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循證視窗 ?
心房顫動遺傳風險與缺血性卒中機制
目前,尚不清楚對于基線左室射血分數(shù)(LVEF)≤35%的患者而言,隨訪期間LVEF改善至>35%及未改善時植入型心律轉復除顫器(ICD)治療降低全因死亡率及心源性猝死的療效是否有所差異?
近期發(fā)表的一項最新回顧性分析入選SCD-HeFT研究中的1273例在隨訪期間接受了LVEF再次評估的患者(安慰劑組與ICD組分別為649例和624例),根據(jù)LVEF將其分為LVEF≤35%組和>35%組進行了分層分析。受試患者的平均年齡為59歲,男性及白種人比例分別為77%、79%。ICD組與安慰劑組隨訪期間LVEF>35%者分別有186例(30%)和185例(29%)。隨訪30個月期間,不論隨訪期間LVEF是否改善(即仍≤35%還是>35%),與安慰劑組相比,ICD組患者的全因死亡率更低(LVEF仍≤35%者中發(fā)生率:7.7/100人.年 vs. 10.7/100人.年;LVEF改善至>35%者中發(fā)生率:2.6/100人.年 vs. 4.5/100人.年)。進一步分析顯示,與安慰劑相比,在隨訪期間LVEF仍≤35%者ICD可使死亡風險降低36%(校正后HR=0.64,95%CI:0.48~0.85),在隨訪期間LVEF改善至>35%者中上述校正后HR為0.62(95%CI:0.29~1.30)。治療分組與隨訪期間LVEF對于死亡率的預測并無交互作用。
上述結果表明,在隨訪期間再次評估了LVEF的SCDHeFT研究受試者中,與LVEF持續(xù)≤35%者相比,隨訪期間LVEF改善至>35%者接受ICD治療后死亡率的相對降幅相似。
研究者強調,臨床實踐中很大一部分缺血性心肌病及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LVEF可以得到改善,雖然左室功能改善的患者需要接受ICD治療的風險較低,但仍有很多患者接受了ICD治療。既往尚無研究明確探討ICD治療究竟能否降低EF>35%者的死亡率,該研究提示,這些患者或許能從ICD治療中得到獲益。鑒于研究未就隨訪期間的LVEF情況做更詳細的分組(LVEF完全正常組、隨訪期間LVEF均>35%),故未來有必要進一步開展前瞻性隨機臨床試驗探討ICD在LVEF>35%者中的療效。
(轉自《國際循環(huá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