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衛(wèi)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小學信息技術的教學應當進行改革和創(chuàng)新,促進學生實踐能力和探索能力的提升,實現(xiàn)良好的教學效果。本文結合筆者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實踐經驗,探討新課標下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的改革對策。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新課標;改革
在素質教育的大背景之下,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人才是國家和社會的人才教育目標,而創(chuàng)新能力和探索能力成為當今社會對人才的基本要求。小學信息技術作為一門實踐性和操作性極強的學科,在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教師重視課堂教學的改革和創(chuàng)新,通過教學內容和教學模式的改革,實現(xiàn)小學信息技術教學的發(fā)展和提升。
一、重視課堂教學引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般。所以對于每節(jié)課的開始,教師的引導是關鍵因素。一名合格的教師都會注重導語的設計,一個具有創(chuàng)新的導語設計會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參與進課堂教學。小學生對任何事物都有好奇心,這樣的心理特點決定了他們對任何事物都會追根究底的心態(tài)。經過調查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小學生喜歡學計算機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他們對計算機產生好奇心理,所以計算機師教師要抓住學生這一特點,設計出新穎的導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不再排斥課堂教學,拉近學生同教材的距離。
例如,小學信息技術主要內容之一便是文字編輯,然而不少學生進入一個誤區(qū),他們認為文字編輯無非就是打打字,只要懂得如何輸入文字便可以了,一些學生連比較簡單的刪除、插入都不會,漸漸地便失去了學習興趣。為了使學生感興趣,筆者在教如何進行文字編輯的時候,將文字編輯看做現(xiàn)代科學家發(fā)明的一種隱形紙,這種隱形紙所具有的特點是存儲量大,易更改,用完直接刪除,無污染,而且這種特殊紙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如手機短信、商務通等,讓學生體會到日常生活中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從而激發(fā)學生學習文字編輯的熱情。
二、強化學生的主體能力培養(yǎng)
在小學生信息技術指導綱要中就有提到,學生在學習信息技術之前,就要提前灌輸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廣泛引用的思想,讓他們領悟信息技術的重要性,從而使他們對于信息技術的學習產生濃厚興趣。所以,在對于信息技術教學內容的制定上,要結合學生特點,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尤其是在小學信息技術內容的制定上一定要慎重,不能與小學生的實際年齡和接受能力相差太大。
如在學習“畫筆”時,學生就可以用它來制作新年賀卡或者節(jié)日祝???,送給親人、同學;在學習Word文字處理時,學生便可以用它來寫一些通知、書信,也可以制作課程表等;對于Power Point的學習,學生可以用它來制作一個班級通訊錄,把全班同學的聯(lián)系方式放上去;學生可以在“媒體播放器”播放自己鐘愛的歌曲。這樣做的目的就是想讓學生感受到他們所接觸的東西對于以后的日常生活太方便、用處太大了,從而達到為了需要而學習。
三、通過小組合作學習,提升學生的互動學習能力
小學生具有的一個優(yōu)勢就是好奇心強,但缺點是做事情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在課堂上,如果教師一味地灌輸,學生便開始產生厭煩心里。所以教師應該變換教學方式,應該啟發(fā)、輔導學生,并不是一味地講解和管制。因此,在對小學課堂情節(jié)的設計方面,應多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達到全方位互動,也就是師生互動、人機互動、生生互動。在課堂上,學生有問題可以提出來,尋求教師的幫助,大家一起交流;學生之間也可以互相合作,取長補短;也可以在計算機上進行實踐操練。
運用游戲軟件進行指法訓練,學生大多可以取得非常優(yōu)異的成績。此外,學生與學生之間互相檢查手指與眼睛的配合程度,評出在指法訓練中表現(xiàn)最優(yōu)秀的學生加以鼓勵。與此同時,在學習過程中,善于發(fā)現(xiàn),“能者為師”,只要有些學生已經掌握所學要領,便可以鼓勵他到臺前,將自己所學為同學講解,擔當小老師。這樣可以更加激發(fā)學生互相學習的興趣,將學生作為教學模式的主體。這樣的教學會讓學生在輕松和諧的氣氛中學習,充分發(fā)揮自己所長,達到學以致用、學有所成。
四、開展分層次教學,達到因材施教的目的
分層次教學這一理論的理論基礎也就等同于布盧姆的掌握學習理論。掌握學習理論就是將傳統(tǒng)教學理論與現(xiàn)代教學理論之間的對立和矛盾進行了調和。而層次級教學思想便是從這一理論的設想與需求逐漸一步一步發(fā)現(xiàn)起來的,它將傳統(tǒng)理論和現(xiàn)代理論很好地結合起來。大膽運用分層次教學法是解決現(xiàn)代信息技術教學課的一次嘗試。它不僅可以保證教學效益的提高,而且也克服在班級授課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處,它為教學的改革提出新思路。在實施分層次教學法時,要對學生信息技術掌握程度和基本操作程度有一定的了解。例如,教師可以進行一次考試或者考查,對學生掌握信息技術程度進行一次等級分化,分為A、B、C三個等級。這樣就可以根據(jù)學生的掌握程度不同進行不同的學習任務分化,有助于學生信息技術水平的提高。
五、合理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
學生在利用信息技術去解決問題的時候,它需要學生去不斷想象和創(chuàng)新,這個過程有助于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精神的培養(yǎng)。然而不足之處是小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理解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很難理解計算機里涉及的概念。所以為了培養(yǎng)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只有不斷加強小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培養(yǎng)實踐能力?,F(xiàn)代化多媒體的運用,可以為學生提供大量豐富資源,使學生思維上不斷得到活躍。并且努力營造輕松和諧且富有創(chuàng)新力的學習氣氛,不斷鼓勵學生進行各種嘗試,要有創(chuàng)新精神,只要踴躍參與進來,那么就向成功跨進一大步。
總而言之,小學生是一群好奇心強、探究心理強且富有創(chuàng)新能力的群體,在進行小學信息技術教學過程中,要抓住小學生這一心理特點,滿足小學生的心理追求和認知規(guī)律,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能動性。這樣才能發(fā)揮出小學生的潛在能力,才能使信息技術教學的課堂充滿歡聲笑語。
【參考文獻】
[1]王偉.改進小學信息技術教學途徑初探[J].現(xiàn)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2010(3):151
(貴州省遵義市紅花崗區(qū)第十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