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辛子
“愛國教育”無處不在
唐辛子
友人從國內(nèi)來日本,聚會聊天時,聽說我家中有位正在日本上小學的小朋友,便問:“日本孩子是如何接受愛國教育的呢?”
“愛國教育”,是中國學生從小就必須接受的教育,中國人對于愛國教育的強調(diào)與普及,與中國近代的屈辱歷史密切相關。
而在日本,“愛國教育”的處境則顯得完全不同,這同樣和他們近代的歷史有關。1945年日本戰(zhàn)敗之后,為防止軍國主義思想再抬頭,駐日盟軍總部對日本的教育制度進行了徹底改造。
在新的教育方針下,連“升國旗、唱國歌”這種在其他國家理所當然的事,在日本也可以成為一個被爭論不休的社會問題。廣島縣世羅高等學校的一位校長,甚至為了是否應該“升國旗、唱國歌”而選擇自殺。
那么,日本是否真的就沒有“愛國教育”了呢?
答案是否定的。
盡管日本失去了形式上的“愛國教育”,但實質(zhì)上的“愛國教育”是存在的。所謂形式上的“愛國教育”,也就是喊愛國口號、背誦愛國語句、學習愛國文章,宣誓要用自己的生命與熱血保衛(wèi)國家,時刻記住“我是XX國人”,等等。而“實質(zhì)愛國教育”是指什么呢?這兒可以舉幾個例子。
我家小學生在二年級上社會課時,學校老師組織孩子們?nèi)ジ浇某袇⒂^。在超市里,孩子們知道了食品的進貨渠道、食品的品質(zhì)保鮮規(guī)定、過期食品的廢棄處理等等,孩子們由此知道:自己所在社區(qū)超市販賣的食品是安全的、讓人放心的。
三年級的社會課,學校老師則組織孩子們?nèi)チ吮臼械睦幚韴?。在垃圾處理場參觀了大半天的小朋友,心情十分激動,因為她沒想到:為了垃圾的回收再利用,垃圾處理場對于垃圾的分類要求十分嚴格,為了保證垃圾回收質(zhì)量,不惜使用人工進行甄別。看到這一切的小朋友感慨萬分,回家后十分嚴肅地對我說:“媽媽,以后家里扔垃圾,可回收垃圾和不可回收垃圾,一定要仔細分類。那些可以回收的牛奶包裝、飲料罐,也一定要記得沖洗干凈才能扔。媽媽你不知道垃圾回收場的工人們有多辛苦,我們只要有一次做得不夠好,都會給他們添麻煩,增添他們的工作量。”
四年級的社會課,學校老師組織孩子們?nèi)サ氖潜臼械膬羲畧觥⒂^完整套凈水流程的小朋友,從凈水場帶回家一瓶水,驕傲地對我說:“媽媽你知道嗎?我們這兒的水,打開水龍頭就可以直接喝的,是可以放心飲用的安全凈水?!?/p>
我相信上面我家小朋友從社會課上所學到的東西,就是“實質(zhì)的愛國教育”:讓孩子們知道自己家里所購買的食品是安全的、自己家里所飲用的水是放心的,還有正確地扔垃圾,不僅僅是保護地球,更關系到自己所擁有的整潔的居住環(huán)境。我相信,這種從孩子們?nèi)粘I钊胧值?、有關衣食住行的社會教育,才是真正的“愛國教育”。正所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愛國教育也是如此:先懂得愛自己、愛家人,然后懂得愛自己所居住的社區(qū)、愛身邊的環(huán)境和一草一木,最后才有可能將愛擴展到一個民族、一個國家。
(摘自《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