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飛
[摘 要]民族院校是培養(yǎng)少數民族高素質人才的搖籃,其在辦學宗旨、教育對象、培養(yǎng)目標、辦學層次、學科專業(yè)等方面均有自身的特色。民族院校的文物保護課程教學亟待從實驗教學、師資力量、學生背景以及專業(yè)合作與交流等多個方面來綜合改善教學環(huán)境,以求為我國少數民族地區(qū)培養(yǎng)綜合型文物保護科技人才,提升民族文物在中華民族優(yōu)秀歷史文化遺產中的重要地位,增強各少數民族的自信心與自豪感。
[關鍵詞]民族院校;文物保護;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7)01-0109-03
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統(tǒng)一的國家,除漢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主要分布在西部、北部等邊疆地區(qū)。少數民族地區(qū)由于受到當地的地理、氣候、交通、人口等因素的限制,當代經濟發(fā)展水平相對落后,但各少數民族在歷史上都創(chuàng)造過燦爛的文化,并留存了豐富的民族文物。
民族文物作為歷史和文明的載體,是人類在社會活動中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實物[1],是探索和研究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重要資料,也是進行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民族團結教育的珍貴教材。[2]針對這一情況,不少民族院校相繼增設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yè),分別開設文物學、考古學、博物館學、文物保護學、科技考古學等方面的課程,為少數民族地區(qū)培養(yǎng)優(yōu)秀的文博人才,以提升民族文物在中華民族優(yōu)秀歷史文化遺產中的重要地位,增強各少數民族的自信心與自豪感。
民族文物包含著特定時期存留下來的豐富信息,反映了當時古代社會的真實面貌。受文物本身的材料組成、結構、性能等客觀因素以及外界環(huán)境因素的雙重影響,文物隨著歲月的流逝會發(fā)生一系列物理、化學、生物等的變化,這些改變了文物材料的結構和性能,使文物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壞,從而掩蓋了文物所蘊含的歷史信息。[3]可見,民族文物迫切需要科技保護。
文物保護工作以“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為基本指導方針,利用現代科技手段來分析文物的材料、組成成分、結構與性質、制造工藝、文物產地以及各種環(huán)境因素對文物老化、變質、銹蝕毀壞的影響及劣化機理,并制定文物科學保護的方法與具體實施的技術,以最大限度地延長文物的壽命。[3]它大量借鑒了物理、化學、生物、微生物、地質學、建筑學等自然與工程學科方面的相關理論與相關技術,使文物分析更科學化、綜合化、定量化,為文物保護方案、方法、材料、工藝的選擇提供翔實、可靠的科學依據。
近年來,民族文物亟待科技保護,全國不少民族院校也都相繼開設文物保護課程,以求為少數民族地區(qū)培養(yǎng)復合型、創(chuàng)新型及應用型的文物保護人才,滿足少數民族地區(qū)的考古、文博單位的科研與工作需要。本文依據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yè)文物保護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其他高等院校文博專業(yè)的教學現狀,對文物保護課程的教學方法進行初步探討。
一、民族院校文物保護課程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偏重課堂理論知識講授,實驗教學明顯不足
文物保護學不僅涉及無機化學、有機化學、高分子化學的基本理論及其保護材料的合成技術和操作技能,還在保護修復過程中與制陶、造紙、紡織、彩繪、土木建筑、生物醫(yī)學等技術學科緊密相連,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多學科相互交叉滲透的綜合性邊緣學科。[3]通過這門課的學習,學生可以了解并掌握不同材質文物保護的研究內容、方法以及操作流程。然而,課堂理論知識的講授較為單調枯燥,也很難將文物保護中的某一問題剖析透徹,這急需加強學生的實驗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目前,國內已有個別高校組建了較高水平的文物保護實驗室,有力提升了本校文博專業(yè)文物保護課程的教學水平。然而,囿于國內文物保護學的發(fā)展現狀,很多民族院校文博專業(yè)的文物保護實驗室建設相對滯后,而授課教師往往又偏重課堂理論知識的講授,教學方式單一,這很難讓學生體會到文物保護中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特性。另外,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理論知識若長期得不到實踐,勢必會造成對所學理論知識的荒疏,甚至對一些基本的文物保護專用設備都缺乏使用的能力。長此以往,文物保護課程的教學只能是紙上談兵,不能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綜合能力。
(二)師資力量較為薄弱,難以全面支撐文物保護課程的教學需求
文物保護研究按其材料分類,包括陶瓷磚瓦類文物保護、石質文物保護、金屬類文物保護、彩繪壁畫類文物保護、紙質文物保護、紡織品文物保護、漆木竹器類文物保護、皮革類文物保護以及骨角質類文物保護等,其探究的分析方法、腐蝕機理、保護措施以及保護材料都各不相同,又涉及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質學、礦物學、土木工程等自然與工程學科。[3]要想教授文物保護學的所有分支內容,需要教師具備不同材質文物的保護理念與技術。目前,民族院校文博專業(yè)的文物保護課程一般僅有一名專業(yè)教師擔任,而教師的研究方向又較為專一,對于自己研究領域之外的其他領域也只能泛泛而授,難以深入。因此,僅憑教師的個人力量很難滿足不同材質文物的文物保護教學需求。
(三)學生的教育背景相對薄弱,且學科背景又以文科為主,缺乏對文物保護基礎理論和方法的深入理解
文物保護學是一門人文與自然相互交叉滲透的學科,對學生的教育背景要求較高,學科背景也需要文理兼?zhèn)淝乙岳砜茷橹?。然而,民族院校的文博專業(yè)主要以招收少數民族地區(qū)的文科生源為主,這直接導致學生在學習文物保護課程的時候,感覺較為吃力,對文物保護中的腐蝕機理、儀器分析以及保護措施等理解不夠深入,學生對這門課缺乏學習興趣。
(四)與周邊高校、考古所以及博物館等單位的交流與合作不足
中南民族大學有自己的民族學博物館,這對于開設文物保護課程以及培養(yǎng)復合型、應用型的民族文物保護人才十分有利。遺憾的是,很多民族高校仍然沒有自己的民族學博物館,或者是有自己的民族學博物館,但文物保護專業(yè)與其以及周邊高校、考古所以及博物館等單位之間的交往還不夠緊密,亟待加強單位以及師生的交流與合作。
二、民族院校文物保護課程教學方法改革
(一)組建文物保護實驗室,加強實驗教學
鑒于文物保護的課程特點及其學科的發(fā)展需求,民族院校的文博專業(yè)應以文物學與博物館學為核心,以民族學博物館為平臺,以優(yōu)質的文博實驗教學資源開放共享為基礎,以高素質實驗教學隊伍和完備的實驗條件為保障,組建文物保護教學實驗室,建立復合型、創(chuàng)新型、應用型文博人才教學實驗體系。[4]文物保護實驗室的建設,將會直接改變文物保護課程的教學形式。教師在講授理論知識的同時,輔以實驗教學,讓學生在實驗室對各種文物保護所需的設備、技術以及操作流程等有個感性而直觀的認識,培養(yǎng)其動手能力,真正讓學生做到知行合一,為少數民族地區(qū)的相關文博單位輸送優(yōu)秀的文物保護人才。
(二)聘請國內外各類材質的文物保護專家,開設系列文物保護專題課堂
由于文物保護涉及的文物范圍比較廣,涉及的學科門類比較多,使用的保護材料又比較豐富,單一教師授課很難將不同材質的文物保護機理都講解透徹。中南民族大學文物與博物館系設立文博專題系列講座,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前來講學,拓展學生的專業(yè)視野,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針對文物保護課程,民族院校文博專業(yè)還是要加強聘請國內外各類材質的文物保護專家前來授課或開展專題講座,滿足學生對不同材質的文物保護方法與技術的全面認識與理解。
(三)加強文物保護實驗教學基地建設,全面提升文物保護實踐教學水平
民族院校的文博專業(yè)在提升學生理論知識的同時,也應加強與周邊其他高校、考古所以及博物館等單位之間的交流與合作,與其聯(lián)合開設文物保護課程、開展文物保護課題研究以及建立文物保護的實踐教學基地,增進雙方師生間的交流與合作,使雙方在理論與實踐方面達到真正意義上的優(yōu)勢互補,讓學生親身接觸文物保護的第一線,真正了解文物保護的基本原則、方法、理念以及發(fā)展現狀,全面提升文物保護課程的實踐教學水平。
(四)同時招收文科與理科背景的學生,并適當設置自然科學的基礎課程
文物保護學涉及大量物理、化學、生物學、材料學、地質學、建筑學、工程力學等自然與工程學科方面的知識。然而,受到文理分科的影響以及文博專業(yè)的招生慣例,民族院校的很多文博專業(yè)仍只招收文科背景的學生,這已經很難滿足目前文博專業(yè)的發(fā)展需求。因此,現亟待同時招收具有文科與理科背景的學生,以滿足文物保護課程教學與實踐工作的需要。同時,在文物保護課程授課之前,仍需對學生開設自然科學的基礎課程,增加學生的理科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這樣有利于學生盡快掌握文物保護的研究方法與技術手段,為少數民族地區(qū)輸送綜合型文物保護人才。
(五)改進教學方式方法,增強文物保護課程的趣味性
文物保護講授的內容較為繁雜,而文博專業(yè)學生的自然科學基礎相對較差,在講授文物保護課程時,教師應改進教學方式方法,利用多媒體網絡教學,加強信息技術手段在文物保護教學中的應用。[4]同時,在授課的過程中,應盡量采用通俗易懂、趣味性強的語言,消除學生對文物保護課程的畏難情緒。如筆者常將文物保護專家比作“醫(yī)生”,把文物當成“病人”,而文物保護專家在修復、保護文物的時候與醫(yī)生給病人看病的情況相一致,這樣就給學生一種直觀而熟悉的情景,便于學生記憶與理解。諸如此類的例子還有很多,這樣的教學方式變化可以將文物保護課程講述得易于理解,也能增強學生對文物保護課程的學習興趣。
三、結論
本文依據民族院校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yè)開設的文物保護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結合其他高等院校文博專業(yè)的教學現狀,提出文物保護課程教學應亟待增加實驗教學、開設文物保護專題課堂、加強與周邊院校、考古所以及博物館等單位的交流與合作、改進招收學生的學科背景以及教學方式方法等來完善教學環(huán)境,以求為少數民族地區(qū)培養(yǎng)復合型、創(chuàng)新型及應用型的文物保護科技人才,提升民族文物在中華民族優(yōu)秀歷史文化遺產中的重要地位,增強各少數民族的自信心與自豪感。
[ 參 考 文 獻 ]
[1] 李曉東.文物學[M].北京:學苑出版社,2009.
[2] 們發(fā)延.民族文物保護現狀及其對策[J].中國博物館,2006(2).
[3] 王惠貞.文物保護學[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4] 魏國鋒.考古專業(yè)文物保護技術課程教學方法探討[J].巢湖學院學報,2012(5).
[5] 陳素華.檔案文獻編纂與歷史研究[J].大學教育,2012(3):17.
[責任編輯:陳 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