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于天一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醫(yī)籍探析
秦漢古籍中的痛風認知異同初探
王海燕,于天一*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黑龍江 哈爾濱 150040)
本文在前人的基礎上,系統(tǒng)分析《內經(jīng)》《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jīng)》三部秦漢時期重要中醫(yī)學著作中有關“痛風”的文獻內容,分別考據(jù)三書中該病的病名范圍、臨床表現(xiàn)描述、病機病因認識三個方面的線索。對比得出了三書中關于該病的記載所存在的三大方面差異點。歸納得出了三書中關于該病的記載所存在的四大方面相同點。
痛風;秦漢;古籍;認知異同;中醫(yī)
本文主要討論《內經(jīng)》《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jīng)》三部秦漢古籍對痛風的認知差異。全文分為:病名劃分、病證描述、病機認識、討論與總結四大部分。
今之“痛風”在《內經(jīng)》稱“痛痹”,在《傷寒雜病論》稱“歷節(jié)”,在《本經(jīng)》稱“歷節(jié)痛”。病名一方面直接反映了對一種疾病核心特點的概括性認識,另一方面掌握病名的準確劃分也為之后的對比工作起鋪墊作用。
1.1 《內經(jīng)》對痛風病名的劃分
“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黃帝內經(jīng)·素問·痹論篇第四十三》)“痛風”的臨床表現(xiàn)以關節(jié)炎的相關特征最為直接,可出現(xiàn)明顯的拇趾、跖、踝、膝等關節(jié)紅腫、疼痛、感覺異常及活動受限。而《內經(jīng)》中的“痹”則是指人體因感受風、寒、濕邪而引起的以肢體關節(jié)酸、痛、麻木、重著、屈伸不利,甚或關節(jié)腫大灼熱等為主癥的一類病證。因此《內經(jīng)》中的“痹”與今之“痛風”在發(fā)病部位、病變特征、病程上具有較高相似性。
“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黃帝內經(jīng)·素問·痹論篇第四十三》)在痛風的諸多癥狀與體征中,其“痛”最為具有代表性,現(xiàn)今臨床上稱之為“劇痛”,其疼痛程度遠過于其他“痹證”,故此在病名中強調疼痛的“痛痹”很可能就是今之“痛風”在《內經(jīng)》中最準確的對應病名。
1.2 《傷寒雜病論》對痛風病名的劃分
“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jié)黃汗出,故曰歷節(jié)。”“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即疼痛如掣?!薄笆⑷嗣}澀小,短氣,自汗出,歷節(jié)疼,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薄磅脐柮}浮而滑,滑則谷氣實,浮則汗自出?!薄拔端釀t傷筋,筋傷則緩……假令發(fā)熱,便為歷節(jié)也。病歷節(jié),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金匱要略·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第五》)文中敘述了一種名為“歷節(jié)”的由多種原因引起的正氣本虛,后又復感外邪所導致的疾病,其臨床特點是嚴重的關節(jié)疼痛和活動受限,同時可伴有發(fā)熱,常發(fā)于肥胖人群,且以飲酒為誘因。因其對發(fā)病人群和臨床特征描述之具體,可直接推斷,該病即為“痛風”,《傷寒》之“歷節(jié)”即為今之“痛風”[1]。
1.3 《本經(jīng)》對痛風病名的劃分
“薇銜……主風濕痹、歷節(jié)痛?!?《神農本草經(jīng)·卷一·上經(jīng)·薇銜》)“別羈……主風寒濕痹,身重,四肢疼酸,寒邪歷節(jié)痛?!?《神農本草經(jīng)·卷一·上經(jīng)·別羈》)兩處記載都出現(xiàn)了“歷節(jié)痛”一名。從行文可知,“歷節(jié)痛”是一種以疼痛為主要表現(xiàn),與“痹”密切相關,且側重于寒凝疼痛的疾病。
“薇銜”一藥,查《本草綱目·序例第二卷·序例·藥名同異》中有記載“(五物同名)獨搖草(羌活 鬼臼 鬼督郵 天麻 薇銜)”,而“獨搖草”又名“獨活”。是臨床治療痛風的常用藥物?!皠e羈”一藥,查《本草綱目·草部第二十一卷·草之十一·神農本經(jīng)》中有記載“別羈……《別錄》曰:一名別枝。生藍田川谷。二月、八月采。弘景曰:方家時有用處,今亦絕矣。”言該藥已絕跡或失傳,再考其他古籍,未得有關該藥的可靠線索。但從《本經(jīng)》原文敘述來看,該藥能夠治“痹”,又主四肢疼痛,在主治范圍和作用功效上都可將“痛風”一病涵蓋于內[2]。
關于“寒邪歷節(jié)痛”則可做如下解讀:同出秦漢時期的《內經(jīng)》將“痛風”稱為“痛痹”并將其病機主要歸因于寒痹陽郁所致的寒凝疼痛,因此“寒邪歷節(jié)痛”所指者可以是“痛風”。
綜上,一則臨床表現(xiàn)相近,二則所述藥物的功效主治相配,三則文中所言病機相同,故可推斷,“薇銜”和“別羈”二藥即為當時治療“痛風”的重要藥物,而《本經(jīng)》中的“歷節(jié)痛”即為今之“痛風”。
本部分討論秦漢時期不同古籍中對痛風臨床表現(xiàn)的描述。
2.1 《內經(jīng)》對痛風的描述
《內經(jīng)》中以“痛痹”為該病病名,從命名中就將一個“痛”字著重強調出來?!捌淙肱K者死,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久,其留皮膚間者易已。”(《黃帝內經(jīng)·素問·痹論篇第四十三》)一段文字本意在于說明“痛痹”由表及里的傳變和預后情況,但行文中的“痛久”一詞,間接反映了當時的醫(yī)生對于“痛風”疼痛反復發(fā)作,纏綿難愈的認識?!耙远龃苏邽楣潜?,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以夏遇此者為脈痹,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黃帝內經(jīng)·素問·痹論篇第四十三》)說明該病的病位可以出現(xiàn)在筋、脈、肉、皮、骨所有五體當中?!捌淙肱K者死,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久,其留皮膚間者易已?!?《黃帝內經(jīng)·素問·痹論篇第四十三》)進一步指出該病不僅可存在于體表肢體,也可入于臟腑之中,并能引發(fā)危象。
綜合來看,《內經(jīng)》中的“痛風”是一種以患者出現(xiàn)劇烈疼痛為最主要特征的疾病,這種疼痛可反復發(fā)作,纏綿難愈。對于初起病人,病位主要集中于筋、脈、肉、皮、骨,若病邪內傳也可內侵五臟,甚至危及生命[3]。
2.2 《傷寒雜病論》對痛風的描述
“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即疼痛如掣。”(《金匱要略·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第五》)將該病的疼痛描述為如“掣”,“掣”一解為“迅疾”之意,一解可為“拖拽”之意。急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往往導致關節(jié)劇烈疼痛伴隨關節(jié)運動受限,“迅疾”是對急性疼痛的生動描述,而“拖拽”可視作對活動受限的描寫,故而兩種解釋都有依據(jù)?!爸T肢節(jié)疼痛,身體魁羸,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金匱要略·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第五》)敘述了患者的腳部腫脹,是痛風的特征性表現(xiàn)?!安v節(jié),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金匱要略·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第五》)一句“不可屈伸”描述了痛風性關節(jié)炎患者受累關節(jié)的活動障礙。此外還有對發(fā)病人群的記載,如“盛人脈澀小,短氣,自汗出”(《金匱要略·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第五》),將痛風高發(fā)范圍鎖定在素體肥胖,兼有體虛的人群中?!皻v節(jié)疼,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金匱要略·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第五》)將該病的誘因總結為飲酒。
綜合來看,《傷寒》中的“痛風”是一種導致患者關節(jié)劇烈疼痛,同時可以伴發(fā)明顯腫脹,影響關節(jié)功能,導致患肢活動受限的疾病,其常累及足部諸關節(jié),高發(fā)于肥胖人群,以飲酒為重要誘因。
2.3 《本經(jīng)》對痛風的描述
與本病相關的論述包括“薇銜……主風濕痹、歷節(jié)痛?!?《神農本草經(jīng)·卷一·上經(jīng)·薇銜》)和“別羈……主風寒濕痹,身重,四肢疼酸,寒邪歷節(jié)痛?!?《神農本草經(jīng)·卷一·上經(jīng)·別羈》)兩段。對疾病的描述不多,其中有兩點值得注意,一是在癥狀上反復突出強調疼痛,二是在病位上稱其可出現(xiàn)于四肢關節(jié)[4]。
《本經(jīng)》本為藥學著作,對疾病論述從簡是符合其著作性質的。也正是因為論述從簡,因而具有高度的概括意義,按照本書的觀點,“痛風”是一種導致劇烈疼痛,可發(fā)于四肢任何關節(jié)的疾病。
本部分討論秦漢時期不同古籍中對痛風病因、病機、傳變等內容的描述。
3.1 《內經(jīng)》對痛風病機的歸納
“痛風”在該書中名為“痛痹”,屬于“痹”之范疇。書中對該病分病因、病位、傳變、表現(xiàn)、預后做了五方面闡述。
關于痹癥的病因,書中提出“黃帝問曰:痹之安生?岐伯對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其風氣勝者為行痹,寒氣勝者為痛痹,濕氣勝者為著痹也?!?《黃帝內經(jīng)·素問·痹論篇第四十三》)該文總述痹證病因病機,指出風寒濕三邪雜合侵于人體所引發(fā)之疾病即為“痹”,是現(xiàn)存的明確敘述痹證病因病機的最早文獻[5]。
就本病的病位,書中有如下論述,“以冬遇此者為骨痹,以春遇此者為筋痹,以夏遇此者為脈痹,以至陰遇此者為肌痹,以秋遇此者為皮痹?!?《黃帝內經(jīng)·素問·痹論篇第四十三》)認為該病的病位,可能以在“筋、脈、肌、皮、骨”。文中同時把病位與發(fā)病季節(jié)相聯(lián)系,形成冬與骨、春與筋、夏與脈、至陰與肌、秋與皮的五段對應關系。
除了基本的“五體”病位之外,書中還提到了本病的傳變規(guī)律,“諸痹不已,亦益內也?!?《黃帝內經(jīng)·素問·痹論篇第四十三》)提出該病有向內傳遍的可能性,久病不愈可以向內傳變。而其傳遍規(guī)律則是“內舍于其合”,見于“帝曰:內舍五臟六腑,何氣使然?岐伯曰:五臟皆有合……內舍于肺?!?《黃帝內經(jīng)·素問·痹論篇第四十三》)這種理論認為,該病的傳變有固定規(guī)律,會按照“五體-五臟”對應關系進行傳遞。
對該病的表現(xiàn)書中也做了病機上的分析,“痹或痛,或不痛,或不仁,或寒,或熱,或燥,或濕,其故何也?岐伯曰:痛者,寒氣多也,有寒故痛也。其不痛不仁者,病久入深,榮衛(wèi)之行澀,經(jīng)絡時疏,故不通,皮膚不營,故為不仁。其寒者,陽氣少,陰氣多,與病相益,故寒也。其熱者,陽氣多,陰氣少,病氣勝陽遭陰,故為痹熱。其多汗而濡者,此其逢濕甚也,陽氣少,陰氣盛,兩氣相感,故汗出而濡也。”(《黃帝內經(jīng)·素問·痹論篇第四十三》)本段文字對痹證的表現(xiàn)進行敘述,提出了痛否、不仁、寒、熱、燥、濕幾個方面的臨床表現(xiàn)的病機原理。值得重視的是其中對疼痛的論述,將疼痛的機制歸為寒氣所致。
關于預后方面的病機闡釋,書中提到,“帝曰:痹,其時有死者,或疼久者,或易已者,其故何也?岐伯曰:其入臟者死,其留連筋骨間者疼久,其留皮膚間者易已”(《黃帝內經(jīng)·素問·痹論篇第四十三》)此段既論述病位與表現(xiàn),也是對該病預后的論述。病位由淺入深分別是皮膚、筋骨、臟腑,而對應的后果則是易已、痛久、死。病在肌膚者容易控制,在筋骨則纏綿難遇,導致反復疼痛,在臟腑則可能出現(xiàn)危重后果。
3.2 《傷寒雜病論》對痛風病機的歸納
《傷寒論》中將痛風稱為“歷節(jié)”,相關論述見于《金匱要略·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第五》及《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三》兩個章節(jié)中。其中屬于病機的論述較多,最有特點的則是把該病病機細分分為五大類別[6]。
其一可稱之為“肝腎不足,水濕浸漬”型,依據(jù)如下:“寸口脈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為腎,弱即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傷心,歷節(jié)黃汗出,故曰歷節(jié)。”(《金匱要略·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第五》)篇中論述了形成“歷節(jié)”的三個要點,首先是肝腎虧虛,二是腠理疏松,三是濕邪入里。中醫(yī)藏相理論認為腎主骨,肝主筋,因而脈沉指腎氣不足,主骨病,脈弱主肝血不充,主筋病。文中提出沉弱并見,則解為肝腎兩虛,必致筋骨不強。汗大出,解為腠理開而疏松,入水中,則指代濕邪內侵。內有肝腎不足,筋骨不強,外受濕邪乘虛而入,則形成“歷節(jié)”之病。
其二可稱之為“陰血不足,外感風邪”型,依據(jù)如下:“少陰脈浮而弱,弱則血不足,浮則為風,風血相搏,即疼痛如掣?!?《金匱要略·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第五》)篇中繼續(xù)闡述該病病機,要點則轉移到疼痛形成的原因上。少陰脈主心腎二臟,少陰脈弱則心血不足,浮脈主外感,即為心血虧虛不能榮養(yǎng)肌表,而風邪趁此外襲,正邪交爭導致疼痛。根據(jù)篇中論述,該病病因上屬內虛外感,疼痛原因則為正邪相搏,這種定義疼痛的方式,已與《內經(jīng)》大為不同。
其三可稱之為“氣虛飲酒,汗出當風”型,依據(jù)如下:“盛人脈澀小,短氣,自汗出,歷節(jié)疼,不可屈伸,此皆飲酒汗出當風所致?!?《金匱要略·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第五》)篇中敘述了酒后歷節(jié)的一般情形,脈澀小、短氣、自汗均表述體質虛弱、正氣不足,素體肥胖而正氣內虛,本易致濕盛于內,后飲酒更添濕熱,致毛孔開泄,外感風邪,是正虛濕盛飲食不節(jié)兼得外感,諸邪和而致本病?,F(xiàn)代中西醫(yī)學均認為痛風性關節(jié)炎患者初起多發(fā)病于酒后(或大量攝取高嘌呤飲食后)夜間,且本病與患者飲食結構有關,從流行病學角度看,肥胖者發(fā)病概率高于形瘦者。此外,篇中還有“歷節(jié)疼,不可屈伸”的敘述,痛風性關節(jié)炎發(fā)病之初尚未對關節(jié)及其周圍組織構成實質性破壞,因此關節(jié)活動障礙主要源于疼痛,與文中所說的痛而不可屈伸相符。綜合以上幾點,本段的論述高度符合臨床上痛風發(fā)病的一般規(guī)律。
其四可稱之為“胃有蘊熱,外感風寒”型,依據(jù)如下:“跗陽脈浮而滑,滑則谷氣實,浮則汗自出?!?《金匱要略·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第五》)趺陽脈主胃氣,脈滑主濕熱,理解為飲食不節(jié)致胃腸內生濕熱,脈浮主肌表,理解為內生濕熱熏蒸于外致毛孔開泄。全句敘述了一種濕熱生于內,腠理疏于外的體質狀況。現(xiàn)代中醫(yī)學普遍主張的痛風多由患者飲食不節(jié),內生濕熱,復又外感,致內外合邪,遂致發(fā)病。篇中所述的本病內因已已與當今見解在形質上十分相似,與《內經(jīng)》中寒邪致痛有較大不同。
其五可稱之為“過食酸咸,內傷肝腎”型,依據(jù)如下:“味酸則傷筋,筋傷則緩,名曰泄;咸則傷骨,骨傷則痿,名曰枯??菪瓜嗖?,名曰斷泄。榮氣不通,衛(wèi)不獨行,榮衛(wèi)俱微,三焦無所御,四屬斷絕,身體羸瘦,獨足腫大,黃汗出,脛冷,假令發(fā)熱,便為歷節(jié)也。病歷節(jié),不可屈伸,疼痛,烏頭湯主之?!?《金匱要略·中風歷節(jié)病脈證并治第五》)本篇論過食酸咸,酸則傷筋,咸則傷骨,飲食失節(jié)傷及筋骨,導致本病?!凹倭畎l(fā)熱,便為歷節(jié)也”將發(fā)熱作為本病的鑒別特征,符合痛風性關節(jié)炎發(fā)作期的一般表現(xiàn)?!吧眢w贏瘦獨足腫大”,描述了慢性痛風性關節(jié)炎患者的常見體態(tài)。
3.3 《本經(jīng)》對痛風病機的歸納
該書為本草著作,關于病機的直接論述并不多,但瀏覽書中用治該病之藥材,也可折射出其所主張的病機認識。書中所用藥物無非“薇銜”“別羈”二者,細分析行文,其特點如下:
“薇銜,味苦,平。主風濕痹、歷節(jié)痛,驚癇、吐舌、悸氣,賊風,鼠瘺,癰腫。一名糜銜。生川澤?!?《神農本草經(jīng)·卷一·上經(jīng)·薇銜》)本篇記載藥物“薇銜”的功效,并提出其具有治“歷節(jié)”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其使用了和《傷寒》中相似的病名“歷節(jié)”。
“別羈,味苦,微溫。主風寒濕痹,身重,四肢疼酸,寒邪歷節(jié)痛。生川谷。”(《神農本草經(jīng)·卷一·上經(jīng)·別羈》)篇中論述“別羈”功效時使用“寒邪歷節(jié)痛”一詞,將寒邪與“歷節(jié)痛”聯(lián)系起來,與《內經(jīng)》中將痛痹之“痛”視為寒凝所致的理論一脈相承。
以疾病的命名、描述、病機的層面看,三書中對本病的記載各有特色,其差異如下。
從病名歸納來看,“痛風”在秦漢古籍中的對應病名并不統(tǒng)一。在《內經(jīng)》稱“痛痹”,在《傷寒》稱“歷節(jié)”,在《本經(jīng)》稱“歷節(jié)痛”。病名并不是疾病認識的全部,但命名往往是對事物的高度概括,談及疾病認識不可不考。僅從命名來看,《內經(jīng)》對該病的命名為“痛痹”,著重在其癥狀的“痛”上,強調其疼痛之或劇烈或持久或纏綿或具有顯著的特征性?!秱穼υ摬〉拿麨椤皻v節(jié)”,“歷,過也,傳也”,“節(jié),竹約也”,故可將此命名理解為在說明一種能傳于周身多個關節(jié)的疾病,其強調的側重點在發(fā)病部位?!侗窘?jīng)》對該病的命名為“歷節(jié)痛”,比之前兩者則更加全面,一方面說出了主要癥狀是疼痛,一方面也限制了發(fā)病部位在于關節(jié)[7-8]。
而梁代則有醫(yī)書明確記載“痛風”病名,陶弘景在《名字別錄》中提到:“獨活,微溫,無毒。主治諸賊風,百節(jié)痛風無久新者?!盵7]
從疾病描述上來看,《內經(jīng)》中的“痛風”是一種以患者出現(xiàn)劇烈疼痛為最主要特征的疾病,這種疼痛可反復發(fā)作,纏綿難愈。對于初起病人,病位主要集中于筋、脈、肉、皮、骨,若病邪內傳也可內侵五臟,甚至危及生命。《傷寒》中的“痛風”是一種導致患者關節(jié)劇烈疼痛,同時可以伴發(fā)明顯腫脹,影響關節(jié)功能,導致患肢活動受限的疾病,其常累及足部諸關節(jié),高發(fā)于肥胖人群,以飲酒為重要誘因?!侗窘?jīng)》作為藥學著作,在癥狀方面論述相對簡短,書中只提及“痛風”是一種導致劇烈疼痛,可發(fā)于四肢任何關節(jié)的疾病?!秲冉?jīng)》的描述包括最有代表性的癥狀(疼痛),發(fā)病部位(五體、五臟),并有一定的預后(傳變)描述,但整體來看涵蓋有余,細節(jié)不足?!秱肥侨龝信R床表現(xiàn)描述最為具體的,癥狀上包括了疼痛、腫脹、活動受限;部位上以足部諸關節(jié)為主;流行上涉及了肥胖人群;誘因上提及了飲酒,對疾病臨床表現(xiàn)的整體把握已和現(xiàn)代中西醫(yī)學極為相似。《本經(jīng)》則化繁為簡,突出本病的兩個關鍵特點,疼痛與關節(jié),雖然描述不足,勝在言簡意賅。
從病機總結來看,《內經(jīng)》中該病的病機核心有二,一是對“痹癥”提出“風寒濕雜至合而為痹”的理論;二是對“痛痹”,將寒凝視為其主因。此外還對本病的五行模型、傳變規(guī)律、預后情況作了一定的分析。《傷寒》中將該病的病機分為“肝腎不足,水濕浸漬”“陰血不足,外感風邪”“氣虛飲酒,汗出當風”“胃有蘊熱,外感風寒”“過食酸咸,內傷肝腎”五型,論述較為全面,為后世所廣泛傳承,沿用至今。五型雖各有特色,但似有一條本虛的主線貫穿其中,除“過食酸咸”一條外,無論“肝腎不足”“陰血不足”“氣虛”“蘊熱”都是先有內因后遭外因而導致發(fā)病,由此開啟了中醫(yī)學中“痛風”一病“本虛標實”的辨證原則?!侗窘?jīng)》中的病機討論則基本同于《內經(jīng)》,將“寒凝致痛”視為本病主因。
三部著作中有關該病的描述在細節(jié)上雖有所不同,但從整體來看有大量的共通之處:
首先是都以唯物的觀點認識疾病。在病名上以實在可見的癥狀和部位進行命名,如:以“痛”字,義“病也,楚也,疼也”說明其真實可見的癥狀。以“節(jié)”字,義“竹約也”表達其實在的部位。以“痹”字,義“濕病也”闡釋其物質性的病因。在病機上徹底摒除了鬼神學說和非物質的論述,如:在《內經(jīng)》中的“風寒濕三邪為痹”理論,其中風、寒、濕代表自然界中固有的物質的致病狀態(tài),是實物病因。在《傷寒》中的“五種歷節(jié)病機”理論,或從人體精微,或從臟腑虛實,或從外感邪氣進行論述,都將疾病與客觀實在相聯(lián)系,把病因和病機過程放在物質之內進行討論。在《本經(jīng)》中的“寒凝致痛”理論,把本病疼痛的特征與物質性的寒聯(lián)系在一起。這些理論雖然樸素,但充滿唯物主義特質,由于其將客觀世界運行的“原因”歸因于客觀世界之內,因此這樣一個“原因”就是可研究、可掌握、可運用的。這樣用哲學推動人類向事物之內求事物之因的探索過程,是科學誕生的基本要素。
第二是都源自大量客觀的臨床觀察?!秲冉?jīng)》對該病一般癥狀的強調、發(fā)病部位的描述、預后的記載雖不夠具體,但完備而準確?!秱穼υ摬”憩F(xiàn)的記載涵蓋了從癥狀和體征、流行病學特征、常見誘因的方方面面,和現(xiàn)代中西醫(yī)學的認識基本無二?!侗窘?jīng)》作為藥學著作,也不缺乏對疾病情況的簡要敘述。歷代中西醫(yī)學家都有諸如“回到臨床”“病人是最好的老師”之類的呼吁,臨床醫(yī)學服務于臨床,同時臨床觀察也最真實的反映了醫(yī)學的實際水平,是醫(yī)學發(fā)展的基礎。由于人體的復雜性,我們無法建立完備的純理論模型用于醫(yī)學研究,所以時至今日臨床觀察仍然在醫(yī)學科研中占據(jù)核心地位。這三部著作中的相關論述本源于實踐,是其切實推動了中醫(yī)學發(fā)展的重要原因。
第三是都以陰陽五行理論為基礎。《內經(jīng)》中關于本病病位及傳變的論述中都采用了五體、五臟理論,這些理論都來源于五行觀念,而且運用的比較直接、粗獷,如:文中提及病可累及五體,五體發(fā)病可向五臟傳變,五季發(fā)病也與五體部位相關。而事實上,中醫(yī)學中五體受本病累及的幾率和程度是完全不同的,而臟腑受本病累及也不是絕對的統(tǒng)一的,再者發(fā)病部位也與季節(jié)并無太多關系。這種生硬的套用五行理論一方面反應了當時的中醫(yī)學還處于相當幼稚的階段,另一方面,由于要用五行間有限的互相聯(lián)系來模擬復雜的疾病規(guī)律,導致許多重要信息的流失和曲解?!秱分械恼撌鲆苍从陉庩栁逍欣碚摚@一次則要委婉許多,如:文中涉及的五臟觀念與疾病關系,表里陰陽與疾病關系等,都是來源于陰陽五行但不拘泥于陰陽五行,有陰陽五行的內容,但并不去切削所有的資料都去適應這一框架。這種靈活運用最終產(chǎn)生了既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陰陽五行的內在聯(lián)系,又在客觀事實上不明顯失真的理論成果,比之《內經(jīng)》有明顯的進步?!侗窘?jīng)》中相關內容較少,不再贅述。
第四是都對之后中醫(yī)學關于痛風的理論和臨床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三部書相關內容中產(chǎn)生的病機學說可概括為《內經(jīng)》中的“三邪為痹說”和“寒凝致痛說”,《傷寒》中的“本虛致病說”,《本經(jīng)》則基本同于《內經(jīng)》。我們今天看到,“三邪為痹說”逐漸被后世視為“痹癥”病因學說的不二準則;“寒凝致痛說”則被拋棄在“痛風”體系甚至“痹證”體系之外,但在疼痛認識上仍有重要地位;“本虛致病說”最終成為了現(xiàn)代中醫(yī)學對“痛風”病機的認識基礎。
[1] 陳文芳.《金匱要略》歷節(jié)病脈因證治源流初探[D].廣州: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08.
[2] 陸妍,孟鳳仙,劉慧.中醫(yī)痛風相關病名的演變與發(fā)展[J].世界中醫(yī)藥,2015,10(4):609-612.
[3] 張榮坤.痛風病的證治與方劑配伍規(guī)律研究[D].南京:南京中醫(yī)藥大學,2009.
[4] 劉士敬,朱倩.歷節(jié)病與痛風性關節(jié)炎[J].中醫(yī)研究,1997,10(5):7-10.
[5] 謝育和.痹證學術思想源流的探討與分析[D].廣州:廣州中醫(yī)藥大學,2012.
[6] 范永生,姜德友.金匱要略[M].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114.
[7] 盧芳,李慧.中醫(yī)藥治療痛風的研究進展[J].中醫(yī)藥學報,2017,45(1):103-106.
[8] 孫晶,于永軍,陳寶忠.中醫(yī)藥治療痛風病的研究進展[J].中醫(yī)藥信息,2016,33(5):126-128.
R255.6;R589.7
A
1002-2392(2017)05-0114-04
2016-11-14
2016-01-10
王海燕(1982-),女,博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中藥學,中醫(yī)醫(yī)史文獻,中醫(yī)藥高等教育研究與管理。
*通訊作者:于天一(1983-),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醫(yī)醫(yī)史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