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寧
(安徽師范大學 歷史與社會學院,蕪湖 241002)
“寧風之棘”考
——先秦祭風民俗探微
胡 寧
(安徽師范大學 歷史與社會學院,蕪湖 241002)
“寧風之棘”見于《左傳》昭公五年,杜預以“齊地”注“寧風”,后世注家都因襲了這種說法。從原文語境出發(fā),依據(jù)傳世文獻、出土文獻,并結合古文字資料,對中國上古止風祭祀和“棘”作為巫術靈物的使用進行梳理,可知舊注皆誤,“寧風”實即止風之祭,“寧風之棘”即用于止風之祭的棘木柴堆。這則文獻材料為我們理解先秦祭風民俗提供了重要的細節(jié)信息。
寧風;磔犬;棘
《左傳》昭公五年記載叔孫昭子聲討禍亂叔孫氏的豎牛,“豎牛懼,奔齊。孟、仲之子殺諸塞關之外,投其首于寧風之棘上?!盵1](P2040)杜預注“塞關”為“齊魯界上關”,注“寧風”為“齊地”,歷來無異議。但是,齊國有“寧風”一地,文獻中并無佐證。而且,言孟、仲之子殺人于境外并投其首,恐亦有違情理。搞清楚“寧風之棘”的含義,不僅是我們理解這段歷史記載的關鍵,而且提供了研究先秦時期民俗的重要資料,本文力圖揭示之,以就正于方家。
“寧風”指稱一種祭祀形式,屢見于殷墟卜辭,如:
其寧風,三羊三犬三豕。(《合集》34137)
其寧風于方,有雨。(《合集》30260)
寧風巫九犬。(《合集》34138)
寧風北巫犬。(《合集》34140)
于土(社)寧風。(《合集》32301)
于南寧風,犬一。(《合集》34139)
其寧風雨。(《屯南》2772)
“寧”在這里是止息之義,“寧風”即止息風。傳世文獻中也有記載,如《周禮·春官·小?!罚骸罢菩〖漓雽⑹潞蜢\祀之祝號……寧風旱?!盵1](P811)其具體祭法,據(jù)卜辭,當用犬為祭品,這也與傳世文獻中以狗止風的記載一致?!稜栄拧め屘臁罚骸凹里L曰磔?!惫弊ⅲ骸敖袼桩敶蟮乐许莨?,云以止風。”[1](P2609)“磔”即分裂牲體,是祭風時對犬牲的處理方法。又《周禮·春官·大宗伯》:“以槱燎祀司中、司命、飌師、雨師”,鄭注:“槱,積也?!对姟吩唬骸M芃棫樸,薪之槱之。’三祀皆積柴實牲體焉,或有玉帛,燔燎而升煙,所以報陽也。”[1](P760)“飌師”即風師,風神也。郝懿行《爾雅義疏》引《大宗伯》此句并曰:“蓋磔牲體而燔燎之。”[2]李時珍《本草綱目》引《淮南萬畢術》亦曰:“黑犬皮毛燒灰揚之,止天風。”[3](P315)可知磔狗止風的祭祀方式一直延續(xù)到漢代以后。祭風不僅要磔裂牲體,還要燔燎。
寧風之祭,燔燎所用柴薪究為何木,典籍中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我們可以知道的是:棘在上古巫術中往往被作為靈物,具有較廣泛的用途?!蹲髠鳌氛压暧洺乙痈镏杂小拔ㄊ翘一〖敢怨灿跏隆?,杜注:“桃弧棘矢以御不祥,言楚在山林,少所出有?!盵1](P2063)楊伯峻用俞樾《群經(jīng)平議》說,認為“共”同供,“供御猶言進奉、貢獻”,當從。[4]“棘矢”是貢品,可知周王朝常須用之。胡新生先生論“棘矢”之用說:“古代施術者使用的射鬼之箭有棘矢、葦矢、蓬矢數(shù)種,以棘矢最為常用?!衷谥阜Q一種植物時專指‘小棗叢生者’,即今人說的酸棗樹。酸棗樹上的刺有直刺和稍呈彎形的‘倒鉤刺’兩種,用來制造棘矢的當是前者?!盵5]
棘用于巫術,不僅有制成棘矢這一種用法,睡虎地秦簡《日書·詰篇》中有6條涉及棘的使用:
一,人毋(無)故鬼攻之不已,是是刺鬼。以桃為弓(二七背壹),牡棘為矢,羽之雞羽,見而射之,則已矣(二八背壹)。
二,人毋(無)故而鬼取為膠,是是哀鬼,毋(無)家(三四背壹),與人為徒,令人色柏(白)然毋(無)氣,喜契(潔)清(三五背壹),不飲食。以棘椎桃秉(柄)以敲其心,則不來(三六背壹)。
四,人妻妾若朋友死,其鬼歸之者。以莎芾(六五背壹)、牡棘枋(柄),熱(爇)以寺(持)之,則不來矣(六六背壹)。
五,鬼恒責人,不可辭,是暴鬼。以牡棘之劍(原注:“劍”字下脫“刺”字)(四二背貳)之,則不來矣(四三背貳)。
六,一室中臥者瞇也,不可以居,是□鬼居之。取桃枱(棓)(二四背叁)椯(段)四隅中央,以牡棘刀刊其宮墻,謼(呼)之曰:“復疾(二五背叁),趣(趨)出。今日不出,以牡刀皮而衣?!眲t毋(無)央(殃)矣(二六背叁)。[6]
從這幾條簡文來看,在秦代驅邪巫術*簡文中既用以驅除各種鬼,也用以驅除“幼”,這應該是某種邪物或毒蟲。中,棘(牡棘是棘的一種)可以制成矢、椎、劍、刀使用,也可以用作柴薪點燃使用。先秦時期應該主要也是這幾種使用方法。
秦簡中所言“牡棘”,傳世文獻中也稱為“牡荊”,《本草綱目·木三·牡荊》:“古者刑杖以荊,故字從刑。其生成叢而疏爽,故又謂之楚……荊楚 之地,因多產(chǎn)此而名也。”[3](P1421)若依此說,則楚國所供之“棘矢”應即“牡荊”(牡棘)制成?!妒酚洝ば⑽浔炯o》:“其秋,為伐南越,告禱泰一,以牡荊畫幡日月北斗登龍?!盵7](P471)亦可見此物巫術用途之廣。
棘既然是巫術靈物,用途廣泛,使用方式又確實包括燃燒,那么寧風之祭所用以燔燎犬牲之柴,應該就是棘薪?!对娊?jīng)·邶風·凱風》:“凱風自南,吹彼棘心”、“凱風自南,吹彼棘薪”,毛傳:“棘薪,其成就者?!笨资瑁骸吧险卵约呢藏?,是棘之初生,風長之也。此不言長之狀,而言棘是薪者,則棘長已成薪矣?!盵1](P301)以風吹棘為興辭,或二者之間有巫術意義上的聯(lián)系。嘗試言之,棘木多刺,人行于其側,衣飾易被勾牽,因而止步,故在巫術中有“止”的象征意義,而寧風即止風。因為“棘”有“止”的象征意義,所以執(zhí)囚之處稱為“叢棘”,《周易·坎卦》上六爻辭:“系用徽纆,置于叢棘,三歲不得,兇?!备吆嘧ⅲ?/p>
叢棘,聽獄之處也?!吨芏Y·朝士》:“掌建邦外朝之法,左九棘,孤卿大夫位焉。群士在其后;右九棘,公侯伯子男位焉,群吏在其后;面三槐,三公位焉,州長眾庶在其后。左嘉石,平罷民焉;右肺石,達窮民焉?!薄洞笏究堋罚骸耙约问搅T民,凡萬民之有罪過而未麗于法而害于州里者,桎梏而坐諸嘉石,役諸司空。以肺石達窮民,凡遠近煢獨老幼之欲有復于上而其長弗達者,立于肺石,三日,士聽其辭?!敝癁楠z訟之標,九棘為聽獄之處,其證一也。《禮記·王制》:“正以獄成告于大司寇。大司寇聽之棘木之下?!逼渥C二也。故說皆如此,《集解》虞翻曰:“獄外種九棘,故稱叢棘?!币庵^囹圄之外種九棘,故稱囹圄曰叢棘,其說獨異,亦可取。獄外種棘,所以防罪人越獄逃逸,但其數(shù)不必九,《左傳》哀公八年《傳》:“邾子又無道,吳子使大宰子余討之,囚諸樓臺,栫之以棘。”蓋即獄外種棘之意也。[8]
無論“叢棘”指的是聽獄之處還是囚禁之處。之所以種棘而不是別的樹木,就是取其“禁止”的象征意義。止風用棘,取意亦當在此。
回頭看“投其首于寧風之棘上”,所謂“寧風之棘”,應即用于寧風之祭的柴堆,孟、仲之子殺了豎牛,并磔裂尸體,投其首于寧風之棘,實際上是把豎牛當犬處置。據(jù)《左傳》昭公四年、五年的記載,豎牛是叔孫穆子與“庚宗”這個地方的一個婦人私通所生,長大后,叔孫穆子“使為豎,有寵”,豎牛譖殺了穆子的兒子孟,又譖逐了穆子的另一個兒子仲。穆子死后,他“立昭子而相之”,涉足魯國政壇并造成了很大的禍亂。孟、仲之子以“投其首于寧風之棘上”的方式處置他的尸體,既表明對他的仇恨和痛惡又表示對他的輕蔑。
杜預釋“寧風”為齊地,與他對“塞關”的理解有關,《周禮·地官司徒》:“司關,上士二人,中士四人……”鄭玄注:“關,界上之門?!盵1](P708)因為豎牛“奔齊”,杜預就將此“塞關”理解為齊魯界上之關,既然豎牛被殺的地點在“塞關之外”,那么“寧風”自然是“齊地”了。其實“奔齊”只是豎牛的打算,而不是真的逃到了齊境。據(jù)《左傳》,襄公二十七年,衛(wèi)國大夫子鮮對衛(wèi)獻公不滿,“遂出奔晉。公使止之,不可。及河,又使止之?!盵1](P1995)此處的“出奔晉”就并非真的到了晉國,所以衛(wèi)獻公能兩次派人在途中挽留他。又襄公三十年,鄭國大夫豐卷因為請求沒有得到滿足而欲攻擊當時的執(zhí)政子產(chǎn),“子產(chǎn)奔晉,子皮止之而逐豐卷?!盵1](P2013)此處的“奔晉”因為子皮的即時阻止,也并非真到了晉國?!叭P”也并非關名,《說文》:“關,以木橫持門戶也?!盵9]關的本義是門閂,引申之,可以代指門。哀公十四年“殺諸郭關”,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云:“齊郭門也?!盵10]是郭門可以稱為郭關。《左傳》莊公二十八年:“秋,子元以車六百乘伐鄭,入于桔柣之門?!倍抛ⅲ骸敖蹡唬嵾h郊之門也?!盵1](P1780)“遠郊之門”即郊關(設于國都之郊,非邊境之關),是郊關可以稱為門。此處的“塞關”其實就是塞門,《論語·八佾》:“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焙侮套ⅲ骸叭司齽e內外于門,樹屏以蔽之?!盵1](P2468)“塞門”就是筑于大門口的一道短墻,類似于屏風、照壁,是諸侯才能有的,孔子之言是說身為大夫的管仲樹塞門是僭越了禮制。由此可知,早在春秋早期,就有了大夫僭禮樹塞門的現(xiàn)象。到了春秋晚期的魯昭公年間,公室卑弱,魯國之政已經(jīng)把持在三桓手中,若言三桓之一的叔孫氏家有塞門,應非武斷。豎牛是叔孫氏家臣,他被殺死的地方,應即叔孫氏之塞門外,也就是門屏之外。而磔狗之處,《史記·封禪書》云:“磔狗邑四門,以御蠱菑。”[7](P1360)《呂氏春秋·季春紀第三》:“國人儺,九門磔禳,以畢春氣。”高誘注:“九門,三方九門也。嫌非王氣所在,故磔犬羊以禳木氣盡之,故曰以畢春氣也?!盵11]都說是在城門附近,祭風磔狗之所也應在城門附近。叔孫氏之家在魯國國都之內,距城門當不遠,孟、仲之子在塞門外殺死豎牛后,將他的頭扔在城門附近的祭風柴堆上,是很容易的事,且此舉當有示眾之意。
這則史料,在民俗研究方面的價值主要在于先秦祭風民俗的具體細節(jié)上,提示我們祭風是將犬牲放置于棘木柴堆上燔燎。棘木有“止”的象征意義,用在以止息風為目的的祭祀活動中,是順勢巫術觀念的表現(xiàn)。
附記:據(jù)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網(wǎng)站2009年3月18日文章《周公廟2008年度的發(fā)掘工作新收獲》(署名:周公廟考古隊,網(wǎng)址:http://archaeology.pku.edu.cn/Third.asp?id=201),陜西西安周公廟遺址出土的西周甲骨卜辭中也有一條為:“曰:唯寧風于四方三犬三彘。既吉。茲卜用。”可證周人早有“寧風”之祭,且祭品包括犬。相關材料尚未正式在刊物上發(fā)表,但對于本文來說,是重要例證,故附記于此。
[1][清]阮元???十三經(jīng)注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清]郝懿行.爾雅義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682.
[3][明]李時珍.本草綱目[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
[4]楊伯峻.春秋左傳注[M].北京:中華書局,1990:1339.
[5]胡新生.中國古代巫術[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98:121.
[6]吳小強.秦簡日書集釋[M].長沙:岳麓書社,2000:128-129.
[7][漢]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59.
[8]高亨.周易古經(jīng)今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4:245-246.
[9][漢]許慎.說文解字(叢書集成初編本)[M].北京:中華書局,1985:397.
[10][清]高士奇.春秋地名考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69.
[11][漢]高誘注.呂氏春秋[M].上海:上海書店,1986:25.
[責任編輯:郭昱]
2016-11-15
胡寧(1978—),男,安徽省舒城縣人,歷史學博士,安徽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先秦史。
K221
A
1001-0238(2017)01-005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