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玉松
(遵義師范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貴州遵義563006)
改土歸流后土家族擺手舞的嬗變與傳承研究
郗玉松
(遵義師范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貴州遵義563006)
擺手舞是土家族的民族舞。土司統(tǒng)治時期,土民通過跳擺手舞祭祀已故的土司王。擺手舞還有拔除不祥、鼓舞土兵士氣等功能。改土歸流后,為了肅清土司的影響,流官禁止土民跳擺手舞。當土民在跳擺手舞前不再祭祀已故土司王,流官對土民跳擺手舞也就聽之任之了。擺手舞的功能發(fā)生了變遷,成為土家村寨間的競賽舞,土家族的擺手舞得以傳承。擺手舞的傳承是國權與民俗雙向互動、制約的結(jié)果。
改土歸流;擺手舞;嬗變;傳承
擺手舞是土家族古老的傳統(tǒng)舞蹈,它的起源有多種說法,“考證土家族擺手舞的起源,當今是以祭祀祖先、土王喜淫好舞、戰(zhàn)爭等三種觀點較為流行?!盵1]盡管擺手舞起源有多種說法,但從擺手舞表達的內(nèi)容和動作特征上看,擺手舞應起源于生產(chǎn)勞動和社會實踐。擺手舞有祭祀的功能,土司統(tǒng)治時期,土民跳擺手舞前,必先祭祀已故土王。除此之外,擺手舞還有拔除不祥、鼓舞士氣、為青年男女提供戀愛機會等功能。改土歸流后,流官取代了土司的統(tǒng)治,流官以男女翩翩起舞“有傷風化”為名,禁止土民跳擺手舞。流官禁止土民跳擺手舞的本意是肅清土司影響,清除土司余威,以樹立流官自身權威。改土歸流不僅是一場政治變革,還涉及土民的日常生活和風俗習慣?!案耐翚w流不僅僅只是王朝權威的滲透與制度的更迭。它是一場深刻的社會變革,是地域社會的演變與歷史建構(gòu)過程,對土民社會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2]改土歸流后,土民在跳擺手舞前不再祭祀土王,流官對土民跳擺手舞也就聽之任之了,土家族的擺手舞得到傳承。
擺手舞是土家族代表性的民族舞,土家語稱其為“舍日巴”,流行于土家族地區(qū),有關擺手舞的文獻記載散見于清代地方志與碑文中。土家族擺手舞的起源與祭祀相關,擺手舞祭祀神祇有一個歷史變遷的過程,經(jīng)歷了不斷整合、不斷演變的過程,“最初祭祀樹神,后為虎神,之后祭祀八部大神,再以后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土司統(tǒng)治時期祭祀土司王,同時也祭祀土家族認同的英雄。”[3]擺手舞祭祀神祇,經(jīng)歷了從祭祀動植物、祖先、天地五谷到土司王和民族英雄的過程。從清代地方志的資料來看,擺手舞發(fā)源于湘西,之后不斷向外傳播,盛行于湘鄂川(今渝)黔四省交界的土家族地區(qū)。
湘西地區(qū)土家族的擺手舞活動與老蠻頭吳著沖有關①《(乾隆)永順府志》卷12。吳著沖是土家族的首領,湘西土家族祭祀?yún)侵鴽_的原因,乾隆《永順縣志》記載:“后著送(著沖)陰靈作祟,彭氏懼,乃建祠以祀,今祠尚存舊司城。土人報賽,亦必及之云。信如斯言,是永順始于彭,又實始于吳也?!雹凇?乾隆)永順縣志》卷1江西來的彭士愁打敗了土家族土著首領老蠻頭吳著沖,征服了湘西土家族地區(qū),但吳著沖在土家族地區(qū)的影響力非常大。征服之初,吳著沖的勢力沒有盡為彭氏所用,吳著沖雖被打敗,他的影響力依舊存在。彭氏為吳著沖建立吳著祠,讓土民拜祭吳著沖,實則為了拉攏吳著沖的部下,為彭氏所用。
在湘西,永順府所轄四縣龍山、永順、保靖、桑植都有擺手舞的記載,擺手舞盛行于湘西各縣。雍正五年(1727),永順改土歸流,流官取代了土司的統(tǒng)治,他們把土家族的擺手舞作為重要的風俗習慣記載下來。同治《永順府志》記載:“擺手堂,又名鬼堂。謂是已故土官陰署,每歲正月初三至十七日止,夜間鳴鑼擊鼓,男女聚集,跳舞長歌,名曰擺手,此俗猶存”。③《(同治)永順府志》卷10同治《永順府志》修于同治十二年(1873),永順府于雍正五年改土歸流,到同治十二年,即改土歸流后近一百五十年,土王在當?shù)厣鐣幸廊挥休^強的影響,擺手堂是“已故土官陰署”。同一時期的《永順縣志》亦有記載:“土俗各寨有擺手堂,每歲正月初三至初五六之夜,鳴鑼擊鼓,男女聚集,揺擺發(fā)喊,名曰擺手蓋祓除不祥也?!雹堋?乾隆)永順縣志》卷4《保靖縣志》記載:“正月初間,男女齊集歌舞,袚除不祥,名曰擺手。又謂之調(diào)年,立秋日并春秋社日亦如之?!雹荨?同治)保靖縣志》卷2根據(jù)以上資料的記載,擺手堂是土司的陰署,擺手舞為祭祀土王而興,擺手舞的時間為每年正月初三開始至正月十六七結(jié)束。
查閱清代的鄂西府州縣志,竟然未發(fā)現(xiàn)關于擺手舞的記載。1949年后,從在該區(qū)域進行的田野調(diào)查資料看,這些地區(qū)亦有跳擺手舞的習俗。據(jù)此可以推測,土家族的擺手舞起源于湘西,后逐漸推廣到土家族的其他區(qū)域。與湖南桑植一衣帶水的湖北來鳳卯洞土家族有跳擺手舞的習俗,“土家信奉土王,立有土王廟,全公社有六個土王廟,內(nèi)供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漢”。[4]來鳳崇拜的土王神與湘西地區(qū)一致,也是“彭公爵主、向老官人、田好漢”。宣恩縣解放前也跳擺手舞,“在中溝梁子上有擺手堂,土改時拆毀。解放前跳擺手舞風氣很盛,解放后在五四年還跳過。手上拿毛巾,手舞足蹈,尖嗓效女聲”。[4]
改土歸流后,土司多被異地安置,土王的勢力幾乎掃除殆盡。各府州縣城選址重建,昔日繁盛的土司王城日漸沒落,變?yōu)閺U墟。流官以儒家的思想對土家族民眾實施教化,推行儒家的“仁”、“孝”觀。為了肅清土司的影響,流官不允許民眾再祭祀土王,多次發(fā)出告示禁止民眾跳擺手舞。
擺手舞的首要功能為祭祀已故土司。如乾隆《永順府志》載:“土人度歲,先于屋正面供已故土司神位,薦以魚肉。其本家祖先神位設于門后。家下雞犬俱藏匿,言王鬼在堂,不敢凌犯驚動。此即各寨皆設鬼堂,謂是已故土官陰魂衙署。每歲正月初三至十七,男女齊集,鳴鑼擊鼓,跳舞長歌,名曰擺手”⑥《(乾隆)永順府志》卷12。根據(jù)《永順府志》記載,擺手舞的重要功能為祭祀已故土司,土民堂屋正面供奉已故土司神位,將本家祖先神位設在門后,反映了土司對土民的思想控制。各村寨設有擺手堂,為土官“陰魂衙署”。據(jù)光緒《龍山縣志》記載,龍山縣土民跳擺手舞不僅限于正月,三月、五月都有。以上資料都證實了擺手舞的主要功能是祭祀已故土司。
其次,擺手舞還有拔除不祥之意。光緒《古丈廳志》載:“土俗各寨有擺手堂,每歲正月初三至初五六夜,鳴鑼擊鼓,男女聚集,搖擺發(fā)喊,名曰擺手,以祓不祥。”①《(光緒)古丈坪廳志》卷10擺手舞具有拔除不祥之意,每年正月,土民集中跳擺手舞,希望為土家族村寨帶來好運。
再次,擺手舞還有戰(zhàn)地軍舞的功能。在戰(zhàn)斗的第一線,擺手舞配以擺手歌,可以鼓舞軍隊士氣,還可以消散敵人的注意力,從而獲得戰(zhàn)爭勝利。關于擺手舞的起源,《龍山縣志》中記載了這樣一段故事:“土民賽故土司神,舊有堂曰擺手,堂供土司某神位,陳牲醴。至期既夕,群男女并入。酬畢,披五花,被錦帕首,擊鼓鳴鉦,跳舞歌唱,競數(shù)夕乃止。其期或正月,或三月,或五月不等。歌時,男女相攜,蹁躚進退,故謂之擺手。相傳某土司于前明時征調(diào)廣西某縣城,守堅屢攻不下。時某軍營城南門外,乃令其士卒半(扮)女妝,連臂喧唱,為靡靡之音,于是守城者競集觀之,并動于歌,流蕩無堅志。某則以精兵潛逼他門,躍而入,遂克城。歸后,演為舞節(jié),蓋亦蹈詠武功之意。然桑濮風行,或至淫沫忘返?!雹凇?光緒)龍山縣志》卷11此說認為擺手舞起源于戰(zhàn)爭,在戰(zhàn)斗的第一線誕生了土家族的民族舞蹈,是土家族人民智慧的象征,表現(xiàn)了土家族人民的樂觀主義精神。但從擺手舞的動作來看,擺手舞的動作多與生產(chǎn)生活相關,似應產(chǎn)生在土家族人民長期的生產(chǎn)生活之中。不管哪一種說法,土家族的擺手舞的起源無疑是多源的。把生產(chǎn)勞動的一些動作和日常生活的動作編練為擺手舞的動作,是土家族人民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表現(xiàn)。
最后,擺手舞還為青年男女提供了戀愛的機會。乾隆年間,永順土家族詩人彭勇功的一首竹枝詞寫了擺手舞的功能,土民跳擺手舞不僅敬奉土司王,也為青年男女提供了戀愛的機會,“彭公祠畔賽神歌,火樹銀花照眼姣。儂識踏歌郎識曲,今宵相約鬧元宵”。[5]改土歸流后,流官屢次發(fā)布告示,禁止土民跳擺手舞,其理由之一就是跳擺手舞男女混雜,違背了儒家倫理道德。
除跳擺手舞外,有的地方修建了土王祠敬奉土司,“土司祠,闔縣皆有,以祀歷代土司,俗稱土王廟”。③《(民國)永順縣志》卷11這種視土司為神的祭祀行為,進一步強化了土民忠于土王的觀念。
改土歸流后,進入土家族地區(qū)的流官迅速發(fā)布檄示,嚴禁土民跳擺手舞。雍正七年(1729),清廷設置永順府,第一任知府袁承寵到任的第二年,即發(fā)布了大量的告示,以《詳革土司積弊略》的名義,革除土家族地區(qū)的“陋俗”,“搖手擺項”的擺手舞赫然在列:“土司惡俗之宜急禁也。查土司向年每逢歲時節(jié)令及委官舍把下鄉(xiāng),俱令民間婦女搖手擺項、歌舞侑觴,甚至酒酣興豪,有不可名言之事。切思民間婦女均屬赤子,乃以歌舞取樂,風化尚堪問乎?應請嚴禁,以正風化。”④《(同治)永順府志》卷11流官以革除“陋俗”的名義禁止土民跳擺手舞。
流官發(fā)布檄示,禁止土民跳擺手舞,主要目的是“以正風化”,擺手舞舞蹈過程中男女混雜,與儒家倫理道德的“男女授受不親”相悖,流官因而發(fā)布文告嚴禁擺手舞。流官借助《詳革土司積弊略》,把導致土家族區(qū)域的所有“陋俗”全部歸罪為土司。文告的內(nèi)容針對已經(jīng)失去了統(tǒng)治地位的土司,從而避免了流官和土民的正面沖突。流官所禁止的擺手舞,是為土官、舍把等所跳的擺手舞,即“搖手擺項”、“歌舞侑觴”的擺手舞,并未提及民眾在正月大型集合時所跳擺手舞。
流官禁止土民跳擺手舞,除“以正風化”的原因外,消除土司統(tǒng)治的影響是最重要原因。土民祭拜土司已經(jīng)成為民族風俗,土民把土司神位設于正堂祭拜,并以魚肉為祭品,而本家祖先神位則放于門后,以凸顯土司神的地位。擺手舞在土家族地區(qū)非常普遍,每個村寨都設有“鬼堂”,是為已故土官的“陰魂衙署”,每年男女齊集,鳴鑼擊鼓,跳擺手舞?!巴寥硕葰q,先于屋正面供已故土司神位,薦以魚肉。其本家祖先神位設于門后。家下雞犬俱藏匿,言:王鬼在堂,不敢凌犯驚動。此即各寨設鬼堂,謂是已故土官陰魂衙署。每歲正月初三至十七,男女齊集,鳴鑼擊鼓,跳舞長歌,名曰擺手”。①《(乾隆)永順府志》卷12
改土歸流后,土司在地方上仍有較強的勢力。土司統(tǒng)治時期,土司與土民之間、土司大姓豪強之間、土司與中央王朝之間都存在矛盾。如何利用社會資源加強土司的權威,消解各種矛盾,是土司急需解決的重大問題。“土司們充分認識到民間祭儀對土民的奴化與凝聚作用,利用一次遠征的勝利機遇,對各類祭典進行了整合?!盵6]土司把一次遠征勝利及時整合到擺手舞的擺手祭中,有效地說明了土司權力來源的正統(tǒng)性,凸顯了土司權力來源的合法性,土司作為中央王朝控制地方的代表,牢牢掌握了對土司區(qū)的控制權。
改土歸流之初,土家族土司或因罪被裁撤,或主動獻土被賜高官厚祿,但均被異地安置。清廷這樣做的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土司在地方上糾集民眾,影響流官的統(tǒng)治。土司雖被遷走,但土司在土民中的影響尚在,土司的殘余勢力仍在,民眾對已故土司的祭拜也按部就班地進行。改土歸流之初,永順府爆發(fā)的“潘果事件”即震驚了朝廷,引起了雍正帝的暴怒。這起事件就是土舍田爾根等人發(fā)動土民的一場群體性事件,一百余人圍攻衙署,圍毆衙役。土舍發(fā)動土民圍攻官衙的性質(zhì)惡劣,后果嚴重。如果土民對土司仍懷有感情,每年按時祭拜土司,流官的統(tǒng)治將難以開展,官府的權威難以滲透于土民。為此,流官發(fā)布文告,將所有的土家族“陋俗”歸罪為土司,以消除土司在土民中的影響,從而為官府的權威滲透到土民中掃清障礙。
擺手舞并未隨著流官的示禁而淡出土民的生活,土民依然熱衷于在每年新春時節(jié)跳擺手舞。從地方志的記載來看,改土歸流后一百多年的咸豐時期,土民依然熱衷于跳擺手舞。
咸豐年間陳秉鈞在永順任知縣時,一首《題土王祠》②《(同治)永順縣志》卷6一詩中描述了老司城擺手舞的情景:
割據(jù)千秋意若何,雄圖偏居仗巖阿。
天環(huán)萬嶺開關寨,地束重灘助甲戈。
五代兵殘銅柱冷,百蠻風古峒民多。
而今野廟年年賽,里巷猶傳擺手歌。
同治年間的《桑植縣志》描述了土民擺手舞的情形,改土歸流后,客民(漢民)云集,客民的數(shù)量甚至超過了土民,但并沒有將土民跳擺手舞的習俗同化,而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春節(jié)過后,漢民賽燈,土民賽擺手,一直持續(xù)到正月十六止?!霸粘浚C衣冠,拜天祖畢,以次拜父母、尊長,謁親朋鄰里,互相款留,如是浹旬,漢民賽燈,土民賽神擺手,為秋千之戲,至十六止?!雹邸?同治)桑植縣志》卷2客民、土民都保留了自己的風俗習慣,“各美其美、美人之美”使土家族地區(qū)的客民與土民長期和睦共處。
從上述兩段材料看,土民已經(jīng)把擺手舞當成一種競賽,不同村寨的土民齊集擺手坪跳擺手舞,成為土民重要的娛樂活動?!岸褚皬R年年賽”、“土民賽神擺手”而非“土民賽故土司神”了。新春之后,農(nóng)閑時節(jié),土家族各村寨比賽跳擺手舞,促進了不同村寨之間土民的交流。土民跳擺手、客民賽燈,強化了土民的民族認同?!皾h民賽燈,土民賽神擺手”均為夜晚進行,潘棠《松塢棊聲》詩:“芙蓉削翠亂峰圍,拔地虬龍競落暉。宏景坐忘風滿耳,謝安對局草寢衣。細聽剝啄尋三徑,笑看縱橫任一機。明月下林宜擺手,前村恐誤鶴來歸?!雹堋?乾隆)永順縣志》卷4漢民賽燈,比賽哪個村寨所做的燈更好看、更亮,土民賽擺手在“明月下林”之時,漢民所賽的燈為土民的擺手舞提供了光源,土民擺手舞為漢民賽燈烘托了氣氛,其樂融融,民族之間友好共處。
擺手舞的功能發(fā)生了變遷,土民跳擺手舞的地點也并非在土王祠和各村寨“鬼堂”前了,各村寨都設有擺手坪。跳擺手舞的目的也不是祭祀土王了,擺手舞已經(jīng)成為土民之間友好交流的平臺,成為民族認同的一個重要標識。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流官就沒有禁止土民跳擺手舞的必要了,擺手舞得以繼續(xù)傳承。擺手舞依然是男女混雜,一起唱歌跳舞,依然“有傷風化”,但不再對流官統(tǒng)治構(gòu)成實質(zhì)性的威脅,流官因而也聽之任之了。擺手舞作為土家族特有的、獨具魅力的文藝形式,在民族識別中也發(fā)揮了作用。上世紀五十年代,擺手舞作為土家族獨特的文化藝術多次參與民族文藝展演,對土家族的宣傳和民族認同均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土民跳擺手舞的目的不再是祭祀土王。光緒年間,土家族詩人向曉甫的竹枝詞描寫了土家族擺手舞的盛況:“擺手堂前好賽歌,姑娘聯(lián)袂舞婆娑。咚咚鼓雜喃喃語,裊裊余音嗬吔嗬?!薄皵[手堂中鑼鼓鳴,翩躚兒女踏歌聲。龍騰獅躍意風發(fā),萬點燎光耀日星?!盵5]
土家族擺手舞的習俗歷史悠久,流官以革除“土司積弊”的名義禁止土民跳擺手舞,表面上看,流官禁止土民跳擺手舞的原因是擺手舞男女“翩躚進退”而“有傷風化”,實質(zhì)上,流官禁止土民跳擺手舞的最重要原因是擺手舞有祭祀土司王的功能,流官為防止土司殘余勢力與官府對抗,急切要求擺脫土司的影響。因而發(fā)出禁示,禁止土民跳擺手舞。當土民在跳擺手舞時不再祭祀土司王,流官對于土民跳“有傷風化”的擺手舞也就聽之任之了。擺手舞的功能發(fā)生了變遷,成為土家族各村寨的比賽舞蹈,擺手舞得到傳承。
土司統(tǒng)治時期,土民跳擺手舞前要祭祀已故土司王,這成為擺手舞的重要功能之一,實際上也是土司權威的體現(xiàn)。擺手舞與土司制度相關,是土司文化的一部分,土司文化是土司制度與民族文化互動的結(jié)果,其內(nèi)涵可理解為“土司制度存續(xù)期間在社會各個方面、各個階層引起的變化、影響及反映的總和,它涵蓋了該地區(qū)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既有物質(zhì)形態(tài)的,也有非物質(zhì)形態(tài)的?!盵7]改土歸流后,土司被裁撤,流官取代了土司的統(tǒng)治,禁止土民跳擺手舞,目的是消除土司的影響。土民跳擺手舞前不再祭祀已故土司王,流官對土民跳擺手舞也就聽之任之了。擺手舞從土司時期的土司文化演變成土家族地區(qū)的民族文化,擺手舞得以演變、傳承。擺手舞的傳承過程,反映了改土歸流后土民對土司權力的背離,對流官代表的中央政府的認同,增強了國家認同感,“改土歸流后,隨著各民族人民生產(chǎn)方式交流的加強與活動半徑的擴大,各土司地區(qū)下層民眾的國家認同感得到空前加強?!盵8]
[1]熊曉輝.土家族擺手舞源流新考[J].懷化學院學報,2006,(3):7-9.
[2]陳文元.改土歸流與土民身份轉(zhuǎn)型——以鄂西南容美土司為例[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17,(1):53-57.
[3]黃柏權.土家族擺手活動中祭祀神祇的歷史考察[J].宗教學研究,2011,(2):182-185.
[4]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事務委員會.鄂西少數(shù)民族史料輯錄[Z].恩施: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事務委員會,1986.
[5]彭南均.溪州土家族文人竹枝詞注釋[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8.
[6]柏貴喜.擺手祭:土家族社會結(jié)構(gòu)的象征表達——土家族象征文化研究之一[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05,(3):10-14.
[7]李世愉.試論“土司文化”的定義與內(nèi)涵[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6,(2):16-20.
[8]宋娜,陳季君.播州土司、永順土司和唐崖土司文化中的國家認同觀念[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5,(1):15-19.
(責任編輯:魏登云)
Evolution and Inheritance of Tujia Waving Dance after“Gai-Tu-Gui-Liu”Policy
XI Yu-song
(School of Historical Culture and Tourism Management,Zunyi Normal College,Zunyi 563006,China)
Waving dance is the folk dance of Tujia.In Tusi period,the Tujia residents sacrificed the late king of Tusi through waving dance.On the other hand,waving dance was said to get rid of the ominous and encourage the soldier’s morale.In the beginning of“Gai-Tu-Gui-Liu”,in order to eliminate the influence of Tusi,the Han nationality’s officers prohibited the Tujia residents from dancing waving dance.After“Gai-Tu-Gui-Liu”,the Tujia residents did not dance the waving dance when they sacrificed the late king of Tusi.The Han nationality’s officers allowed them dance again.After that,the function of waving dance changed.Waving dance became a kind of sports dance among Tujia villages and Tujia waving dance came down in Tujia areas.Therefore,waving dance was the result of interaction and restriction between state power and folk customs.
“Gai-Tu-Gui-Liu”;Waving Dance;evolution;inheritance
K249
A
1009-3583(2017)-0017-05
2017-04-15
遵義師范學院博士科研啟動基金資助項目“改土歸流后湖廣土家族社會重構(gòu)研究”(BS[2015]17號)
郗玉松,男,山東東營人,遵義師范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國少數(shù)民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