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夸才讓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zhàn)與機遇探究
南夸才讓*
拉薩師范高等??茖W校,西藏 拉薩 850007
基于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和機遇,本文在論述了新媒體時代基本特征的前提下,分析了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點,包括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的復雜化、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特征明顯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信息來源立體化、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多樣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經濟化五個方面,闡述了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包括把握“三個導向”、堅持貼近社會、專業(yè)和生活、激發(fā)“微活力”與“微活動”三個具體要求。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挑戰(zhàn)與機遇
新媒體時代是人類社會發(fā)展和進步的必然選擇,為社會融入了更多的新元素和新思想,對于人們的文化理解和接受能力都提出來新的要求和挑戰(zhàn),尤其是對于高校大學生而言,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有更加接受外來思想和文化元素的機會,會受到更多的外來思想的沖擊和影響,對于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有了新的要求和評價標準,這也是新媒體時代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的新的挑戰(zhàn)和機遇。
每一個歷史時期都是一個特定的時代特征,所謂“時代”是指人和文化共同構建的一個時空概念,能夠最直接有效的影響到人的認知方式和意識發(fā)展。本文所說的“新媒體時代”,具體而言是指在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的基礎上,基于信息技術基礎條件,依托于現(xiàn)代化的網絡技術手段,借助移動通訊技術和數(shù)字技術,營造的一種數(shù)字化、開放性、全方位的信息空間結構。相比較其他時代的個性特點,新媒體時代具有以下幾個主要特征:
(一)高度的媒體融合度
新媒體是一個包含積廣的新概念,是由各種新舊媒體不斷交融整合而成的一種現(xiàn)代化媒體形式,區(qū)別于舊媒體概念,新媒體的新主要表現(xiàn)在媒體形態(tài)和技術層面的新,也包括傳播內容和傳播內容的新,以及媒體的文化內涵、價值以及交易方式的新等。
(二)巨大的信息或數(shù)據(jù)能量
這是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信息是這一時代最寶貴的財富,信息量巨大是新媒體時代的主要特征之一,信息儲存單位從G甚至發(fā)展到P、E等多樣化的計量單位,每個單位之間的進率已經發(fā)展到1024。據(jù)世界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在2011年開始全球數(shù)量總量將超過過去近千年來人類有信息存儲設備的總量。U盤、云計算等便捷存貯設備已經收到了廣泛的應用和推廣,成為了人們現(xiàn)代社會信息存儲的重要手段,總體來說,新媒體已經以強硬的態(tài)度滲透到人們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對學生思維和發(fā)展的影響也更加深刻和有效。
(三)工具性的中性特征
新媒體時代的來臨是現(xiàn)代科技社會進步的具體體現(xiàn),工具性是其的基本特征之一。新媒體沒有特定的使用對象,每一個人都可以是新媒體設備的使用對象,它不僅僅是技術手段,也是政治傳播工具,追求政治手段與現(xiàn)代工具性手段相結合的新媒體時代的個性彰顯。
(四)網絡化的社會生活
網絡已經是現(xiàn)代社會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新媒體技術是一種現(xiàn)代化的信息實用技術,依托信息技術優(yōu)勢,將數(shù)據(jù)存儲與技術使用合理結合,以最有影響力的方式融入人們的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體驗。
新媒體時代,互聯(lián)網應用和智能手機日益普及,高校大學生是最先接觸新鮮事物的主要人群,新媒體對高校學生的影響也最明顯,隨著學生信息來源的增加和廣闊,信息獲取渠道的多樣化等,在無形中對學生的思想政治思維方式和習慣方面也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一)思想政治教育環(huán)境的復雜化
新媒體時代打破了原有信息傳遞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使得信息傳遞過程更具實時性和便捷性,縮短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在客觀上減少了大學生人際交往的次數(shù)和頻率,降低了大學生之間溝通和交流的能力,使得許多大學生不愿意主動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生活經歷,對別人總是懷有一種莫名的不信任感。此外,新媒體帶來便捷的同時,也為大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信息獲取渠道,大學生接受的文化信息也越來越多元化,容易受到不同文化因素的沖擊,使得學生原有的思想體系和思維方式發(fā)生變化,不利于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樹立。還有,網絡上充斥著很多非常極端和偏激的語言和行為方式,容易造成學生精神污染,甚至有的學生因為過于沉迷網絡暴力游戲,有的自身的性格也受到影響,變得暴躁易怒,不利于與他人的溝通交流,這種復雜多變的思想政治環(huán)境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來越難以開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特征明顯化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體是大學生群體,結合新媒體時代背景,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表現(xiàn)出明顯的主體性特征,一是教育對象的主體性意識強烈,新媒體設備為大學生提供了便捷的信息獲取渠道,接受的信息量和信息種類豐富多樣。在傳統(tǒng)教育思想體制下,大學生是處于被教育者的地位之中,接受來自學校環(huán)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學生唯一的選擇,而且,大多數(shù)學生也沒有自主思考的意識能力,因此,對于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得心應手,但是,新媒體時代背景下,學生在多樣文化結構的影響和熏陶下,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思考和行為方式,每一個人對待不同的問題都有不同的解答,那種千篇一律的灌輸式思想教育手段已經不適應現(xiàn)代大學生思想教育工作實際。二是思想教育內容的個性化,新媒體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提供了現(xiàn)代化的開展方式和手段,使得學校與學生兩者處于平等的地位,通過開展多樣化的教育活動和豐富多彩的教育形式,提高了思想教育工作開展過程中學生的接受度和積極性,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切實將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落到了實處。注重思想教育主體的個性化特征是新媒體時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
(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信息來源立體化
在高校傳統(tǒng)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教育內容主要來源于國家的一系列大政方針政策,教育內容的政治色彩明顯,教育方式單一僵化,再加上學生本身對所學內容就缺乏興趣,使得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就像師生雙方的一場折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溝通只需要一臺互聯(lián)網移動連接設備,就可以隨時隨地的了解國內外發(fā)生的大事。第一時間掌握社會上的一些動態(tài),了解離我們很遙遠的一些地區(qū)的風土人情、自然風貌、社會文化等等方面,掌握多樣化的正確的文化傳播過程。其次,還可以利用網絡播放工具,將社會新近發(fā)生的一些有教育意義的真人真事,以及各高校之間成功的教學案例和課堂紀律,利用遠程教學優(yōu)勢,分享到各個學校之間,使高校之間的思想政治教育從靜態(tài)的接受到動態(tài)的多元發(fā)展,不斷提高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施效果,促進各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有效發(fā)展。
(四)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的多樣化
依托于新媒體設備開展的思想教育手段是豐富多樣的,教育者課被教育者可以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觀看同一個教學內容,并利用互聯(lián)網設備的及時性優(yōu)勢,進行實時的在線溝通和交流,不僅有利于調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積極性,也有效的較少了教師的工作量,拓展了教師的知識結構和內容。如教師定期組織學生觀看一些優(yōu)秀的公開課視頻或網絡熱點問題等,幫助學生保持對社會熱點問題的及時關注和有效解讀,利用一些生動形象的教學視頻畫面,增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樂趣,促進教學實踐的有效開展。
(五)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經濟化
高校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網站以及社會上層出不窮的思想政治教育專題學習網站,不僅有效的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而且也起到了豐富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減少教育過程中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等現(xiàn)象,最大限度的合理配置和利用現(xiàn)有的教學資源,實現(xiàn)各高校之間教育內容和資源的共享,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資源的利用率,尤其是各大專題研發(fā)網站的建立和發(fā)展,更是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人心,促進了思想教育工作的普及和推廣,完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礎目的,實現(xiàn)了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有序開展的科學構想。
新時代、新特點。新媒體時代,各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表現(xiàn)出來一些新的特點和要求,旨在進一步促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新媒體設備的有機結合,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科學性。
(一)把握“三個導向”,堅持做好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三個導向,一是開放與引導相結合的理念,既要堅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自身的開放性特征,隨著現(xiàn)代的進步和變遷,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也表現(xiàn)出一些新的特征和要求,新媒體技術是這一變化的主要動力支撐,新媒體背景下,將思想教育資源充分整合以后,堅持全面發(fā)展的理念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將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置于一個完全平等的地位,使得雙方在一個開放的環(huán)境中共同進步。二是堅持高校大學社思想政治教育思維發(fā)展的開放性,大學生是最容易接受新鮮事物的群體,大學期間也是他們的思想體系和價值觀念成型的關鍵時期,為他們提供一個相對寬松合理的思想政治學習環(huán)境,打破傳統(tǒng)的束縛性的學習環(huán)境,幫助學生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引導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開放與平等是一個合二為一的統(tǒng)一整體,只有在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中,才能保證師生學習關系上的平等,引導為主,學生自主發(fā)展的教育理念,是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徑。
(二)堅持貼近社會、專業(yè)和生活,優(yōu)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在結構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踐中提出了“三貼近”的原則,具體包括貼近生活、貼近專業(yè)、貼近社會。首先,貼近社會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方式必須符合當今社會的主流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結合高校所在地實際情況以及經濟發(fā)展水平,密切聯(lián)系人們的社會生活實際,用馬克思主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解讀社會上的一些問題和現(xiàn)象,能夠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和思考能力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其次,要貼近專業(yè),泛知識化現(xiàn)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常見的問題之一,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應將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大學生在大學期間修讀的專業(yè)知識有機結合起來,提升學生未來的職業(yè)道德修養(yǎng)的同時,幫助學生能夠借由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解釋學習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和現(xiàn)象,培養(yǎng)德才兼?zhèn)涞默F(xiàn)代工作者和建設者。
最后,要貼近學生實際,結合學生現(xiàn)有的思想政治發(fā)展水平和學習能力,選擇恰當?shù)膶W習內容和方法,根據(jù)學生的專業(yè)控制思想政治教育學習概況,順從學生的基本學習態(tài)度和能力,促進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全面和有效提升。
(三)激發(fā)“微活力”與“微活動”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普及力度不高是當期我國高校開展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高效的基層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和豐富多彩的組織活動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準的重要途徑。針對于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范圍局限的問題,開展生動活潑的思想政治“微活力”和“微活動”的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是改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局限于小部分人群,教學成果不顯著的重要舉措。
交互性、開放性、和信息來源的隱蔽性等優(yōu)勢特點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便利的同時也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和挑戰(zhàn),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機遇。有利于高校教育資源的自主選擇和有效拓展,有利于改善高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方式和手段。
[1]李國杰,程學旗.大數(shù)據(jù)研究:未來科技及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重大戰(zhàn)略領域.中國科學院院刊,2012(6).
[2]鄭志龍,余麗.互聯(lián)網在國際政治中的“非中性”作用.政治學研究,2012(4).
[3]熊澄宇.3G與新媒體發(fā)展.新聞前哨,2009(9).
[4]夏源.新媒體政府規(guī)制研究.浙江大學博士論文,2012.
[5]宮承波.新媒體概論.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1:9-8.
[6]王煥成.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等學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四個導向.沈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1).
[7]徐長恩,彭杰.加強大學生黨建工作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沈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
[8]王金團.圖書編輯媒介素養(yǎng)的建構與提升.中國出版,2008(9).
南夸才讓(1982-),男,藏族,青海同德人,碩士研究生,拉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公共教學部,助講,研究方向:中國哲學。
G
A
1006-0049-(2017)16-016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