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從事古建筑及古建筑保護研究
莊立新
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工程師,
養(yǎng)心殿燕喜堂的內(nèi)檐裝修花飛蝶舞春風(fēng)吉慶
主要從事古建筑及古建筑保護研究
莊立新
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工程師,
蝴蝶因為色彩鮮艷,身姿輕盈,而被人們視為吉祥美好的象征,又因「蝶」與「耋」諧音,有祝福長壽的寓意,唐代開始便有善畫「蜂蝶」者載于畫史。故宮現(xiàn)存的各類文物中多有以蝴蝶作為紋飾者,其中尤以瓷器、服飾和書畫作品為多。但以蝴蝶為主要題材用于室內(nèi)裝修者則不多見,而養(yǎng)心殿燕喜堂便是其中一例。
養(yǎng)心殿位于紫禁城內(nèi)廷西路,緊鄰乾清宮前廣場,是以養(yǎng)心殿為正殿的一片區(qū)域的統(tǒng)稱,燕喜堂為養(yǎng)心殿后殿的西耳房。
據(jù)《明宮史》記載,養(yǎng)心殿至遲建于明嘉靖十六年。明朝的萬歷皇帝曾在此居住,清初順治皇帝病逝于此??滴跄觊g,這里曾是宮中造辦處作坊,專門制作宮廷御用物品。自雍正皇帝移居養(yǎng)心殿后,這里就一直作為清代皇帝的寢宮,乾隆時又加以改造、添建,成為一組集召見群臣、處理政務(wù)、讀書、學(xué)習(xí)、居住等多功能為一體的建筑群。
正殿養(yǎng)心殿為工字形殿,前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明間、西次間前接抱廈,在前檐檐柱位置,每間各加方柱兩根,外觀似九間。正殿明間后檐接工字廊,連通后殿。后殿兩側(cè)各有耳房五間,東為體順堂,西邊便是燕喜堂。
燕喜堂明代稱「臻祥館」,清初無正式命名,僅稱「西耳房」或「后殿西正房」、「西院正房」、「北面圍房」、「順山殿」等,咸豐二年起稱為「平安室」,同治九年易名「燕喜堂」,并一直沿用至今。
燕喜堂在明代和清初的使用情況不能確定,雍正七年開始對室內(nèi)裝修進行拆改,添設(shè)床張,成為皇帝居于養(yǎng)心殿時妃嬪隨侍的居所。慈禧太后在還是咸豐皇帝「懿嬪」的時候曾居住在燕喜堂西間,而東間則先后為「云嬪」、「麗嬪」所居。(周蘇琴《「大雅齋」匾的所在地點及其使用探析》,《故宮博物院院刊》二〇〇八年第二期)
咸豐十一年七月(一八六一年八月),咸豐皇帝在熱河去世,年幼的同治皇帝即位。「祺祥之變」后慈安皇太后和慈禧皇太后開始「垂簾聽政」,并將體順堂和燕喜堂作為她們在養(yǎng)心殿的臨時居所。體順堂因原為皇后居所,在改為太后居所時只是略加修整;而燕喜堂作為兩位妃嬪共用的居所,改為慈禧太后獨用時,進行了較大規(guī)模的改動。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改造的奏折寫成于咸豐十一年八月,而此時兩宮太后還身在熱河,且朝政由「八大臣」把持,因此慈禧未能對此次修整提出意見。
平安室(燕喜堂)咸豐十一年改造前舊式畫樣筆者依據(jù)國家圖書館藏樣式房圖檔摹繪制圖
平安室(燕喜堂)咸豐十一年改造后新式畫樣筆者依據(jù)國家圖書館藏樣式房圖檔摹繪制圖,本圖右上側(cè)圓形筆跡為樣式房圖檔原圖所帶,筆者依樣摹繪
燕喜堂明間東縫碧紗櫥
燕喜堂東稍間萬字炕及其西縫欄桿罩
顯然,慈禧太后入住后對之前的改造并不滿意,于同治二年將明間兩側(cè)的八方門改為碧紗櫥,同治三年又將西稍間前后檐炕進行了改造,并更換了后檐炕的炕罩。
同治帝大婚后,慈禧太后搬出燕喜堂。在同治皇帝病逝、光緒皇帝即位后,兩宮皇太后再度「垂簾」。此時慈禧是否還在燕喜堂臨時休憩,未見明確記載,燕喜堂室內(nèi)裝修有沒有再進行添改也難以確定。
現(xiàn)在的燕喜堂明間北墻下設(shè)炕,東西兩側(cè)各一槽八扇可拆卸的碧紗櫥使燕喜堂成為可開可合的靈活空間。東次間和東稍間之間以一槽欄桿罩相隔,形成一個隔而不斷的開敞空間。東次間僅前檐設(shè)高炕,東稍間南、北、東三面設(shè)炕,和西臨的欄桿罩相呼應(yīng),形成一個看似整體的欄桿罩炕。
西次間和西稍間以一隔斷門相隔,形成兩個相互獨立的空間。西稍間前后檐設(shè)炕,后檐炕上飾炕罩,是為寢室。西次間僅前檐設(shè)炕,為過渡空間。
燕喜堂西稍間后檐炕炕罩絳環(huán)板紋飾
燕喜堂西稍間后檐炕炕罩裙板紋飾
燕喜堂西稍間后檐炕炕罩裙板上的蝴蝶
燕喜堂明間東縫碧紗櫥卡子花
燕喜堂明間東縫碧紗櫥裙板紋飾
燕喜堂西稍間后檐炕炕罩團花
明 戴進 葵石蛺蝶圖軸及局部紙本設(shè)色 縱一一五厘米 橫三九·六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清同治 石青色緞平金百蝶大襟夾大坎肩及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清光緒 黃地粉彩花蝶圓盆奩及局部故宮博物院藏
燕喜堂內(nèi)檐裝修以清晚期為主要添設(shè)時期,沒有復(fù)雜的裝飾種類和裝飾材料,僅以木雕配以臣工字畫為飾。其圖案以梅、竹、蝴蝶為主,配以松樹、山石、仙草、蘭花,形成豐富的紋飾組合。這些看似相同的雕花紋飾,無論在構(gòu)圖還是在細節(jié)上都有很大不同,構(gòu)圖的不同一目了然,而細節(jié)的不同則需仔細觀察,可見主要體現(xiàn)在蝴蝶紋樣上。這種不同也證明了燕喜堂內(nèi)檐裝修添設(shè)過程的復(fù)雜。
明間東西縫碧紗櫥卡子花、團花、絳環(huán)板、裙板均以梅花和蝴蝶為主要裝飾題材,蝴蝶觸角呈螺旋狀,頭大,胸部小,腹部大并且掩于翅下,前翅窄長后翅短小呈三角形而無翅尾,總體感覺線條不夠柔和。
西稍間后檐炕炕罩上的卡子花和團花僅以梅、竹為裝飾,絳環(huán)板上是兩只蝴蝶穿梭于梅花、竹葉間的畫面,裙板的畫面主體為一花籃,其中有盛放的梅、蘭以及竹紋,梅花、竹枝、竹葉從花籃底部貫穿整個花籃,蘭花從長在花籃底部抽長而出,三只蝴蝶在其間穿梭。裝飾的蝴蝶與前文所述有別:觸角均呈波浪狀,盡頭有卷曲,頭小,無明顯胸部,腹部細長,前翅略寬,后翅與前翅大小相當呈橢圓形,翅尾卷翹,曲線優(yōu)美。
從表面看,似乎西稍間后檐炕炕罩上裝飾的蝴蝶更舒展、更美觀,但是對比故宮博物院所藏文物中的蝴蝶,可見卻是前文所述第一種出現(xiàn)的更多更普遍。
故宮博物院的館藏文物中帶有蝴蝶紋飾的數(shù)量很多,其上的蝴蝶紋飾造型豐富,但單從前后翅的大小比例和觸角形狀看,多屬于前述第一種,僅有明代戴進所繪《葵石蛺蝶圖》軸上的蝴蝶前后翅大小幾乎相同,而清同治的石青色緞平金百蝶大襟夾大坎肩上的蝴蝶觸角呈波紋狀,略接近第二種。
至同治末年光緒初年燒制大雅齋瓷器時,蝴蝶的形象又變成了第一種即前翅窄長,后翅短小,觸角呈螺旋狀,且更短小。
同治三年西稍間前后檐炕進行了改造,檔案記載「平安室寢宮殿內(nèi)踏勘夾堂床罩一槽,前檐床一張,俱要楠柏木成做,花活要細」(《活計檔》。本條檔案由故宮博物院古建部張淑嫻研究員提供,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謝),而以現(xiàn)存炕罩紋飾和故宮博物院館藏文物比較,西稍間后檐炕罩上裝飾的蝴蝶造型的確和其他紋飾不同,應(yīng)是為了滿足「花活要細」的要求而進行的用心設(shè)計,同時也體現(xiàn)出某一特定時期蝴蝶紋飾的特征。
在燕喜堂,除上述明間東西縫碧紗櫥和西稍間后檐炕罩,各床張的掛檐板紋飾(西稍間前檐炕的中間和東部暖板采用的是松、竹、梅「歲寒三友」的紋飾組合形式,但因為有明顯更換痕跡,此處不再贅述)也采用的是梅、竹、蝶的組合形式,唯一的例外是東次間東縫欄桿罩。
燕喜堂東次間東縫欄桿罩,由兩根抱框、兩根立框、五堂橫披窗、三個通花牙組成。橫披窗心為燈籠框夾藍色蝙蝠紋紗并飾臣工字畫,所有雕刻裝飾都是以纏枝花卉為題材,花卉題材眾多,可辨識的有牡丹、梅花、菊花、向日葵、葡萄等,有些則僅為抽象的花和葉。這些抽象圖案大多呈現(xiàn)中間大,兩邊逐漸變小且向外舒展的特點,細思之下,有些蝙蝠的形象特征,大概也暗和「福壽」之意。
在現(xiàn)有檔案資料中,除咸豐十一年兩宮太后回宮前記載此處添設(shè)欄桿罩外沒有另外添改的記載,又因其紋飾和后期添改的碧紗櫥和炕罩不同,因此筆者大膽推斷,此裝修應(yīng)為咸豐十一年原物,且當很受慈禧太后和后來的妃嬪所喜愛,一直保留至今。
燕喜堂東次間東縫欄桿罩南通花牙
養(yǎng)心殿燕喜堂外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