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統籌 _ 邱勇哲(本刊記者)
微設計
中國傳統建筑篇:不朽丹青
——古建筑中的壁畫之美
文字統籌 _ 邱勇哲(本刊記者)
BUXIU DANQING GUJIANZHU ZHONG DE BIHUA ZHIMEI
壁畫是繪畫中最古老的畫種之一,也是中國傳統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有人認為,當今繪畫是由古代壁畫衍變而來。西方將油畫稱為“架上繪畫”,以區(qū)別于壁畫,中國紙絹繪畫也是壁畫的輕型化衍變物。中國是世界上具有輝煌歷史的壁畫古國和大國,源遠流長、作品眾多,其類型主要分為石窟、寺觀、墓室三類,其中寺觀繪畫最具代表性。
寺觀建筑,是中國古建筑文化的重要篇章。從南北朝開始我國的宗教建筑便成為僅次于宮殿建筑的主要類型,其數量之多,分布之廣,大大超過宮殿建筑。所以,存留至今的傳統壁畫除石窟外,最多就在寺觀里。
我國傳統古建筑場體的建造材質和營造方式主要有土坯砌墻、磚砌墻、土坯與磚混合砌墻三種。經過長期的實踐,人們認識到磚墻容易出現泛堿現象,剛作好的壁畫色彩鮮艷,但過幾年畫面便開始泛出白色粉末變色,即是泛堿,而土坯墻可以防堿,因此古寺觀壁畫的墻體多采用半坯墻,上土下磚結構。
據考古史料得知,中國目前現存時代最早的壁畫實物乃是咸陽宮殿遺址中發(fā)現的壁畫殘片,其中僅第1號宮殿遺址就出土壁畫殘片440多塊,其內容包括車馬、儀仗、建筑、人物、植物等。從所用地仗材料上看多為白灰層,顏料多為石色,歷久如新。秦漢壁畫用色以黑、紅為主。壁畫顏料有黑、儲、黃、大紅、朱砂、石青、石綠,以黑色的比例最大,顯示出秦人尚黑的風俗習尚。除科學地使用墨以外,其他顏料制作技術不斷提高,有所變化,常見的有夯土墻、土坯墻、磚墻、石板墻等。
漢代時期伴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不少外來文化滲透進來,壁畫材料已有所變化。常見的有土坯墻、磚墻,也有在石板、空心磚、條形磚墻面上直接繪畫。如1916年河南洛陽八里臺西漢墓出土的壁畫,除其中一塊為矩形空心磚高浮雕以外,其余皆以白灰作底,直接畫在空心磚上。1987年西安交通大學附屬小學漢墓出土的施工現場壁畫就是在磚墻面上直接涂刷灰漿然后作畫。特別是在壁畫中還出現了一種特殊的顏色——漢紫,這種顏料用天然的礦石無法制出,還必須要經過人為加工,兩千多年前的古人是如何制出這種顏色的,至今仍是一個未解之謎。又如山東省東平縣發(fā)現的漢墓是山東省迄今發(fā)現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考古價值極高的漢代石質墓葬壁畫。墓室采用石板修筑,先將石板表面磨光,然后直接在石面上作畫。還有如著名的吉林地區(qū)高句麗石質壁畫墓等,這些地方在制作墓室和壁畫時根據地理環(huán)境而采用了相對較好的石質材料,但壁畫如果遇到水最容易造成毀滅性破壞。
_唐阿史那忠墓壁畫的墓址在陜西禮泉縣西周村西,是昭陵的陪葬墓之一。
漢代時還盛行另一種墓室壁畫表現形式,即富有立體感的畫像磚和畫像石,它們屬于磚模印和石刻壁畫,其題材、內容、風格都基本相同,只是地仗材料和制作方法不同,采用雕刻和繪畫相結合。畫像磚主要用木模壓印然后經火燒制成,最后再根據人物上色,多用于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和寺廟等建筑上。
_泰安東平漢墓壁畫。
_陜西昭陵六駿浮雕壁畫其四。六駿是李世民在唐朝建立前先后騎過的戰(zhàn)馬,分別名為“拳毛騧(guā)”“什伐赤”“白蹄烏”“特勒驃”“青騅”“颯露紫”。為紀念這六匹戰(zhàn)馬,李世民令工藝家閻立德和畫家閻立本用浮雕描繪六匹戰(zhàn)馬列置于陵前。(邱勇哲/攝)
_乾陵永泰公主墓侍女壁畫。
魏晉南北朝壁畫經過一個時期的技術總結,從內容、技法、格局、色彩以及制作方法和選用材料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和發(fā)展。此時石窟寺和寺廟的大規(guī)模建造,為壁畫的大量制作創(chuàng)造了條件??梢哉f,石窟寺的文化藝術是集雕塑、繪畫、書法、音樂、舞蹈為一體的精華所在。隋唐時期的石窟壁畫基本沿用魏晉時期的制作方法,一般由支撐體、地仗層、白灰層和繪畫層組成,其制作方法從簡單到復雜,從隨意到講究。以陜西的唐昭陵和乾陵等陪葬墓出土的墓室壁畫最為典型,其規(guī)模形制、制作方法、使用材料、表現內容等達到不可逾越的程度。從壁畫使用顏色來說,隋唐時期繪畫用色已經比較完備,顏料種類豐富多樣,除石色外,草色顏料及金屬色應用也普遍起來。石色顏料在繪畫運用中居于主要地位,是源于青綠山水的發(fā)展和壁畫創(chuàng)作的興盛。而隨著繪畫清淡細密特色的發(fā)展,草色顏料應用逐漸多了起來。在大量墓葬繪畫、佛教繪畫以及民間繪畫等重要畫跡中,金、銀等金屬色的應用也開始增多。如在陜西乾陵唐懿德太子墓壁畫《闕樓圖》、唐章懷太子墓《天體圖》等壁畫中,就有使用貼金、銀的繪畫技法。
_唐闕樓圖是1971年陜西乾縣懿德太子墓出土的文物,高28O厘米,寬280厘米。此圖為了解唐代闕樓建筑藝術提供了極好的例證。
_章懷太子李賢墓壁畫。
_倦勤齋里通天落地的大壁畫,畫幅與墻壁等大,畫中描繪的景象通過透視關系與室內的空間連成一體,幾乎成為真實世界的一部分,藝術史家為這種“天衣無縫地畫在建筑的墻壁和天花板上令人產生錯覺效果的繪畫”起了一個名字——“通景畫” 。
明代的壁畫創(chuàng)作較多,而且得以保存的也較多。如位于北京西郊翠微山麓法海寺大雄寶殿的壁畫,選材優(yōu)良,制作精細,壁畫效果保存較好。專家們從壁畫藝術、規(guī)模、完整程度和壁畫制作工藝、繪畫技巧、人物造型及用金技法等方面綜合論證,堪稱我國明代壁畫之最。
清代時,在北京故宮寧壽宮倦勤齋中還出現另一種壁畫形式,即在殿堂內墻壁和天頂上“貼畫”。這些壁畫與以前的壁畫大不相同,作前先按照預先設的圖樣繪制好,然后粘貼在墻壁或天頂上,被稱為“貼落”?!百N落”的特殊之處在于,所有的畫是連成一體的,由各個局部拼接成整幅。不但如此,畫幅與室內的環(huán)境及裝飾亦相聯接,等于是在室內又造了另一個新的空間。倦勤齋西四間室內北墻上的圖畫,畫的是一處宮殿建筑景致。院落中有樹石、花草,還有一段斑竹搭成的透空隔斷墻。隔斷墻的中間也有一個圓圓的月亮門,在月亮門外庭院中有兩只丹頂鶴,一只低頭覓食、一只振展雙翅,宮墻之外還可見遠山及藍天,畫面中還有兩只喜鵲,一只在空中飛翔、一只駐足于隔斷墻上。斑竹的隔斷墻畫得非常細致而具體,每根竹竿都中間色淺并畫出高光,極富立體感;宮殿建筑采用焦點透視畫法,深遠感和層次感都很強,站在畫前似乎能產生穿越圓圓的月亮門走入花園的感覺。最富神奇妙趣的是頂棚上的畫。整個頂棚畫滿一座藤蘿架,架上爬滿藤蘿,透過藤蘿架和枝干花葉,從空隙中能見到藍天。這是一處效果非常奇特的環(huán)境藝術場所,在中國傳統藝術中找不到類似的例子,與歐洲藝術中的天頂畫和全景畫有異曲同工之妙。
_北京法海寺壁畫,人物服飾華麗,儀態(tài)優(yōu)美,線條流暢,色澤濃麗。滿壁風動,美不勝收。
從中國古代壁畫的發(fā)展來看,清代壁畫已走向衰落,這也是受進步思想而影響。藝術家們縱情于自然、陶冶情操,建筑、石窟、寺觀、墓葬等已不再是人們關注和熱衷的焦點,所以壁畫也起不到大的作用,對建筑而言,只是裝飾。從這個角度上講,壁畫創(chuàng)作的自由度是有限的,它不能獨自強調個性,它所面對的是某些特定的空間。然而新式的建筑模式、新的思想觀念以及動蕩不堪的社會已不適應壁畫的生存和發(fā)展,壁畫也就無處扎根,沒有了基礎和依靠。留下的實物只是少量的,但是傳承給我們的技術和藝術卻是豐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