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向東
(華中師范大學,武漢 430079)
高考改革推進與科研先行
——紀念恢復高考40周年并志《高考改革研究叢書》出版
胡向東
(華中師范大學,武漢 430079)
40年前恢復高考,極大地改變了中國教育與社會。40年來的不斷改革與發(fā)展,既為高考贏得了社會信任,又為進一步改革贏得了空間。積極評價恢復高考,具有重要意義;但認識高考存在的問題和思考探索改革辦法,系統(tǒng)開展理論研究并用理論指導改革實踐,加快高考改革的推進,比坐而稱頌它的重要地位和功能,更為重要?!陡呖几母镅芯繀矔返某霭?,展現(xiàn)了高考改革中科研先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它也將以其權威性、全面性、理論性受到關注,并對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帶來諸多啟示。
恢復高考;高考;高考改革;考試研究
在考試招生制度改革進入深水區(qū)和攻堅期的今天,紀念恢復高考40周年,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劉海峰教授主編的《高考改革研究叢書》的適時出版,則從學術研究的角度為這種意義加上了深沉的底色。
從考試歷史的角度看,2017年是恢復高考制度40周年,廢除科舉制度112年,再往前溯,還是隋煬帝設立科舉進士科1 412年,漢文帝建立成文法規(guī)考試制度——“賢良方正”策試2 182年……在中國這個考試文化如此悠久的國度,考試立了廢,廢了立,再改再廢,改廢并行……上演了無數(shù)活劇。但是,如何利用考試選才,怎樣確立考試在人和社會發(fā)展中的位置和作用,考試又怎樣做到公平公正,卻一直還是舉國關注的熱門話題。
應該冷靜地承認,考試是以競爭為主要機制的人類社會不可或缺的重要演進機制。從國家和社會治理角度看,人才的識別、選拔與使用,是古今中外執(zhí)政者始終力求解決的事關國家興亡的重大問題。從人與社會發(fā)展關系的角度看,高考由于自身擔任著篩選人才、詔示人才標準、引導社會人員發(fā)展方向等功能,兼具教育和社會雙重選拔功能,既體現(xiàn)著國家意志和社會價值取向,又貫徹社會公平和教育平等原則,“既受制于人類認識及社會發(fā)展的水平,又強烈影響人的智能發(fā)展和社會物質與精神文明的進程?!盵1]可以說,我國高考制度的恢復,標志著對人才重要性的發(fā)現(xiàn),也標志著對人的認識的一種覺醒。它伴隨著共和國一同從“文化大革命”的噩夢中醒來,也為共和國的重新崛起立下不可遺忘的功勛。
在40年的時間里,高考已然成為我國教育的核心制度乃至社會運行機制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考為高等教育選拔了大量合格生源。隨著義務教育的普及以及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發(fā)展階段,高考的參考人數(shù)由最低時的164萬(1984年)增長到最高時的1 060萬(2008年),普通高等教育本??其浫∪藬?shù)從最初的27萬(1977年)攀升至740萬人(2016年),大學錄取率從恢復高考后的4.8%(1977年)飆升到如今的近80%。2015年全國各類高等教育在學總規(guī)模達到3 647萬人,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40.0%[2]。作為我國各級各類考試中最重要、影響最大的考試,高考自身的科學化發(fā)展進程也在不斷加快??荚噧热莞母锊粩嗤七M,能力立意的命題思想貫穿到各科考試中,并對高中教育加大正向影響;考試管理科學化程度不斷提高,全國建成了數(shù)十萬個安全規(guī)范、信息聯(lián)通、電子監(jiān)控的標準化考場,全部考試均在標準化考場中進行,實現(xiàn)了網上評卷和網上錄取;招生計劃分配機制不斷改進,區(qū)域差異、弱勢群體與其他群體差異較大的問題正在得到較好解決,“兩個差異”正在快速縮小。這些改革舉措為高考贏得了社會信任,也為進一步改革贏得了空間。正是從這個角度來看,怎樣評價恢復高考的重要意義都不為過。
高考不僅關系到國家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和學生的健康成長,而且關系到社會公平的完善與維護,因而它事關教育全局,不僅是重大的民生議題,而且是教育領域最復雜、最敏感的問題。雖然仍斷續(xù)有人提出廢除高考,但高考在中國社會發(fā)展中的地位已十分穩(wěn)固——它既為民眾所接受和信仰,也為政府社會治理所不可或缺。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恢復高考40年來,高考制度日漸嚴密,其重要性雖然日益加強,但它也顯示出一些為社會關注和批評的問題:如,它被賦予的功能過于強大和集中,聚合了社會選拔的主要途徑,使社會分層路徑過于窄化;它與其他教育制度的融合接榫顯出某種不恰切,對中小學各階段教育都產生了過強的應試導向,弱化了高考這種評價方式本身應有的考核與指導教學的功能;又如,它40年來多以文化知識為主要考核內容,以紙筆測試為主要考查方式,難以考查考生的綜合素質,難以適應人的智能結構多元化發(fā)展之需求;再如,高考這一“強場”在功能發(fā)揮過程中強化競爭,也往往使腐敗、作弊等教育與社會問題“趨利而來”。至于它自身系統(tǒng)的問題,如考試權的統(tǒng)一與分散,考試錄取的公平與效率,試題和錄取方式的科學公平,考查文化與考查品行的矛盾,如何選拔專才,等等,更是顯著的存在??陀^地說,對于高考這些問題的存在,政府不僅高度重視,也一直在推進改革??梢哉f,恢復高考40年的歷史,也是高考改革40年的歷史。
回顧恢復高考40年的發(fā)展歷程,關于加強高考系統(tǒng)研究的呼聲一直存在,但是也一直呈現(xiàn)著新聞關注度高但理論研究少、一般議論多深入分析少、零星探討多系統(tǒng)研究少的現(xiàn)象[3]。尤其是缺少對整個高考制度系統(tǒng)的研究,更缺少真正有分量的高考改革研究著作。這種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跟每年高考后社會議論的一個現(xiàn)象十分相像:高考后,議論語文特別是作文題的人很多,而議論數(shù)學、外語和其他理科內容的卻很少。如果要比喻的話,高考這件事本身很像語文,因為是母語,人人都可以說上幾句卻說不深入;高考研究,則類似數(shù)學等科目,還是有一定的專業(yè)門檻,要從大局全局、從古今中外、從理論到實踐等各個角度討論高考改革和發(fā)展,深入研究確有一定的困難。
正是從這個角度,筆者認為,紀念恢復高考40周年,認識它存在的問題和思考探索改革辦法,系統(tǒng)開展理論研究并用理論指導改革實踐,加快高考改革的推進,比坐而稱頌它的重要地位和功能,更為重要。
從2010年7月國務院發(fā)布《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至今,本輪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已籌劃和推行了7年。這個被稱為恢復高考以來最全面最系統(tǒng)的改革,已然走過了調研討論、籌劃布置的階段,進入全面實施階段,也由此進入了改革的深水區(qū)和攻堅期。
為什么說本輪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是恢復高考以來最全面最系統(tǒng)的改革?原因大約可歸于如下三端:第一,過去40年的高考改革多是單項的,今年改命題管理模式而明年推行平行志愿,一項一項推進,而這輪改革卻是系統(tǒng)的、復合型的,涉及考試模式、計劃分配和錄取機制等各個方面;第二,過去40年的高考改革一直是以筆試成績作為主要錄取依據,這輪改革是綜合評價、多元錄取,觸動的是國人心中的“統(tǒng)考”“多一分壓死一排人”等分數(shù)崇拜,廢外在規(guī)則易,破心中信仰難;第三,過去40年的高考改革大多是在考試系統(tǒng)內部進行的,這輪改革涉及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影響面和涉及面更為廣泛。誠如劉海峰教授所言,許多西方國家的大學招生考試只是一種測量手段,沒有太多的附加功能。而受傳統(tǒng)和現(xiàn)實的制約,中國人卻將高考變成了文化,變成了經濟,變成了產業(yè),變成了盛大的儀式,變成了一種社會廣泛關注的社會活動,變成了一種慣例式的全面動員。它已不僅是一種考試,也不僅僅是教育,在一定意義上,高考還是一種文化、一種經濟,有時甚至還會成為一種政治[4]。在如此國情條件下,實施這樣的改革力度和深度,其難度可想而知,如果再缺少系統(tǒng)的、科學的理論指導,可以想象結果將會怎樣。
廈門大學劉海峰教授是高考改革研究的先行者和堅持者。由他主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高考改革研究叢書》,以全套22本的皇皇巨著,全面展現(xiàn)了當今社會對高考改革研究的前沿學術成果,在高考改革推進至攻堅期和進入到深水區(qū)的今天,甫一問世,即以其理論的全面性、研究的深入性和對古今中外考試的深切關照而廣受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有學者評價認為,該叢書是一套具有“時代高度、理論深度、歷史厚度、視野廣度”的著作,在高考恢復40周年這個節(jié)點推出,具有重要意義,將對我國現(xiàn)行高考制度的完善、高考改革的探索起到重要的理論借鑒與現(xiàn)實參考作用[5]。
筆者曾從事考試招生實踐工作近30年,出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宗旨,也曾進行過一些考試理論研究。對這套叢書,筆者一一進行了瀏覽,深感它力求對高考制度予以多視角、全方位的理論總結與實踐探求,希望通過歷史回望與中外比較,促使我國高考制度在繼承與借鑒中創(chuàng)新發(fā)展。叢書理論與實際相結合,既打通歷史與現(xiàn)實,又將域外與本土相觀照,從現(xiàn)實問題出發(fā),從中國實際出發(fā),既具有理想主義精神,又植根于中國實際,是一套有追求的、務實的學術著作。
對高考改革來說,它有以下幾個特色:
第一,權威性。這套叢書是劉海峰教授自2003年以來領銜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高校招生考試制度改革與實踐研究”系列成果的集大成之作。該攻關項目聯(lián)合高校有關科研力量,直接與教育部有關司局合作,并結合教育部有關高考改革的工作進行研究,同時還與部分省市招生考試機構合作開展試點試驗,使理論研究與改革決策實現(xiàn)了良性互動。課題研究成果中提出的高考改革思路、目標,改革的原則與路徑,具體的三套改革方案和政策建議等,應該說都在現(xiàn)行高考改革方案中得到了很好的體現(xiàn)。例如,“高考實行分省命題還是全國命題”“保送生制度改革”等專題報告所提建議全部被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采納;“高校自主招生改革”報告所提建議被部分采納。作為“科研先行”主要成果的這套叢書,成為高考改革的理論資源,其對高考改革理論研究的深入,其在改革實踐中的應用以及得到的積極回響,使它作為理論作品具有了很高的權威性。
第二,全面性。該套叢書是我國第一套較全面、深入研究高考改革的叢書,對高考從理論、制度、政策、法治、內容、形式,到招生考試的區(qū)域公平、民族政策、效度和評價等各個方面進行了全面的研究;超過1/3的內容是境外考試招生制度研究,對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和我國臺灣地區(qū)的高校招生考試制度進行了專題探討,顯示了宏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態(tài),海納百川的底氣,虛懷若谷的胸襟,也顯示出這個團隊的實力。叢書既有對高考制度的理論剖析,也有對高考改革熱點問題的專題論述。研究領域幾乎探觸到與高考相關的社會各個方面,從理論到實踐,從宏觀到微觀,從國內到域外,對高考制度及其改革進行的研究全面而深入。
第三,理論性。該套叢書22本,768萬字,每一本或著眼于宏觀理論與政策,或專注于高考改革某一領域,其目標如劉海峰教授所言要“更全面、成氣候”,大都在各自領域獲得了一定的理論突破。整套叢書以研究領域的全覆蓋而構成宏觀理論邏輯,每本書則圍繞論題構建自身內在邏輯。以叢書之一《高考改革的歷史反思》(李木洲著)為例,題目乍看起來很大,讓人難以把握。但在李木洲博士的潛心編織下,洋洋47萬字,以歷史為經、以制度為緯、以反思為旨,在全面梳理高考制度的歷史發(fā)展過程中,運用制度變遷理論剖析高考制度變遷的深層原因及復雜關系,在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上反思高考制度改革的成敗得失,以嚴密的形式邏輯,揭示高考制度變遷的行為邏輯。李木洲在大量文獻史料的梳理、挖掘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又以問題意識作為牽引,借助制度與制度變遷理論,分析高考制度的結構及其運行機制,從而細密編制自己的理論之塔。這樣的反思,其理論性建立于深厚的歷史分析基礎之上,又緊密結合現(xiàn)實實踐,理論之基堅實,實踐情況了然,對實踐的指導意義也就很強,也自然顯示出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別樣風采。
這套叢書的出版方——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從1988年出版國內第一本考試學專著——《考試學》(廖平勝著)開始,一直高度關注和支持考試科學的發(fā)展,30年來先后出版了近200本關于考試學和高考研究的理論著作,已成為國內首屈一指的考試學學術出版重鎮(zhèn)。這套《高考改革研究叢書》的出版,更彰顯了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以學術為本,以人才為本,用綿綿不絕的學術精品鋪筑未來之路”的高水平自身定位與自信。筆者深感,在紀念恢復高考40周年之際,在高考改革密實推進之時,無論是劉海峰教授領銜的高考研究,還是在國內考試科學出版獨領風騷的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都在從事著一項利國利民利學術的偉大事業(yè),而這項偉大的事業(yè),正處于美好的青春期。
[1]廖平勝.高考是中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可或缺的機制——恢復高考20年的反思與前瞻[J].湖北招生考試,1998年(1).
[2]教育部發(fā)布:2015年全國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統(tǒng)計公報[EB/OL].[2017-07-13].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s180/moe_633/201607/t20160706_270976.html.
[3]劉海峰.高考存廢與科舉存廢[M]/高考改革的理論與歷史.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16:93-101.
[4]劉海峰.高考改革的理想圖景與現(xiàn)實困境[N].光明日報,2012-04-11(14).
[5]華大在線.“高考改革研究叢書”出版暨紀念高考恢復四十周年座談會在科學會堂舉行[EB/OL].[2017-07-13].http://www.ccnu.com.cn/xin/zonghe/2017/0517/17621.html.
(責任編輯:陳睿)
The Leading Role of Research in the Gaokao Reform:Celebrating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the Resumption of Gaokao and the Publication of the Studies in the Gaokao Reform Series
HU Xiangdong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40 years ago,the resumption of Gaokao greatly changed Chinese education and society.Four decades of continuous reform and development have not only won trust for Gaokao but also won space to further its reform.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positively evaluate the resumption of Gaokao,but it is more important to recognize the problems of Gaokao and explore the reform methods,to carry out theoretical research so as to guide the reform practice,and ultimately to accelerate the reform.The publication of theStudies in the Gaokao Reform Seriesshows theimportanceandnecessityofscientificresearchintheGaokaoreform,anddeservesattentionforitsauthoritativeness,comprehensiveness and theoreticalness,and will bring great inspiration to the ongoing Gaokao reform.
Resumption of Gaokao;Gaokao;Gaokao Reform;Examination Research
G405
A
1005-8427(2017)09-0065-4
10.19360/j.cnki.11-3303/g4.2017.09.009
胡向東(1966—),男,博士,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