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容迎
(廣東省鶴山市沙坪中學,廣東 鶴山 529700)
隨著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歌唱的要求越來越強烈,不少家長把孩子送到老師手下學習聲樂,或者更多的學生為了升入音樂院校而找老師學習,這些現(xiàn)象本來是非常正常的。
但是,在教學過程中,由于過分地追求學習效果,急于出成績,教師難免會在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急于求成,往往造成舍本逐末,一味地追求聲音的高、亮,曲目的大和難,教師往往很少或者根本未顧及聲樂教學中一些看似很小實則非常重要的問題。
下面是筆者在多年教學工作和交流中所見到的或者親自遇到的一些普遍問題及應對策略。
在聲樂教學中,這種做法往往有拔苗助長的嫌疑,學生只學了二、三個月聲樂就布置難度非常大的曲目,如《我愛你,中國》《秋—— 帕米爾,我的家鄉(xiāng)多么美》《鄉(xiāng)音鄉(xiāng)情》等,以此向家長炫耀自己在教學中取得的成績。其實這種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因為這樣極容易給學生一種錯覺:聲樂太容易學了,不明白藝無止境的道理,不知道學習聲樂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為以后聲樂學習帶來極大的隱患。輕者氣息不順,樂感不好,嚴重的可能會導致發(fā)聲器官發(fā)生病變而抱憾終身。還有一些學生認為只要能唱幾個高音或低音,音量大小就代表其聲樂水平的高低,這是一種誤區(qū),殊不知如此盲目地濫用嗓子并且不注重掌握正確的技巧對嗓子的傷害是非常大的。這種誤區(qū)的直接后果就是導致自己嗓子的提前退休,更有甚者,由于錯誤的練習方法而完全破壞了其嗓音條件。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發(fā)聲不自然的原因就是由于違背了本身的嗓音條件,太偏重于追求聲音效果從而使嗓子無法承受勉強唱出的高音和音量,最終導致嗓子的負荷過重而引起的。
對于此問題,解決的辦法就是教師要意識到聲樂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和長期積累的過程,演唱水平的進步是一個“螺旋式”上升過程,并且要把這一過程告訴那些急于讓孩子成才的家長,千萬不能因為各種因素而違背聲樂教學規(guī)律,以至于對學生造成不必要的傷害。練習時要由易到難,由簡單到復雜,不能急于求成。因為歌唱時身體各個部分的肌肉要按照歌唱要求活動,這不是短時間練習能做到的,而是要反復練習的。從生理上講,每一次的練習是一次加深印象的工作,反復加深印象才會把正確的歌唱方法變?yōu)樽匀坏淖龇?。有些同學在練習時,一味地尋求高音,這樣的做法是錯誤的,嚴重的會破壞嗓子。練習要從中聲區(qū)開始,在中聲區(qū)用一段時間鍛煉呼吸肌肉和聲帶的協(xié)調(diào)配合能力,與兩組肌群的負擔能力,為下一步發(fā)展聲區(qū)打下良好的基礎。所以每個學聲樂的人都要在中聲區(qū)作有規(guī)律、有系統(tǒng)的反復練習,掌握好中聲區(qū)的發(fā)聲方法后再向高聲區(qū)發(fā)展。意大利美聲學派教學的代表人物藍培爾蒂主張初學時,先建立一個悅耳動聽的中聲區(qū),把中聲區(qū)的“e2”固定在頭腔,反復練習,就能比較容易地擴展到高聲區(qū)。因此,當條件還不成熟時,就不要過早地擴大音域,追求音量和提早唱一些自己技術還達不到的難度較大的歌曲,盡量少接觸大曲目,多唱一些曲目較小,但卻富于情感的曲目。如《我親愛的》《月之故鄉(xiāng)》《啊,我親愛的爸爸》《大海啊,故鄉(xiāng)》等。只有把一些看似簡單的曲目一首一首唱好了,才能進一步把大曲目以較高的質(zhì)量完成演唱。
筆者認為,表情在聲樂教學中也是極為重要的一個部分。我想,音樂會或者演唱上,沒有觀眾會愿意欣賞那些表情漠然、呆板的演員演唱,一個豐富而富于美感的表情是歌曲演唱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但這一個問題恰恰是許多教師未加以重視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據(jù)我觀察,學生在演唱時的表情有的非常古怪或是呆板,或與音樂不符或是不自然,我想,這都與在平時的訓練過程中教師未加以重視有關。
一部音樂作品要比較完美地表現(xiàn)出來,需要有豐富的情感、表情和良好的演唱儀態(tài)等多種因素的良好配合。如果缺乏這些因素的支持與配合,再漂亮的嗓子也只不過是一件有著美麗外表卻毫無內(nèi)涵的發(fā)音體。一部音樂作品的感情,或喜悅或悲傷,要通過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才能聲情并茂地將歌曲展示出來,但動作不要過于夸張,以免引起觀者反感。
例如,教師在訓練學生演唱《唱支山歌給黨聽》時,要讓學生明確這首歌曲的情感是歌頌、痛恨、贊美三種情緒的結(jié)合,要把握這三種情緒的演唱,要把表情、動作等協(xié)調(diào)好,A段開始是典型的山歌風格,前兩句要唱得舒展、明亮、感情親切,第三句是連續(xù)的切分節(jié)奏,使感情不斷推進、起伏、直達A段高潮。“黨的光輝”中“光輝”二字要唱得高亢、明朗,充滿歌頌性,表情是自豪地面帶微笑,動作自然大方。B段從“舊社會”起,表面對舊社會痛苦的回憶,音色要暗淡,速度應該慢些,突出“鞭子”二字,語氣上要沉重穩(wěn)定一些,在“母親只會淚淋淋”速度開始放慢,聲音弱下來,表情是悲傷的,下一句“共產(chǎn)黨號召我鬧革命”從感情上、速度上、音色上要突變、力度上加強,要有一種振奮人心的氣勢?!棒[革命”三字要用最大的聲音力度來唱,“揍敵人”三字語氣要堅定有力,表情是嚴肅自豪的,動作仍然自然大方。A段回到現(xiàn)實中,感情要親切、真摯,要用流暢、舒展的聲音來贊頌對黨的熱愛之情,通過對歌曲的整個情緒進行深刻理解,表情、動作協(xié)調(diào)自然,演唱的藝術表現(xiàn)才真摯動人,給人以美的享受。
在開始學習聲樂之前,老師一般都會告訴學生如何站立,頭如何放,手怎么擺,但在教學中則不會強調(diào)這一細節(jié),放任學生,這就造成學生在演唱時抬著頭或者彎著腰,或者斜著背,或者歪著頭,總之,毫無形象可言。例如讓戴玉強又蹦又跳的唱《把一切獻給黨》,讓宋祖英駝著背唱《辣妹子》,既影響歌唱時的呼吸和發(fā)聲器官的機能,又毫無美感可言。筆者覺得,一個人無論聲音如何好,演唱水平如何高,如果演唱的姿勢不美觀大方則是對音樂作品的極大傷害,對于作品的表達是一個極大的損失。
筆者認為,在日常生活中多觀察、觀摩好的表演,尤其多觀看優(yōu)秀的戲曲表演是增進情感、豐富表情、協(xié)調(diào)姿勢的有效途徑。優(yōu)秀戲曲中的舉手投足、一顰一笑都做得非常到位,相信借鑒到聲樂學習和教學中一定非常有益。在當今聲樂教學中,往往重聲音輕表演,使學習聲樂的學生走入一個學習的誤區(qū),他們關注最多的是聲音、風格、唱法,而忽視了表演舞臺藝術,觀眾不僅要聽歌唱家的聲音,更會去審視歌唱演員的表演。戲曲表演所包含的對各種人物、情感、情緒的表現(xiàn)手段借鑒到歌唱演員的表演中塑造音樂形象,可以使聽眾更好地融入藝術氛圍之中。
每一首音樂作品都會表達一種或者多種情感,我覺得歌曲應該是“感人”的,而要達到這一目的就需要有豐富而細膩的情感才能做到。在教學中,我常說“你好”二字用不同的語氣語調(diào)說至少有如下幾種意思:不認識的人不冷不熱相互打招呼;多年不見的老朋友相見時熱烈問候;曾經(jīng)有過矛盾的人相互勉強地打招呼。因為語氣語調(diào)中融入了情感,人們一聽便明白其中的含義,歌唱更是如此。但在教學中有的教師為了追求演唱作品的數(shù)量而把這個問題忽略了,未能對音樂作品加以深入的情感處理。
在聲樂教學中,要求學生多朗誦歌詞,并且是有節(jié)奏地聲情并茂地朗誦,增進學生的情感體驗。在朗誦歌詞的過程中,學生才能真正體會到作者深層次的情感,才能在演唱中對作品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聲樂表演者要將作品的歌詞,變成感人歌聲的加工過程。必須要有感情地朗誦歌詞,在朗誦中去理解和體會歌詞中的意境、思緒和情感以及把握作品中人物心理變化過程。從對歌詞的熟記到對歌詞的理解記憶,從而使自己從心里放聲歌唱,真正做到“聲情并茂”。在作品《黃河怨》中,歌詞中有這樣一段“命啊,這樣苦!生活啊,這樣難!鬼子啊,你這樣沒心肝!寶貝啊,你死得這樣慘!”我們可以進行適當?shù)膹娙鯇Ρ葋硖幚磉@段歌曲。“命啊,這樣苦!”可以以低聲的吟唱問自己,聲音較弱,繼而用比前一句稍強的聲音對黃河訴說“生活啊,這樣難!”再用強音著重強調(diào)第三句中的“沒—心—肝”一字一頓,字字血淚,恰是對著蒼天控訴這敵人的惡行。緊接著,用較弱的聲音緬懷自己可憐的孩子。經(jīng)過這樣的加工處理,作品就有了生命、有了感情,我們的表演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聲情并茂”。
以上是筆者在聲樂教學和交流中常常見到的一些小問題及應對策略,把它變成文字,與同行相互交流體會,希望多多指正其中不足之處。
[1]余篤剛.聲樂語音藝術[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00.
[2]沈陽音樂學院聲樂系.中國民族聲樂教程[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5.
[3]胡鐘剛.21世紀音樂教育叢書:聲樂實用基礎教程(第3版)[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