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永貞
在語文教學中,朗讀是讓學生走進文本,與文本對話的重要途徑。朗讀就是用清晰而響亮的聲音來讀,是以理解感悟課文意義為目的的一種出聲閱讀法。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指文章一旦被學生認真誦讀就會變得好懂、易解。由此可見,朗讀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不可忽視的。它既是理解語言的有效手段,又是積累詞語、訓練語感、培養(yǎng)自學能力的有效途徑。
一、朗讀教學的重要性
《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生提出朗讀要求:
第一年段:“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年段:“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p>
第三年段:“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p>
“閱讀教學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培養(yǎng)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闭Z文課程標準還規(guī)定了朗讀的總目標:“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p>
二、從語言的規(guī)律來看須重視朗讀訓練
學習語言是學生學習語文的一個主要任務(wù),學習語言首先要有積累。沒有對語言材料的積累,就不可能深刻地理解語言、表達語言,而小學生的詞匯量又不豐富,掌握的句式也非常有限,因而學習語言最有效的方法應(yīng)該是利用朗讀來完成對語言文字的直接感受。文章中的好詞佳句,必須通過朗讀才能充分體會、感悟;一篇詞匯豐富,語言精彩的文章,如果能反復朗讀,達到瑯瑯上口、熟讀成誦,書本上的語言就會逐步變成學生自己的詞匯,會大大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不讀書或沒有把書讀熟,就很難把作者優(yōu)美的語句學到手。心理學認為,熟讀成誦的語言能夠儲存到長期記憶中。
三、從學生特點來看須重視朗讀訓練
小學階段的學生記憶力很強,相對來說,理解能力就要弱一些了。小學生對文章中精彩的片斷,生動、形象的語言如果能夠熟讀成誦,對今后語言文字能力的發(fā)展是很有幫助的。盡管孩子此時不能深刻、透徹的理解感悟這些詞匯,還不能靈活地加以運用,但隨著年齡的增長,讀書越來越多,理解能力越來越強,自然會對以前不能真正理解的詞匯慢慢的有所領(lǐng)悟。因此,閱讀教學中重視朗讀訓練是符合兒童年齡特征的。
四、語文訓練、教學方法、閱讀形式的關(guān)系
1.朗讀與理解的關(guān)系。理解課文內(nèi)容是朗讀的前提和基礎(chǔ),只有理解了課文內(nèi)容,才有可能通過朗讀準確傳達出作者所要表現(xiàn)的思想感情;朗讀又可以促進學生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對課文思想感情的體會也將更加深入。
2.朗讀與講解的關(guān)系。在閱讀教學中,朗讀和講解都是經(jīng)常運用的主要教學方法。從某種意義上講,朗讀也是講解,而且是更加深入、具體、生動的講解。有人曾這樣概括朗讀與講解的關(guān)系:“講解是分析,朗讀是綜合;講解是鉆進文中,朗讀是躍出紙面;講解是推平、擺開,朗讀是融貫、顯現(xiàn);講解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賦給作品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朗讀更能使人感受?!?/p>
3.朗讀與默讀的關(guān)系。默讀是閱讀的另一種主要形式。默讀時,學生不用把視覺感知的每個字都讀出來,可以直接從文字符號轉(zhuǎn)化為意義單位,因此,默讀的速度比朗讀快。默讀時,靠視覺和思維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 分析、概括,以達到理解,便于學生反復揣摩、體會,這也有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獨立思考等非智力因素的訓練和發(fā)展。一般來說,低年級朗讀訓練的比重較大,隨著年級的升高,默讀的要求也逐步提高。就課堂教學的訓練程序而言,先朗讀,再默讀,可以使學生加深對課文內(nèi)容的理解,也給學生提供了機會、學習作者是如何用語言文字表達思想感情的機會;先默讀,再朗讀,既能使學生對課文有更深切、具體的感受,又能檢查學生對課文掌握的程度。
五、朗讀訓練是學生語言的必經(jīng)之路
發(fā)展學生的語言文字能力,只靠“說”和“講”肯定不行,必須重視朗讀??陬^語言表達通俗易懂,表達一個意思時,使用的詞語可以多次重復,有時也不太在意結(jié)構(gòu)、條理,而書面語言中的詞語就要求用詞準確、生動,語句的條理也要很清楚。學生在課堂上只聽老師講解課文,一問一答的課堂氣氛看起來好像是很熱鬧,但是文章的好詞佳句、表達方法卻不能在他們的大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所以在課堂教學中一定要高度重視學生的朗讀訓練,切不可走過場。
1.朗讀訓練愉悅了學生情感。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描寫自然景物的文章,都用優(yōu)美的文字描繪出神奇的秀麗的自然風光。教學時,教師指導學生通過聲情并茂的朗讀,讓學生入情入境,認識文中所描繪的事物的形狀、顏色等,感受自然的美。作者把對自然景物的贊美之情傾注在字里行間,加之教師有感情的朗讀,感染學生,使學生入境入情。這樣不但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使學生領(lǐng)略到自然美,激發(fā)他們熱愛大自然,熱愛祖國山河的思想感情。
2.朗讀訓練鍛煉了學生思維。教師指導學生朗讀的過程,是讓學生認識語言、品味語言、發(fā)展思維的過程。
3.朗讀訓練幫助學生發(fā)展語言。閱讀教學中的朗讀訓練有三個階段:初讀、細讀、品讀。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課文的時候,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有感情的讀課文,是個遞進的過程。反復的朗讀,能使學生讀得正確,讀得流暢,增強語感,積累語言。語文教材中精選的大多是文質(zhì)兼美的名家名篇,為學生學習語言文字提供了豐富雋永的材料。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如能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對學生理解語言文字,掌握規(guī)范的語言文字大有裨益。也可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培養(yǎng)他們自覺朗讀的習慣。學習語言,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語言的直接感受和積累。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指導學生朗讀,達到熟讀成誦,讓學生直接感悟語言,了解多種的語言表達方式,就能學會運用語言文字準確地表情達意,從而積淀語言,發(fā)展語言。
我們學習的課文,并不是每篇課文都需要學生朗讀背誦的,要選出文質(zhì)兼美的典范性文章,才能激發(fā)孩子們閱讀的興趣,因為好文章讀起來越讀越有滋味,多朗讀這樣的文章,將會使孩子們受益終身。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注重朗讀訓練,有意識、有目的、有步驟地訓練學生朗讀,對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提高學生理解和掌握語言文字的能力是大有益處的。在平時的語文課堂教學中,一直重視對孩子們的朗讀訓練,孩子們能夠很好的把握朗讀的一些基本技巧,孩子們從課內(nèi)到課外,讀了大量的有益書籍,積累了很多好詞佳句,也感悟了一些寫作方法,班上的孩子也因為喜歡上了朗讀,從而喜歡閱讀一些課內(nèi)外的有益書籍,這也使孩子們的寫作能力得到了提高,由此,更堅定了我在以后的小學語文教學中必須重視朗讀訓練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