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漢忠
明晰論述類文本閱讀考查動向突破復習低效瓶頸
——以2017年全國高考Ⅰ卷為例
駱漢忠
2017年全國高考論述類文本閱讀考查與2016年相比,有傳承有發(fā)展。傳承下來的方面,一是繼續(xù)采用三道單項選擇題的考查形式,分數為9分;二是保持兩道題的題干表述不變,即“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和“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三是主要考查信息的篩選和確認,理解和分析能力,能力層級為B和C級。發(fā)展的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選文范圍多樣而典范,深度關照現實,注重價值培育。2017年全國高考Ⅰ卷、Ⅱ卷、Ⅲ卷的論述類文本分別摘編自明德的《中國參與國際氣候治理的法律立場和策略:以氣候正義為視角》、萬明的《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軌跡》和陸邵明的《留住鄉(xiāng)愁》,兩篇學術論文,一篇時評,這也是論述類文本第一次選用時評;選文更關注現實,信息量大,有較濃厚的人文色彩。選文的篇幅也由2016年1100字左右,縮短至900字左右,閱讀的文字量減少了。
二是立足核心素養(yǎng),注重整體把握能力,凸顯考查邏輯思維能力。如2017年全國Ⅰ卷的第1題:
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為了應對氣候變化,非政府組織承襲環(huán)境正義運動的精神,提出了氣候正義。
B.與氣候變化有關的國際公平和國內公平問題,實際上就是限制排放的問題。
C.氣候正義中的義務問題,是指我們對后代負有義務,而且要為后代設定義務。
D.已有的科學認識和對利益分配的認識都會影響我們對氣候正義內涵的理解。
這道題主要考查篩選、整合并分析信息的能力。
2017年全國卷論述類文本閱讀考查還注重文本的說理性和邏輯性的考查,在言語的轉述中往往帶有假設、因果、條件等邏輯推斷的內容,包含著能力遷移的要求。如2017年全國Ⅰ卷的第3題:
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如果氣候容量無限,就不必對氣候變化進行倫理審視、討論氣候的正義問題。
B.如果氣候變化公約或協定的長期目標能落實,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證。
C.只有每個人都控制“碳足跡”從而實現了代際共享,才能避免“生態(tài)赤字”。
D.氣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復雜的問題,氣候正義只是理解該問題的一種視角。
這道題主要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的能力,能夠根據文本信息推出未知或者隱含的信息,目的在于從更高的層面考查考生是否真正理解文意,突出對考生批判性思維的考查。
三是增加了對文本論證思路的考查,旨在考查考生的思維品質。論述論文本的論證思路指的是作者在論述觀點時的思維過程,這個過程講究觀點的確切,講究層次的明晰,講究論證方法的運用,講究論證材料的組合。如2017年全國Ⅰ卷的第2題:
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從兩個維度審視氣候正義,并較為深入地闡述了后一維度的兩個方面。
B.文章以氣候容量有限為立論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氣候方面的社會正義問題。
C.文章在論證中以大量篇幅闡述代際公平,彰顯了立足未來的氣候正義立場。
D.對于氣候正義,文章先交代背景,接著逐層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內涵。
這道題主要考查分析文章結構以及分析論點、論據和論證方法的能力。
明晰了高考論述類文本的考查特點,那么接下來,將進一步探析學生失誤的成因,反思教學存在的問題。
問題之一,教師津津樂道于答題技巧和方法,忽視了閱讀的根本,造成不少學生迷信所謂的答題寶典,習慣于按先驗的線性邏輯來應對試題和文本,因而沒有真正形成閱讀的能力。而閱讀的根本,就是培養(yǎng)閱讀能力,提升學生理解分析的思維力,這是高中語文學習的核心素養(yǎng)之一。
問題之二,不少考生缺乏文體意識,對文體特點缺乏明晰、具體的認知,因此面對論述類文本閱讀往往沒有清晰的思路,甚或束手無策。在論述類文本閱讀教學時,教師要交給學生一把鑰匙——閱讀論述類文本的方法,即要引導學生懂得根據文本的體式及特點,以議論說理為抓手,弄清論題是什么,重要概念有哪些,中心論點是什么,有沒有分論點,論證的結構有什么特點,作者又是如何表達觀點的,言語表達有什么特點等等。這樣,才能快速而準確地把握文意,理解文章。
問題之三,缺乏整體感知和整體把握意識,很多考生在答題時往往直接看選項,然后再回到文本尋找相應的句子,進行比對。沒有閱讀全文,關照上下文,這種“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方法,必然會造成對文意理解的支離破碎,甚至偏頗和肢解。比如2017年全國Ⅰ卷論述類文本閱讀第1題的D選項,如果考生沒有整體把握全文,就無法作出準確的判斷。
總而言之,要提升高考論述類文本閱讀的有效性,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復習教學中,不能只滿足于就題講題,而應該引導學生多多閱讀,積累閱讀經驗,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還應該注意引導學生細讀文本,學會分析作者讓讀者接受自己觀點的主要理由以及呈現的方式、方法,品味語言表達的周密性、說理性和邏輯性,這樣才能真正提升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福建惠安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