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欽瑜
由《赤壁賦》看蘇軾的精神世界
李欽瑜
在《赤壁賦》中蘇軾借助主客問答的方式闡述了儒釋道結(jié)合的復雜思想。我們知道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國古代文人思想的基礎,但對因烏臺詩案而被貶黃州的蘇軾來說,這種壯志難酬的痛苦是常人難以接受的,為了在困境中突圍,蘇軾轉(zhuǎn)而在道家和佛家中尋找精神安慰。因此也就形成了蘇軾特別的精神世界。
首先從《赤壁賦》的第三段來分析,這一段主要通過客的悲來體現(xiàn)蘇軾在儒家思想中遭受的困境??徒璨懿俦瘋€人之渺小、人生之短暫、功業(yè)之無成。就如林語堂《蘇東坡傳》闡述的“人生在宇宙中之渺小,表現(xiàn)得正像中國的山水畫。在山水畫里,山水的細微處不易看出,因為已消失在水天的空白中,這時兩個微小的人物,坐在月光下閃亮的江流上的小舟里。由那一剎那起,讀者就失落在那種氣氛中了?!庇嗲镉辍短K東坡突圍》提到“這便是黃州赤壁。赭紅色的陡峭石坡直逼著浩蕩東去的大江,江面有小船可供蕩槳仰望,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間就有了氣勢,有了偉大與渺小的比照,有了視覺空間的變異和倒錯,因此也就有了游觀和冥思的價值。”所以,在如此情境和氛圍中,客人的悲傷是極易引起蘇軾的共鳴的。再加上身處黃州的蘇軾此時的生活狀態(tài)已在他自己寫給李端叔的一封信里描述得非常清楚。信中說:“得罪以來,深自閉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間,與樵漁雜處,往往為醉人所推罵,輒自喜漸不為人識。平生親友,無一字見及,有書與之亦不答,自幸庶幾免矣?!边@種壯志難酬的苦悶心境也在他同時期的《記承天寺夜游》(1083年)中有體現(xiàn):“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痹~中自稱“閑人”,月下漫步,看似悠閑自在,實則苦悶不已。同時我們不能忽略了蘇軾早年的思想,早在少年時期,蘇軾就確立了儒家立身行事的準則和人生的價值取向。他“奮勵有當世志”,在風云變幻的政治斗爭中,“砥礪名節(jié),正色立朝,不務雷同以固祿位。”但是蘇軾畢竟是蘇軾,他懂得在困境中調(diào)整自己,以尋找突圍的方式。
接下來,蘇軾就以勸導的方式來為客闡釋變與不變、取和不取所蘊含的思想內(nèi)涵。借此來表達身處困境中而能覓得一方心靈的凈地。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边@里有莊子的相對論,宇宙可以是一瞬的事,生命也可以是無窮的,其間的轉(zhuǎn)化條件,是思辨方法是否靈活到從絕對矛盾中看到其間的轉(zhuǎn)化和統(tǒng)一。首先從變與不變的角度來看:天地萬物都是瞬息萬變的,就如水和月亮一樣,江水日夜不停地流,月從虧到盈不斷地變化;但作為個體的人,生命是短促的,人參與了整個人類的生命活動,把自己與整個宇宙化為一體,這樣就同宇宙一樣具有永恒的存在。這里就極好地體現(xiàn)了“天人相類,天人相通”的思想,突破了時空的限制,超越主客體的分別,蘇軾終于有了這樣的認識:我們何必把自己局限在現(xiàn)實的功名利祿的世界當中,何必把自己局限在官場當中,人應該和宇宙萬物相通。這一思想與道家思想講“出世”,主張寄情山水,不求功名利祿,提倡天人合一,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是相吻合的。
而后我們再來分析取和不取所蘊含的思想:不取是因為物各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取則是大自然中擁有無盡寶藏,共同享用這份天然的饋贈,這也是佛家的隨緣自得。這里借用李一冰《蘇東坡傳》“臨皋亭外呼嘯不停的濤聲,赤壁磯畔郁郁蒼蒼的山容林相,原來看似沒有生命的一山一水,一木一石,只因有時間與他接近,日夕相見,不覺產(chǎn)生了意想不到的感情,有了感情才驀然發(fā)現(xiàn)宇宙所孕育的萬物,適其自適,各得其所。而這不正是佛家講“脫世”,“一切聲皆佛聲,一切色皆佛色”,“風為耳之食也,色為目之食也”認為世事如幻,提倡隨緣自在。蘇軾謫黃州“布衣芒履,出入阡陌,多挾彈擊江水,與客為娛樂。每數(shù)日必一泛舟江上,聽其所往,乘興入旁郡界,經(jīng)宿不返?!彼牟痪卸Y法,是很自然,很平靜的,很通脫的。因而,長江在他筆下,寧靜而且清凈:“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白露橫江,水光接天”,正是他坦然脫俗的心境。在這種心境的感性境界中,溶入了形而上的思索,就成了蘇軾的豁達灑脫的性格特征。
至此我們可以看出這兩段的主和客其實是蘇軾人生的兩個層面:主是作為佛道者的蘇軾:達觀,既因緣自適又隨遇而安;客就是作為儒者的蘇軾:悲人生之短暫,生命之渺小。所以也就形成了蘇軾特別的精神世界:儒家的積極入世態(tài)度與佛道的超然物外、與世無爭的態(tài)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統(tǒng)一在蘇軾身上。當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時,蘇軾卻能峰回路轉(zhuǎn),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歸宿。所以,蘇軾也能寫出像《浣溪沙》這樣充滿樂觀豁達的作品?!吧较绿m芽短浸溪。松間沙路凈無泥。蕭蕭春雨子規(guī)啼。誰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边@里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處困境而老當益壯、自強不息的蘇軾。
正如余秋雨在《東坡突圍》所說“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顏觀色的從容,一種終于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終于,黃州成就了蘇軾,在特別的精神世界中,蘇軾得以突圍,許多偉大的作品也因此產(chǎn)生。
★作者單位:福建泉州市實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