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章曉崗 高婷 王巖
古戲臺的發(fā)展是中國戲曲文化的一個縮影,見證了戲曲藝術由成熟到繁榮的發(fā)展歷史。從宋金時期的“看棚”到現(xiàn)代的歌劇院,不同時期舞臺的裝飾設計都是時代的產物。戲曲的種類、角色的扮演以及對于建筑場所精神的渲染,無不影響著戲臺的整體裝飾風格與布景藝術。江西樂平是中國古戲臺文化的一個集聚地。據(jù)統(tǒng)計,目前尚有400余所古戲臺保留至今,“建筑奇巧復雜,裝飾豪華艷麗”,樂平也被諸多學者認為是中國贛劇之腹地。
樂平地處贛東北地區(qū),物產豐富,人文淵藪,輝煌燦爛的文化孕育了家喻戶曉的贛劇饒河戲,其音樂旋律悠揚,既飽含贛音樂的特點,又兼融“閩”、“皖”等地的唱腔,不同的表演行當亦有不同唱腔和襯字運用,被周恩來高度評價為“美、秀、嬌、甜”。元末明初,南戲轉朝兩個不同方向發(fā)展:一種向城市發(fā)展,走士大夫道路,曲牌趨向規(guī)范,作詞嚴謹,曲風典雅,終使水磨昆山腔出現(xiàn);另一種在鄉(xiāng)間流傳,雜糅了宗教音樂與樂平小調,繼而誕生出活躍于民間的“弋陽腔”。嘉靖年間,“樂平腔”得到迅速發(fā)展。別具一格的演唱手法,使其從弋陽腔中脫穎而出。明代戲劇家湯顯祖《宜黃縣戲神清源師廟記》載:“自江以西為弋陽,……至嘉靖以后,由弋陽演變樂平腔,為徽青陽,逐漸盛行?!边@使后來“贛劇以樂平腔之名稱勝一時”,這便是最早的饒河戲。
戲曲的演繹必然使戲臺應運而生。戲臺作為戲曲文化的載物,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隨著饒河戲在樂平繁盛,戲文化得到廣泛傳播,戲臺也如雨后春筍般相繼涌現(xiàn),逐漸成為與饒河戲相伴相隨的獨特建筑藝術。[1]在特殊的地理條件和文化背景下,樂平古戲臺以一種特殊類型的建筑遺存出現(xiàn)。它不但注重整體的形式布局,與山勢地形、村落分布和諧統(tǒng)一,渾然一體,而且十分講究建筑構件的裝飾藝術,既有飛檐閣樓的精巧,又有重檐歇山式的端莊,形式多樣,造型精巧,裝飾繁華,異彩紛呈。這些戲臺按屬性分,有廟宇臺、祠堂臺和萬年臺等;按功能分,有晴臺和晴雨臺;按結構分,有木質結構臺、石質結構臺和石木混合結構臺。因歷史變遷,如今樂平保留下來的古戲臺大多為萬年臺與祠堂臺,精巧的設計,別致的結構,繁華的裝飾與布局,讓每一座戲臺的背后都有它光彩照人的歷史。
所謂萬年臺,乃是室外的單面臺,坐落于村戶中心,面朝街道,四通八達,意為經久不衰,萬年不倒,有凝聚民心之作用。萬年臺的立面裝飾取傳統(tǒng)建筑中間牌樓式樣,依據(jù)古典戲文中的人物與造型,雕刻入木三分,施金敷彩,美輪美奐。著名的有坑口萬年臺、韓家萬年臺、南界首萬年臺等。祠堂臺的出現(xiàn)比萬年臺更多了幾分“祭祀酬神”的味道,寄托了期盼宗族興旺與對神權的崇拜之情。戲臺分晴、雨雙面戲臺,中間用木雕屏風隔斷,雨臺向內,與祠堂相對,兩側有閣樓包廂,檐翹、閣罩依次向前推出,規(guī)整有致。整體建筑氣勢宏偉、富麗堂皇,每一個雕刻內容大都有跡可循,融入了當?shù)氐慕洕⒄?、文化因素,并將歷史故事、民間傳說、傳統(tǒng)戲文等融入其中,講究忠義孝悌、祖宗禮法。
單從裝飾性來講,戲臺的表現(xiàn)形式大致分為六種:屋脊、寶頂、飛檐、藻井、立柱石礎和雕刻工藝。屋脊裝飾多以龍、獅、麒麟等走獸形象。《說文》云:“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龍與麒麟,雖非現(xiàn)實之物,卻有神秘與吉祥之意,慣被皇家使用。與二者同受推崇的便是獅,“佛祖釋迦摩尼降生時,一手指天一手指地作獅吼”,可見對佛家而言,獅乃吉祥之獸,起鎮(zhèn)宅護身之用,常有獅子滾繡球或配綬帶等形象出現(xiàn)。這些屋脊神獸多半表情夸張、造型豐富,與戲臺搭配賦予了建筑更多靈氣,盡顯雄渾大氣之美。寶頂作為戲臺屋脊中心的圓頂,材料多為金屬或琉璃,具有民族古風。它們不僅造型豐富美觀,而且作為建筑的主要構件,還可起加固屋頂?shù)淖饔谩氻敿耐辛死习傩真?zhèn)邪驅災、祈望風調雨順、幸福安康的美好愿景。飛檐作為建筑屋頂?shù)穆N腳,做工精巧,有飛舉之勢,顯露建筑直沖云天的豪氣。這些戲臺的飛檐并非空洞美化,每至梅雨時節(jié),天氣陰沉,向上的翹腳有利于擴大采光面,并使雨水于建筑外部順著飛檐流下,方便排泄雨水。位于戲臺頂棚中心位置的藻井,常見的有螺旋形與多邊形,裝飾繁巧復雜,色彩濃烈,有加強音效和反射聲音之用。古代人講究看戲求意境,藻井為“天”,舞臺為“地”,戲曲的演繹,靈魂的共鳴,追求的是天、地、人和諧統(tǒng)一。誠如《風俗通義》中記載的對藻井的描繪:“殿堂像東井形,刻作荷凌。凌,水物也,所以厭火”。為避免木質結構的古戲臺引發(fā)失火,能工巧匠們用手中的刻刀,刻繪蛟龍、錦鯉、荷花等與水相依的圖案,將情感追求寄托于戲臺裝飾內容,取其抑或的象征意義,表現(xiàn)非常豐富。立柱石礎是傳統(tǒng)的木構建筑。因受天氣影響柱子常因潮濕而腐蝕,聰明的古人就將石料進行加工做成柱礎以避免此類事情的發(fā)生。柱礎形式多樣,像六棱立柱、金龍盤柱、覆蓮石礎、蓮花石礎等,整體上穩(wěn)定卻又不顯笨拙,極具裝飾性。雕刻工藝上,無論是斜撐與雀替還是樑枋匾額、建筑窗格,都進行精致裝點,雕梁畫棟,陰刻與陽刻結合,再配以彩繪,美不勝收。一座戲臺的精美雕刻背后是人力、物力、金錢的堆砌,從繪制雕刻圖案,到選擇材料嚴苛把關,一層層篩選,戲臺落成竟至幾年之久,雕刻的空間感與體積感甚至可以和皇宮雕刻裝飾媲美,令人驚嘆不已。
戲臺于古人心中地位至高無上。它不光是作為豐富生活的娛樂舞臺,還來自對神權和王權的崇拜。晚清以前,戲臺裝修多為清水之作,題材內容也限于戲曲故事,如“樊梨花”、“三顧茅廬”、“文王訪賢”、“黃鶴樓飲宴”等, 其間山仙水神壽星,駕云乘水,窮極樂和滿超俗于盈尺。從戲臺的建筑外觀以及游臺譜戲開臺劇目可看出,戲臺被人們視為鎮(zhèn)邪之物,帶有濃厚的宗教文化色彩。因深受佛教建筑文化影響,戲臺從結構以及裝飾都帶有佛教建筑元素的影子。屋脊中央的彩瓷寶頂,其實是一座微縮寶塔,那蓮花瓣或螺旋狀的藻井,應該是佛座佛髻的啟示,鰲魚來自觀音傳說,而那飛檐下的風鈴鐵馬則明顯是搬自梵宮寺廟。[2]
乾隆以前樂平戲臺整體建筑規(guī)模小,屋頂造型、裝飾以簡潔形式居多。明崇禎年間的涌山昭穆堂祠堂臺,三間四柱歇山式,兩側各一只戧角。這類戲臺結構布局在江西其它地區(qū)早期戲臺中也可發(fā)現(xiàn),如弋陽縣朱坑上童明代的祠堂臺,為三間四柱一樓式,無戧角。從乾隆時期開始,樂平戲臺建筑規(guī)模日益發(fā)展,屋頂結構造型、裝飾設計愈趨復雜化、造型上形式多樣化,裝飾上精巧細膩化。乾隆年間的南界首萬年臺建筑規(guī)模相比于之前更大,屋頂造型、裝飾設計更為復雜,古戲臺建筑的發(fā)展呈愈演愈烈之勢。樂平古戲臺雖然只是傳統(tǒng)戲臺的剪影,但在建筑構建上,如屋脊、飛檐、藻井、立柱石礎等,都在現(xiàn)代舞臺中進行打破重組、提煉,充分利用了傳統(tǒng)戲臺裝飾圖案,融入現(xiàn)代藝術中的含義,以夸張的手法將現(xiàn)代人的審美情感表現(xiàn)出來,蘊含多層含義的表現(xiàn)方式。其空間形態(tài)蘊含著東方哲學思想和意境之美。
古代人看戲,現(xiàn)代人看演出。同為娛樂,只是展現(xiàn)方式不同。在視覺文化愈加趨向多元化的時代,現(xiàn)代舞臺的裝飾追求文化本土回歸更為重要。[3]古戲臺的裝飾元素由于情感、精神及審美意識等的相互作用,形成獨特戲曲文化,成就其頑強、旺盛的生命力,并得以傳承至今。隨著現(xiàn)代人們審美追求的提升和對傳統(tǒng)文化的關注,雕刻紋樣、裝飾色彩等傳統(tǒng)戲臺元素,活靈活現(xiàn)于現(xiàn)代舞美設計,古戲臺裝飾藝術特色在現(xiàn)代舞臺中再次體現(xiàn)出了獨特的藝術魅力。梁思成先生曾在《中國古代建筑史》中說過:“中國建筑乃一獨立之結構系統(tǒng),歷史悠長,……直至最近半世紀,未受其他建筑之影響?!盵4]可見,中國古戲臺建筑在傳統(tǒng)文化中乃是獨樹一幟,空間裝飾藝術在創(chuàng)作方法與現(xiàn)代舞臺設計中有異曲同工之處?,F(xiàn)代舞臺藝術設計理念的創(chuàng)新需要依托傳統(tǒng)文化回歸本土,既保證現(xiàn)代舞臺富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又能推陳出新,與時俱進。
隨著傳統(tǒng)戲臺元素在舞美設計中的應用,許多因素不可忽視。舞臺的設計需要充分展現(xiàn)個性魅力,但傳統(tǒng)戲臺裝飾紋樣注重形態(tài)的意趣性,輕視相似性,帶有明顯手工趣味性,所表現(xiàn)出來的裝飾圖案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性。所以,創(chuàng)作者在設計時必須找到能體現(xiàn)自身藝術特色的表現(xiàn)形式,展現(xiàn)舞臺美術現(xiàn)代性、時代性及人文性,將現(xiàn)代材料、造型結構與現(xiàn)代舞臺美術相融合,塑造別具一格的新舞臺形象。昆曲《1699桃花扇》[5]是現(xiàn)代藝術與傳統(tǒng)昆曲的完美創(chuàng)新與設計。其舞臺設計簡約大方,將古戲臺中建筑的“回”字形空間運用其中,整個舞臺布景分兩個部分,主舞臺演區(qū)兩側和天幕的位置各設一道白色回廊,回廊整體高約3 m,寬約1.5 m,臺高約20m。演區(qū)中部為6mX6m小臺,置于水面可移動,使得觀眾與舞臺的距離進一步拉近,后臺布置了噴繪布景,回廊的上頂側板內側為燈具安置處,燈光正好投射到布景上,絢麗多彩,起到照亮噴繪布景的作用。戲臺三道回廊將演區(qū)圍成一個16 m × 16 m的方形區(qū)域,才子佳人的時空就是濃縮在這方寸之間,舞臺背景為《南都繁會圖》,盡顯穿越時空的絕美畫面,地面鋪設黑色的鏡面反光式地板,燈光若隱若現(xiàn),異彩紛呈,使當年熱鬧非凡的秦淮河畔被舞臺上的演員演繹得美輪美奐。
這種設計帶給人們不一樣的清新、自然的審美體驗,充分激起了人們對大自然的向往之情。胡妙勝先生在《舞臺空間的魅力——舞臺設計的創(chuàng)意和表現(xiàn)》序二中說道:“不過有一點是確定無疑的,舞臺設計總是一種視覺解釋?!皇菍τ诔尸F(xiàn)在舞臺上的‘小世界’的解釋,好的舞臺設計提供給觀眾的不只是一些視覺刺激,而是感動、體驗,評價戲劇世界的航標和框架?!庇纱耍O計師在設計時要注重內心感受,用心體驗、感受設計,不僅要不局限表面更要擺脫理性束縛,在造型和裝飾上將現(xiàn)代化的意識和設計者的創(chuàng)作情感充分體現(xiàn)出來,而且要給觀眾帶來無限的遐想。
舞臺設計有著歷史性、時代性和地域性的特點,融合了多重因素,是一門綜合藝術。多元化發(fā)展將不可避免地成為建筑藝術的時代主旋律。這些被應用在現(xiàn)代舞美設計中的古戲臺裝飾元素,極大豐富了現(xiàn)代舞臺美術的表現(xiàn)手法,對于傳統(tǒng)古戲臺的研究需要達到再認知、再利用的目的,與現(xiàn)代科技與審美相輔相成。我們應當對古戲臺的核心裝飾元素進行全新的詮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并融入新的創(chuàng)作元素,創(chuàng)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xiàn)代舞臺創(chuàng)新設計。
[1]黃輝富.贛劇與樂平古戲臺[J].戲曲藝術,1997(2):95.
[2]田友國.戲臺穿越千年[J].尋根,2013(2):45.
[3]孔帥,李漢平.淺析中國傳統(tǒng)建筑元素與現(xiàn)代舞臺設計的融合[J].美術向導,2013(6):40.
[4]劉菁菁.中國古建筑元素與現(xiàn)代戲劇舞臺的碰撞[J].戲劇文學,2013(5):68.
[5]張淼.金粉未消亡 聞得六朝香——昆劇《1699·桃花扇》的舞臺美術設計[J].演藝設備與科技,2006(3):7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