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生根
?
【文化縱橫·文化書評】
創(chuàng)新出彩充滿詩意
——周溯源新著《文史哲三十論》讀后
湯生根
湖北人民出版社前不久推出了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周溯源的新著《文史哲三十年論》(30萬字)。該書選收了作者自1989年至2016年間寫的關于文史哲三個學科方面的三十篇論文。書的封面赫然印著作者的五句詩一般的追求:“文學追求美度,史學追求深度,哲學追求高度,理論追求力度,創(chuàng)新追求亮度”,彰顯了作者的一貫追求。讀罷此書,筆者最深的體會是,這本書很好地體現了文學的美度,史學的深度,哲學的高度,理論的力度,創(chuàng)新的亮度,是一本創(chuàng)新出彩、充滿詩意的文史哲論文集。
周溯源從事研究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貼近實際,關注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努力為人民群眾鼓與呼。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政府一項重大的改革舉措是實行住宅商品化,這與每個家庭都有密切關系。在黨和政府努力解決居者有其所的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主要是房價不斷過快上漲。作者以哲學家的視野冷靜觀察分析問題,寫了《系統(tǒng)辯證看住房》。針對遇到的問題、出現的困惑,剖析了深層次的原因,提出了解決問題的八條方略,供決策者參考。作者感嘆:“鳥兒筑巢,半年足矣;蜜蜂建房,數月可成;小小兔子,也有三窟。人為萬物之靈,解決自己的住房,何以反不如動物乎?”(第293頁)問得幽默風趣,情系百姓躍然紙上。作者坦言:“推動房價上漲不僅有開發(fā)商一只手,還有地方政府一只手。”(第295頁)直指癥結所在。作者因此大聲疾呼:“如果賣地財政卻使民眾買不起房、租不起房,試問:增加財政收入豈不是南轅北轍么?退一步講,百姓的溫飽問題、住房問題解決了,即使財政收入低一點,又有何妨?藏富于民,‘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第295頁)問得有理而深刻,擊中肯綮。值得一提的是,早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作者就曾經寫文章推薦經濟學家蘇星先生的著作《我國城市住宅問題》??梢?,身為歷史學家,一直關注人民群眾住房問題,與老百姓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作者“堅信黨和政府有能力領導人民群眾解決住房問題,就像成功解決13億人民的溫飽一樣?!?第300頁)拳拳赤心,殷殷之情,讓人感動。
前些年,海內外有專家學者呼吁恢復繁體字,有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在全國“兩會”期間提建議、提案,引起社會各界關注,一時輿論嘩然。針對這一熱點,作者及時撰寫了《論漢字再簡化——讓漢字成為易識易寫易記的文字》,旗幟鮮明地提出,漢字的工具性決定它宜簡不宜繁,簡化是漢字進化、優(yōu)化、美化的必由之路,漢字還有再簡化的空間。作者從歷史和現實的結合上,從漢字和外國文字的比較中,從漢字更好地為中國人民服務、為世界人民服務、為推動人類文明進步服務的高度,論證“大陸現在恢復繁體字,不但沒必要,也不可能,而且漢字還應再簡化,簡化工作不能停止。”(第102頁)改革的方向就是讓漢字易識、易記、易寫、易學。作者在文末感嘆:“千百年來,多少工具簡化了,進步了,還在簡化,還在進步,唯獨漢字異之乎?”(第109頁)文章篇幅不長,但說理充分,娓娓道來,又擲地有聲,斬釘截鐵。讀了直讓人心潮澎湃,拍案叫絕!作者之卓見,筆者舉雙手贊成。
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同樣離不開創(chuàng)新。作為一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作者非常關注文化建設,從先進文化的作用、文化的未來走向、人文社會科學素養(yǎng)的大眾化、毛澤東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黨的建設先進文化中的主導作用等方面,深入研究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如何推進文化建設,頗多創(chuàng)見。作者依據大量的歷史事實,深刻總結了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的八條規(guī)律,即從單一性到多樣性,從集權到民主,從束縛到自由,由等級制到平等,由封閉到開放,從迷信到理性,從非人道到人道,從保守到進步。論從史出,求真務實,簡單而又深刻,好懂好記,確有創(chuàng)見。也許是筆者孤陋寡聞,確是第一次看到這樣的總結,深受啟發(fā),難以忘懷。
毛澤東曾經說過,是英雄創(chuàng)造歷史,還是奴隸們創(chuàng)造歷史,這個歷史家和哲學史家爭論不休的問題,還要繼續(xù)研究。(見1970年8月31日毛澤東《我的一點意見》)我國史學界、思想界自1984年以來就“誰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和“誰是歷史的主人”的問題再次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作者積極參加這場討論,撰寫了《關于歷史創(chuàng)造者問題的新思考》,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靶滤伎肌敝饕靶隆痹谀睦锬兀繀^(qū)分了“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與“歷史的推進者”這兩個概念;英雄人物不僅創(chuàng)造歷史,而且在歷史上起重大作用,但最終的決定力量是人民群眾;人人都有創(chuàng)造歷史的權利,人人都有責任把社會推向前進;在創(chuàng)造歷史的過程中,權力起著制約作用;在創(chuàng)造歷史的征途上,每個人都應在社會的坐標系上找到適合自己的坐標點(第136——137頁)。作者把人民群眾、英雄、權力、每個人在創(chuàng)造歷史過程中各自所起的作用及其互相之間的作用,說得清清楚楚。繼承了前人研究的優(yōu)秀成果,又言前人所未言,發(fā)前人所未發(fā),把這個歷史家和哲學史家長期爭論不休的問題的研究又向前推進了一步。
科學發(fā)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可是“人”是指大多數人民群眾還是指全體社會成員,學界認識并不一致。作者開門見山,說以人為本的“人”應該包括全體社會成員,即以所有人的人為本,且闡述了五條理由,并特別指出,對那些人民的敵人和反人類的破壞分子予以嚴懲,也是為了實行以人為本。對確需處以極刑的人處以極刑,其方式也在逐步改進,由砍頭到槍斃,再到施以針刑,也體現了以人為本。這樣的論述令人信服,對于正確理解和踐行科學發(fā)展觀,無疑具有很大的幫助。
還有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充分肯定毛澤東畢生致力于從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的同時,也毫不隱晦地指出傳統(tǒng)文化對毛澤東的負面影響。主要表現在重思想道德、輕法律;重人治、輕法制;在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方面急于求成,急于求純,推行“人民公社”和“大躍進”,其重要思想來源就是農民起義“均貧富”要求、《桃花源記》中的理想社會、張魯的“五斗米道”措施。(第101頁)這樣研究毛澤東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關系,避免了片面性,體現了實事求是,對于人們正確認識毛澤東的豐功偉績和晚年的錯誤,有很多啟示。
僅以上略述的幾點,必將為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構建中國特色的話語體系,增強文化自信,發(fā)揮推動作用。
周溯源的論文不僅觀點鮮明,說理充分,結構清晰,而且文筆優(yōu)美,充滿詩意;不僅內容創(chuàng)新出彩,而語言也同樣頗多創(chuàng)新出彩,意新語工,文情并茂,具有令人信服的真,令人感動的善,令人欣悅的美。論文集開頭兩篇就是專論如何寫好文章的。一篇是《文章要好,標題要巧》,專講文章要取個好標題。另一篇是《文章五境界》,論述文章大致可分為五重境界:準確明白,生動形象,簡潔凝練,質樸自然,創(chuàng)新出彩。令人欣喜的是,作者身體力行,其論文實踐了自己的寫作主張。
看人先看眼,看文先看題。作者的三十篇論文,標題貼切、醒目、生動、簡潔、富有個性。《歌唱我們親愛的祖國》,是為詩人田海的9000行長詩《激情中國史》寫的序言,非常切合詩的內容?!段恼挛寰辰纭?,哪五境界?《關于自由的兩個對子》,哪兩個對子?《路的遐思》,遐思什么?《毛澤東評點古今人物》,毛澤東評點了古今哪些人物?又是怎么評點的?看了題目,就激起了閱讀的欲望,想知道個究竟。標題最長的十九個字,短的僅四個字??磥?,作者在給論文安題目時不刻板,不單一,因文而異。
作者認為文章的最高境界是創(chuàng)新出彩,這在文集中比比皆是。善于用通俗語言揭示深刻道理。如在闡述文化發(fā)展的第一個規(guī)律“從單一性到多樣性”時,在引用馬克思的一段名言之后,接著說:“苦瓜就是苦,是祛火的;西瓜就是甜,是清涼的;辣椒就是辣,是上火發(fā)熱的;梅子就是酸,酸溜溜的。甜、苦、酸、辣都有,是互補的,人們只有苦瓜沒法活,只有西瓜也沒法活,只有各種滋味具備,人類才能生活好。自然界有高山、丘陵、平原,有湖泊與大海,有參天大樹與卑微小草,有大朵的牡丹與小朵的茉莉花……多樣性是文化的規(guī)律之一?!?第48頁)日常生活的甜苦酸辣味,自然界的高山平原湖泊大海與樹木花草,都被作者巧妙地用來揭示文化發(fā)展的規(guī)律,通俗易懂,情真意切,豈非創(chuàng)新出彩乎?
善于用排比增強表達效果。如在論述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時,運用四個排比句作為文章四個部分的小標題:抵御外侮,保衛(wèi)祖國;改革內政,振興祖國;辛勤勞動,建設祖國;善于學習,強我祖國。這就闡明了愛國主義作為一個歷史范疇,在不同時期、不同人物身上,有著不同的要求和表現,彼此交相輝映,呈現出豐富的內涵和動人的魅力。該文對愛國主義的內涵做出了完整、準確、新穎的界定。在《路的遐思》中,列舉了從司馬遷到毛澤東、鄧小平、焦裕祿等十位歷史人物走的路,一連串的排比,讀起來朗朗上口,過目難忘。
該文善于用詩一般的語言表達主旨。怎樣走好人生路?誰的幫助最可靠?要重視親人的囑托、長者的教導、自己的判斷,更要傾聽歷史的啟示、時代的主題、人民的期盼、未來的召喚!每個人都要唱好自己的人生組歌:少年時要懂得選路,準備起好步;青年時要選好路,勇往直前;中年時要大步趕路,凱歌行進;晚年時要堅持正路,走向輝煌!……讓時代因我們的努力而進步!讓世界因我們的創(chuàng)造而美好!(第308——309頁)激情飛揚的詩歌,表達了人生要走好每一步路的深刻重大的主題。充滿詩意,別開生面,社科論文原來也可以這樣寫,寫得如此精彩。
作者憂國憂民的情懷,坦蕩的胸襟,豐富的歷史知識,嚴謹的哲學思維,扎實的理論功底,深厚的文學素養(yǎng),獨到的真知灼見,成就了內容和文字均創(chuàng)新出彩的《文史哲三十論》。
【責任編輯:周 丹】