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 敏
關(guān)于閱讀的思考與實踐
伍 敏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語言文字精妙傳神,典籍著作更是浩如煙海。毫無疑問,閱讀便是一個人愉悅心靈、提升自我的必要途徑。著名閱讀學家古德曼說:“閱讀必須看作是一種由讀者對來自著者的信息的再構(gòu)成,并由此產(chǎn)生的讀者和書面語言之間的相互作用?!蔽覀兛梢愿Q見:閱讀是一種從書面符號中獲取意義的心理過程。具體來說,是語言與思維相互作用的過程。
閱讀不等于閱讀教學,學生的閱讀必須在閱讀教學和自身的積累基礎(chǔ)之上進行。這樣的閱讀才不是簡單的文字錄入,才會給學生帶來更多的收獲。然而,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快速發(fā)展,人類生活中的一切都仿佛進入了快進模式,就連語文教學也被很多教育專家定義為“快餐式語文”,最典型的就是閱讀教學這一板塊。學生被訓練成了做題、提高分數(shù)的機器,很多時候,他們不需要閱讀,只用快速瀏覽加上相關(guān)的“答題模式”,就能展示很好的閱讀成果。于是就出現(xiàn)了兩種比較可悲的閱讀現(xiàn)象:一是缺少文本的“零閱讀”,二是缺少學生的“被閱讀”。無論是這兩種閱讀中的哪一種,都無法真正體驗閱讀的美妙以及實現(xiàn)閱讀的意義。那么,如何引導學生去進行真正的閱讀?
呂叔湘先生說過:閱讀是根治學生語言貧乏的良方。但我們面臨的現(xiàn)狀是:學生對停留于感官刺激的動漫、游戲等癡迷到了瘋狂的地步,而對純文學的書籍,翻不到兩頁就哈欠連天,深感無聊。毫不夸張地說,沒有書籍,他們不會覺得生命中缺少什么;但是,如果是沒有手機、iPa d、網(wǎng)絡(luò)等,他們就是迷失、就會窒息。在這種情況下,怎樣讓學生重拾書籍,親近閱讀,迷戀閱讀呢?
從筆者自身的經(jīng)驗來說,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興趣,對于書籍的興趣,從而引起的對于閱讀的興趣。
新課改以后,高中語文必修一到必修五每本教材中都會要求學生讀兩本名著。高一上學期,筆者利用平時周末和寒假的時間要求學生去讀,結(jié)果在最后的檢查反饋中,真正閱讀的,只有兩個人。那一刻,筆者想到了從前的自己。于是,筆者改變了課堂習慣,留了一個“課前五分鐘”,專門用來分享同學們對自己心中的美文、名篇、名著的欣賞。一個簡單的改變,卻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令筆者記憶深刻的是一位喜歡“古風”的女同學,她上臺給大家介紹自己喜歡的《鄭風·子衿》一篇時,不僅精心制作了美得讓同學們尖叫的PPT,還忍不住當場獻唱,將女子的率真、幽怨演繹得那么自然。于是,在那段時間,班上就多了幾本《詩經(jīng)》。這是一個多么讓筆者欣喜的發(fā)現(xiàn):只要學生的內(nèi)心有了了解的興趣,閱讀的渴望,經(jīng)典就會重獲寵愛。
在應(yīng)試教育的影響下,學生失去了多方面的自由,其中閱讀自由的喪失最為明顯,危害也最大。我們看到,學生在學校里所接觸的閱讀材料基本就是各科教材和各類教學輔導書,一切與高考沒有直接關(guān)系的書刊,都被當做閑書而列入查禁之列。這樣學生很少享有自己的閱讀,他們對閱讀材料的理解也受教師的解讀和參考答案的左右。因而,閱讀反而成為學生的精神負擔。
那么,要打破這種封閉式閱讀,就應(yīng)該拓寬閱讀范圍。因為閱讀具有開放性。它絕不拘泥于語文教材,也不僅僅是教材推薦的幾本名著,它反對以本為本的教條主義傾向。強調(diào)閱讀范圍的開放性,閱讀材料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學生的閱讀興趣才能得到保障,才能真正確保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獲得思考的自由、心靈的解放和精神的愉悅。
無論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還是“孟母三遷”,都說明環(huán)境對一個人的影響是巨大的,很少有人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那么,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就顯得十分必要。而對于學生來說,他們所處的環(huán)境相對單純,主要是家庭和學校。
據(jù)調(diào)查,盡管中國家長普遍存在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對于子女的教育也舍得投入,但具有豐富藏書的家庭是少之又少。有的家庭父母藏書較多,但大多是他們的專業(yè)書,適合子女閱讀的卻很少。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更不用說親子共讀了。都說家長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師,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少有家長能與孩子共同營造一個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原因無外乎:一是家長認為閱讀是子女自己的事兒,應(yīng)該自覺看書;而是子女不希望家長陪在身邊看書;三是家長為了自己的事業(yè)和生活而奔波,無暇顧及子女的閱讀。事實上,如果家長不是為了監(jiān)督子女讀書,親子共讀,他們還是很高興很愿意的。因此,筆者經(jīng)常建議我們的家長,在家中設(shè)定固定的閱讀時間,真正與孩子一起靜下心來讀書,同閱讀,共進步。
其次就是學校。很多孩子都說,閱讀是要講情緒的。的確,沒有心情就沒有真正意義的閱讀。試想,在一個教室里,大家都在奮筆疾書、苦戰(zhàn)題海,而自己也有各科作業(yè)需要去完成,在這種情形下,還有多少人沉得住氣去捧讀《紅樓夢》品味《談美》呢?那么,語文老師,就要大膽取舍,能不做的題盡量不做,能不啰嗦的就不重復,把積攢的時間還給學生,為他們營造一個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在這個方面,筆者做了一些嘗試,把每周的晚課(接近1小時)專門拿來給學生閱讀,定期組織一次閱讀分享。
有人說,閱讀是為了讓生活更容易、更愉快。有的時候,你可能希望看到一個波瀾起伏的故事,以打發(fā)單調(diào)無聊地閑暇;有時你盼望從作者豐富的學識里汲取營養(yǎng),補充自己貧瘠的大腦;有時你可能從現(xiàn)實出發(fā),渴望從中找到解決人生困境的良方……但無論你的目的是什么,閱讀都是一個愉悅心靈、提升自筆者的必要途徑。讀出自己的感受,讀出自己的理解,讀出自己的修養(yǎng)……你會發(fā)現(xiàn):閱讀,讓生活更精彩!
成都市樹德中學外國語校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