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文
(山東省泰安市博物館,山東 泰安 271000)
?
【文史論苑】
泰山·岱廟“筑橋碑記”碑略考
馬 文
(山東省泰安市博物館,山東 泰安 271000)
泰山腳下的岱廟碑廊名碑薈萃,這些碑刻均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和書法藝術價值?!爸虮洝绷⒂诿魅f歷己未年(1619),書體采用了碑刻中極少出現(xiàn)的九疊篆,五字敘事詩,贊述了安駕莊橋(或稱堽城壩橋)在明朝山東交通道路中的重要意義。
岱廟碑廊;筑橋碑;南北通衢;大汶河;堽城壩;九疊篆
泰山腳下的岱廟碑廊名碑薈萃,收集有19塊泰安地區(qū)的古代碑刻精品,著名的張遷碑、衡方碑,以及本文講述的筑橋碑均在其中,皆具有很高的歷史文物價值和書法藝術價值。筑橋碑自1973年被發(fā)現(xiàn)以來,因其與泰山封禪文化、宗教文化聯(lián)系較少,所以研究人員對該碑未加以深入探究,在《泰山石刻大全》一書中也僅作碑文識讀。隨著大汶河旅游資源的開發(fā)、利用,關于汶河兩岸的文物古跡也成為旅游發(fā)展的著力點之一。本文結合文史資料和實地考察,對湮滅文物古跡做一番考證。
《筑橋碑記》于1973年山東省泰安縣文物普查時,發(fā)現(xiàn)于肥城縣安駕莊鎮(zhèn)肖家店村南東岳圣母廟正殿山墻上,1980年送入泰安岱廟東碑廊收藏保存。發(fā)現(xiàn)地南100米處即大汶河及堽城壩,是汶河與漕河、濁河匯流處。同樣也是明清時期山東境內交通要沖之一。該碑明萬歷己未年(1619)泰安州墊橋善會所立。高150 cm,寬75 cm,碑陽為五字敘事詩,詩文共六行,滿行十字,字徑6 cm×6 cm,共計57字,書體采用了明代治印疊篆。下面給出墊橋會記釋文:
墊橋會記
南北一通衢 三流瀠回區(qū)
口口鳴雨畢 天根見木郁
徒椏年年立 輿梁歲歲輸
功德眸兩大 遐邇口口術
萬歷己未年岱下生 書
因其與泰山文化聯(lián)系較少,故此碑釋文及研究較少。人們只注意到此碑陰刻方篆書體獨特,并未深究其歷史及文化背景,筆者結合碑文查閱手頭資料,試分析該筑橋碑之重要性及藝術特點。
(一)溝通南北
肥城在春秋時即為齊、魯交通要沖,宋代以來有南北、東西兩條官道交叉過境,北至濟南,南至兗州,東至泰安,西至聊城、東平。據(jù)《山東通史》載,肥城縣境內在清雍正十三年(1735)已有官道四條:一條自泰安府經(jīng)邊院、安駕莊至東平須城;第二條自泰安府經(jīng)肥城縣城至東昌府(現(xiàn)聊城);第三條由濟南經(jīng)肥城縣城、安駕莊至兗州;第四條由肥城縣城經(jīng)演馬莊出境至東平縣城。供來往官員食宿傳遞書信及傳運貢品,官府在境內四條官道沿途設遞鋪和驛站十余處。[1]
安駕莊因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泰山封禪安駕駐蹕此地而得名。南北古官道遂更名“御道街”,并修“文昌閣”“魁星閣”分列南北,兩閣均是兩層磚木結構,甬道由青石鋪就。南閣正面鑲嵌“兩京通衢”石匾一塊。[2]安駕莊鎮(zhèn)肖家店村與寧陽堽城以汶河為界,分列南北,以上四條清代官道,要去濟南、泰安、東平、兗州等地須經(jīng)其中兩條,而大汶河恰恰在此將道路分割開來,水闊面廣,安駕莊橋(堽城壩橋)的重要性便突顯出來。
下面著重說明明清時期以上幾地的重要性。
濟南:歷史名城,漢初設立濟南郡,明初曾置山東行省。濟南始為山東首府,是山東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及按察使司駐地,是山東地區(qū)的政治中心。清代,濟南仍為山東省治。經(jīng)此兩代,濟南經(jīng)濟發(fā)展較快,清康熙后,已成為一定規(guī)模的商業(yè)城市。
泰安:因泰山而得名,五萬年前已有人類繁衍于此。西漢初設泰安郡,明代隸濟南府,清雍正三年(1725)改為泰安直隸州,后改設泰安府。城市發(fā)展歷史悠久,文化遺存豐富。由于歷代帝王封禪和民眾朝拜,泰山成為“華夏文化”的縮影。
東平:初于虞夏,據(jù)《尚書·禹貢》,“大野即渚,東原底平”是東平得名之始。漢宣、光武、魏武三帝都曾封其子為東平國王。隋唐東平西部成為南北交通要沖,唐貞觀年間(627-649年)成魯西政治、經(jīng)濟、軍事中心。明代初置東平州,境內有淡水湖,即東平湖。
兗州:傳大禹治水成功劃天下之地為九州,兗州即為其一;漢武帝分天下十三個刺史州部,兗州為其中之一;明代成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朱檀封國,成為轄濟寧、東平等四州二十三縣的府,屬山東承宣布政使司。[3]清代沿襲明制,工礦重鎮(zhèn),大運河穿行其中。
通過資料不難看出,以上四地在當時社會政治、經(jīng)濟、軍事、文化、工業(yè)等各方面都占有重要地位,是齊魯大地的重鎮(zhèn)。而此地因大汶河自東向西流淌,分割南北各地,鋪橋修路則成為溝通南北交通的重要手段。
(二)說明三流體系
1.主水系大汶河
大汶口-戴村壩為汶河中游,此處河寬多在千米以上,且有長約3 009米的巖石隆起河段,其他河段均為沙底,向西河槽逐漸展寬,至戴村壩多在1 500米左右,并有多處迎溜險工河段,因此堤防、護岸、閘壩多,著名的古代水利工程堽城壩、戴村壩均建于此處河段。
2.第一支流漕河
《肥城縣志》記載,漕河發(fā)源于泰安市郊臭泉、上泉等山丘地區(qū),由東北向西南流經(jīng)邊院,汶陽匯入大汶河,長約20.5千米,河床寬70米,最大流量470立方米每秒,流域面積557平方公里,比降1/1 500,系季節(jié)性河流,漕河經(jīng)肖家店西在堽城壩下游注入大汶河。
3.第二支流濁河
濁河,發(fā)源于肥城市儀陽鄉(xiāng)大柱子、榮華、泰安夏張等山區(qū)。流經(jīng)泰安夏張、肥城邊院、汶陽、馬家埠、安駕莊,至肖家店匯入大汶河,河床最寬150米,最窄30米,長14.3米,流域面積271平方公里,比降1/1 000,系季節(jié)性河流。
以上三條河流匯集于肖家店村,河道寬闊,水深流急,是河底為汶河中段唯一巖石隆起河段,涉水難度大,舟渡存在較大困難,修橋鋪路成為解決地區(qū)交通的首要方法。
(三)明確“徒椏年年立,輿梁歲歲輸”的原因
上文從水文、地理、氣象等方面分析了安駕莊橋(堽城壩橋)建立的重要性,但遺址仍無從考證,原因如下。
1.堽城壩對流域地貌的改變及歷史作用
汶河水急兩岸百姓之苦,有一首民謠在堽城壩附近百姓中傳唱千年:“開了老閘灣,三縣跟著爬;開了石梁口,三縣跟著走。”汶河與我國北方大部分河流一樣,也有著“銅頭鐵尾豆腐腰”的弊端,汛期一到,泛濫成災。
史料記載,“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決春城(今寧陽鶴山鄉(xiāng))十余里,邑人譚洪作堤捍之”。元憲宗七年(1257),為減緩水勢,避免災害,同時利于漕運,始筑堽城壩(舊堽城壩),遏大汶河水南流,有洸河注入濟寧京杭大運河。
明成化十年(1474),都水分司員外郎張盛動工修建新堽城壩及閘門,壩址距元朝壩址以西四公里處,改壩為石壩。南岸為寧陽縣堽城壩村,北岸逆水雁翅和順水雁翅就修在了肥城安駕莊鎮(zhèn)肖家店村。新壩底寬25尺,面寬17尺,壩高11尺,南北長1 200尺,共砌壘石7級,每級上縮8寸,壩面用方形條石鋪設,石與石之間連以鐵釘,條石上下均護以鐵栓。自此,堽城壩成為帝王將相自北京南下過汶河的必經(jīng)之路??菟冢瑥阶邏雾?,雨水充沛時節(jié),有水漫過大壩,難以通行,則需于壩頂修筑石質橋墩,以樹干并列成橋,面窄且載重較差,遇水患之時,木質橋面常隨水漂走,蕩然無存。所以,安駕莊橋(堽城壩橋)并非永久性工程,需不時運送木材重修,以保證汛期南北交通。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六月,汶河水暴漲,沖走石梁等堤堰;雍正七年(1729)汶河水在堽城壩東大閘附近鑿穿壩體,雍正特下詔書加固一道土堰,才保汶河水安全,未殃及其他各縣。
1957年冬,在明代舊址處興建引汶灌溉工程,1958年四月完成攔河壩、進水閘、沖沙閘三項樞紐工程,五月開閘放水,截流壩長405米,高2.7米,過水建筑物147座。自此,明代遺址盡毀,安駕莊橋(堽城壩橋)亦無實物資料。
1940年,開始在堽城壩西120米處附設木橋,長500米,寬3米。1966年5月,為解決日益繁忙的南北交通運輸,消除雨季漫水冬季結冰難以過往的安全隱患,在原木橋位置開工建設堽城壩大橋,該橋為縣境內第一座最大的公路大橋,設計為11孔跨徑12米和20孔跨徑20米的片石混凝土懸砌拱橋[4],全長612.6米,橋面行車寬度7米。1967年5月竣工通車。它的建成,解放了堽城壩,解決了不能正常通車的困難,減少了交通堵塞事故,使?jié)?南)微(山)公路南北暢通。
歷代石刻中,書體不外乎“真、草、隸、篆”,而以疊篆為體者,鳳毛麟角。因其不易辨識,且主要用于印章鐫刻,記事碑文一般不用。
疊篆,也稱九疊篆,是用數(shù)字里最大的九來形容筆畫折疊之多。[5]該字體以小篆為基礎,其筆畫反復折疊,沒有斜劃,點畫都是縱橫兩個方向,填滿空白部分,使字均勻對稱,是宋代時較為流行的“國朝官印”字體。明代時官印疊篆制度基本完善。而在民間,明清時期的篆刻家普遍推崇以秦漢為代表的多元化、藝術化的風格,鄙視唐宋官印,把一個漢字曲折數(shù)次,贅筆繁瑣的僵化風格。此碑即用,應有其特殊意義。其一,既為敘事,又為敘史,對筑橋一事的記錄較為正宗;其二,落款處書者姓名不詳,有一說名蕭啟者,其人無從考證,蕭姓本就源于山東,繁衍昌盛,人才輩出。落款不詳也充分證明了官印疊篆在明時已十分成熟,一般文人皆已嫻熟掌握技法,筆畫的疊加控制在均衡即好,略去了文人不屑的贅筆,又不失官家莊嚴。
從藝術角度看,歷代篆刻家普遍推崇多元化、藝術化的風格,而像如此工整的疊篆官印則被認為比較僵化,缺乏藝術感。但九疊篆印的莊嚴和大氣,使它在篆刻家族中成為無論如何也抹不去的一員,就像此碑,線條剛勁挺拔,每字無論筆畫多少,所占空間相等,每筆之間距離相等,充分利用疊筆調節(jié)字的大小,簡單的字變得繁雜,復雜的字變得簡單,使得碑文平均、飽滿,既莊嚴正氣又浮華富貴,帶給人們一種不同的藝術感受,它的表現(xiàn)形式在某些方面是其他藝術無法達到的,扎實的篆刻功底也是無論如何都掩飾不了的。此碑的精美也充分證明了明代時九疊篆的規(guī)范和完善,其是記事碑文中疊篆作品的佳作。
《筑橋碑記》由于內容與泰山文化無關,移入岱廟是為了能夠更好的保護,所有眾多的關于泰山的書籍文章中見不到此碑的詳述。近年來,隨著人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與普及,靜靜地矗在碑廊一角的《筑橋碑記》,在移入岱廟三十多年后重新受到關注。這迷宮一樣的九疊篆刻碑文,像密碼一樣難以釋讀,使碑文的內容增添了些許神秘,也正是這種對漢字恰到好處的適度變形,筆畫折疊的靈活構思和先人對漢字筆畫的詮釋,讓后人為之折服。堽城壩的重要性在許多論著中都有詳細敘述,而岱廟碑廊的筑橋碑沒有得到足夠重視,這通碑與帝王無關,與名人無關,與神圣的宗教無關,但正是這普普通通的石碑背后卻隱藏著普通百姓們的衣食住行,也維系著販夫走卒們的平淡生活,如果不是晦澀難念的疊篆文字,這一平凡的記事碑也就湮滅在歷史中了。
[1]顧庭.肥城縣志[M].濟南:齊魯書社,1992.423.
[2]朱順村.泰安區(qū)域文化通覽(肥城市卷)[M].濟南:泰山出版社,2012.93.
[3]安作璋.山東通史(第1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4]應劭.泰安地區(qū)志[M].濟南:齊魯書社,1997.270.
[5]周俊杰.書法知識千題[M].鄭州:河南美術出版社,1991.285.
【責任編輯:周 丹】
K877.4
A
1673-7725(2016)12-0210-04
2016-10-20
馬文(1971-),女,山東泰安人,文博館員,主要從事石刻藝術雕刻技法及其對應的文化背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