自然段寫了3件事,分別是買雜拌兒、買爆竹、買各種玩意兒。一共5句話,其中詳寫買雜拌兒,用了3句話,其余則略寫了買爆竹、買各種玩意兒,分別用了1句話。這種方式不僅寫出了孩子的喜愛程度,從最愛到次愛,同樣也寫出了孩子們對春節(jié)的一種渴望。對此,筆者引導學生通過比較品析,從中理解孩子對春節(jié)的態(tài)度。同時為了鞏固這一寫法,筆者還引導學生進行隨文練筆,讓他們嘗試寫“我們的課間活動”“孩子的游戲”等等,根據(jù)自己喜愛的活動進行練筆。這樣在模仿運用的過程中,學生對于詳略寫法自然就更加清晰了。
對閱讀教學中的言語實踐,教師應該把握好“度”,如果這個“度”把握不好,則有可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成為枯燥的機械訓練。對此,教師應盡可能引導學生與文本、作者對話,緊貼著文本行走,讓言語實踐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閱讀中習言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