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言
近年來,在中亞、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都有大量重要的考古發(fā)現(xiàn),這些發(fā)現(xiàn)與中國北方出土的來華粟特人墓葬和遺物交相輝映,對于絲路歷史和文明的研究具有突破性的學術價值?!督z路譯叢第一輯·玄奘之旅》對此作了詳細的闡述。書中還配有大量插圖,展示考古所出的壁畫、佛像、珠寶,圖文并茂,深入淺出,實為絲路研究佳作。
《絲路譯叢》的作者來自俄羅斯、法國、烏茲別克斯坦、美國、意大利等國,都是世界級的東方學專家和絲路藝術史家,每一位都親身參加國際考古隊在中亞五國聯(lián)合國遺址的挖掘工作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用血汗和青春見證了玄奘之路寶藏的出土,用著作填補了最近十年世界絲路學的空白,解決了諸多疑難。如馬爾夏克教授,從事粟特考古53年,最后殉職埋葬在沙漠場地,被稱為“中亞考古之父”。
《絲路譯叢第一輯·玄奘之旅》作者與著作有:
1.俄羅斯冬宮博物館、“中亞考古之父”馬爾夏克:
《突厥人、粟特人與娜娜女神》;
2.法蘭西學院葛樂耐教授:
《駛向撒馬爾罕的金色旅程》;
3.意大利拿波里大學康馬泰:
《唐風吹拂撒馬爾罕:粟特藝術與中國、波斯、印度、拜占庭》;
4.烏茲別克期坦國家科學院院士瑞德維拉扎:
《張騫探險的佛國:貴霜大夏考古》;
5.美國紐約大學樂仲迪:
《從波斯波利斯到長安西市:粟特與北朝藝術》;
6.俄羅斯冬宮博物館、塔吉克斯坦片治肯特考古隊長盧湃沙:
《舞蹈的濕婆與火神:粟特寶藏重現(xiàn)》。
他們都是國際學界公認研究絲路的權威學者,文章是歷年國際會議上的代表作。目前第一輯60萬字,插圖六百多幅,已經(jīng)譯出40萬字,我審讀一遍,不時停筆,擊節(jié)贊嘆。
叢書譯者,倫敦大學的毛銘博士,澳大利亞國立大學的陶步思(BruceDoar)博士和美國賓州大學的梅維恒(VictorMair)教授,多年從事中外學術翻譯事業(yè),并親自參與考古工作,他們組織的翻譯團隊,精通中、英、法、意、俄、阿拉伯、梵文、中古波斯、粟特文等多種文字,譯筆準確、清麗、流暢。切望叢書得以早日出版問世。(作者為復旦大學教授,美國亞洲學會AAS會員,《漢語大詞典》總編纂)
2015年7月18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