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勤浩
中圖分類號:J5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6)36-0032-01
“宜興砂藝妙天下,摶泥重鏤凝紫云。”
中國傳統(tǒng)的“天圓地方”思想的在中國古代宇宙觀中占據著核心地位,并由此影響到中國人的審美傾向。比如大到廟宇、小到玉琮和錢幣的設計上,無不帶上深深的烙印。由此可見,方圓造型存在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更深深烙在了中國人的審美心理之中。地道的紫砂壺講究的是“方非一式,圓非一相”。比如紫砂壺的壺形,絕大多數是以方和圓兩種形式來表達,人們在市場上看到的千百個紫砂茶壺,都離不開方與圓這兩種基本的形態(tài)。紫砂壺中的圓與方,圓方互濟,其實是儒道互補,體現(xiàn)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主體精神。
好的砂壺,是集材質美、工藝美、造型美、功能美、品位美于一體的,是火與土的藝術,每一件經過高溫的燒制收縮,不可能產生一模一樣的器皿,它的唯一性,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如果缺乏作者主觀能動的創(chuàng)作激情,就沒有流淌的自然美,無法讓人感受作者的心境、藝術涵養(yǎng)造詣的表現(xiàn)。
紫砂壺之所以和其它工藝品有很大的區(qū)別,是在于它既有實用性,也有欣賞性,更具有收藏價值。人們收藏、欣賞和使用紫砂陶,正因為它特殊的材質所具備的特殊性能,使作品更賞心悅目,愛不釋手。
紫砂陶質樸文靜、雅致、素面素心,浮艷根本與它無緣,以它獨特的拙樸,而顯出它高潔的美容美質。紫砂壺一般分光貨、花貨、筋紋貨,其中以光貨為紫砂茗壺造型體系中最為常見的表現(xiàn)形式,經過漫長的紫砂發(fā)展史,創(chuàng)造了珠圓玉潤、千姿百態(tài)的名壺世界。
紫砂光貨造型的完美主要反映在圓器造型的形式上。一把上好的紫砂光貨名壺,無論是整體、半圓、橢圓等形狀,均需追求壺體的協(xié)調統(tǒng)一,視覺和觸覺上的平衡、和諧、韻律對比等。通過形式來體現(xiàn)超越自然形態(tài)的內在美感,所以在名壺世界中,簡練的幾何形光貨的上乘之作,經得起眾人的挑剔,實非易事。
圓,是中國道家通變、趨時的學問;方,是中國儒家人格修養(yǎng)的理想境界。正如古人所云:知欲圓而行欲方。紫砂壺就是在方與圓的千變萬化中,闡釋著這樸素的哲理。
圓是最有彈性的幾何形。它在紫砂壺的造型中占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幾乎所有的壺形都有圓的蹤影。人們通常對圓形壺外形的基本要求是“圓、穩(wěn)、勻、正”,要達到珠圓玉潤的地步。在圓壺中一般的情況是多個大小、弧度不同的圓形的重疊、變化、映襯,以此構成壺體的“圓潤”之美。有時是壺身、壺蓋、壺鈕的圓形對照比,如大亨和程壽珍的掇球壺;有時是提梁和壺身的圓形對照,比如經典的大彬提梁壺;更多的還有圓形把圈與壺身的對照。顧景舟《提璧壺》就是圓壺的代表作。其壺蓋面似一古雅玉璧而得名。壺體扁圓柱形,平蓋,扁圓鈕,扁提梁,微曲線造型,結構嚴謹,剛中帶柔,和諧勻稱,虛實節(jié)奏協(xié)調。是當代紫砂名壺之一,也是顧氏畢生的經典之作,曾經多次制作,修改壺器造型,有“壺不驚人誓不休”之感慨。1956年,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著名國微浮雕定型設計者高莊從北京到宜興與顧景舟交友,他們以紫砂陶優(yōu)民土質及適用功能,精心合作設計提璧壺。為達到器型點,顧氏自制十余種制作工具,使其壺坯輪廓造型端莊周正,結構嚴謹,比例和諧勻稱,線面簡潔明快,節(jié)奏變化大度,制作一絲不茍。提璧壺氣度健偉,色澤紫中泛紅,深沉樸茂,置放各種環(huán)境中品茗觀賞,都能顯其神采。
方是比較理智的幾何形狀,方壺往往總給人一種或挺括周正、端莊大氣或剛正不阿、一絲不茍或挺拔清奇、堅硬利索的感覺。大家較為喜愛的壺形有六方提梁、八方提梁、方斗壺、磚方壺、亞明方壺等。
在近年的紫砂壺創(chuàng)作過程中,一直醉心于圓器與方器的創(chuàng)作與探討。因為做壺也即是做人,“方”代表著為人正直、品行方正;“圓”代表著圓滿周全,為人處事靈活變通。紫砂壺雖小,但蘊含的人生哲學卻是奧妙無窮。創(chuàng)作時,須既有平面的探索,又有起伏的思路。試想一個帶有靈性的壺向你迎面而來,向你訴說表達,這種強烈的內在言語不正是壺的“神韻”嗎?
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明代《雕漆四方執(zhí)壺》被稱為明朝制壺高手時大彬方壺的代表作。該壺呈方形,略呈上闊下斂狀,矮足。這是一件紫砂胎朱紅雕漆四方執(zhí)壺,朱紅色漆層約三毫米,四面開光,內雕刻人物、山水、樹石、花鳥等多種紋樣,漆質優(yōu)良,刻工精細,展現(xiàn)出明代宮廷雕漆藝術華美豐厚的藝術特點。同時也映襯出紫砂壺胎造型曲線的順暢優(yōu)雅,壺的底部為黑漆,漆層下刻有“時大彬制”四字楷書款。此壺造型完全與揚州博物院珍藏的一件出土朱砂四方壺相一致。是火與土的藝術,每一件經過高溫的燒制收縮,不可能產生一模一樣的器皿,它的唯一性,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如果缺乏作者主觀能動的創(chuàng)作激情,就沒有流淌的自然美,無法讓人感受作者的心境、藝術涵養(yǎng)造詣的表現(xiàn)。
參考文獻:
[1]徐秀棠.中國紫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