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鈞
據(jù)網(wǎng)友爆料,今年6月,山東濱州經(jīng)濟開發(fā)區(qū)第一中學下發(fā)的獎狀背面竟帶有廣告,引發(fā)眾多學生、家長不滿。多張網(wǎng)傳圖片顯示,在該校頒發(fā)獎狀的背后,整面都是某電子產(chǎn)品商家的廣告,有門店地址、電話、產(chǎn)品推介等廣告內(nèi)容,并稱學生憑此獎狀可領一份精美禮品。針對此事,濱州市教育局日前通報稱,涉事學??紤]到大部分獎狀都貼在墻上,只有正面展示于人,遂答應與商家合作。目前,該局已責令涉事學校進行整改。(7月12日新華網(wǎng))
無獨有偶,幾年前,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一所小學就曾曝出過類似事件,在該校發(fā)給小學生的獎狀上被“植入”廣告,且正面和背面都有廣告信息,被網(wǎng)友吐槽為“廣告獎狀”“宣傳單”,當時亦引發(fā)了社會熱議。
在中國教育投入早已進入4%時代的當下,學校真窮得連印刷獎狀的錢都沒有嗎?學校真的需要廣告商來贊助獎狀嗎?
市場經(jīng)濟下,商家依托廣告搶占先機、贏得市場,商業(yè)廣告自然無孔不入。站在該商家的角度,學生及其家長當然是其最大的潛在客戶群、消費群,對其而言,“捆綁”學生獎狀直擊目標人群,無疑是一次成功的“精準營銷”,這種“全新”的廣告模式既提高了廣告造勢的效率,也節(jié)省了二次營銷的成本與資源,可謂“一石二鳥”;而站在校方的立場,由商家免費設計印刷獎狀,廣告也只在獎狀背面,一來節(jié)省了辦學經(jīng)費,二來企業(yè)助學活動也促進學校與社會的互動,這些觀點在當?shù)亟逃块T和學校的解釋中多有顯現(xiàn)。表面上,好像能解釋得通,似乎不是多大的問題,但事實上卻不然,如此行為可謂問題多多。
首先,學校和商家的這種合作行為是公然違法。于2015年9月起開始實施的新《廣告法》第三十九條明文規(guī)定:“不得在中小學校、幼兒園內(nèi)開展廣告活動,不得利用中小學生和幼兒的教材、教輔材料、練習冊、文具、教具、校服、校車等發(fā)布或者變相發(fā)布廣告。”顯然,學生獎狀上印刷企業(yè)廣告是夾帶“私貨”的做法,明顯違反了該條款,不僅破壞社會的公序良俗,而且是違法行為。法律之所以如此做禁止性規(guī)定,是基于教育是崇高的,容不得絲毫利欲熏心與利益侵染。不管商家以何形式在基礎教育校園做宣傳推廣,都是有違法規(guī)的行為。
其次,此類合作有違教育的公益性,損害學校的公信力和品牌形象。教育絕不是商品,尤其是公立中小學校及其教師,作為國家教育責任的具體擔當者,其所提供的公共教育服務是一種典型的公共產(chǎn)品而非商品。一切把學校資源作為商品進行交易的行為和形式,都破壞了教育所確立的價值基石,損害了教育自身固有的公益意義,是極具腐蝕性的教育亂象?!皬V告獎狀”進入校園,不管是從道德底線還是從社會責任出發(fā),都隱藏著諸多不可預知的風險與危害。一方面,可能誤導學生及其家長盲從迷信一些教育產(chǎn)品,進而導致沖動性消費;另一方面,“廣告獎狀”還可能給孩子幼小的心靈造成難以磨滅的心理傷害,糟蹋孩子的付出與努力,這恐怕是當初“校商合作”時,校方所忽視與遺漏的最為重要的方面。
再有,這種合作極大貶低了獎狀本身的精神激勵意義。廣告植入獎狀,對獲獎學生而言有百弊無一利。應該明確,獎狀是對學生的一種精神獎勵,不僅意味著對學生過去付出努力的肯定與贊賞,而且也可激發(fā)和鼓勵學生未來學習的進取心。珍藏獎狀,是許多學生與家長的美好記憶,然而,當接過那張植入整版商業(yè)廣告的獎狀,還能高興與美好嗎?事實上,這種向?qū)W生灌輸商品功能與消費理念的“廣告獎狀”,除了減弱獎狀本身的精神激勵意義,必然會引發(fā)學生和家長的種種不滿。
教育是一種特殊的活動,教育者不一定非要面對面地向受教育者傳遞信息,而是可以通過各種方式與媒介,甚至通過他人進行。這個他人,不一定是教育者,因為教育者是以改變他人的觀念、素質(zhì)、能力為目的而傳遞信息的。凡是接到其信息,甚至是其傳遞意向的人也是其教育對象。
教育工作者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教育是有尊嚴的,這種尊嚴是一種來自于骨髓和靈魂里不媚俗的清高。
人們常說,孩子是一張白紙,你要在上面書寫什么、畫上什么,最后他們就成了什么。印度詩人泰戈爾說:“鳥的翅膀一旦系上了黃金,就永遠也不能飛翔?!比绻B獎狀都淪為了市場的奴隸,沾上了銅臭,那培養(yǎng)孩子高尚的道德情操豈不成了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