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艷瓊
摘 要 在孩子的心中,識字課是最枯燥、最令人厭煩的課。尤其是低年級的孩子,他們活潑好動,好奇心強,對什么都充滿激情,作為教師我們不能再在他們的身上施加過重的、機械的、重復的而又低效的學習壓力,那樣只能徒增他們對識字的恐懼。那怎樣才能讓他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享受識字的快樂而又能認識更多的字呢?
關鍵詞 課內閱讀 課外閱讀 家庭閱讀
中圖分類號:G623.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7)03-0048-02
我們的語文學習有著廣闊的母語社會背景,教師可指導學生充分利用身邊任何可利用的教育資源進行識字,堅持大語文教育觀,突破封閉的課堂和單一的課本,走進生活,走入社會,使學生在母語這個得天獨厚的條件下識字。這不比在對字的音型義的枯燥的講解和把字進行肢解的基礎上記得更牢更準更多嗎?
要引起低年級學生對閱讀的興趣,教師要抓住任何教育契機引導學生,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抓好校內閱讀,夯實識字基礎
1.讀兒歌識字。在教“請、清、情、晴、蜻、精、睛、倩”這些字時,學生難以分清,老師們就編出了這樣幾首兒歌:“有水方說清,用言去邀請,麗人留倩影,日出天氣晴,有目是眼睛,有心情更濃,有蟲是蜻蜓,有米人精神”;“河水清清天氣晴,小小青蛙大眼睛。保護禾苗吃害蟲,做了不少好事情。請你保護小青蛙,它是莊稼好衛(wèi)兵”。兒歌這種兒童喜聞樂見的方式大大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增強了識字教學的趣味性,可謂是寓教于樂。
2.讀故事識字。低年級的課文大多是故事類和童話類的文字材料,而聽故事講故事是孩子最喜聞樂見的事情了,教師可以抓住故事這個因素來引導他們識字。故事聽熟了,再來反復讀??梢韵雀蠋熁蜾浺糇x,再學著自己讀。教師應用各種方法引導孩子讀,一直到讀透為止。在閱讀活動中與生字多見面。這樣可以強化刺激,幫助記憶生字,又可訓練朗讀,還有利于語言的內化。
3.讀古詩識字?!墩Z文課程標準》要求每一年級都要段背誦幾首優(yōu)秀詩文。學生每讀會一首古詩,都能認識多個字。在簡單了解意思之后,學生根據自己對古詩的理解,邊背邊加上動作,興趣盎然,無意中有學到了很多字。我們還可以利用每天的晨讀時間,每周增加一首古詩,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讀,在輕松愉快中又認識了三五個生字。一段時間后開一次古詩文朗誦會,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及時鼓勵獎賞,讓學生在輕松愉快中擴大識字量。
二、豐富課外閱讀,提高識字能力
1.指導學生課外閱讀,首先要提供課外閱讀的材料。教師應根據學生的知識水平和閱讀能力,介紹貼近兒童生活、生動有趣的讀物,幫助挑選淺顯有趣的童話、故事、兒歌、散文、優(yōu)秀小說等,如《格林童話選篇》《木偶奇遇記》《阿凡提的故事》 《安徒生童話選篇》《鄭淵潔童話》《天方夜譚》《愛麗絲漫游奇境記》《三毛流浪記》等。
2.指導學生課外閱讀,還要教會學生課外閱讀的方法。老師還應教給學生合適的閱讀方法,如讀書之前先翻翻前言、后記和目錄,對書的背景、作者和大致內容有一個初步的了解;選用默讀、誦讀、精讀、略讀、表演讀等各種不同的方法進行閱讀。 對于大一點的孩子引導他們“不動筆墨不讀書”,可以寫摘要,做批注,列提綱,制卡片,畫圖表,寫心得等。不同類型的書,要介紹不同的閱讀方法。像《愛麗絲漫游奇境記》《木偶奇遇記》等小說,學生最易為其中曲折的故事所吸引,可以先讓他們理出小說的情節(jié)線索,掌握故事的大概,然后引導他們關注其中的人物命運和精彩故事;再比如詩歌,要注重誦讀,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展開聯(lián)想和想像,達到陶冶性情的目的;讀《十萬個為什么》等科普著作,一方面要分清要點,注意從中汲取知識,一方面要注意體會其中的科學意識和科學精神。
三、加強家庭閱讀,放飛識字夢想
原國家教委主任柳斌說過 “一個不重視閱讀的學生,是一個沒有發(fā)展的學生;一個不重視閱讀的家庭,是一個平庸的家庭;一個不重視閱讀的學校,是一個乏味應試的學校;一個不重視閱讀的民族,是沒有希望的民族”。家庭充滿書香、快樂閱讀充盈空間,將會使孩子更加熱愛閱讀,養(yǎng)成閱讀的好習慣。我通過“致家長的讀書倡議書”和家長會,爭得家長支持,創(chuàng)設書香家庭。要求家庭設立書房、書架、書柜或讀書角等讀書讀報陣地;開展“父母伴我讀”活動,家長每月至少陪孩子去一次書店,每天和孩子一起閱讀半小時,和孩子共看一本書;建議家長對孩子讀書進行指導或督促,并及時簽意見或建議,實事求是地在課外閱讀記錄卡上填寫孩子在家讀書表現。這樣把課堂延伸到家庭,對鞏固識字,培養(yǎng)閱讀興趣與能力,開闊視野,開發(fā)智力,大有裨益。
法國教育家盧梭說:“人們在煞費苦心地尋找教讀書寫字的最好辦法,有些人發(fā)明了單字拼讀卡和字卡,有些人把孩子的房間變成了印刷廠。真是可憐!”我們不要把孩子變成可憐蟲,那就讓他們閱讀吧,讓閱讀引領他們穿越識字難的誤區(qū),尋找其中的快樂和智慧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