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策力
英劇《黑鏡》(Black Mirror)時隔三年才推出第三季,嚴格來說它已經(jīng)不是英劇了——制片方從英國電視臺4臺換到了Netflix(在線影片租賃提供商),所以演員們少了之前的英式口音,但這部劇依舊沒有讓觀眾失望。
《黑鏡》第三季一氣放出了六集,第一集就引起了觀眾大討論。眾所周知,《黑鏡》系列一直致力于講述未來時代(科技)發(fā)展給大眾日常生活造成的影響,一集一個故事,互不關(guān)聯(lián),卻深刻撥動當(dāng)代人生活的真實內(nèi)核,讓人不寒而栗。
第一集講述了在一個社交世界里,人們的一切都和附近人士的即時評價有關(guān),當(dāng)然,你也有權(quán)利對別人進行評分。戴上特制的隱形眼鏡之后(相信在相互打分的背景下,很難有人不使用這種眼鏡),每個人都會通過視覺和手機時時給圈子內(nèi)的人打分,并關(guān)注自己的評分。
劇中存在一個評分系統(tǒng),任何社交行為——小至買杯咖啡,大至工作重要環(huán)節(jié),都需要通過手機終端系統(tǒng)為其評分,分數(shù)從1-5。評分系統(tǒng)已經(jīng)是一套歷史悠久的制度,它和各項社會福利掛鉤。通常4.5分以上的人被認為是高分人群,他們可以享受到更多優(yōu)先的社會資源,比如租房福利、機場快速通道等等。而低于2.5分的人,即使健全又健康也會被看作異類,失去工作和住房,被整個社會體制拋棄。
毫無疑問,《黑鏡》第三季中,這一集最容易引起中國觀眾共鳴——這幾乎直接聯(lián)系到微信朋友圈、微博等各類社交平臺里的分享和點贊。我們每個人身邊一定也有像劇中女主角那樣渴望以社交來突破現(xiàn)有圈層的人。
由此也產(chǎn)生了一個問題:社交真的可能突破乃至顛覆個人圈層嗎?
其實,我們一直在相互打分。有些行為,改變了歷史。如《三國志》卷三七《法正傳》中提到的張松第一次見到曹操,“松于荊州見曹公還,勸璋絕曹公而自結(jié)先主(劉備)”。
這里面發(fā)生了什么我們不得而知,而根據(jù)羅貫中的演繹,活脫脫的就是一部相互打分史。在羅的筆下,張松“額钁頭尖,鼻偃齒露,身短不滿五尺”,曹操見之便有“五分不喜”,兼之言語不合。如果雙方有一個評分系統(tǒng)的話,幾乎相當(dāng)于都按了0分,于是,張松轉(zhuǎn)而獻圖劉備,改變了東漢末年的政治走向。
沒有即時打分系統(tǒng)的舊日,人們?nèi)匀簧钤谏缃坏募磿r圈,稍微有身份地位的人士,更是一舉一動都要受到關(guān)注。當(dāng)時北方民間宴席還有所謂“白席者”,北宋韓琦曾為相十載、輔佐三朝,有一次被低分群體搞得很尷尬,“韓魏公自樞密歸鄴。赴一姻家禮席,偶取盤中一荔枝欲啖之,白席者遮唱曰:‘資政吃荔枝,請眾客同吃荔枝。魏公憎其喋喋,因置之不復(fù)取。白席者又曰:‘資政惡發(fā)也,請眾客放下荔枝?!?/p>
也即是說,韓琦拿起荔枝準(zhǔn)備吃,現(xiàn)場司儀高聲邀約大伙一起吃;韓恨他多嘴,氣得放下,又遭到繼續(xù)補刀:他沒吃了,大家都放下。
在這個時刻,有沒有手機評分點贊系統(tǒng)已經(jīng)不重要了。和韓琦一起同席的,其實社會地位相差很多,用《黑鏡》第三季第一集的說法,就是一幫2分、3分的“俗人”,在和4.95分的“高端人士”互動。雙方的志趣各不相同,如果能相互評分的話,韓琦一定會按一萬個0分。
所以,像《黑鏡》第三季第一集的女主角那樣,“低分者”其實很難得到“高分群體”的認可。再來看一個例子,漢武帝劉徹開辟了一個走向仕途的重要舉措:“舉孝廉”。當(dāng)然,他對軍功爵制、察舉制、征辟制等諸多打分系統(tǒng)都有貢獻,但“舉孝廉”特別能體現(xiàn)打分感。
劉徹的初衷是“每郡歲舉孝廉兩人”,但后來,這一制度發(fā)生了變化。單就人口而論,各郡國人口數(shù)量相差很大,大郡人口多至百萬以上,小郡只有萬人,一律按每郡歲舉兩人的規(guī)定察舉,感覺很有問題。漢和帝劉肇被認為是著名的昏君,此時卻做出了和美國政治制度中大州和小州根據(jù)人口不同有不同數(shù)量議員代表相類似的舉措,他采納丁鴻的建議,按人口比例“郡國率二十萬口歲舉孝廉一人”,“不滿二十萬,二歲一人;不滿十萬,三歲一人”(《后漢書·丁鴻傳》);后來又照顧別郡,規(guī)定“緣邊郡口十萬以上,歲舉孝廉一人;不滿十萬,二歲舉一人;五萬以下,三歲舉一人”(《后漢書·和帝紀》)。
但這些“分”是這些人口“海打”的嗎?顯然不是。在那之后,全國每年所舉孝廉?dāng)?shù)約為二百二十多人,這遠遠超出其他的察舉形式?!逗鬂h書》有正傳的名臣,大多數(shù)都是孝廉,但他們幾乎都是“高分者”直接“打分”——《三國志》《后漢書》往往會記載其舉孝廉時的長官,或郡守,或直接來自三公。漢末政治腐敗,有諺“舉孝廉,父別居”就是來自“低分圈層”的嘲諷。曹操舉孝廉出身,關(guān)于其過程,僅有“年二十,舉孝廉”六字可供參考,甚至連“誰打的分”都沒有記載,這在漢之孝廉名人中,算是比較特殊的。曹自己都說,“孤始舉孝廉,年少,自以本非巖穴知名之士”,“顧視同歲中,年有五十,未名為老”,基本上等于隱諱地說,我是持外卡參賽的。
就像女主角和服務(wù)人員互刷好評,又小心翼翼討好高分人士一樣,《黑鏡》第三季第一集中給她安排的最終下場是:0分。有人建議說,如果一個人想要在這樣的規(guī)則下生存,意味著只能微笑并給對方打低分(讓對方以為自己會打高分,但自己打了低分),這是一個比較能攢分的舉措。但且不論時間順序是否允許,如果每個人都成為這樣的“綠茶婊”,是否意味著這套評分系統(tǒng)最終被作廢?
《黑鏡》之所以受到中國觀眾喜歡,因為它既像寓言,又像“三言二拍”,而且還像霰彈槍,你總會挨上一顆——相信觀眾也看到了,戴上那個打分的眼鏡,普通生活的樣貌都像加了濾鏡,美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