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麗元
鄭州大學法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
論我國極端主義犯罪與恐怖主義犯罪的區(qū)別
——以《刑法修正案(九)》為研究對象
程麗元
鄭州大學法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1
極端主義犯罪作為一種新型的犯罪,其核心內涵在于它的價值理念的極端性與行為手段的極端性。而作為全球的現(xiàn)實威脅與危害最嚴重的暴力犯罪恐怖活動犯罪,一如既往的受到嚴厲的打擊。它們最主要的區(qū)別在于極端主義犯罪不是以政治指向性為必要條件,但極端主義犯罪發(fā)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極可能演變?yōu)榭植乐髁x犯罪。然而極端主義犯罪作為一種新型犯罪,它具有不同于恐怖主義犯罪的其他特點。因此,分析它們之間的區(qū)別不但能為解讀這種新模式的立法現(xiàn)象提供理論根據(jù),而且有益于具體罪名在極端主義犯罪與恐怖活動犯罪的適用。
恐怖主義;恐怖主義犯罪;極端主義;極端主義犯罪
近年來,我國一直受恐怖主義犯罪的打擊,對此我國的相關的立法機關比較重視反恐的立法進程。于2016年1月1日正式施行《反恐法》,明確界定了其涉恐犯罪行為的表現(xiàn)形式,不僅包括主張觀念思想,還包括由主張支配下的行為,該法第三條重點突出了反恐工作旨在的核心要義,同時也為世界各國界定恐怖主義提供了權威的法律文本。同時此次于2015年11月1日正式實施的《刑法修正案九》中,不僅新增了幾類恐怖主義犯罪,還首次將“極端主義”、“極端主義犯罪”引入到了刑法典當中使用。雖然此次修正案把極端主義列入刑法典當中,但我國關于極端主義的理論基礎的研究并不完善。由此看來,對于“極端主義”、“極端主義犯罪”的內涵和特征我國是如何定義的?極端主義與恐怖主義又有什么樣的區(qū)別?我國對于極端主義犯罪的立法構建有什么樣的構建以及如何加以完善?都是我們應該思考解決的問題。
國際國內已經(jīng)逐步承認其極端主義及極端主義犯罪的存在和影響力,并且在立法上做出了專門性的規(guī)定。而介于我國刑法典對極端主義的概念沒有明確定義的立法欠缺的基礎上,參照國際立法的概念定義,結合極端主義其本質和特征,來對極端主義犯罪做出一個界定。
(一)極端主義的內涵
不言而喻,在世界范圍內宣揚極端主義,實施極端主義活動犯罪隨處可見,并以美國“9·11”事件為首展開的這種極端主義犯罪在世界全球范圍不斷盛行,如中亞、南亞、東南亞、中東、俄羅斯和西歐、北美等地實施極為頻繁,他們善于用宗教主義散播思想的方式武裝自己,進而形成一種以這種思想為主導的犯罪循環(huán)體系。嚴格意義上在我國的立法和司法上講,則是法律上的新面孔。為了應對這種新型犯罪的滋生萌芽,世界各國以研究其犯罪的概念內涵為出發(fā)點,更好的防控極端主義犯罪的發(fā)生。為了打擊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和分裂主義在世界范圍內的擴散,中國、俄羅斯等中亞合作組織于2001年簽訂了《上海公約》,其中對“極端主義”概念界定時,充分肯定了極端主義在實施犯罪行為時所主張政治的目的性和手段暴力性的兩大特點,規(guī)定其行為主要指的是各國的行為組織或者非法團伙通過暴力的手段使國家現(xiàn)存的基本憲法制度予以改變,并竊取已掌握的政權果實,進而達到破壞的目的。于2016年1月1日正式實施的反恐怖法,其側重的關注了對極端主義這一新的犯罪定義的規(guī)定,草案規(guī)定“極端主義,是指在宗教主義思想的煽動下實施的反社會、反人類的行為活動,其中包括思想在內”,與上述“上海公約”對比,該草案中規(guī)定的“極端主義”的范圍更加寬泛,但相同點都在于強調其行為主要是在宗教思想范疇作用下鑄成的,并且強調手段的非暴力性也是恰如其分的,更值得提的一點還將價值主張與思想列入犯罪評價范圍內,以此看來合情合理。因此,我國對初始極端主義犯罪的態(tài)度是不以政治指向和暴力手段為必要條件的,只要行為人受制于這種具有反人類社會、反主流思想主觀目的的思想下實施的具有極端激進式的行為模式(包括暴力的和非暴力的)即可在法律上評價為此罪,體現(xiàn)了此次法律制定對極端主義犯罪嚴厲打擊的態(tài)度。
(二)極端主義犯罪的特征
極端主義犯罪特征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目的非唯一化。極端主義犯罪的類型多種多樣,但是不論極端主義犯罪采用哪一種犯罪途徑,都是要不遺余力的展現(xiàn)出其政治要求和主張。更多的表現(xiàn)其政治訴求的則是宗教極端主義和民族極端主義,以“東伊運”為首的“東突”極端主義組織,它們利用暴力恐怖犯罪去實現(xiàn)其政治上顛覆政權、分裂國家等極端的目的要求。但同時也有一些其他類型的極端主義不以實現(xiàn)其政治目的為要件。如邪教型極端主義犯罪,它們主要利誘極端主義實現(xiàn)騙錢騙色的目的,利誘自己的個人極端主義報復社會。二是,手段的多樣化。對于極端主義組織來講,它們不僅采用暴力手段來實現(xiàn)其極端目的,而且往往會采用一些非暴力的手段實現(xiàn)宣揚極端主義思想的目的。例如,宗教和民族極端主義多采用暴力手段來宣示某一種極端思想和理念,而政治和文化極端主義通常則采用隱形控制或者非暴力手段來達到其目的。更有些極端主義犯罪組織會采用暴力與非暴力手段兼顧的手段去宣揚其極端教義或教規(guī)。三是,行動的組織化。極端主義犯罪多是采取社團組織的形式來宣揚自己主張的極端思想,并以一種較強的集體性和組織行分享和傳播本組織的極端思想和實施步驟,再到事實后果帶來的極端“成果”。四是,后果的嚴重化。不管極端主義采取的是暴力手段還是非暴力手段,其極端主義造成的后果不言而喻,很大程度上會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chǎn)的損失。但是這種極端主義帶來的后果不僅指向其無辜的第三方,更有可能以傷及實施者自身而達到其極端的效果。極端主義犯罪實際上是危害公共安全的犯罪,一定程度上帶有政治上的指向的破壞性,危害的整個政體的穩(wěn)定和國家的安危,所以近些年備受國內外的關注。
通過上述對極端犯罪內涵的梳理和特征分析,我們基本上可以很好的界定極端主義的定義是指一些極端主義個人或者組織,為實現(xiàn)其反人類、反社會、反科學、反理性的極端主義理論或主張,不以政治指向和暴力手段為必要條件的,破壞法律實施和社會秩序,造成嚴重的財產(chǎn)損失和人員傷亡,依照刑法應當追究其刑事責任的任何行為。這樣的界定吻合我國對極端主義犯罪的立法目的。也符合我國刑法典規(guī)定的基本犯罪的三大特征。
在認定極端主義和恐怖主義犯罪實踐過程中,往往極易將二者混淆不開,難以區(qū)分。因為極端主義犯罪從萌芽產(chǎn)生之時就隱藏著恐怖活動犯罪,其兩者的界限很難判斷,并且還有許多國家將極端主義犯罪納入反恐怖活動犯罪法中加以規(guī)定。但由于極端主義犯罪作為一種新型犯罪,它具有不同于恐怖主義犯罪的其他特點,一些國家在立法時將二者“分而治之”的現(xiàn)象也是屢見不鮮。因此,厘清它倆之間的關系不僅能為立法歷程提供理論基礎參考,而且有利于對極端主義犯罪和恐怖主義犯罪罪名進行剖析與解讀。
(一)恐怖主義犯罪的內涵
目前,在世界范圍內被公認為極其嚴重危害人類社會安全的最大公害犯罪之一恐怖主義犯罪,備受世界各國關注,他們秉著一種合作的精神共同打擊恐怖活動犯罪,然而我國也不例外。我國于2016年1月1日開始施行的《反恐法》中,就明確界定了涉恐犯罪行為的表現(xiàn)形式,既包括主張觀念思想,又包括由主張支配下的行為,該法第三條突出體現(xiàn)了反恐工作旨在的核心要義,同時也為世界各國界定恐怖主義提供了權威的法律文本。而在世界各國范圍內界定其行為模式的同時都在承認其思想觀念的存在可能性,但是強調的一點是這種觀念思想必須是作用恐怖犯罪具體行為上才能夠完全作出相應的具體評價,不然法律是不做單純的思想的評價的。而從嚴格學理觀念上看,認為思想觀念決不能等同于行為,恐怖主義作為一種觀念思想,屬于政治學范疇。一些學者認為只有思想觀念的存在是不具有任何危害的可能性的,不能因此受到強制制裁,只有在涉恐案件的作用下產(chǎn)生的思想支,才具有可懲罰性。
(二)極端主義犯罪和恐怖主義犯罪的相同之處
第一,二者的行為主體既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組織。而行為主體可否將國家納入在內一直是學術界爭議的焦點,有些學者認為:“實施恐怖主義行為的主體應該具有行為能力,而國家作為國際社會上獨立的行為主體,也應包括在內”。而在現(xiàn)實的犯罪案例中,國家作為行為主體出現(xiàn)在犯罪中也是比比皆是,如最早規(guī)定《關于國家責任的條文法案》中“國家”這一行為主體被規(guī)定在法律條文中,其中規(guī)定國家作為行為主體應該承擔的刑事責任的范圍。
第二,二者的手段行為既有暴力,也有非暴力形式。這里對行為手段的評價應當在犯罪所實施的實行行為中作出評價,一般不包含幫助行為在內的資助、支持等行為,其原因在于這兩種犯罪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質所決定的,其所承擔的犯罪責任既懲罰其行為,也懲罰其思想,如果在幫助行為中評價手段的暴力性,會導致本末顛倒的責任承擔順序,使得在沒有正犯的實行行為的實施下就去評價其資助和幫助的幫助行為是完全沒有意義的,但這里并不排除其資助、幫助行為是其他犯罪中的共同犯罪。不言而喻,其暴力手段是犯罪分子實施犯罪采用的最首要、最普遍的行為方式。
第三,二者的目標呈現(xiàn)出多階層性。有些學者指出:“恐怖主義犯罪的目標不是單一的,他們通過不同階段的行為體現(xiàn)不同層次的目標,包括三個不同階段的對實施犯罪的目標,首先是實施犯罪的概括總目標,其次是制造社會恐慌的初級目標,最后才落腳于實現(xiàn)其恐怖犯罪的最終目標。這種分層系的目標劃分體現(xiàn)了恐怖主義犯罪的秩序化分工的嚴密性,將犯罪所要達到的目的分為“概括式總目標+直接式初級目標+終結式目標的秩序模式”,而極端主義犯罪的目標層次劃分也大近相同。就以美國3K黨成員對黑人的種族襲擊舉例說明,其概括式總目標指向的黑人種族,直接式的初級目標是達到某種侵害社會安全并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即可,終結目標指向的是貶低黑人的存在價值以體現(xiàn)白人崇高的價值思想。
(三)極端主義犯罪與恐怖活動犯罪的不同之處
第一,二者在實施犯罪時是否以政治目的的價值追求為必要條件有所不同??植阑顒有袨槿嗽趯嵤┓缸锏臅r候就是為了到達實現(xiàn)一定的政治訴求,承認在實行行為中政治目的的存在性,這里所說的政治目的不僅包括直接的,還包括間接地以宗教思想主義傳達政治訴求的政治目的。而極端主義犯罪的政治目的并不是其必要具備條件,不存在政治目的的極端主義比如生態(tài)極端主義,他們并不抱有任何的政治訴求,只為追求某種絕對地極端主義理念,以方便開展自己所實施的破壞行為,并就違反該理念的思想存在進行無限的抹殺與攻擊。上述是就無政治目的的極端行為所作出的評價,但是要區(qū)分具有政治目的的極端主義犯罪和恐怖主義犯罪存在的政治性的區(qū)別,二者在評價層次上具有很難的模糊差別。其模糊之處在于二者最終落腳點都是以政治目的的指向為主要方向,但隱藏在政治方向的不同之處在于前者更傾向于行為的目的性,后者側重點在手段的恐怖性上,其前者只要增加其恐怖性的特征就極易發(fā)展成后者的狀態(tài)模式。
第二,二者行為所指向的對象不同。實踐中,恐怖主義犯罪針對的對象通常是除本人之外的其他第三者,現(xiàn)實多以自殺式的爆炸恐怖襲擊事件為例,都是以自己為手段事實爆炸恐怖行為最終目的是迫害第三人的生命安全。差別在于極端主義犯罪的行為對象指向的是實施犯罪行為人本人,以這種組織內部的自我犧牲的方式和手段向第三方宣揚其組織的思想和行為,已達到威懾社會的目的。以上述方式進行侵害最為典型的犯罪是邪教極端主義,該組織成員以采用自焚、自爆、自我殘害的殘忍方式進行極為反人類的行為,以實現(xiàn)其極端主義所追求的價值目的,這是與恐怖主義犯罪有所不同之處。
第三,二者的組織化嚴密程度不同。在世界范圍內的涉恐案件中,其呈現(xiàn)的方式多以組織化和團體化的外在形式表現(xiàn)出來,當然我國也不例外。目前涉恐案件的組織化程度極其嚴密,在這種嚴密組織構造下,“恐怖主義組織的特點主要體現(xiàn)在指揮和控制力上,其分工的明確精細,致使在整個涉恐案件中形成了一個有組織,有紀律的體系,為這種犯罪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前提條件。在這種組織化密集集中地犯罪有利可圖下,世界范圍內的恐怖主義紛紛效仿,當然我國也不例外。透過這種組織化組成方式的構建模式可以看出,這種組織的方式嚴重危機了本國現(xiàn)有的國家政權組織方式,以一種準政權組織和非法武裝團體的形式存在著。與之相對應的極端主義的組織化的嚴密程度明顯低與涉恐案件的組織化程度,內部分工不明確,缺少主干成員和組織紀律的約束,是一個比較疏松的團體。在世界各國有不少松散的極端主義犯罪組織,如俄羅斯“光頭黨”,因此,恐怖主義組織化的嚴密程度遠超于極端主義組織化程度。
綜上所述,從實踐證明可得出,其涉恐怖犯罪中蘊含著極端主義犯罪萌芽的最初狀態(tài),當發(fā)展到一定的嚴重恐怖后果后,后者極易轉化為成為更為嚴重的涉恐犯罪,這也是為何二者很難在司法實踐中界定的實質原因。正因如此,盡管在學術理論上證明其恐怖主義與極端主義之間的關系恰似微妙,但在我國法律規(guī)定中體現(xiàn)二者其側重點有所不同,因此,應當看作為兩個不同的概念加以對待。
[1]盧有學,吳永輝.極端主義犯罪辨析——基礎理論與立法剖析[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2015.
[2]阮傳勝.恐怖主義犯罪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
[3]王雪梅.恐怖主義犯罪發(fā)展特點分析[J].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13.
[4]張明楷.刑法學(第四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1.
D
A
2095-4379-(2017)13-0018-03 作者簡介:程麗元(1994-),女,河南商丘人,鄭州大學法學院,2015級法律碩士(法學)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