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陳廖原(本刊特約記者)
歷史·記憶
安得情懷似舊時,新雨山頭荔枝熟
—— 北流市民樂鎮(zhèn)蘿村
文_陳廖原(本刊特約記者)
“蘿村很是讓人意外,在北流,有保存得這樣完整的古村落建筑群——寺廟,戲臺,多進的大祠堂,像燈塔一樣高而窄的藏書樓,高聳的官帽狀屋脊,綿延數(shù)里的古圍墻,上面留有對外射擊的槍孔,還有一棵上千年的古荔枝樹,據(jù)說是東南亞之最。”
——林白《北流三篇》節(jié)選
蘿村位于北流市民樂鎮(zhèn)內(nèi),是一處自然風光優(yōu)美、人文薈萃、歷史遺跡豐富的古村落。蘿村背靠著被譽為“南方西岳”的大容山余脈——白水嶺,面積7平方公里。村后的白水嶺巍巍綿亙,村前的溪流蜿蜒縱橫,可謂鐘靈毓秀。村莊周邊栽種了荔枝樹,豐收時節(jié),花香果甜,令人垂涎。
北流蘿村歷史悠久,據(jù)《北流縣志》(光緒本)記載:“云山寺在蘿村東,明崇禎十五年置鐘鼓?!庇纱丝赏疲诿鞔衅?,蘿村就已經(jīng)成形。
蘿村里百年以上的古荔枝樹約有150株,500年以上樹齡有47株,分布在良田、東北門、云山寺、指月樓荔枝園等處。荔枝樹蔭間是鱗次櫛比的明清古建筑群,祠堂、宅院、寺院等建筑屋頂奇角翹峨,屋內(nèi)有泥塑木雕,屋外大多繪有壁畫。
蘿村數(shù)百年以來一直崇尚文教,文才輩出?!胺e錢不如積書,錢有盡時,書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边@是蘿村陳姓的祖訓(xùn)。陳姓自遷蘿村后,其祖輩就“設(shè)立膏火田租,培育族姓子弟”。
蘿村有史可查的進士有4人,舉人有12人,貢生有20人,文秀才(含監(jiān)生)有65人,武秀才11人。官銜最高的是陳伯龍,清朝光緒年間由三品加三品誥授榮祿大夫(從一品),是目前所知北流最高官銜者。此外,清朝蘿村還有四品官員4人、五品1人、六品5人。古時的崇文尚賢延續(xù)到現(xiàn)在,一個小小山村,走出了55位全國知名的專家、學者、教授,6位博士,5位碩士,25位留學生,263個大專生,是北流出名的“教授村”“專家村”“大學生村”。
蘿村人才輩出不光得益于鐘靈毓秀的自然環(huán)境,更得益于一代代先人的明理礪行。清朝咸豐年間太學生陳宗魯筑“梅花書室”,除收取本族子弟外,“四方貧寒之士,多來就讀,而不取其資”。清朝光緒年間庠生陳拔朝增設(shè)“書房園書舍”。清朝宣統(tǒng)年間,族人陳迵凡又設(shè)館授徒于云山寺。清末廢科舉,1904年,陳氏又率先創(chuàng)立本村初級小學。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創(chuàng)辦高級小學。1939—1942年,無錫國專遷校蘿村,由此可見蘿村尚文重教的聲名早已遠播。
值得一提的是,無錫國專在廣西辦校期間雖然飽受顛沛之苦,但卻是名師薈萃、學術(shù)活動最繁盛的時期。當時的代校長馮振出身北流,聘請了一批著名專家學者任教,如梁漱溟、巨贊、陳一百、鄭師許、錢仲聯(lián)、蔣石渠、饒宗頤、陳千鈞、呂集義、周谷城、王子畏、陳竺同、向培良、萬仲文等。黃賓虹、田漢、竺可楨也曾到校作專題講學。學校教員不止文、史、哲、經(jīng)、教、國學杰出,農(nóng)、林、醫(yī)、工、數(shù)也多專才,其中閻宗臨、陳一百、饒宗頤,都是歐美留學生。
底蘊深厚的人文歷史,必然造就出不同凡響的建筑。群山環(huán)抱之中的蘿村,藏風聚氣,東進而西收,遺存的古民居、古祠、古寺、古巷、古橋、古井等,數(shù)量眾多、占盡自然之勢。古民居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為兩進或三進四合院,其結(jié)構(gòu)恢弘、井然有序、疏朗明亮,極具府第氣派。民居墻壁上多繪有壁畫,增添了宅舍的雅致和品位,也表達了主人家的期望。蘿村古建筑中繪有壁畫的共17間,近300幅,約1033平方米。這些壁畫具有高超的構(gòu)圖、用料、著色、繪制等方面的技藝,雖然經(jīng)歷了百年風吹日曬,但依然保存完好,鮮艷如初。
云山寺是蘿村古建筑的代表之一,始建于明代天啟年間,距今已有500多年歷史。原廟址坐落在現(xiàn)在的廟前空地上,在清雍正、乾隆年間復(fù)修,后來在清同治年間再一次重修。其坐西北向東南,廟內(nèi)設(shè)有鐘鼓、玉香石爐,由專職廟祝管理。寺廟正屋兩進二開間,面積約672平方米,磚木懸山頂結(jié)構(gòu),墻壁有人物花鳥畫,寺門有楹聯(lián):云呈天寶,山顯地靈。寺里有柏木雕花神龕,細膩精巧,花色精美,龕里供奉觀音等佛像,尊嚴莊重。忠義廳里塑有關(guān)云長、馬伏波將軍像,高大威武,浩然正氣。云山寺保存尚好,善男信女常來頂禮膜拜,祈求福蔭,香火極盛。每年以農(nóng)歷二月十九日觀音誕期為廟會,廟會期間熱鬧非凡。白天村民扛著菩薩游村,獅龍起舞,鑼鼓喧天;晚上古戲臺精彩連連,木偶戲、采茶戲、春牛戲等接連上演。蘿村的另一節(jié)日是每年農(nóng)歷三月十七的裴圣奶誕辰紀念,白天村民在廟前焚香、叩拜,晚上則燃放煙火,上演紀念裴圣奶除賊安邦、英勇犧牲的劇目,深受民眾追捧喜愛。
蘿村村民群眾保護歷史文化意識較好,無償參與本村的歷史文化保護及建設(shè)工作,修繕文物、整治環(huán)境。村民還通過多種渠道募集建設(shè)保護資金,對古村進行保護開發(fā)。
“我來到古圍墻外。圍墻綿延數(shù)里,村子背靠青山,綠水環(huán)繞,墻外稻田一片新黃綠潤,不由心生俗念,以手機拍一張到此一游照。若有友人來流,我就可以用蘿村來招待了。但愿此村既能保護,又不至于游客洶涌,既交通便利,又略能僻靜……”
——林白《北流三篇》節(jié)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