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超,湯建
(安徽大學a.辦公室;b.高等教育研究所,安徽合肥230601)
大學生責任主體意識的現(xiàn)狀調研分析
——以某省屬211大學為例
王超a,湯建b
(安徽大學a.辦公室;b.高等教育研究所,安徽合肥230601)
大學生責任主體意識是個人責任主體意識、家庭責任主體意識、社會責任主體意識和國家責任主體意識的統(tǒng)一。通過對某省屬211大學在校大學生的問卷調查,得出以下結論:大學生責任主體意識的具體表現(xiàn)有差異,其中,大學生的個體責任意識弱于家庭責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強于國家責任意識;大學生責任主體自我認知與評價的結果不理想;不良的社會風氣是造成大學生責任感意識淡薄的主要因素;自覺自愿的社會實踐是培養(yǎng)大學生責任主體意識的最有效方式。
大學生教育;責任主體意識;培養(yǎng)路徑
責任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關系到當代大學生的自身發(fā)展、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和人類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1]責任意識是一個人之所以為人的重要特征,是個體認知責任、指導行為、融入社會的態(tài)度。責任主體意識的強弱亦是衡量一個社會或時代文明程度的重要價值尺度。大學生群體作為當代社會群體中最為關鍵的群體之一,具有高學歷、高智商、高水平的特點,是建設文明校園的重要主體,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依靠力量,是促進和引領社會文明進步的智力源泉。但近年來,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日益發(fā)展,社會文化多元化的實現(xiàn),大學生的責任主體意識卻逐漸被社會的大環(huán)境所影響,呈現(xiàn)出日益被淡化甚至忽視的境地。因此,當下對大學生責任主體意識教育和培養(yǎng),不僅是實施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學生進行自我發(fā)展與完善的必然要求,更是實現(xiàn)民族復興、國家興盛的客觀要求。
本研究以某省屬211大學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為調查對象,借助網(wǎng)上平臺,通過問卷調查的方法,了解當前大學生的責任主體意識現(xiàn)狀和存在的問題,在分析原因的基礎上,探討培養(yǎng)當代大學生責任主體意識、實現(xiàn)大學生責任教育的科學途徑。
(一)問卷設計
筆者通過查找文獻以及網(wǎng)絡搜尋方式,結合當代大學生的現(xiàn)實情況,選取了大學生責任主體意識調查的4個維度,即調查對象的個人基本信息維度、具體表現(xiàn)維度、自我認知與評價維度、培養(yǎng)路徑維度。根據(jù)這4個維度,編制每個維度預設問題,形成調查問卷。
(二)抽樣方法與樣本選擇
本次問卷調查采取隨機抽樣方式,以某省屬211大學全日制在校本科生為總體,選取了若干典型代表院系為樣本,包括文史類學科學生和理工類學科學生,涵蓋了大一、大二、大三、大四4個年級。因此,研究對象的選擇既具有廣泛性又具有代表性。同時,本次問卷的實施主要利用網(wǎng)絡平臺,來實現(xiàn)調查問卷的發(fā)放與回收,共回收有效問卷311份。
(一)個人信息維度
調查對象的個人基本信息主要從兩個方面來開展,一是個人基本信息方面,包括性別、年級、年齡、學科、政治面貌、生源地、獨生子女、家庭經(jīng)濟條件、父母文化水平等5個方面來加以界定(如表)。
調查對象的基本信息情況(單位:人)
(二)具體表現(xiàn)維度
大學生責任主體的具體表現(xiàn)維度主要涉及學生的個人責任主體意識、家庭責任主體意識、社會責任主體意識和國家責任主體意識4個方面。
1.大學生個人責任主體意識
大學生個人責任主體意識主要包括個人的人生發(fā)展規(guī)劃、人生奮斗目標和個人學習的主要動力來源3個方面。針對學生自身的發(fā)展規(guī)劃認知情況,調查結果顯示,僅有21%的學生有明確的人生發(fā)展規(guī)劃,并積極主動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而奮斗,但79%的學生仍然處于人生規(guī)劃目標尚不清晰的階段,其中,大約9%的同學甚至未想過人生的發(fā)展規(guī)劃問題。
大學生對個人的人生奮斗目標情況表現(xiàn)出多元化的結果。其中,49.20%的同學認為個人的奮斗目標是賺錢孝敬并贍養(yǎng)父母,凸顯了學生個人家庭意識比較強烈;而僅有17.68%的學生致力于祖國的建設事業(yè),具有較高的集體主義精神;但同時也應注意到23.47%的學生人生奮斗目標尚不明確,9.65%的學生有個人主義的傾向,過分強調以自我為中心。
總的來說,大學生學習的主要動機比較積極、端正,主要來源于內驅力,80%的學生認為學習是為了自己完滿的生活而做的積累和鋪墊;15.18%的學生認為學習主要動力則是為了社會的發(fā)展與進步。4.82%的學生學習的主要動力是迫于老師和家長的權威。
2.大學生的家庭責任主體意識
大學生的家庭責任觀主要從與父母的聯(lián)系頻率、幫助做家務的動因和將來贍養(yǎng)父母的方式三個角度加以闡釋。
總的來說,大學生的家庭責任觀念較強。具體來說,從大學生在校期間與父母間的聯(lián)系頻率調查結果顯示,95.50%的學生與父母之間的交流頻率較為頻繁,學生與父母間的關系較為融洽,僅有極少部分學生與父母之間的聯(lián)系較少,但同時也存在著極個別學生完全不與父母聯(lián)系的情況。
從大學生在家做家務的情況來看,大部分學生都做過家務勞動。其中,70%的學生會積極主動承擔家庭的日常家務工作,因為他們認為,作為家庭中的一員,理應去承擔起家庭主體成員的責任和義務;9.32%的學生是基于外部的壓力而不得不去做家務勞動。當然,也還存在著由于家庭經(jīng)濟條件較為優(yōu)越的極個別學生從來沒做過家務。
從大學生將來贍養(yǎng)父母的方式來看,大學生的家庭責任意識較為強烈。其中,62.70%的學生選擇把父母接到身邊,就近照顧;34.73%的學生則更愿意采取定期回家探望的方式。但同時也有極個別學生認為請保姆照顧和定期給父母匯錢是他們更愿意采取的贍養(yǎng)方式。
3.大學生的社會責任主體意識
社會責任感是一個國家、社會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基礎,是當代大學生應該具備的基本素質。[2]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主要從大學生的日常行為表現(xiàn)來考察,主要包括對幫助他人的看法、日常的社會行為習慣和面對自然災害的反應三個方面。
(1)大學生對幫助他人的認知
從大學生如何看待幫助他人的視角看,77%的學生認為別人有困難時應當施以援手,盡力幫助;9%的學生認為,在進行幫助別人時,應量力而行,尤其是見義勇為,更應當注重在保護自己的前提下施以援手,否則就是盲目犧牲自己。這一方面說明多數(shù)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是積極的,另一方面,也顯示出部分大學生的責任行為實施的理性思考。
關于大學生無私奉獻與索取報酬的關系調查結果顯示,99%的學生認為,幫助別人是無私奉獻、體現(xiàn)個人社會責任主體意識的表現(xiàn)。其中51%的學生認為幫助別人是一種義務,是不需要任何報酬的;48%的學生則認為幫助別人既是一種手段又是一種義務,是權利和義務的統(tǒng)一。
針對大學生關于校園內乞討現(xiàn)象的調查結果顯示,5.14%的學生明確表示會施以援手,以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82.32%的學生采取視情況而定的觀望態(tài)度;6.11%的學生選擇不聞不問,繞道走開的態(tài)度;6.43%的學生認為這是一種欺詐行為,并不值得同情。
(2)大學生的日常社會行為
大學生的日常行為習慣主要涉及到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和行為規(guī)范,包括大學生日常遵循交通規(guī)則的情況、社會公德意識與行為以及對待社會公共資源的態(tài)度等方面。
通過對大學生日常遵循交通規(guī)則的調查結果顯示,42.12%的學生從來沒有闖過紅燈,橫跨欄桿;偶爾闖紅燈的學生比例為50%,其中46.33%的學生闖紅燈是因為有要緊事,不得已而為之,53.67%的學生則由于道路上車輛較少而持有一種僥幸與懈怠的心理;同時,也存在極個別同學抱著“反正車不敢撞我”的心態(tài),經(jīng)常性地闖紅燈和翻越欄桿。
對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和行為的調查主要從是否會制止朋友即將做違背社會公德的事和大學生對在公共場合盜竊行為的處理兩個方面。結果顯示,大學生在社會公德意識方面,96.14%的學生會提醒自己的朋友不要去做違反社會公德的行為,其中74.60%的學生表示會多次提醒朋友要三思而行,必要時會出手加以攔阻;但同時也存在著極少數(shù)人采取放任不管的態(tài)度,認為與自己無關或是他人自己的事,不必要進行干涉,免得傷了朋友情誼。
面對在社會公共場所的偷盜行為,超過80%的學生認為應當通知當事人,其中更多的學生則采取比較婉和的方式悄悄告訴被行竊者,19.46%的學生會采取直接當面制止行竊行為,其余學生則采取裝作沒看見或與自己無關為由,拒絕干預這種行為。
日常生活中,大學生養(yǎng)成了一些節(jié)約資源的習慣,比如隨手關燈、注意不把水龍頭開太大、空調的溫度在26度以上等,經(jīng)常實施以上行為的大學生比例占78.45%,而從不注重這些細節(jié)去保護社會公共資源的學生群體占0.96%。
(3)大學生面對自然災害的反應
面對自然災害的發(fā)生,近25%的學生愿意親赴災區(qū)充當志愿者,幫助受災人民重建家園;而更多的學生愿意通過間接方式施以援手,如通過捐款或捐物、獻血等方式,但采取什么都不做的同學比例也占5.14%。
4.大學生的國家責任主體意識
大學生的國家責任意識主要表現(xiàn)在大學生為國家建設的奉獻精神、對國家時政的關注度以及大學生對國家相關政策的看法等方面。
(1)大學生為國家建設的奉獻精情
調查結果顯示,近70%的學生對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熱情較為高漲,而不太想為國家建設奉獻的學生群體也占比不小,高達26.05%,從未想過為國家做貢獻的學生也占2.89%。
(2)大學生對國家時政的關注程度
通過線上或線下方式,如新華網(wǎng)、鳳凰網(wǎng)等專業(yè)新聞網(wǎng)站、人民日報等,經(jīng)常關注國家時政動態(tài)的學生比例為15.43%,很少關注或基本不關注的學生群體占比為53.06%。
(3)大學生支持西部的態(tài)度
大學生對國家提倡大學生志愿去服務大西北或不發(fā)達地區(qū)的政策舉措,不支持的學生比例占3.86%,而西部或偏遠地區(qū)環(huán)境惡劣是學生不愿意去的主要因素;完全贊同的學生比例超過50%,他們認為,那里更加需要人才,在西部地區(qū)能更好地實現(xiàn)人生價值和社會價值;但41.80%的學生則只是在一定程度上支持這種鼓勵性政策,原因是能夠得到相應的社會福利和照顧。
(三)自我認知與評價維度
大學生責任主體的自我認知與評價維度主要從缺失程度、現(xiàn)實情況、實現(xiàn)程度、個人對責任意識與行為的關系等四個方面進行考察。
1.大學生責任主體的缺失程度
98.07 %的學生認為,當前大學生責任主體意識存在著不同程度的缺失,且認為目前大學生責任主體意識缺失比較嚴重和非常嚴重的學生比例分別是60.77%、7.07%,而認為不存在缺失的學生比例僅占1.93%。
針對大學生責任主體缺失的主要表現(xiàn)方面,調查結果則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趨勢。大學生責任主體缺失最嚴重的表現(xiàn)在“重個人利益,輕社會集體利益”方面,比例高達79.10%;其次則是“重個人前途,輕社會理想”“社會責任感和法治觀念淡薄”“個人意識逐漸取代集體意識”等方面,分別占比67.52%、62.70%、62.06%。
對大學生責任主體淡化的原因分析,調查結果顯示,85%的學生認為,現(xiàn)今的不良社會風氣是造成大學生責任主體淡化的主要原因;家庭、學校教育的不重視和大眾傳媒的負面影響是大學生主體淡化的重要因素,學生占比分別為59.49%和51.74%;而另一重要因素也應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即學生自身的心理矛盾影響占比47.59%。
2.大學生責任主體的現(xiàn)實評價
調查顯示,66.7%的學生對當前自身責任主體的現(xiàn)實認知與評價持積極樂觀態(tài)度,60.45%的學生認為主流是好的,但存在著部分消極弱化的狀態(tài),而認為當前大部分學生缺乏責任主體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學生比例約占25%,同時,10.29%的學生認為當下大學生對責任主體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理解程度普遍較低。
3.大學生責任主體的實現(xiàn)程度
調查結果顯示,95.18%的學生認為自身責任主體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實現(xiàn),其中,完全實現(xiàn)、基本實現(xiàn)、部分實現(xiàn)的學生比例分別為3.22%、44.37%和47.59%。但同時也應注意到仍有4.82%的學生認為自身責任主體基本上沒有得到實現(xiàn),沒有自我責任主體得以實現(xiàn)的成就感和滿足感。
4.責任意識與責任行為關系的認知
不同學生對責任主體意識和責任行為之間的關系認識不同。27.97%的學生認為個體的責任主體意識是先決條件,而責任行為則是在責任主體意識的指導下對社會現(xiàn)象做出的反映。23.47%的學生認為,個體的責任意識和責任行為的發(fā)生是互為條件的;33.4%的學生則認為,個體的責任主體意識與責任行為的發(fā)生之間有時并不同步,即有責任意識不代表一定會出現(xiàn)責任行為;15.43%的學生認為,責任主體意識和責任行為之間雖然聯(lián)系,但二者均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大學生在校期間責任主體意識主要是從以下的自愿行為得以體現(xiàn)的。這些自愿行為包括為災區(qū)捐款、為病重的同學募捐、去敬老院做義工、為希望工程捐款、義務獻血等等。調查結果顯示(如圖),大學生在校期間的責任行為具有實現(xiàn)的多樣性和多渠道性。
大學生在校期間的責任行為
(四)培養(yǎng)路徑維度
大學生責任主體的培養(yǎng)路徑維度主要考察的是學生對學校課堂教育、社會價值引導、志愿的社會實踐活動對個人責任主體意識的影響。
1.大學課堂教學培養(yǎng)途徑的認可度
總的來說,大學生對大學課堂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責任主體意識的途徑認可度較高。非常認可的學生比例為38.91%,部分認可的學生比例為50.16%,而完全不認可的學生比例僅占10.93%。
2.社會價值引導途徑的認可度
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能夠為大學生責任主體教育提供積極的價值引導作用。調查顯示,93.89%的大學生認為,良好的社會氛圍和價值導向有助于大學生個體責任主體意識的培育、主體行為的產(chǎn)生。
3.自覺社會實踐途徑的認可度
大學生對通過志愿開展社會實踐活動來培養(yǎng)個體責任主體意識的途徑認可度比較高。28.94%的學生認為社會實踐活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大學生個體責任主體意識的形成和責任主體行為的產(chǎn)生;54.34%的學生認為能夠在一定程度上發(fā)揮積極作用;而認為沒多大作用和完全沒作用的比例分別占15.11%、1.61%。
4.最有效的培養(yǎng)途徑
調查顯示,70%以上的學生認為參加學校組織的志愿義務勞動的方式是培養(yǎng)大學生責任主體意識與責任行為的最有效方式;其次則是參加團組織(民主)生活會等班級活動;再次是通過座談會或講座的形式;最后是通過增加相關課堂教學的熏陶。
(一)大學生的個體責任意識弱于家庭責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強于國家責任意識
這種差異性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不同維度之間的差異性。其中,大學生的個體責任意識弱于家庭責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強于國家責任意識。另一方面是在同一維度中不同方面的差異性。比如,在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中,大學生對幫助他人的認知程度(76.85%)明顯低于大學生的社會公德意識與行為(96.14%)和大學生對社會自然災害發(fā)生的反應與態(tài)度(94.86%),明顯高于大學生嚴格遵守日常交通規(guī)則的行為(42.12%),但卻又與大學生在公共場所對待行竊行為態(tài)度(82.64%)和大學生在使用社會公共資源方面的行為與態(tài)度(78.45%)相持平。
(二)大學生責任主體自我認知與評價的結果不理想
大學生責任主體的自我認知與評價結果不理想主要體現(xiàn)在:一是大學生責任主體缺失程度較高,認為當前大學生責任主體意識缺失比較嚴重和非常嚴重的學生比例高達67.84%;二是大學生責任主體呈現(xiàn)出多元化缺失的特征,大學生“重個人利益、輕社會集體利益”,“重個人前途、輕社會理想”的觀念充斥著大部分學生的思想,而大學生的“個人社會責任感和法治觀念淡薄”和“個人意識逐漸取代集體意識”也呈現(xiàn)出日益上漲趨勢,而更為重要的是自卑意識逐漸在更多的大學生群體中滋生;三是大學生對自我責任主體意識與責任行為關系的認知有偏差,認知在很大程度上呈現(xiàn)出多樣性的特征,并未能達到責任主體教育的預期。
(三)不良的社會風氣是造成大學生責任感意識淡薄的主要因素
大學生責任主體意識淡薄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不良的社會風氣、家庭和學校教育的不重視、社會大眾傳媒和輿論的誤導,以及學生自身的心理問題等。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大學生責任主體意識淡薄是這幾個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不良的社會風氣和社會環(huán)境是導致大學生責任主體意識淡薄的主要原因;而學校教育只注重知識和智力的開發(fā),忽視了學生的非智力能力的發(fā)展,家庭父母的不科學教育和過分溺愛,以及社會輿論對當代大學生貼的各種標簽是導致大學生責任意識淡薄的重要影響因素。近年來大學生內心滋生的自卑意識和其他心理問題也是導致目前大學生責任感缺失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且有日益膨脹的趨勢。
(四)自覺自愿的社會實踐是培養(yǎng)大學生責任主體意識的有效方式
大學生責任主體意識與責任行為的培育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需要得到全社會,包括學校、家庭、社會、學生個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與協(xié)作。調查顯示,大學生責任主體意識的培育路徑實現(xiàn)了多渠道化,如,大學開設相關課程、通過改良社會風氣和環(huán)境、自覺自愿的社會實踐等。而且大學生對各種路徑培育大學生責任感的認同度比較高,如,93.89%的學生認為良好的社會環(huán)境和正確的社會價值引導在大學生責任感培育方面發(fā)揮著積極作用;89.07%的學生認為通過大學課堂教學能夠促進大學生責任感的形成;83.28%的學生認為通過積極參與學校或院系乃至班級組織的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能夠在很大程度上促進大學生責任主體意識和行為的養(yǎng)成。
(五)幾點建議
針對目前大學生責任主體的現(xiàn)狀、具體表現(xiàn),現(xiàn)提出以下建議。首先,在社會層面,要不斷改善日益浮躁、功利的不良社會風氣,為大學生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外部社會環(huán)境。其次,在學校層面,一要更加注重大學生的責任教育問題,將促進大學生個體個性的自由全面發(fā)展作為學校開展教育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向,切實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教學理念;二要注重培育大學生的不同責任主體意識,包括個體責任意識、家庭責任意識、社會責任意識和國家責任意識,同時注意不同責任主體意識的和諧發(fā)展;三要提供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大學生責任主體實踐教育活動[3],包括開設責任主體相關課程和專題講座、形式多樣的活動,更大程度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自主自覺性。再次在家庭教育方面,應樹立科學合理且適宜的教養(yǎng)方式,給孩子更大的自主空間,避免,過分溺愛,積極為大學生營造和諧的家庭成長環(huán)境。最后,在大學生自身層面,要主動參與各種活動,積極與老師同學進行交流與溝通,努力克服自身的自卑意識和其他心理障礙,不斷充實自己,鍛煉自己,以強烈的自我批判精神直面現(xiàn)實、正視矛盾、解決問題,從而讓自己向更好的方向發(fā)展[4],在自我認知和實踐的過程中學會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發(fā)展。
[1]黃治東.當下大學生責任教育路徑的思考[J].湖北社會科學,2012(2):177-179.
[2]董少敏,陳正良.當代大學生責任意識與責任能力的現(xiàn)狀調研[J].廣西青年干部學院學報,2012(4):23-26.
[3]何孟飛.當代社會思潮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及對策探討[J].重慶高教研究,2013(4):73-77.
[4]蘭剛,袁貞文.“美麗中國”視閾下的大學生“美麗人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及路徑探索[J].重慶高教研究,2014(6): 25-30.
責任編校 劉正花
G641
A
2095-0683(2016)06-0165-05
2016-10-16
2015年安徽大學本科教育質量提升計劃重點教學研究項目(ZLTS2015049);安徽大學經(jīng)濟法制研究中心基地項目
王超(1982-),男,安徽臨泉人,安徽大學辦公室政工師,安徽大學法學院博士生;湯建(1993-),女,安徽肥西人,安徽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