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正確的判別和使用“之”字,將“之”字分成動詞、助詞、代詞三種用法進行歸納,并結(jié)合實例分析,并把重點內(nèi)容放在“作助詞”的用法上。
【關(guān)鍵詞】之 動詞 助詞 代詞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31-0043-02
在中學古漢語教學中,“之”字的用法較復雜,它的判別方法歷來為人們所重視,但只是介紹了它的一些用法而缺少判別的標準,仍有部分學生掌握不好。針對這種情況,我在平時的教學中,搜集整理了古漢語中的一些語句,分三大塊總結(jié)了以下幾種判別方法,以與各位同仁商討,不當之處,敬請指正。
一、“之”字作動詞,意為“到……去”或“往”、“到”
構(gòu)成這一要件的主要要素是:人名或人稱代詞(有時省略)+之+地名或表示地方的名詞:
例句:1.(陳涉)輟耕之壟上。(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2.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司馬遷《史記·項藉列傳·鴻門宴》)
分析:句1:“陳涉”(人名承前省略)+之+“壟上”地名;句2:“項伯”+之+“沛公軍”表示地點的名詞;另外,“之”有意為“向”。例:然后驅(qū)而之善。此例在中學語文教學中不常見。
二、作助詞:分以下幾種情況:
(一)用于主謂之間,使原來的主謂結(jié)構(gòu)變成一個偏正結(jié)構(gòu),作句中的主語、賓語或表示時間的短語等,有時也作復合句中的一個分句。
例句:1.雖我之死,有子存焉……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列子·湯問·愚公移山》);2.師道之不存也久矣。(韓愈《師說》);3.不知東方之既白。(蘇軾《赤壁賦》)。
分析:句1作復合句中的分句,句2作整個句子的主語,句3作句中的賓語。
判斷這類用法的方法是“刪除法”,把這個“之”字去掉,再讀幾遍,你就會發(fā)現(xiàn),句意前后沒有任何變化,就可斷定這個“之”字在句中起到這類作用。
(二)結(jié)構(gòu)助詞“的”,這是最常見常用的意義和用法
其結(jié)構(gòu)是:名詞(動詞、形容詞)+之+名詞。如:
1.水陸草木之花。(周敦頤《陋室銘》)2.覽物之情,得無異乎?(范仲淹《岳陽樓記》)3.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曹劌論戰(zhàn)》)。
分析:句1屬于“名詞+之+名詞”形式,句2“動詞+之+名詞”形式,句3則屬于“形詞+之+名詞”形式。
(三)起湊足音節(jié)作用。無實義,可不譯
1.一般用在表示時間的副詞后,表示時間持續(xù)的狀態(tài)。如:
(1)悵恨久之(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2)頃之,煙炎張?zhí)?,(《資治通鑒》)
分析:(1)句表示時間持續(xù)得較長,(2)句則表示時間持續(xù)較短。
2.用在人名之間。無實義,可不譯。
例如:佚之狐言于鄭伯曰……燭之武言曰(《燭之武退秦師》)
分析:這兩句中的燭之武、佚之狐都是鄭國的大夫,佚、燭均為姓,狐、武為名。
(四)定語后置的標志。無實義,可不譯
在中心詞和后置定語之間加“之”字,再用“者”字煞尾,構(gòu)成“中心詞+之+定語+者”(“者”有時省略)的格式。這時,它的定語是“動詞和以動詞為中心的詞組;或是形容詞。
如:1.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韓愈《馬說》);3.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荀子·勸學》)
分析:1句為:中心語(石)+之+以動詞為中心的詞組(鏗然有聲)作定語+者。2句為:中心語(馬)+之+形容詞(千里)作定語+者。3句為:中心語(爪牙、筋骨)+之+形容詞(利、強)。
(五)用在動詞和它的賓語之間,起提賓的作用,是賓語前置的標志,以達到強調(diào)的目的,一般可不譯,這里的名詞是非人名的名詞。如:
1.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師說》);2.蓮之愛……(周敦頤《愛蓮說》);3.何陋之有?(劉禹錫《陋室銘》)
分析:1句為“(句讀、惑)名詞+之+(不知、不解)動詞;三、代詞:2句為“(蓮)名詞+之+(愛)動詞;3句為(何陋)疑問詞(賓語)+之+(有)動詞構(gòu)成。
三、作代詞:分以下幾種情況:
(一)作第三人稱代詞,一般用在動詞后作賓語,可代人、代事、代物、代處所。這時,所指代的對象大都出現(xiàn)在上下文中。可譯為“他(它)、他(它)們”等,或?qū)⑺膶ο笾苯幼g出。有時也可不譯。如:
1.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列子·湯問·愚公移山》);2.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論語·學而》)
分析:1句根據(jù)上下文來判斷加點的“之”字應譯為“他們”代指“移山的愚公一家”。2句中的“之”可譯為“它”,代指“道理、儒家之道”。
(二)指示代詞:這,此。如:
1.以君之力,曾不能損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列子·愚公移山》);2.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師說》)
(三)第一人稱代詞:我。例:
1.君將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說》);2.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之”作代詞、作動詞的用法容易判斷,作助詞的用法比較復雜,希望同學們學習時,教師講解時仔細分辨。
作者簡介:
竇君合(1976.5-),男,漢族,甘肅張家川縣人,本科,中教一級職稱,研究方向:古漢語中實詞、虛詞用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