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在南方
溫酒
文/南在南方
翻陶宗儀的《南村輟耕錄》,看到一則溫酒的,引如下:
宋季,參政相公鉉翁,于杭將求一容貌才藝兼全之妾。經(jīng)旬余,未能愜意。忽有以奚奴者至,姿色固美。問其藝,則曰能溫酒。左右皆失笑。公漫爾留試之,及執(zhí)事,初甚熱。次略寒,三次,微溫。公方飲。既而每日并如初之第三次。公喜,遂納焉。終公之身,未嘗有過不及時,歸附后,公攜入京。公死,囊橐皆為所有,因而巨富,人稱曰奚娘子者是也。吁!彼女流賤隸耳,一事精至,便能動人……
一個當官的想在杭州找個色藝俱佳的小老婆,海選十來天,沒看上。于是奚奴出場了,問她會干啥呀,答曰,會溫酒。左右大笑,溫酒這事誰不會咧?可鉉翁還是留下來,頭一回溫,太熱了啦,再溫,又有點冷啦,三溫,不熱不寒,正好。這不算絕,絕的自此之后,那酒溫的如同第三回的那個溫度,陪鉉然到死,家產(chǎn)都是她的,成了富婆。陶先生生了一些議論,有一句“一事精至,便能動人”,應(yīng)是喻世明言。
那時的酒差不多都是米酒,溫著喝,想來口感好些。
在我老家陜南,大多數(shù)酒不是釀出來的,是木甑蒸餾出來的。做酒的東西多,小麥,苞谷,紅薯能做酒,甘蔗能做酒,果木里頭的柿子,甚至山上的簡子果(學名胡頹子)也能做酒。酒精度一般在四五十度。喝時,也是要溫的。
溫酒的壺,有銅的,有陶的,最多能裝二斤,小的只裝二兩。溫酒不能性子急,盡量讓酒壺離明火遠點,不然燒著,冒藍焰。一冒藍焰,酒精揮發(fā)了,酒味就淡了,飲者常常皺眉。有個飲者酒席上忽然哭了,人問他咋了嘛,他說酒死了,傷心得很。別人奇怪,這剛端盅子,還沒喝呢,怎么就說起酒話來了?主人來問,他還是說,酒死了。主人說,好我個瓢把子呀,這酒咋會死咧?他一抽鼻子說,酒沒死,咋沒一點酒氣?主人家一嘗,嘿,酒是溫過了頭……
鄉(xiāng)間溫酒是個技術(shù)活兒,特別是紅白喜事,一般十席連開,要出執(zhí)事單,從總管支客,到劈柴挑水,都到人頭,馬虎不得。溫酒者自然也開執(zhí)事單里。
溫酒者找個地方,生一堆火,酒壇子,酒提子,他用燒水的大鐵壺溫酒,一次十來斤,他如同坐禪樣的坐在那兒。涼席上桌,他提了大壺,給桌上的銅酒壺滿上。
復又重溫,席間喊一聲,上酒。他答,來了。酒壺過處,酒香襲人。
摘自南在南方微信公眾號 nanzainan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